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出版社:机械工业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111329169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
页数:181页

章节摘录

  20岁那年,唐娜迷恋上了博特,他高中时曾经约会过洛玻塔。“不过我没让感情发展下去,因为他约会过我姐姐。”后来他生了很重的病,唐娜一直在身边照顾他。“他很难懂,也很自闭,我们只谈论文学和电影。他现在成了有名的作家,3年前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献给我,告诉我这些年来我对他有多么重要,他以前从没说起过。我以前不知道我对他很重要。我没有哥哥,他就像是我的哥哥。”然而,不仅如此。对唐娜来说,父母姐姐亲戚都跟她有或多或少的相似,而博特是第_个跟她完全不同的人,是第一个以“外人”的身份跟她相处的人,尽管她仍然把他标记为“洛玻塔相关人等”。  唐娜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友是马迪,他狂热地爱她。她享受那份浪漫的爱慕,却并不爱他。唐娜当时在纽约做着一份“不需要脑子的秘书工作”,并且卷入了女权运动。朋友伊冯娜鼓励她去上大学,还帮她了解如何争取奖学金。“20岁那年妙极了。我发现自己是有头脑的。老师让你自己思考,自己做功课,、我喜欢那种方式。我喜欢学习,喜欢泡在图书馆。我干得不错,成了系里最好的学生。”她的一位阿姨似乎替代了母亲的位置,会去宿舍看望她,带日用品给她,帮她做事。  在对20岁的回忆中,唐娜很少谈到洛玻塔,虽然她在地图上把洛玻塔画得离自己最近。洛玻塔的确在那儿,不过是在唐娜身后。对唐娜来说,洛玻塔是个可以避世的安全港湾,虽说停泊在那儿,两人也有冲突的可能。  唐娜拼了命要去做自己,争取跟姐姐有所不同,她的女权理念和罗曼史见证了她的这一努力。她与某位教授关系暖昧。她跟女教师麦拉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还跟麦拉、洛玻塔合作了一本书。对于洛玻塔的参与,唐娜没说什么,好像洛玻塔可以理所当然地跟她同进同出。唐娜觉得,自己在这一人生阶段遇到的人,尊重她“建设自我”的努力,也支持她对于才学的追求。“他们是真的喜欢我这个人,在才学方面我也的确有所提高。”然而,她仍然有种疏离感,好像自己哪儿都不属于。回顾过去,除了某些闪光点,她只记得20~25岁是一段“可怕的时光”。  讲到25岁的时候,唐娜开始拿自己的人生跟洛玻塔作比较。“我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她尽到了本分,25岁时她有了孩子。”唐娜以洛玻塔为参照物,来构筑自己的身份特征:她是自由的;洛玻塔则被束缚。唐娜的感情生活被麦拉这个密友主导。“她很大女人,她让我着迷。我爱她,仰慕她。我想我们相爱了很长时间。她觉得我很棒很聪明,所以才可以走这么远。她,还有另外一个教授,真的给了我勇气,让我试着去做些事情,去读研究生。”  “麦拉跟我母亲刚好相反。她会说‘你真聪明’,然后给我奖学金;或者‘你真聪明’,然后给我打个高分。”唐娜跟麦拉有过一次性经历。“那次真的把我们的关系搞砸了。我发觋自己不是同性恋,我不知道自己那样做是否只是为了让她高兴,我再没试过。那次之后我们的感情留下了伤疤。我们都不敢去讨论这个问题。之后她离开了美国几年,后来才告诉我,她当时一直爱着我,而我跟她说我做不来时,真的伤了她。”  25岁以后,唐娜还跟谢尔曼有过一段感情。他“让我觉得自己更像个女人了。他崇拜我,爱我。我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多,人也漂亮了。而我可以爱他这件事,也让他感觉良好。他很迷人很英俊,这让我很得意,可惜他是个酒鬼。他到现在还想着我,他说过我是他的最爱。他虽然不能让我真正尊重他,但的确让我自信了不少”。唐娜跟查尔斯——她的另一个教授,也有过一段感情。“我跟他发生过关系,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两个的脑电波很合拍。”  这些人,在唐娜说来,都是真的喜欢她,也能帮她增长才识,可她仍然感觉疏离。“我的朋友全是我的老师。我会参加他们的聚会,但我不是老师,不属于那个世界。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始终有这样的感觉。”  ……

