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上下)

出版社:上海古籍
出版日期:1997-8-1
ISBN:9787532519866
作者:司马迁
页数:2556页

书籍目录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 吕后本纪第九
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编辑推荐

  标点符号采取一般用法,按本丛书规定的统一体例进行。对于底本中因刊刻而改动的避讳字则径改,但对作者写作时使用的避讳字则大多未作改动。异体字则参照国家颁发的整理表加以统一。

作者简介

《史记》(上下)编辑推荐:标点符号采取一般用法,按本丛书规定的统一体例进行。对于底本中因刊刻而改动的避讳字则径改,但对作者写作时使用的避讳字则大多未作改动。异体字则参照国家颁发的整理表加以统一。

图书封面


 史记(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无需探讨史记的伟大,那就单说说上海古籍这个版本,首先是简体横排字大易读;更要紧是带三家注的全本,即南朝裴骃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唐张守节的正义。集解,集各家说,裴骃父即裴松之,若太史公生著史世家,则裴家当为注史世家!裴解兼收并蓄,载明出处,于注史存史成就不亚其父;索隐,释其微旨,司马贞音义并重,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又长于驳辩,喜尚品鉴,读之常有精到之处;正义:疏通其义。张守节略逊小司马,然其长于地理,读史不可或缺。既然卓越如此促销,自然不能错过。上午到手,随手翻阅处冰清沁香,妙处难言,略写小文以记之。
  •        《越王句践世家》的末尾,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范蠡的次子在楚国因杀人而入狱,范蠡打算派少子去营救。他长子觉得家里出事,不派他去,是一种耻辱,便要自杀。范蠡的夫人也劝范蠡,就让长子去吧。范蠡只好准备了一千两黄金,又给故交庄生一封写了信,交给长子,嘱咐他到了楚国,把东西交给庄生,就什么也不要管了。庄生收到了黄金和信,对楚王说,说自己夜观天象,发现会有对楚国不利的事情发生,只有做积德的事情,才能躲过此难,楚王决定大赦。范蠡的长子得知这个消息,以为恰巧遇上楚国大赦,就去庄生家索要黄金。庄生本来打算在事成之后,把黄金退还给范家。可是长子的做法激怒了庄生,在把黄金退给长子之后,庄生对楚王说,路人都在议论,范蠡的家人贿赂了大王的左右,大王才决定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先把范蠡的次子问斩,然后再大赦。长子就这样带着次子的尸体回到定陶。一家人痛不欲生,只有范蠡一个人笑嘻嘻地对长子说:“我早就知道你会害死你的弟弟。你出生的时候我还很穷了,你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爱财。不像你弟弟,出生时我已经是巨富,不知道赚钱的辛苦,所以不在乎它们。这也就是我最初要他去的道理。“最初我读这个故事的,和很多人一样,觉得范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只好眼睁睁看着次子丧命。可是既然范蠡这么了解儿子的性格,为什么不在信里面对庄生多交待几句,要他不要和长子一般见识。或者干脆把长子派到楚国,但不叫他找庄生,而是悄悄派少子见庄生呢?总之,范蠡要救自己的儿子,完全是有办法的。唯一的解释是:他是有意看着他儿子被处死的。可哪有这样的父亲,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杀。在分析完长子和少子的性格差异,范蠡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好悲哀的。我日夜就等着你把他的尸体带回来。(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范蠡说这话的时候,竟带着几分得意。原来范蠡是在和身边的人玩一个游戏,你们不是不相信我的判断,觉得长子可以做成这件事,好吧,那就等着看结果吧。就像一个顽童,明明知道前面有陷阱,还是对问路人说,你们往前走吧,然后等着看他们回来时狼狈的样子。要不然,范蠡怎么会面带笑容地等着长子带着次子的尸体回来,还得意告诉长子,还是我了解你们吧。长子如果知道他父亲是这样想的,会不会有被玩弄的感觉?为了玩这个游戏,范蠡付出了次子的生命,可对范蠡的来说,游戏比儿子的命重要。让我们回顾范蠡波澜壮阔的一生。范蠡出生贫贱,文种拜访他的时候,他还要找兄嫂借体面的衣服。后来辅佐句践,兴越灭吴,号令中原。然后乘舟浮海,玩到钱财耗尽,隐姓齐国,辛勤耕作,不久家资数千万。随即散尽千金,去定陶经商,又再次积累了亿万家资。在齐国的时候,齐人听说范蠡很有才干,想请他做宰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如果西施嫁给范蠡的传说有几分可信的话,那么这段话完整的版本应该是:“我当文官当到了齐国的宰相,当武官当到了越国的上将军,经商身家亿万,娶妻娶到了西施。”中国历史上,还有第二个说出过这么牛的话么?