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屋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1999-4-5
ISBN:9789578319257
作者:米涅·渥特絲
页数:365页

内容概要

米涅·渥特絲(Minette Walters):從小嗜讀社會新聞版的渥特絲,十一歲就被送到Godophin 寄宿學校讀書(艾嘉莎‧克麗絲蒂也曾就讀此校)。達拉謨大學外語系畢業之後,她擔任倫敦一家雜誌Woman Weekly Library 羅曼史專欄的助理編輯,短時間內晉陞為主編。
大量閱讀羅曼史及日積月累的編輯經驗醞釀了她洗鍊的文筆,使她踏上文字工作者的舞台。處女作《冰屋》於1992年出版,出書後一鳴驚人,《紐約時報》書評寫道:「渥特絲小姐扭轉了英國傳統推理小說的既定格式,創作出更具特色、非傳統、層次感豐富的小說藝術。」
靠寫羅曼史貼補家計的家庭主婦,四十七歲開始執筆寫偵探小說。至今,渥特絲被譽為最精采可期的偵探小說暢銷作家之一,曾贏得CWA John Creasey Award的犯罪小說最佳初作獎,與美國艾倫坡獎的最佳犯罪小說獎;兩項CWA Gold Daggers小說獎,以及法國的Grand Prix des Lectrices d’Elle,與丹麥的Pelle Rosencrantz獎。

作者简介

一具腐爛的屍體在一個廢棄不用的老冰屋被發現,冰屋產權所屬的宅邸是多年前男主人失蹤、甚至懷疑已被謀殺的家庭,如今住著飽受懷疑的女主人和她兩名女性友人——這個佈局乍看之下可以是傳統的古典推理,但走下去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警察不同了,尋跡上門的警察不再是透明無偏見的破案機器,他們全挾帶著各自不同的私慾、目的、困境和對此案的奇奇怪怪想像而來,他們甚至不是合作無間、相互配合的團體,他們本身就持續發生著傾軋和衝突。
然後,這三名奇怪綑在一起的女性和其子女,她們也不只是凶手候選人而已,她們似乎承受著某種宿命性的難言之隱,是同性戀?亂倫?對社會人群的虛無?
紐約時報書評:「渥特絲小姐扭轉了英國傳統推理小說的既定格式,創作出更具特色、非傳統、層次感豐富的小說藝術。」


 冰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我也觉得废话特多,女的话多也就得了,男的也像女的一样罗里啰嗦一件事来回的说,有些情节就是旁枝末节也写的很详细~~就是觉得没介绍写的那么好那么厉害
  •       岛田庄司与米涅.沃特斯,一个日本男人和一个英国女人,除了名字都以Si的音结尾这个相同点以外,他们都是举世闻名的推理小说作家。
      
      就人论人
      
      岛田庄司,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推理小说家之一,1948年生于日本广岛,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在音乐和美术领域造诣非凡。他被认为是推理小说之神,新本格派导师,对《白夜行》的东野圭吾,《火车》的宫部美雪以及《偶人馆杀人事件》的绫辻行人都造成深远影响。手底下的名侦探御手洗洁(意味扫厕所的人),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魅力和个性的侦探之一。岛田庄司现定居美国。
      
      米涅.沃特斯,当代著名女推理小说作家,1949年生于英国,曾担任杂志社女性周刊的一位编辑,43岁才发表处女作《冰屋》,随即震惊英伦及世界,三年内囊括约翰克雷西,爱伦坡,金匕首这三个世界公认的推理小说最高奖项。被誉为继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的“推理小说女王”。她手下每一宗犯罪都是独特的,没有固定侦探,也没有固定人物,故事背景真实,让人有种历历在目的感觉。沃特斯现居英国。
      
      为什么提起这两个人
      
      最近读侦探小说,有点走火入魔,达到一种手不释卷,思想癫狂的程度。天天做梦想着24岁的某一天,我会写出我的第一本推理小说。等回到现实中,才发现,日本推理和西方推理是那么的不同,男人推理和女人推理是那么的不同,这一切,全部体现在岛田庄司和沃特斯的作品当中。这两人的作品风格差异太大,势同冰炭,以至于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好似一个人从热窑里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这种感受是切身的,不吐不快。
      