前言

  “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这是人际关系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精神分析学家D.W.温尼科特(D.W.Winnicott)的洞察之中可以见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但是,很少有人公开讨论或者私底下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发现与创造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人所具有的特征,是从他们之前独特的关系中演化而来的,而我们被这些特征所吸引。然而,我们看到了他人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放大了他们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努力想要在他们身上植入哪个特征——这些全部都是创造的结果。  我们无意识的涓涓细流汇聚在我们亲密的关系之中。在人们看来,生活中的其他人可能是被发现的,存在于已经形成的状态之中,正如他们经常被创造出来一样。随着自己的需要在别人宜人的精神土壤中生根,这些创造行为无意识地出现,而且这种愿望与实现愿望的巧合把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人重要性的本质在于寻找表达的具体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往往与有意识感受和希望的东西不一致。因此,人们需要亲密的人来体现自己隐藏的一面,或者使亲密的人成为惩罚的力量,表明他们对“坏的”他人的愤怒和憎恨,并且与对方一起被锁在关系之中。  关系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心理分析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解,帮助人们了解如何无意识地创造自己既需要又害怕的东西。但是,大多数治疗师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过程。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在生活中创造与他人的关系时自己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人际关系中的创造过程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很难被看到。结果,大多数关系理论家虽知其存在,却很少阐释这一过程是如何展开和显现的。这本书是用心理学术语解释人们创造彼此微妙的相互作用的一次努力。  我写就这本书的愿望来自三个源泉。一是我对多年来我所做的关系访问中所呈现的罗生门般的特点的迷恋。从两方面讲述的关系故事照亮人们之间流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关系被动态地创造和再创造。二是我对于把心理咨询中过渡性客体体验(transitional object experience)和投射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这些概念介绍给大家的兴趣,以及它们在普通人类体验中作用的思考。这些已经在精神分析场景和越来越多的婴儿早期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但在一般关系中却没有。因此,我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个相互构成彼此交织的世界的演化(Stolorow等人,2001)。三是我对临床案例研讨会(和回应发表了的案例报告)中的未经检验的客观性越来越没有了耐性。当治疗师描述病人生活中的人们时,常用确定性的措词,比如,“这个病人有一个自恋并且要求苛刻的母亲”,或者“这个病人的父亲是一个只关心自己又有控制欲的人”。“你的意思是,这个病人感受到她的母亲自恋并且要求苛刻,或者认为她的母亲自恋并且要求苛刻。”我总是带着牢骚纠正说。心理学家和治疗师太容易成为客观主义的谬误(objectivist fallacy)的牺牲品了,他们会相信人们对他们生活中他人描述的表面现象(这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叙述性的研究中)。然而,谨记互为主体的空间中创造的复杂性是更大的挑战。我怀着鼓励人们增强对这些复杂性的意识的目标,详述我们在生活中创造他人的过程。

媒体关注与评论

  惊人的洞察力和同情心!这本见解深刻、引人入胜的书不可不读,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人如何在关系中创造出自己的现实的读者。清晰的条理,令人回味的语言,细致的分析与案例研究,展示出人们彼此构建的动态过程。读完后,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看待,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待,都会产生新的启发。  ——欧文·亚隆    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人类以心理活动构建周遭的人际世界,作者无疑抓住了这些心理活动的瞬间。没有哪位心理学家能够这样精确地描述出我们如何在人际互动中认识自我,又是如何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无论爱人、女儿还是朋友,都是我们把自己和其他人带进了一种关系当中。在本书中,作者将她的重要研究扩展到识别人际关系中未曾预期的层面。  ——特里·阿普特 博士    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妹妹结》(The Sister Knot)  本书中关于人际关系中的无意识过程给予了清晰有力的描述,非常有价值,无论对于治疗师、来访者,还是任何热衷于探究人类思维是怎样在人际互动中彼此创造的心理学爱好者,都是这样。作者向我们指出:我们的原生家庭、当前的人际关系、他人留给自己的印象、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是怎样复杂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反应。  ——安妮·罗杰斯 博士

