文化苦旅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1992-03
ISBN:9787806272015
作者:余秋雨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余秋雨,1946年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书籍目录

自序
道士塔
莫高窟
阳关雪
沙原隐泉
柳侯祠
白莲洞
都江堰
三峡
洞庭一角
庐山
贵池傩
青云谱随想
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寂寞天柱山
风雨天一阁
西湖梦
狼山脚下
上海人
五城记
牌坊
庙宇
夜航船
吴江船
信客
酒公墓
老屋窗口
废墟
夜雨诗意
笔墨祭
藏书忧
腊梅
家住龙华
三十年的重量
漂泊者们
华语情结
这里真安静


 文化苦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1条)

  •     前一阵子在文庙用10元淘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两本书。当时本来是看中《千年一叹》的,老板要10元,被我还到7元,准备结账时,老板又从书摊下面一摞书中抽出一本《文化苦旅》,说小姑娘要不两本书都给你吧,十块钱。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确实是两本十块。不知道余秋雨先生得知这事时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但当时确实觉得自己是赚到了,忙不迭地掏出钱。回宿舍的地铁上为打发时间先看了《文化苦旅》。说来惭愧,上中学时就听说了这本书,可是一直没能看。记得当时在学校门口的小书店有见到这本书,虽然很想买,但书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真是不小的数目。虽然父母给零用钱一向是有求必应,但真的不想给他们太多负担。而且当时也翻了一两页,觉得太深了。后来上了大学,心也浮躁了,这些书也是看不进去的。买到手的这本《文化苦旅》是本旧书。当然,文庙本来就是个旧书市场,对于那些喜欢收藏的人来说不妨是个好去处。打开扉页,映入眼帘的应该是书本原主人写的 “xx购于一九九六年十二.七 华山路‘精神家园’”这一行字。字体很是隽秀,原谅我开首两字真是没认出是哪两字。当时看到这一行字事,第一个反应是:哇,好漂亮的字!第二个反应是:1996,当时我应该不是大班就是一年级吧。原谅我,我对数字什么一向是没什么概念,可以说是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今天去长途车站买春节回家的车票,路上干脆又拿出这本书看起来。虽然记得以前有看到评论家批评余秋雨的文章有些故作姿态,但对于我来说,却还是比较喜欢的,也许正是他对人文的思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多么贫瘠、枯燥无味。就像对着同样的风景,我还想不到那么多,就算想到一点点,也是写不出的。现在书看得也差不多三分之二了,呵,我书看得很慢的,喜欢许多书一起看。虽然这个习惯真心不好,就是改不掉,难不成这就是射手座的三分钟热度和泛爱?我还是不要把自己的缺点推到星座上了。到目前为止,感触最深的不是曾被选入高中阅读的《道士塔》或《莫高窟》,却是《风雨天一阁》这一篇。说实话,要不是这篇文章,我还真不知道天一阁的存在。现在想想真惭愧,以前一直自夸自己喜欢文学,要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却是许多该知道的东西一点都不知道。读完这篇文章,我被天一阁那沧桑简直可以称作奇迹般的历史深深震撼了,也对那些一直为守护天一阁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就像作者说的,天一阁的故事真的可以拍成一部电视剧了,但电视剧有怎能表现出这整个过程的沉重与悲哀?天一阁是一座藏书楼。收集各种书和资料并把它们好好保存下来,即使是现在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古代。收藏书籍这种事也只有文人会干,但在印象中,文人大多清贫,能收藏几本书?即使收藏不少,又能保证这些书流经几代而不流散?想我们毕业时,都是把上学时的书籍一本本捆成扎,论斤卖给那些书贩子,当然国内的教科书也确实没多少有价值的,很多都是拿国外的作品东摘西抄翻译过来的。不过一想到古代,那些能收藏得起书的大多是文官,但动不动就卷入朝廷之争被贬被流放,那些书估计也没什么好去处了。若是遇到乱世,更是一场浩劫了。别说是乱世,我们也经不起几次焚书坑儒和文化大革命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一阁出现了。先对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表示一下敬意吧,也许会被说故作姿态,明明之前对这个明朝人一点都不了解,但真心觉得他很了不起。无论是作为文人还是官员,他都不是最耀眼的一个,只是凭借着强健的意志广泛搜集资料并凭个人之力建立起了天一阁,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这是清乾隆时期的学者说的。那到现在,天一阁又有多少时间了?真正触动我的并不是范钦建立天一阁这一件事,而是他和子孙后代为保护这座阁楼而做出的努力过程。范钦的临终遗言即使在今天也让人觉得难以抉择:把遗产分割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的藏书但一本书都不许卖出去,让自己的两房子孙挑选。很多人都会选第一个吧,毕竟第二个选择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不仅没收入还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支出。所幸,他的大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意志,接管了这座天一阁。他变卖了自己的部分良田,用来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而后,当他临死时,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同样的遗言。