      关于题目
      
      其实,本文的原题目叫《关于日本本格推理与西方推理的异同》,后来一想,之于推理界,本人真是孤陋寡闻,爱伦坡没读过,福尔摩斯没读完,克里斯蒂没读全,松本清张刚开始读,凭着几本艾勒里奎因,雷蒙德钱德勒,杰弗里迪福,岛田庄司,绫辻行人,东野圭吾不敢妄谈推理史。所以急转直下,改成岛田庄司与沃特斯作品之间的比较,毕竟,他们的作品,我还是读过的,而且作品风格旗帜鲜明,比较好归纳与总结。
      
      岛田庄司与沃特斯之比较
      
      岛田的作品,像是逻辑推断题与算术题的结合,它是会给你条件并让你求解的,只要你够聪明,你就能把这道题解开,最后不是你佩服你自己,就是你佩服作者。(我大部分时间还是佩服作者的)。岛田是范达因推理小说20法则的严格遵守者。推理大家范达因认为,推理小说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场智力竞赛,他要求,所有的线索必须都给读者(柯南杯具了),凶手不能是侦探本人,凶手一定不能是局外人,还有犯罪现场不能有密道,不能有超自然犯罪,诸如此类的法则。拿《占星术杀人魔法》举例,这是一个满门灭族的惨案,凶手一开始就出现了,当然,他隐藏在诸多乱相之中,但由于凶手范案的巧妙,把古今中外的侦探引入一条死胡同,所以这个案子足足沉寂了50年才被御手洗洁(岛田手下的名侦探)从新拾起。从表象看,这绝对是一个杀人魔法——画家梅泽密室离奇死亡,留下一本遗书,他要用他六个女儿的肢体制作永恒生命的女神阿索德。没等梅泽动手,他自己就现死了。可奇怪的是,六个女儿在其死后一个月之内神秘失踪,又在一年之内陆续发现她们的尸块......从破解密室之谜开始,查清被害者的社会关系,了解女儿们杀人动机,猜想是否日本军方杀人灭口,经过计算经纬度试图找出阿索德......通过御手洗的这一系列调查,作者不知不觉把线索全部给了读者。在把所有线索和盘托出,让读者感觉绝望了以后,这时,岛田像是狡猾的凶手,给每位读者一封挑战信,更增添了一种挑战性。最后,岛田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凶手其实就是“死人”之一,梅泽的其中一个女儿用巧妙的拼接法,用五具尸体造成了死了六个人的假象,是自己“免死”,藏匿于人世间。那本被侦探们当做破案唯一线索的遗书,实际上也是此人为迷惑警方而编造的。这部作品,以其极复杂的推理过程及极简单的谜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逻辑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迷惑性。其实在岛田的很多作品里,超乎想象的迷局设置,天衣无缝的逻辑推理,匪夷所思的犯罪凶手,诸如此类的特点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日本本格派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纵使现在侦探小说林林总总,本格派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岛田庄司仍然坚定地表示,只要我身为推理作家,一定坚持本格派,若我不再写本格作品,我就不再是个推理作家了。”的确,作为一个推理迷,我在这里要向这位大师致敬,没有本格派,推理小说已死。
      