可范蠡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得意,而是喟然而叹:功名利禄,香车美人,就这样到了人间的极致,这个世界太没有意思了。史记里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在齐国他改名鸱夷子皮,在定陶他自谓定陶公,每迁居一次,每改一次名,是不是就是他开始新的游戏的标志呢?原来对范蠡来说,人生不过是由一个个角色扮演的游戏构成。高官财富这些人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他不但没有留恋,还在得到它们的时候,感到深深的怅然:范蠡不是总觉得“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久受尊名,不详” 吗?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游戏该结束,最高的等级,最好的装备,对一个结束了的游戏,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范蠡会在齐国“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他此时的心情,大概和一个玩家经历了数日的努力,终于打败了最后一个敌人,在安静的夜晚,默默看着结局动画的出现相彷吧。游戏,是的,一切只是游戏,他既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又是那个角色的操纵者,他是范蠡,是鸱夷子皮,是陶朱公,但重要的是,他是他。他在游戏之中,又在游戏之上。所以长子次子都可以成为他幽默的对象。所以面对越王的挽留,他说”君行令,臣行意。“在他的意面前,他人,王权,伦常,名声,都不过是虚拟的意向。在春秋战国那个骚动而喧哗的年代,功名利禄就像陷阱上的诱饵。可有多少人,看到了诱饵背后的重重杀机,也还要挺而走险,到了刑场之上,才感叹“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也有人像庄子那样充满智慧,在“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之中选择了后者。唯有范蠡,明明知道是一场游戏,还积极的参与进来,在罗网收紧前一刹那,把诱饵席卷一空,然后转身而去,还不忘随手把诱饵仍在了地上。似乎他殚精竭虑地去追求那些东西,只是为了证明,那些东西是不值得追求的。这就是范蠡的游戏人生:大多数人被乱世玩弄于股掌之中,他却玩弄了乱世。
  •     我觉得,对于历史,不管从哪个角度评论它都是虚妄的,虽然历史角色的出现是必然的,而历史人物是偶然的,但对于定格的历史来说,不管人们怎么揣测那些历史的旁枝末节,那些可能发生却因为一念之差没能发生的改变,历史自己仍然随着时间长河,稳定,却又充满变数的前行着,它创造了我们,又反过来被我们所创造,只留下既定的事实与之身后无限的可能性供后人思考、借鉴与想象。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历史上那些未发生的改变所引起的“蝴蝶效应”了,正如《寻秦记》里那位严肃的学究对项少龙所说的“记住,你所做的一切,都极有可能,改变历史”,或许对历史来说,最公平的评价就是:没有评价。所以,让我们感谢司马迁——尽管他的出现也是一种偶然,但这偶然是多么难得和影响深远,尽管什么文章都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能以旁观的姿态尽量保持客观而真实的记录,作为一个人,本就不易。由此我想到吕不韦,他的出现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没有他的出现,秦朝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会如果改写延续?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是他看中了子楚并且一手栽培了子楚,甚至把自己的小妾送给了子楚。由此,司马迁,或者说世人猜测,以后叱咤风云统一全国的嬴政是他的儿子。想想也不无道理,司马迁在书里对子楚着墨甚少,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拿人家的不手软吃人家的不嘴软,得寸进尺,空有一个头衔的小配角,是子政当政的过渡,而子楚之所以能由一个不得宠的质子一跃而成为一代君王,背后不是都靠着吕不韦的胆识和谋略么,而这胆识与谋略更是体现在了子政身上。或许,这就是一种天生的血脉里的传承吧。隔了一代又一代,吕不韦的所思所想已经无法得知了,但由他为子楚所做的、所规划的,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现在,即使是在那个时代,金钱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而吕不韦,他不仅拥有精准的眼光、过人的胆识、长远的规划,更有优秀的口才和社交力,如果不是,他怎么能把堂堂华阳夫人说动,让她立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为自己的养子,并且把太子之位传给他呢?自古就有英雄一怒为红颜的故事,那些为了美人放弃江山事业的人固然可贵,可像吕不韦这样能为了长远利益放弃眼前小得失的人更是难得。