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草行名作鉴赏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8
ISBN:9787536658110
作者:沈鸿根
页数:302页

章节摘录

书摘    20世纪90年代初,应邀到洛阳外语学院讲学,在学报主编李守成先生的陪同下,游览了龙门石窟,曾拜读陈抟的《龙门十字刻石》,从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抟,出生年不详,卒于989年,五代宋初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隐居不仕,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此论为宋代理学家所推崇。工书法,胎息北魏王远《石门铭》。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十字刻石并非陈抟亲书,是明代好事者集其字成此联而上石。    此十字,笔笔从《石门铭》中来,字字从《石门铭》中出。书法雄浑圆劲又清华超逸,绝无重浊之气,所谓似不食人间之烟火者。那种开张的气势、奇逸的意态,确如天岸马、人中龙,自有一种仙风道骨。这与陈抟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修炼得道的习性和身份很是吻合。    宋代石延年诗道:“希夷先生人中龙,天岸梦逐东王公,酣睡忽醒骨灵通,腕指忽忽来天风。鸾舞广漠凤翔空,俯视羲献皆庸工,投笔再拜称伎穷,太华少华白云封。”诗中对陈抟推崇备至,称为“人中龙”,并把王羲之、王献之贬为“庸工”。看来这件刻石的联语:“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是由此诗简括而来。    陈抟书之所祖《石门铭》,乃北魏名刻。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此铭列为“神品”,认为“《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所谓“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无非是称其字翩翩欲仙,超逸可爱。其书好在笔画的圆融流动,字势的疏宕奇逸,无一俗笔,无一俗姿。腕下忽忽来天风,纸上拂拂有仙气,与那些搔首弄姿、拳打脚踢之书,有着天壤之别。    不消说,陈抟学《石门铭》十分到家,可谓形神毕肖。然而这一点一画都是《石门铭》,仅仅形神毕肖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属于陈抟自己的?鹦鹉学舌,不是自己的语言;邯郸学步,不是自己的步伐。这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尽管陈抟书学《石门铭》,已经登堂入室,那开张的气势、奇逸的意态,令人欣赏,但最终寄人篱下,没有别开生面,论价值毕竟不大。陈抟至多只是“人中龙”,而不是“书中龙”。诗道:“俯视羲献皆庸工”,此言差矣。陈抟书比起“二王”来,正如俗话所说:“短裤子,短袜子,上下相差一截子!”  早在30年前,读林逋的《咏梅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对诗人林逋也发生了兴趣。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岁浪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孤山20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艺苑传为佳话。因卒谥和靖先生,故人称“林和靖”。“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和靖先生善诗亦善书,其书法与其诗一样清妙。宋黄庭坚《山谷集》称:“林和靖笔意殊类李西台,而清劲处尤妙。”陆放翁《陆游集》评日:“君复书法高胜绝人。”明都穆《寓意编》则道:“林逋作径寸行书,字方劲而气清。”    《自书诗卷》,为纸本行书墨迹,书于天圣元年(1023),是年林逋57岁,可谓平生得意之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书通篇端劲有骨,清气照人。书风近似李建中,但更秀劲坚挺,气息高华,意境清远,直如那天上飞翔的仙鹤,山中独放的寒梅,无一点尘俗气。难怪大诗人陆游每见到和靖的书法会“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字能当药治病,字能当食果腹,正如刘诗先生所说:“真是神极、奇极、妙极!”然而也只有和靖先生的书法有此魅力。    风格即人。淡泊可以明志,宁静方能致远。和靖先生书法之所以“神清骨冷无由俗”,关键在于和靖先生本身就是“性恬淡好古”之人。不趋荣利,高节迈俗,不论吟诗作书,下笔自然“清气照人”、“高胜绝人”。    气清本于骨劲和神闲。和靖此书,一点一画,力透纸背,字字都由风骨撑起,没有任何多余的肥肉。书体虽为行书,但一笔笔写来,显得气闲神定,令人意远。在这件“林表秋山白鸟飞”的诗书里,有的只是清风明月、疏影暗香、溪畔鹤鸣,而无灯红酒绿、广厦崇阁、狂风暴雨。正因为如此,见之可以“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同时,还能清心明目。    欣赏和靖《自书诗卷》,当在天高气爽的清秋,独自一人坐在书斋里,泡一壶龙井茶,在一曲古琴声中,慢慢地打开诗卷,通过心灵的观照,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墨迹诗句幻化出一幅画面:在孤山脚下西湖边,夕阳斜照,有一诗人在寻诗,清瘦的身影融合在梅影鹤影之中……    “清深趣有余”。欣赏和靖的书法,就是欣赏它那高胜绝人的风骨,清气照人的雅趣。这风骨,这雅趣,对今人来说,可以除去心中的浮气、身上的俗气。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王安石写的一首《梅花》诗。“凌寒独自开”,写出了梅花的傲霜斗雪的精神。咏梅言志,以花喻人。