      而沃特斯的作品,像是一副拼图,它一上来就是被打乱的,不读完小说那一刻,你这拼图就拼不好。等读完那一瞬间,绚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一边为其绚丽慨叹,一边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化乱为治”的能耐。拿她的处女作《冰屋》来说,当时决定读它的时候,还不知道侦探推理小说分什么本格派,社会派,硬汉派,写实派,法庭派的概念。脑袋里认为推理小说只有本格派(受小时候看柯南的影响),以为《冰屋》又是一次头脑的风暴,智慧的较量。用了一天读完它,才感觉“上当受骗”了。与其说是这是一本侦探推理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大龄剩女或大龄文艺女青年的自白书。我举几个例子——“安本来一边时不时的打瞌睡,一边要努力为某家没名气的杂志写出一千字的《阴道高潮:事实或虚构》”“戴安娜说着走向沙发,‘给我根烟,亲爱的,我的神经像钢琴的琴键一样,等着敲打出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来’。”“我们早就名声在外了,在那些找人议论的活动中,不知道哪项最令你生气,是虐待儿童,施展巫术,还是女同性恋?”“你已经猜到了,我们三个常常搅在一起,该怎么形容呢,香艳的女性活动。”“我的生殖结构和狗没什么两样。大自然迫使我跟狗一样,都要在一个有生育能力的异性身体里射精,只不过狗不需要堂堂正正的理由,说明为什么它想这么做,而我却需要。”......有人曾经这样评论该书,说它是“恰到好处的凌厉,难以启齿的忧伤”。这话要是只是评论一本书的话,那它就太没有社会意义了。这句话用来形容广大剩女,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凌厉”所以“挑剔”,因为“挑剔”所以“剩”,因为“剩”所以“哀伤”。看来,中国又被输出价值观了,什么北京文艺女,北京剩女的,原来英伦那些扎手的玫瑰就早已玩过好几手了。当然了,最为推理大奖的获奖作品,《冰屋》也不可能一点推理元素也没有,只是相比较而言,已经很淡化了。你根本没有机会猜谁是凶手,因为作者一开始就没想给你线索。你所能做的只是接受,接受作者给你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直到整部作品的结束,才像拼好拼图一样,恍然大悟,对整个故事一目了然。此外,相对于岛田叙事方式的单一(以报告文件为主),沃特斯叙事则华丽许多,且不说犀利的对话和丰富的暗示,人物个性的塑造也更立体化,真实化。所以,故事才有回味性。总之,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要远大于它的推理的意义。
      
      我也来说个人好恶
      
      百度百科对于推理小说有很好的分类,我将它们贴于下方,以供扫盲。
      
      第一种分类
      
      推理小说的五大派别:本格、悬疑、社会、法庭、冷酷
      --本格派是最正统的推理小说,注重公平性,需提供线索让读者参与推理。
      --悬疑派则相反,注重意外性而不太注重公平性,可以隐藏线索甚至可以不提供线索。
      --社会派则是为了驳斥本格派堕落为纸上游戏而出现,注重动机,批判社会现象,排斥名探,对人性有深刻的描写。
      --法庭派是以法庭为主要背景的推理小说。
      --冷酷派则以动作挂帅,推理味较为淡薄。
      --本格派与社会派的区别在于本格派的精神在於「谜的破解」,社会派的创作精神在於「社会批判,描写人性」。
      
      第二种分类
      
      推理小说分为: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硬汉派,写实派,法庭派以及历史推理小说
      本格派——又可称为古典派或传统派。以推理解谜为主要走向,是推理小说的主流。所谓「本格」是从日本引进的名词,代表的是「正统」的意思;有人将本格定义为「兼具幻想性的谜(主要是与犯罪有关)与高度逻辑性的小说。本格派可满足以解谜为乐趣的读者,通常尽可能地让读者和侦探拥有同样线索、站在同一平面。本格派中部份作者,书中会有「向读者挑战」的宣言(例如艾勒里·奎因),也就是告诉读者「到这里你已拥有足以解开谜题的线索」,挑战读者是否能与侦探一样解开谜题。因此,注重公平与理性逻辑,是本类型推理的特征,本格派还有一种特色,因为「幻想性的谜」,所以有密室杀人案件或是被困在孤岛的杀人案件,写实社会派的就很难有这样的特色,因为这种杀人案件不是架空在幻想里面,现实之中哪有那麼多奇怪的无名小岛可供发生命案?哪有那麼刚有有这麼多的密室?所以社会派的重点是在「社会批判,描写人性」,不是在解谜了。所以本格派常被社会派的人认为只是在纸上谈兵,可是属於社会派的书看起来就灰暗多了。
      变格派:以诡谲气氛营造与异常心理为主轴,谜团通常极具惊奇性或为异想天开的构想,着重于出人意表的故事情节。
      社会派——某种程度上为反对本格派「流于纸上谜题游戏」而生,强调推理小说不应只是推理,更应当反映并描写现实社会。此派推理小说较着重于社会写实。
      硬汉派——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穷困、不幸加上美国社会暴力增多,使得这时期产生了一批有着和黄金时期完全不同的时代思潮的作家。他们大都从廉价杂志起家,笔下的侦探也不全能,他们相信武器的力量,都堪称铮铮铁骨的硬汉,因此,被称为“硬汉派”。其中最著名的大师即代表人物有:达谢尔•哈米特、雷蒙德•钱德勒、劳伦斯•布洛克等。
      写实派——没有神探的推理小说,主要描写干探(警员)追查线索的过程,福里曼·克劳夫兹的桶子是当中的代表作。
      法庭派——顾名思义,以法庭辩论为主轴,通常场景发生于法庭内,不会用法条出来压人,这让人松了一口气;在法庭上的推理过程常常是钻小漏洞,来探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在几此开庭之后,法庭上当场翻案。
      