内容概要

朱瑟琳·乔塞尔森,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尔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

她的其他著作还有:《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1987)。她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青少年、女性和叙事的文章。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彼此创造第二章  在记忆中重塑对方第三章  你是我不能忍受的自己:唐娜和洛玻塔第四章  舞台上不许有感情:马克和琼第五章  “女儿就是女儿”:玛丽和拉维妮娜第六章  安全结:汤姆和凯茜第七章  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注释致谢参考文献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惊人的洞察力和同情心!《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见解深刻、引人入胜的书不可不读,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人如何在关系中创造出自己的现实的读者。清晰的条理,令人回味的语言,细致的分析与案例研究,展示出人们彼此构建的动态过程。读完后,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看待,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待,都会产生新的启发。

作者简介

《皮格马利翁效应》内容简介:就像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亲手雕塑的加拉泰亚,每个人也在“创造”着生活中自我和他人的角色。虽然,他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我们“发现”了他们,但是关系中包含着无意识的复杂心理过程,引导我们用自己构建的方式去感受他人。心理分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其需要和恐惧,但大多数治疗师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了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他人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其实,每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剧本当中的角色。

图书封面


 皮格马利翁效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翻译起来有些晦涩的书,给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关系之中,有很多无意识在操控;彼此之间,有多少是自己安排给他人的角色,有多少又是自己不自觉被他人导演着。边界,边界!关系之中,也许无法完全划出边界,不然这就意味着失去这段关系。----------------------------------书摘来了---------------------------------幻想可能看起来像是现实本身,甚至在长时间内都是如此,知道痛苦、突然的觉醒降临,那个人似乎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孩子的早期体验会固化某些品质并抑制其他的品质。我们可能会从这个人身上唤起什么——比如,是兴趣和热忱还是轻蔑和拒绝。关系是活出来的。记忆可以洗去关系感受的表层,只留下其核心意义。真实的人的所作所为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洛玻塔告诉我,即使是在很小的时候,她都不能允许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所以她跟唐娜无意识里达成的交易:你来需求,我会因此讨厌你这一点儿不用讨厌我自己。即使只有10岁,琼还是强烈地感觉到人家会期待如何如何,她不能“表达心里的恐惧或者自己的黑暗面。我总是觉得自己要坚强,举止要恰当,我有不能表现出来的一面。我不能傻里傻气——我很严肃”。一个人对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位置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别人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他的位置的感知。害怕自己在对方那里失去存在的意义,从此在对方生命中消失,这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摄人的恐怖。通过“成为”父母内心世界所希望的某个样子,孩子的人生会怎样被父母悬而未决的无意识问题深深影响。一方最不喜欢对方的东西往往不仅是最先吸引他或她的地方,而且是他或她想要无意识地固定在剧本上的东西。有时候投射和互相创造的程度太深,以至于再多的领悟都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凯茜将会发现自己取悦别人的天性,不管别人想要她成为什么样子,她都会照办,以此希望对方可以相应地“做”她幻想中的人物。