其实这“凌寒独自开”,岂只梅花,王安石本人何尝不如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庆历二年进士。嘉祜二年上万言书,力主变法,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行新法。九年罢相,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精诗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书法,学杨凝式,“得无法之法”。    《过从帖》,亦称《奉见帖》,纸本,行书,乃王安石的一则尺牍,共6行,41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都有著录。    清吴其贞《书画记》称:“王荆公《奉见贴》,书法雄强”。宋黄庭坚《山谷集》则称:“王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人笔墨。”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也称:“王荆公书法清劲峭拔,飘飘不凡。”    然而对照此帖,总觉得前贤言过其实,很难对号入座。此帖书法与其说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在正、草、隶、篆、行五体中,正、篆、隶属静态书,草、行属动态书。前者谨严、端正、稳重、安详,后者简易、连接、流动、变化,各有其特点和功用。若就抒写心灵与审美价值而言,静态的正、篆、隶,自然不及动态的草、行。  草书与行书,分开来是两种字体,但合起来却是一种字体。究其缘故,在实际书写中,草书与行书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纯粹的草书与行书实在不多。在那些传世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名迹中,也是以这种美学价值最大、艺术趣味最浓的既行又草的破体为多。    草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故许慎《说文解字》就有“汉兴有草书”之说。至于为何称之为草书,《宣和书谱》是这样解释的:“草之所自,议者纷如,或以为稿草之草、或以为草行之草、或以为赴急之书、或以为草昧之作,然则谓之草,则非正也。”草书是一种结构简略、笔势飞动的字体,“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繁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赵壹《非草书》)秦末汉初,国势动荡,军事频繁,用工整的篆书与隶书来抄写军书文件,显然不行,为了赴急,于是产生了草书。这种草书,乃初创之作,又是仓促而成,难免草率而粗疏,故称之为草书。    草书通常分为章草、大草与小草三种。    章草乃隶之捷,“解散隶体粗书之,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正因为如此,它书写便捷,又存有隶书遗意。那么为何称之为章草呢?历来说法有三:一目因汉章帝爱好,一日用于章奏,一日始于史游《急就章》。这三说虽各有其理,但都有些牵强。还是今人启功先生说得在理。他在《古代字体论稿》一书中指出:“章,引申为章明之义”,“汉代旧草体之得章名,应是由于它的条理和法则的性质比较强烈。”    大草,也称狂草。它是由章草与汉简演变过来的,用笔大起大落,势态飞动,点画连接,常是一笔数字,接上又带下,如龙飞、似凤舞、若电流,以气势雄大取胜。    小草,又称今草,是大草收敛的写法,基本上是字字独立,没有大草那么剑拔弩张、风狂雨骤。它动中寓静,静而多妙。    行书起于汉末,由汉简而来,借鉴了草书的一些体势,又增添了楷书若干笔法,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既没有草书那么简略飞动,又没有楷书那么工整严谨,故张怀瓘《书断》称之“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谓之行书。”    行书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写得比较工整些,近乎楷书的称行楷;写得比较潦草,类似草书的称行草。由于行书好写易识,领域广,表现力丰富,简易流便,风情万种,不仅实用性强,而且艺术性高,故成了五体书中最为风流者,历来,名家辈出,名迹荟萃。    这本《历代草行名作鉴赏》,是一本除了《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和《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已经作过作品鉴赏之外的历代草书和行书名作的鉴赏专著。它收录鉴赏的作品共百件,从出土的汉简起,直到当代的书作止,上下2000多年。需要说明的是,收录在本书中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出于名可见经传的书家之手,但也有个别为无法或尚未考证的无名氏所书。即使是名家之作,其中有些可能是伪作而非真迹,但基于聊胜于无,加上作品本身水平很高,在真迹阙如的情况下,暂且收录并作鉴赏,想来不无意义吧。如有不当,还望读者和专家教之。  草书和行书,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是诸体中最有意味的艺术形式。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它,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但愿不才此书的出版,对发扬光大草行艺术,有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沈鸿根                                                                     2001年6月30日                                                                     于上海松竹轩