      总结一下,其实这两种分类是一样的。冷酷派其实就是硬汉派,社会派就是现实派,所以总结起来,侦探推理小说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本格派,变格派,社会现实派,悬疑派,硬汉冷酷派,法庭派以上是抽象的理论,我举几个各个类型的代表作品,大家可能就会了解了。比如本格派,就是古典派了,代表这就是举世闻名夏洛克.福尔摩斯和赫丘里.波罗,波罗没听过,《尼罗河上的惨案》总听说过吧,甚至于名侦探柯南,他们都是本格的代表者。变格派,《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听说过没有,作品布满了中世纪的恐怖与梦幻,作者横沟正史是其掌门人。悬疑派,希区柯克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悬疑大师,悬疑派领军人物。硬汉冷酷派,包括《谍影重重》《国家公敌》《虎胆龙威》《007》甚至包括《国家宝藏》凡是由丹尼尔克雷格,马特达蒙,威尔史密斯这样“有肌肉,又有大脑”这样男演员出演的等诸多好莱坞大片,凡是带点揭秘性质的,都可以叫硬汉冷酷派。社会现实派,例子可以从我们这次的主题中找——岛田庄司笔下有一个侦探叫吉敷竹史,就是社会现实派的代表。另外,刚提过,沃特斯的《冰屋》可以算是社会现实派。此外,都知道《大宋提刑官》和《今日说法》吧,一个有现实派的影子,一个有社会派的影子。法庭派,其实现在法律系的学生,想当律师的,法庭派的小说是他们最好的教科书,学生可以从那里学到充分的坑蒙拐骗的伎俩。很有现实意义。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最近有个人非常火,叫东野圭吾,此人游走于本格派与社会派之间,形成了“新本格派”。又是一大派系。
      
      下面谈谈个人好恶。虽然说本格派在现代社会日渐式微,但在我心目中,本格派永远是第一位。还是那句话,没有本格派,推理文学已死。其次,变格派和新本格派可以接受,说实话,我也是金田一与东野圭吾的粉丝。再次,悬疑派和社会现实派不向上下,谈不上喜欢,实在没事也可以读读。然后是硬汉派,村上春树读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读了十几遍,我却以为,有了好莱坞大片可以拍出来的硬汉派,何必再去读纸上的硬汉派。最后是我们天朝大国的“四不像”派。我们的天朝大国从来就善于制造神兽,侦探小说都能整出来个“四不像”。例子就是《重案六组》,你说本格吧,傻了吧唧的,一眼看穿,你说变格吧,有时看得我想笑,你说悬疑吧,我怎么就不害怕呢,你说硬汉吧,警察都跟瘦猴似的,你说社会吧,全是我国公安干警的光辉事迹,你说法庭吧,嫌疑人的律师总是在胡搅蛮缠......行了,我有结论了,本格还是交给日本人来写,社会交给英国人来写,硬汉交给美国人来拍。这样,英国推理落后日本50年,美国推理落后日本100年,中国推理落后日本101年,不过条件是上帝于3010那一年去世。
      