某些人发现常被他人安排进某些特定的剧情,即对某种角色有了引拒值。引拒值是输入我们的生物程序的结果,也是早期经历的结果,这些最有可能影响我们被分派的角色,但那并非是我们的全部。我们在关系中的不幸是我们经常被重复选来饰演我们可能不想再演的角色。尝试改变的人经常要和他人剧本中规定给自己的剧情抗争。别人会坚持己见——要么扮演你惯常的角色,要么你就离开这舞台。我们可以接受他人的理想化,甚至扮演理想化的角色,但是我们不必把这些角色和我们“是”谁混淆在一起。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深深的、无意识的、极为痛苦的恐惧。我们害怕一旦不按照他人的需要演出,我们就会不再因他们而存在。角色的可获得性取决于导演在舞台上的其他角色。为了理解一个人的关系宇宙,我们不得不考虑这场戏的全体演员。在接受到新事物时,我们首先将其与过去的事物同化,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任何事物。我们理解的视域,只有基于此立场我们才能够思考。我们对某人以某种方式行事的需要越强,我们对这个人是独立主体的认识就越少。当我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了他人的时候,我们实现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但是毫无生命。如果我们从好奇的立场与他人联系,从不了解他们是什么人和有什么样的感觉的立场,那么我们会注意到他们的主体性。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部分越多,甚至自己很难忍受的那部分,我们需要找人来承载的部分就越少。
  •     我是学心理学的,也许是学艺不精,不觉得它在心理学的知识上讲得多对准确多好,但的确是一本与心理学结合,也很有趣的书……看的过程中就会把当中的说法用于现实生活中比较,也觉得还破有道理。总之心理学爱好者不妨看看,着实有意思。
  •     看了分析部分,前言 一二七章,举的案例没看。我们一起创造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当我们在头脑中规划出自已世界所需要的特定“人物”,又发现有人似乎拥有那个人物应有的性格特征,而在我们身上,对方也刚好可以找到适合他们想要建造的世界的特质,那我们就会一起量身定做一出戏或一个剧本,让我们可以共同活在其中。  即便我们认识到自己身在不合适的剧本之中也会演下去。我们害怕一旦不按照他人的需要济出,我们么不再因他们而存在。最可怕的恐惧不是来自受到伤害,而是来自被毁灭,来自消失,就像是我们在自己所爱的人的生活中不再有任何意义。对于身处受到虑待关系之中的人来说,宁可忍受虐待而不可不存在。因而,我们愿意甚至渴望接受角色分派;在别人的舞台上总比在冰冷、黑暗的外部要好。对每个人来说,生活中的重要感是一个人对自已在他人世界中的地位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书很好,很值得一看,推荐。
  •     一本非常有用的心理学辅助读物,对拓宽知识面很有帮助。
  •     书虽然还没看,但是大概的翻阅了一下,受益匪浅。如果心理学爱好者,或者是对生活没有信心的人,可以看看,会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     关系决定人的表现,塑造人的性格,把关系上升到理论。
  •     人毕竟是社会动物,遗世独立很难做到,人人都在导演自己的生活。
  •     畅销书
  •     理论和个案接合,个案是成对选择,让读者能从两方看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很不一样。非常好
  •     做故事看还是挺好看的,也确实有点启发
  •     到底是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作了你?
  •     欧文亚隆的又一作品,很喜欢,推荐~
  •     这本翻译有些晦涩的书,给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关系之中,有很多无意识在操控;彼此之间,有多少是自己安排给他人的角色,有多少又是自己不自觉被他人导演着。边界,边界!关系之中,也许无法完全划出边界,否则这就意味着失去这段关系。但是明白这是怎么工作的,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能承载什么,应该怎么负责。
  •     自我认可和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足以
  •     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非常知名的理论
  •     文章通俗易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发觉原来人们的心理是这样构建的!发人深省!很好看!收本的质量也不错!
  •     评价这本书的人真少。。。。。 这本书看的我飘渺了……
  •     最后一章需要多多思考每句话的意思,有些绕,但的确受益匪浅。如果你受困于某段关系,或者在与人相处中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这本书若读下来,会通透许多。
  •     这本书翻译很生涩,但除去这个问题确实是本好书!
  •     自证预言在心理学上的体现。
  •     在我的头脑中,塑造了现在的我的各位良师益友!
  •     看完不知道说什么好,“真我”有的时候不存在啊~~
  •     瞄了很久了,降价就收了吧