可是他也是人,在子楚“见而悦之,因而起寿,请之”之后,他是怒了,但转念一想,还是将小妾送给了子楚,这一送,虽然像是舍,但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却是另一种得,若他不舍,他的孩子,子政,又怎么能以另外一种身份统一全国呢,充其量也不过是子承父业做一个富甲一方的商人罢了,而商人,又偏偏是古时候低贱的身份之一,又怎么能和成就霸业的皇帝比呢?但又恰恰是子政的当政,间接导致了吕不韦的流放与死亡。在吕不韦的一生中,历史的错综复杂与一个“巧”字,处处可见,而他送小妾,做相国,又自尽而死的事,又真是应了那句“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了。我有的时候很疑惑,作为一个“家累千金”的商人,吕不韦为何如此痴心于政治?不管是“奇货可居”还是“一字千金”,他都习惯以商人的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他散尽家财为子楚,难道只是为了相国之位?他招门客、完成《吕氏春秋》,难道只因为“以秦之强,羞不如”?还是说,作为一个家财万贯出身阔绰的商人来说,金钱早已不是他所追求的,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名誉和一种地位,是一种权势无限的感觉,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气魄,是千千万万人的敬仰与尊重,或者是名垂千古?这些他都做到了,作为一个商人和政客,他无疑是野心勃勃能屈能伸的,并且就因为这些,他成功了。那么最后,又是什么毁了他?是那个风流成性母凭子貴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秦王太后?还是那个自以为是的嫪毐?或者是他自己?似乎三个原因都有,而司马迁的评论更倾向于嫪毐之祸。由此看来,吕不韦又像个受害者了,他一生谨慎一心为自己塑美名、留后路,最后还是栽在了口无遮拦、自不量力的嫪毐身上,也算是英雄的悲情之处了。只不过我还是有疑惑的,以他的实力,以乱世出英雄的不变定理,他将花费在子楚身上的心思花在自己的身上,或许也是能成就一番专属于他的霸业呢?相国再好也是还有皇上啊,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是不是让他也时时酸楚呢?毕竟他一直都是在为他人做嫁啊。或者说是因为其实他心里也有着极深的等级观念,认为自己的血统地位没资格做皇帝,而宁可去扶持他人,做陪衬的绿叶呢?哎,也罢,古往今来,哪有不悲情的英雄呢?吕不韦这样传奇的一生,名利皆收,又有了一个如此的儿子开创了统一红果的霸业,最后因儿子而死,即使悲情,也无憾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此书有翻译
  •     history repeats itself, for thousands of years.
  •     最近十囫囵吞枣的把这本书给读完了 ,不过有点小晕没大读明白,不过确实从中受益匪浅,希望有时间的话,再读一次。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有道理的阿。
  •     蜻蜓点水而已
  •     喜欢,文言文越读越舒服
  •     21世紀初期看的
  •     要看就看文言版的,写得精彩
  •     至今仍是心中最爱 全记在脑子里是骄傲啊
  •     略贵
  •     历史,又或始终的继续
  •     读过一半。《史记》有英雄气。
  •     读了小半部,就高中毕业了,就再也没有拿起来过。这些年来,是浮躁了。
  •     必须一读再读
  •     小时候倒是爱看这类书
  •     爱读历史。曾经汹涌年代
  •     看了我想阉了我自己。
  •     个人认为是原文评注版中的最佳版本,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偶看
  •     从史记开始
  •     六年级在从广州回来的火车上,一位中年人向我们借着看,看书神态安详。本来对此书兴趣不大,后面应该是被这种安静地看书的神态影响着,也拿起了这本书,可我始终只是停留在上册~
  •     到底有多少是历史,有多少是虚构——这真是个问题,但是后人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是坚定地把书中的所有当作历史,大的事件,小的细节。小细节,也是历史吗?我们只能当首故事来读吧!最常用的故事手法是,almost,差一点就!还有,坏事之前必有人进谏,谋士比将帅的作用大,文人改变历史。
  •     当时看的是白话版,有感悟...
  •     a
  •     虽然有些话不是当事者说的 是司马迁说的 但还是相当精彩 千古流传
  •     作为历史爱好者,不买本这个放家里我都觉得不好意思。
  •     恨只恨是横排简单
  •     跳着看的,只看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人物。非常有意思,力推!
  •     字体不错。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