      我也说点题外话
      
      其实本人接触推理小说比较晚,虽说我在高二话剧表演的时候还演过侦探吧,可当时并没有认真的读过任何一本推理小说。真正的开端应该是在高二,话剧结束后,开始看福尔摩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真正迷上侦探小说是在高三那年,一本艾勒里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从此拉开了我的“侦探生涯”。从《斜屋犯罪》到《占星术杀人魔法》,从《中国橘子之谜》到的《嫌疑人X的献身》,从《异邦骑士》到印尼时的《放学后》,从雷蒙德钱德勒到杰克.福翠儿,从《偶人馆杀人事件》到《水车馆杀人事件》......每一次相遇都能带来激动。
      
      除了侦探小说,我对职场小说也是迷恋一时。在高三,其势头甚至压过了侦探小说。职场小说好像是中国的特色。自王强的《圈子圈套》开始,《浮沉》《输赢》《杜拉拉升职记》,层出不穷,盛极一时,此外,《杜拉拉》更是连续几周图书榜排行第一,还被拍成了电影。然后,像什么《丁约翰的打拼》《苏畅畅加薪打拼记》《赫莲娜职场蜕变记》《林朵朵职场奋斗记》,吓人吧,这就是中国人的创新力。《杜拉拉》本来就是一本流水账,一本比日记还流水的流水账,为什么连续那么多周第一,还到现在处了第三部,杜拉拉你是莱温斯基是么,你把你的私生活当流水账记下来都能买这么好,最可笑的是,你看看后面跟那一大串丁约翰,苏畅畅,林朵朵,这年都连记流水账都要跟风。其时,职场小说都是在宣扬“职场性恶论”,并教你一些待人接物之道。聪明人读了自缚手脚,笨人读了自作聪明,这么一个简单并不实用的道理和技巧,却要写那么多本书,这就是中国的文学界。
      
      说这么多,我想说的是,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要想在这世纪崛起,靠什么?难道靠杜拉拉,丁约翰,苏畅畅,赫莲娜,林朵朵这“五虎上将”?我们的价值观在哪里?曾经盛极一时的天朝大国的价值观在哪里?小日本固然可气,但我相信,他们的人民不会天天抱着《杜拉拉》在膜拜,他们只相信,凶手只有一个。
      
  •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她的女雕刻家阿?
  •     我觉得那本很有意思~特别是结尾。。想找人讨论一下,看这书的不多。。
  •     说得不错,很好
    那么杰弗里迪佛算是哪一类呢?
    不过悬疑类看得太多以后真的有点厌烦,尤其是那种大转弯的小说,现在不太喜欢看情节小说了,想找一点更深刻的,可是托尔斯泰诺贝尔之类的又看不了,不知看些什么好
  •       老早就见过这本书,始终没有拿起过,只因为原来的版本太丑。
      这个版本让人想起萨丰,想起那忧郁的巴塞罗那。
      以及巴塞罗那忧郁的大街小巷。
      从一个好看的封面喜欢上一本书,这是第一次。
      