  •     超级好。让我自然地把精神分析和叙事结合在一起,重新思考了咨访关系,还调戏了下同学
  •     关系的情感动力被暗中传送,在暗流中,在我们言谈的表面下涌动。不管我们是否注意过,我们总是”解读“自己对他人的意义,构建他人对我们的意义。
  •     interesting,实证派
  •     纸质还好,印刷清晰
  •     内容值得思考,包装也不错,快递也不错,质量也不错
  •     读完之后陷入回忆,发现自己身上大概早已满满都是执念着的阿尼玛的阿尼姆斯的影子。
  •     这是一本会让我去思考,去反思的书。不错。
  •     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明白这本书真的很好,是心理学必修的
  •     在生活中,你的行为也许改变了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行为可能改变了你的想法。也有可能,你们两个人在对某一件事的想法上有所偏见,都带有个人的色彩。所以客观的去看待事物是必须的,你的想法,你的世界观,你的价值观和别人都不一样,你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你有时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     书挺好的 很实用 关键是哈佛要求的经典啊
  •     作者的三本书我是一起购的,并是连续读完的,自我的收益重新审视身边的人际关系,回顾发现在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并组织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起来读,一起来分享此书的内容和身边的人或事。我也和家人一起分享了书中的内容,重新构建我们之间的关系。身边的人一致认为这本书很好。
  •     经典之作。让我对自己的性格和自己感觉到的周围世界有点警觉。眼见原来还是由心生啊
  •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心理学上多次被提及,阅读此书你可以准确了解到这种心理学效益的真实状况,可以认真一读!
  •     其实书上的很多内容还需要慢慢的多看几遍才能完全理解。总的说起来还是有收获的。这种心理方面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下次我想不会再买这类的书了。
  •     我认识你吗?你认识你吗?我认识的你是你认识的你吗?我认识的你和你认识的你是真实的你吗?其实上述问题都不重要。——这就是大意
  •     好书 值得一读
  •     很不错啊的东西 非常超值
  •     速度很快,还没来及看。
  •     书不错,这翻译实在是不忍直视...
  •     读过了,受益匪浅
  •     真希望所有人都能读一下这部书,那些让我们喜欢或讨厌的人和事,到底是其原本就那样还只是我们自己想让他们变成那个样子?
  •     看过推荐,值得一看
  •     内容是我想要的,6年前听说这个词,但一直不知道有这本书,无意当中在网上看到这本书,感觉挺不错的,就买了,读起来很有味,很实用。
  •     与《爱的艺术》对照阅读。
  •     一位老师推荐的,本来只想借来一度,最后还是收藏了,值得!
  •     比较深奥,需要慢慢琢磨,领会。
  •     看看这本书吧,绝对有益
  •     朱瑟琳的书,第一次看,感觉整体和亚龙存在主义的感觉很像,亲切真诚。
  •     并无所谓的真相 每个人 在他人眼中心中脑中所谓的“真我” 都是想象的产物
  •     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的心理学读物。仔细想来,我似乎也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皮格马利翁。(阿西,我写错了,其实是伽拉泰亚。。)
  •     上周刚向一个朋友承认了错误。自己有意识地企图纠正和改变她的某些习惯来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她"。其实,她就是她。
  •     一本好书,需要细细去读。
  •     还没看,但是封面还有纸质都很好,看的兴趣不减,至于内容不是店家的责任。呵呵 支持
  •     非常棒的心理学书籍,心理咨询师必看,其他人也建议看,了解自己生活中真实的自己、他人,以及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构建他人与自己的,又是如何演绎这些构建的。
  •     我们老师推荐的一本心理学方面的经典好书,值得好好一看!
  •     古语说,当我们真的需要一位老师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同时,当我们真的需要情人、朋友或者劲敌时,他们也会一一出现。当我们初次遇到一个人时,我们互相搜寻最微妙的线索,看对方是否能胜任我们剧本中的某个角色(此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同时对方也在做相同的事情。
  •     人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我们会放大自己想看到的。我们看到可能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我们理解的世界
  •     书写的有点啰嗦啊~到底有没有一个脱离主体的他者存在呢?感觉一脚迈到了萨特的领地。少在心里写剧本,是不是会让互动更和谐?一个人究竟有没有可把握的稳定的部分呢?我想,多少还是有吧~