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甚至越到后面接管的条件越严格。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天一阁才没像其他藏书楼一样流传几代就消失。不由怀疑范钦是不是深谙人类心理呢?如果当初他把财富和藏书楼平分成两份,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天一阁就和其他藏书楼的命运没什么两样了吧?毕竟,正因为他的遗嘱,让藏书楼的价值越来越远离其实用价值,更接近于一种家族信仰之类的存在。文章在后面提到,嘉庆年间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孩因为喜欢读书,自愿嫁到范家,只是希望能看到天一阁的书。但是,很遗憾,那时候范家已经有了一条严格的规定“不许登楼、不许看书”,要开启天一阁就必须得到范家各房的一致同意,只要有一环不同意,就别肖想了。不由得同情那个女孩子。就算是现在,满大街的婚恋节目、网站,你见过有几个女孩子说:我不要钱,不要权,只要你家书很多,我就嫁给你!一想到那句“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车后笑”,虽然表达的主旨不一样,但不由反思: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我们过得比好了,但精神上是不是反而后退了?至少我就觉得自己比不上那个一百年前那个女孩子,不由也想到,那个女孩子生在那个时代也是种悲哀,想读书而得不到。我是不是也更改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机会?扯远了。天一阁真正的挑战是在近代。尽管之前也有些麻烦,像火灾什么的,范家人都是小心谨慎,把书保管得好好的,并且在乾隆修订四库全书的时候大放异彩做出了大贡献;但到了风雨飘摇的近代,天一阁真正是遇到了最大的危机,因为它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古就有的水灾火灾,还有技术娴熟的小偷、中外勾结的不良书商书贩还有不时出现的炸弹和炮火。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自然不知道为了保护天一阁,范家的人做出了多大的努力。但可以想见,那种不想让祖宗流传下来的楼阁断送在自己这一代的想法支撑着他们艰难地走下去,和各类梁上君子斗争,和中外勾结的不良书商斗争,为保护珍贵的文稿不被炮火焚毁而辛苦奔劳的身影······那该是一段多么悲怆的历史。现在看来,天一阁就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了。它更像是一种见证,见证了在风雨飘摇的慢慢岁月中,那些既非富亦非贵的普通人们是如何守住祖辈流传下来的宝物的。这里说是宝物,倒是显得俗了,不过我真是想不到什么适合的词汇了。最后还是引用文章最后的原文吧,表示一下小小的心愿,毕竟我不过是个小人物。“在我看来,天一阁的历史是足以写一部宏伟的长篇史诗的。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么时候能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种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呢?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坦示给现代世界呢?”
  •     文化苦旅毫无疑问是本好书,以前资讯不发达的时候只能从文字想像作者,那时候的秋雨先生是有一幅铁肩可担道义的人物,渊博细腻,有责任感,是条汉子。但是!自从余秋雨对外公开宣称自己再不提笔,受不了一点委屈,有了委屈就拿自己开刀,这不是男人所为,从那时起我就打内心里开始鄙视他。最近竟然又跑到凤凰卫视讲什么文化。。。。。。。
  •     暂且把作者的人品放一边,这部书当年是一鼓作气看完的,欲罢不能。一本好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时而欣然,时而悲戚。因为它,我知道了什么叫文化大散文,从此对某一类散文不再感冒。也许这辈子有些地方不再有机会去,但好在还有书让我们再重温当年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初中时代读过,当时的印象是大气~
  •     我比较偏爱一切历史相关的散文
  •     其实很爱看
  •     反胃了
  •     高中读的游记散文,不太喜欢这种略带无病呻吟的文风~
  •     现在写文章经常会受到余老师文字的影响 很扎实和有真性情的文笔
  •     词藻华丽,感觉像读语文课本似的
  •     用散文的手法将沉重的历史绘画成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为历史披上了一道五彩的霞光,而且余老师的散文功底真的很好,通过他的描述如身临其境,厉害
  •     并不能清楚的记起具体的内容,却难忘读这本书时像跟随了作者踏遍了世界见证了各地文化差异的感觉。
  •     高中时代读过的书,窝在寝室小床上午睡前的读物,某种意义上的启蒙读物:读着文字欣赏着插图,让我对远方充满好奇和向往,期待着自己在未来可以一一走过那些书本中描述的地方。如今,我已经走过很多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未曾到达,在路上。
  •     不知道余秋雨还是不是当年的余秋雨
  •     在那个世界意味着未知的时代,余秋雨的前进却启蒙了一个个借公旅行的知识分子……
  •     是可以隔几年读一次便有新感想的书 这次读特别喜欢道士塔风雨天一阁和酒公墓
  •     高中读的,图书馆借的,好像是这个版本
  •     看完觉得去旅行的话会有更多感悟。
  •     文化底蕴颇深,让人错以为是,随笔记录的游记
  •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学科普文章,它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时期的余秋雨尚保存着一些质朴之风!