      原来读推理小说并不多,主要因为推理小说写得太硬,
      少了曲折和丰富,剩下的常常多是些教条似的习题练习,实在没意思。
      这个minette walters会讲故事,而且能将故事讲得丰满曲折幽深旋转,甚至可能该算作丹布朗与萨丰等人的师姐之类。
      冰屋里发生的故事,就像老庄园的谜,让人总是想起,总是不经意地想起它的衰败、荒凉,以及一丝畏惧。
      但没有恐怖。
      封面那些枯了树,那些枝,让人回味,也让人想起《第十三个故事》来。
      喜欢这本书。
  •       第二本她的书了,感觉跟《女雕刻家》的风格有相似之处。
      不知是我看的断断续续还是故事本身就进行的艰难,总之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实在忽悠的太厉害,非推理小说迷恐怕很难一读到底。
      当然,故事还是不错。
  •       一开始的铺成很有英国老式推理小说的味道,但是越到后面,就越不怎么样了,线索凌乱,人物个性也塑造得不怎么鲜明,其中一个女记者跟警察的恋情显得非常多余。不喜欢。
  •       我看的第一部渥特斯的小说,看到那人是被冻死时真的被雷了好大一下~~然后一边继续看一边对好友气愤地声讨作者浪费人类感情。可是书还到图书馆的两个星期后,当我再一次走近图书馆的侦探小说书架,却鬼使神差地又抽走了一本她的《暗室》,从此~万劫不复~
  •        当你到了四十岁,看上去似乎一事无成,但又不想结束并不富丽的人生,而想无论如何继续生活下去,你或许有一个没有问题的家庭,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往前走,或许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婚姻,但是拥有嗷嗷待哺的宝贝孩子,这时,你能做什么?
       J·K·罗琳、斯蒂芬妮·梅尔,还有这里的米涅·渥特丝,以及等等等等的全球辣妈们会很肯定地告诉你:写作,拿起你手中的笔,为整个宇宙描绘奇情的故事,如此就能拯救自己以及所有挣扎着的灵魂。
       或许,米涅·渥特丝并没有像前两位一样被逼甚深,所以她最贴近地面,写的是立足于土地的人生中实实在在地就像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矛盾与挣扎。
       在我看来,渥特丝的小说虽然总是以支离破碎的现实开始,但娓娓道来之中自然蕴含了些许温和,虽然结尾也总是无止无尽,让人很难有淋漓尽致之感。但这就是人生的滋味,每个人都会有终点,但是却永远不会知道终点是什么。
       《冰屋》是我所看过的渥特丝的第三本作品,就推理小说而言,倒是挺像样地继承了阿加莎前辈的路数,当然渥特丝比阿加莎多往前走了一大步,古典韵味犹存,新派风味并蓄。作为处女作,确实像样。但是,个人倒是很喜欢她的近作。所谓作家的成长也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看着渥特丝的文字,你能很深切地体会到女王的励精图治。
       惊艳,这种词最不适合用来形容阅读米涅·渥特丝的作品。就如同你可以惊艳李白的大作,但是对于杜甫的诗作,无论你如何小心翼翼、搜索枯肠都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形容词。很多时候,读书其实就是读个心境,至于体味多寡,纯粹是见仁见智。
  •     还不错 集中体现了渥特斯对人性的关注 有点意思 不过我觉得她最自然的作品还是the shape of snake推荐!
  •     我觉得不能称得上是推理小说,接近悬疑小说,但在结尾处让人感觉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不愉快。
  •        这并不是一个犯罪推理小说,阻挡案件破译的是人们的偏见以及自私的欲念。
       “堡垒与监狱的唯一区别就是堡垒是从内部锁上的”
       一旦你给它安上了一个模式,预存了一种结论,你变看不到一些显而易见的线索,导致越走越偏。
      
  •     很好很扫盲
  •       首先要说的是,这本书方便携带和阅读。开本、字体、行距……都好。
      
      对米涅,是好奇她连中三元进而飞速登顶饱受赞誉的写作能力。
      
      书的开篇,还是封闭小镇庄园,主要人物一开始便已经交代清楚的黄金时代惯用开局方式。既非吴清源式惊天开局,她是哪里抓住了评委和读者的心呢?我感觉在于多线索齐头并进的叙述方式,推理必需的波诡云谲的破案历程、旁枝逸出的多角度多方位刺激,简洁清新的语言风格,让人保持阅读的快感和速度。最关键的还是文学作品的终极追求,让人站起来——妻子跟最好朋友私奔的麦罗林警官,心怀不轨之心的警察败类沃许,看似强悍实际却柔弱的斐碧,看似柔弱却强悍的安,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这不容易。
      
      尤其让我吃惊的是,主要人物都在米涅的强烈控制之下。有很多作家都说写着写着文中的人物就活了,就有了自己的命运,不再受作家操控。实际上不受作家控制的是不可能的。写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便是明确自己要写什么,那种灵感突然来了,信笔挥洒皆成华章的传说多属虚妄。个人和公共经验约束想象力同时也会激发你的想象力。
      
      还想说说是警句的运用,对文中夹杂警句,向来有争论,用的多少,存乎一心,有用的少被人骂,有用的多被人喜欢,比如近年出的《基列家书》。米涅用的不多,点到为止,不会让人理会成说教。
      