  •     这本书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要好好看看
  •     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哈哈!我书橱里有!我把这本书送人啦!
  •     我们都是造梦者,梦中我们是导演、编剧、演员,梦相遇的地方,就是人生。
  •     装帧不错,内容也很好,建议看这本书以前,可以看看希腊神话。这样有利益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把握
  •     贴近现实生活,值得一读。
  •     很喜欢这本书,给我启示
  •     今天刚刚收到书,看了第一章感觉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满意的书了。
    书里有很多话很值得细细品味。
    但是这本书就有点旧了,感觉像是图书馆的书一样,很多人翻过,这点不太满意
    其他的都挺好的
  •     给老板买的,据说比较难
  •     一直想看此书,今天终于有机会一睹。
  •     由关系看到人生幸福感,人真就是社会动物。
  •     喜欢看故事类的书,太动脑筋了不太适应了哈哈
  •     书还行,就是字好小,看得眼睛好累,好像当当网的图书字都是好小的
  •     通过事例介绍心理学上的皮马格利翁效应,通俗易懂吧
  •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词,但是妈妈从小就灌输了这个概念给我。你可以塑造某一个人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有时候不是你发现了谁,而是你创造了谁,对他人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什么是真实的事实,强调内心意识的强大可以达到改变别人的程度。
  •     心理学的书很好,开开眼界,理解和运用,结合其他看更好。
  •     还不错,也有收益,但不是我很喜欢讲述方式
  •     重新让人审视自己一本的好书 不要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     速度很快,很实用,很值得购买
  •     是因为“欧文。亚龙推荐“才买下这本书的……从大众角度去看,它给人际关系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对于心理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关于人际研究的又一新思路。
  •     创造你还是发现你
  •     书很好,孩子很喜欢,以后还会买的!!
  •     本书讲述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效应,很实际。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完全是我们印象中的样子,借由此书,我们开始反思。然而部分句子的翻译拗口,显然译者照原文直译,没有变通。
  •     有一种说法是看不懂的书都是有水平的书,这本书蛮有水平。我不宁加强学习。
  •     代人买的,专业人士才看的书
  •     没有亚龙先生写的好,基本需要重看的书
  •     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看~
  •     人生是一场戏,我们是编剧,导演别人,也被别人导演。
  •     非常有意思。
  •     人与人的关系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是这种关系?关系会如何发展,给个体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这本书分析的明白透彻,让我获益匪浅!里面很多句子都特别耐读,推荐给心理学爱好者。
    如果喜欢《让尼采哭泣》那本书,就一定也会喜欢这本书的!强烈推荐!
  •     挺好,送货挺快,嘿嘿
  •     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
  •     还是值得心里爱好者看看的
  •     感觉非常洗三观,看完以后会……不想做人。建议写作朋友看,里面案例对塑造人物帮助很大,特别是第一个姐妹故事,和第三个故事里最后揭开名字的含义
  •     书 很好 正在读 学习中
  •     包装不错,书保护的很好,内容还没看
  •     在书中的故事里不断看到自己
  •     还没看 希望内容会有帮助
  •     卖花女和淑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而在于她被如何对待。——萧伯纳
  •     乔塞尔森的书以前读过,但都因翻译的不和本人口味(本人水平有限嘛),读起来有些艰难。所以这本还没敢读。期待着
  •     很有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对我现在各种关系的影响。
  •     感觉这个很深刻的解析了《乱世佳人》中女主人的感情变化,我们一直喜欢追求的那个人可能真的不一定我们真的喜欢。
  •     书的封皮看着很有感觉,内容也很不错。不过有些地方翻译的不怎么样,一句话读下来都没有个断句,要反复读,才能明白到底说了些什么。
    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受益匪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