  •     补记
  •     看完想去旅游,中间有几篇看不大下去
  •     想不起蒋勋的原话了 大概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理解一些东西 我应该还没有达到那个可以豁然开朗的阶段
  •     南昌的青云谱触动了我的心,想想那时的我们。
  •     才出来的时候,内容比较特别吧,一种文化上的不同述说方式,让我对于古代文化有了興趣了吧,這本書對於我還是比較有影響的、
  •     看在我当年写周记会抄你几句话的份上,给你三星
  •     2016,2,3
  •     大爱。
  •     高大上的名字,内容太甜
  •     高中读过,重新读。有的篇章可以的。
  •     高中的酷爱
  •     家里有一本
  •     我是高三时读的,当时感觉他写的句子很优美。
  •     装b的神器,当年为了装逼才看的。个人不喜欢这种风格
  •     启蒙作品,对于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个时候余秋雨的装逼指数还不太高!
  •     阳春白雪,很棒
  •     父亲书橱里的一册。读完山居笔记后、连读的一册。
  •     了解各地的文化背景全科介绍之作,而且文字优美,历史底蕴深厚,比如天一阁,苏州,敦煌等名篇确实是我高中时最爱阅读的散文集。
  •     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中学时候因为这一腔文绉绉的情怀抄了许多笔记。领导说天下情怀和文章,无非一些喜怒哀乐贪嗔恨的发散,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些微交集的一瞬间。
  •     笔尖在纸上一划,便在读者心上激起层层涟漪,《文化苦旅》很容易便掌控中国人的情绪。只是听过余秋雨的那些不好的消息时,便很难再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这本书,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的文字都是值得称赞并学习的,可是没有同样厚重的经历与学识,这种文字又是无论如何都模仿不来的。
  •     没有读之前,对文化苦旅一直停留在初中课本里面的道士塔。在没有读之前,看到大家对余秋雨的风评不好,自己也就觉得可能他的作品真的怎么样吧。在没有读之前,看到有些人说,文化苦旅有一种文人的酸腐气息,说读不懂,我就以为可能这部作品也不是我的口味。然而,我错了……写得很好,我喜欢这样的旅行笔记,看了之后也好像跟着书中的脚步去感受山川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同时谨记,在没有亲自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千万不要妄想结论,否则会错过很多美好!
  •     文化怨妇
  •     高中时尤为喜爱,也因此喜欢上余秋雨的文字。可是后来再读其他,还是觉得他的这本写得最好。
  •     余秋雨的这本散文,值得五星好评
  •     余秋雨最好的一本。
  •     还记得当年读完了道士塔的悲愤。喜欢旧版,新版加了太多煽情的废话,纯粹是画蛇添足
  •     原谅我觉得这本书很无聊。一本历史故事集??时常文字很矫情,大多数时候很枯燥。总之中华文化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太惨了??黑人问号??
  •     作家的情怀都是常人所不能比的。看完书很开心的去玩并没有那么美好。
  •     新年读的第一本书。晚辈几年前送的旧书,元旦顺手拿起来看,前几篇挺好。
  •     初读此书被一开始的游记形式所吸引,因为我也是喜欢出去逛一逛的,读到后半段感觉有点偏离正轨,但最后几篇关于新加坡的华人故事,我似乎明白作者的写作初衷——不只是游记,更是人生的履历。淡淡的鸡汤味,适合闲暇时光。
  •     经常当作旅游攻略用。。
  •     这本旅游攻略挺老文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