内容概要

沈鸿根,别号江鸟,1943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书法协会副理事长,洛阳外语学院和江西行政学院的客座教授,济南兼职教授,上海市政书画会会长。善诗文,精书法,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五十多种,数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称雄艺坛,蜚声四海。书法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曾多次担任全国、国际书画大赛评委会主任,并应邀到各大学讲学,东渡日本传艺。
早在1973年,沈鸿根30岁时,他的作品就已经和陆维钊等大书法家的作品共同陈列于上海书画名店朵云轩。1976年倡议创办书法杂志,并于是年在青年宫做“王羲之研究”学术报告。沈鸿根先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以来,德惠八方,艺业精进,声名日隆,驰誉海外。如菲律宾《商报》把沈鸿根先生作为文化名人整版向世界介绍。
沈鸿根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涉及面非常广泛,论字体,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和篆书;在这些不同的字体中,包含着以魏碑《张黑女》为体,掺以钟繇的结构和智永的笔法且体现作者审美情趣追求的佳作,这些富有新意的作品在《江鸟书法作品选》里令人感到新切,颇有韵味。沈先生的积极探索,从发表的作品来看,成多于败,喜多于忧,值得称道。这种新的尝试,其实也是沈先生有选择地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用于调节性情的一片新天地。
书法同道以往对沈先生及其作品的评价颇多。早在沈先生而立之年,海上名家真泠月即以“笔致好”夸赞沈先生的行草书;其所作小楷,陈祖范先生认为“格调高雅,有晋
唐风韵”;日本书家柴田木石先生说沈先生创作的书法“内容广泛,研究甚深,分类形式好”而“作为珍贵资料永久保存着”;日本书道学院院长石川芳云则认为沈先生的碑帖临摹作品“于学书者大有裨益”并“深表敬服”;其章法“布局似无意间精心为之,左顾右盼,承前启后首尾呼应,笔似断而意实连,点画皆映带而生,错落有致,繁简适宜,气势贯畅,意态活泼”(刘亚丹《意态纵横笔力健小记——著名书法家沈鸿根先生》。“沈鸿根先生的书法,其笔放纵处若马踏绿野,流转时似珠走玉盘,线条柔且质,壮而朴;结体莫测其起终,究极搭配之道;章法顺畅若山间清泉,或涌、或飞、或注、或淌、或走、生动而又自然。无一不悦目。特别是线条的质量有肉,有骨,有血气,有韧性,用笔收得住,放得开,八面使转变幻宛似天成,笔法清劲道健,将至炉火纯青之境界”。(刘亚丹,《含筋抱骨,蕴藉风流》——沈鸿根《仙境》鉴赏)“沈鸿根先生先前书作以骨力见胜,其骨力雄强书坛罕比,然其注重骨法用笔,以至少了血肉的滋润,精神太过外露反倒伤了神采。但就近年来书作特别从此幅作品来看,沈先生已修炼到了含筋抱骨的境界,其运笔收留如意,放敛随心,行笔动静相生,端庄中寓鹰击长空之姿,飞动中流鱼翔浅底之态,每笔下去入纸三分,沉劲入骨。笔笔讲开合,重起承,有生发,势由气生,气由力发,力由笔出,故而笔笔有气势,有活趣,有意态。笔墨干净明丽,神采奕奕且文质彬彬,一洗往日凌厉之风,但豪气依旧,不减当年耳。”(丑牛《藏筋抱骨,风致雄逸》)
数十年来,沈鸿根先生的书法“稳中求变,变中求异,异中求韵,韵中求趣,趣中求神,这是‘江鸟体’成名之道。”(李金河)他曾说:“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书法要表现自已,我喜欢书写我的自作诗就是如此。”以自己所写的诗词为书法创作的主要内容,这对于作者的性灵抒发无疑是再好不过的,而沈先生许许多多的精品妙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心境的完美结合(有机融合)下一挥而就的,“诗言志”“书寄情”,这也从中体现了沈先生所具有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学识。

书籍目录

序1  比较成熟的章草书    ——《神鸟赋》竹简鉴赏2  马腾大漠    ——居延汉简《误死马驹册》鉴赏3  气息高华神情优闲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鉴赏4  安闲大度    ——谢安《六月帖》鉴赏5  晋人面目纸上见    ——《李柏文书》鉴赏6  一笔环转不见起止    ——王徽之《得信帖》鉴赏7  书得羲之貌    ——王涣之《二嫂帖》鉴赏8  举止并不羞涩    ——羊欣《暮春帖》鉴赏9  异峰突起平地间    ——智果《评书帖》鉴赏10 画中有骨笔外传神    ——褚遂良《家侄帖》鉴赏11 临书胜于自作    ——李怀琳《与山巨源绝交书》    鉴赏12 猿愁鱼踊水翻波    ——韩愈《白鹦鹉赋》鉴赏13 笔老而意新    ——怀素《食鱼帖》鉴赏14 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颜真卿《刘中使帖》鉴赏15 书法简淡洗姿媚    ——唐人《法华玄赞》鉴赏l6 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    ——杨凝式《卢鸿堂十志图跋》    鉴赏17 鸾舞广漠凤翔空    ——陈抟《龙门十字刻石》鉴赏18 清气照人    ——林逋《自书诗卷》鉴赏19 得无法之法    ——王安石《过从帖》鉴赏20 八节滩头上水船    ——黄庭坚《花气诗帖》鉴赏21 虎儿笔力能扛鼎    ——米友仁《动止持福帖》鉴赏22 忠义之气烨如    ——岳飞《出师表》鉴赏23 风度俨雅气象雍容    ——虞元文《适造帖》鉴赏24 矮纸斜行闲作草    ——陆游《致原伯知府判院》尺牍鉴赏25 圆熟遒丽生意郁然    ——范成大《致养正监庙奉议》    尺牍鉴赏26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张孝祥《临存帖》鉴赏27 而峻峭过之    ——吴琚《焦山题名》鉴赏28 纯正的大王趣味    ——赵孟兆页行草手札鉴赏29 精雅妍媚    ……

编辑推荐

《历代草行名家鉴赏》为了适应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传统书法的需要,丛书内容为唐宋诗文、历代名联佳句,并且形式多样,实在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碑帖的笔法结体,又可以领略诗词联句的优美意境,不但能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而且寓学于乐,陶冶情操。

作者简介

《历代草行名家鉴赏》精心挑选《李柏文书》、《评书帖》、《得信帖》、《暮春帖》、《神鸟赋》、《出师表》等诗文、历代名联佳句,并且形式多样,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读者可以在学习历代草行名家笔法结体的同时又能欣赏优美的诗词联句等书法之外的东西,可谓是一举多得。本书还收集了“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钟繇及羲献诸家”草行名家书法。此外,还有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名家书法,集前代诸家之大成。本书还借鉴了汉隶的写法。线条更有意趣,吸取别人的长处,在书法上汲取了能精究各体的成就。学习历代草行名家的书法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汲取历代书法家的长处,对读者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历代草行名作鉴赏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发送及时,书籍正品,价格公道,值得信籁!
  •     对历代草书优缺点有独特见解。
  •     出于对沈鸿根先生的敬仰,在网上搜到此书,沈先生尊重传统,又不盲目囿于传统,颇有个性观点,对于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很有帮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