      一个作家,尤其是通俗作家,在最开始,都是尽量采取比较稳妥的通用的模式、大众情节,写出自己的风格。随着作家名声的上升带来的自信的暴涨,这时作家的身影在故事后面逐渐清晰,他(她)的个性彰显出来,这时,要么会很喜欢,要么会不喜欢。在我,比较米涅的其他作品,我还是喜欢她后面形成的作品,那种深入人性黑暗深处的救赎之光,让人铭记。
      
      写推理,前人已经几乎把模式写尽,你要出类拔萃,必须要有自己的闪光点。米涅这个喜欢看社会新闻的女子,米涅这个为杂志写罗曼史专栏的作者,把社会新闻那匪夷所思的现实批判和不是冤家不聚首的爱情史埋在推理的土壤里。如同信仰,信仰不是使我们超拔于黑暗的灵魂之光,而是我们能够行走于最黑暗之境的凭借。
  •       刚刚看完米涅·渥特丝的《冰屋》,忘了在侦吧还是推吧一次讨论时提起对于欧美推理的看法中,有人提到现代欧美推理已经和日本推理差别不大了,节奏也很紧凑,情节也很生活化。
      可通过《冰屋》我还是感到这个故事展现的还是一个舞台剧一样的内容,离生活太远了,好像所有人都是演员,在演出书中内容的剧本一样。
      写作手法上心理描写和夸张的内心活动描写仍然让人觉得与日系推理那种味道格格不入,有种超杀人事件中那个超长篇杀人事件里被动增加细节后的作品类似的感觉。
      剧情上虽然悬念不断,但好像给人的感觉还是为了悬念面悬念,人为地制造出许多不相干的东西来引你走上歧途,再到最后揭开真相把你从歧途拉回来。
      整个故事进展上太过拖曳,前期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后期悬念迭出让人应付不及,当看完二分之一的时候感觉故事根本没有什么进展,好像还是在前戏中一样,如果这本书少三分之一的内容,我感觉会比现在更加精彩。
      语言上还是翻译习惯与文化背景问题,很多语句读起来很晦涩,通篇读完后会觉得很累。
      不过就推理本身而言是个优秀的故事,只是和我之前说的一样,相比于欧美,日本推理小说读起来更对我们的胃口。
  •       此书获得克雷西奖。
      
      堡垒和监狱的唯一差别,就是堡垒的门是从里面锁的。
      十年前史翠曲庄园的主人突然神秘失踪,警方掘地三尺也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有关庄园的传言闹得沸沸扬扬。十年后就在案件即将被人遗忘之时,庄园的沉静突然被打破,园内一处废弃多年的冰屋中出现了一具残缺不全的遗骸,由此警方的再次介入将揭开庄园难以启齿的哀伤以及尘封多年的隐秘真相。
  •     这个作者好像特别钟爱女性犯罪且逃过法律制裁?
  •     到后面非常乱,而且废话太多。
  •     没错。没错。
  •       说实话,第一次读米涅,不是这本成名作,是开始于《毒蛇钩》。
      因为金匕首。
      但读来略有失望。
      再后来,读过好些,直到《魔鬼的羽毛》。
      《羽毛》还行,但已经像晚年的古龙。一个老虎头,一个蛇尾巴。
      见过《冰屋》和《女雕刻家》无数次了,但都太丑陋,丑陋得不忍去拿起。
      前时见到新版的《女雕刻家》,吃一惊。
      此时见到新版的《冰屋》,叹息不已。
      若是出版的人早早将书都做成这个样子,老夫早就不对米涅指手画脚了。
      这两本,仅仅这两本。
      可算米涅真正的作品。
      
      女人写推理小说,如阿加莎,如格拉夫顿,如康威尔,都自己的优势。
      是优势。
      男人的推理小说常常陷进推理,只将真相作为毕生目标,但常常失于骨多肉少。
      即如瘦金字,力量倒是有力量,却总少了些温润细腻,总是不如曦之之灵动。
      米涅这两本书,就她送上了全球一流推理大家之列。
      可惜,可叹,后力不继!
      可恶!
      
      但若作为一本非推理小说,在午后的春日,
      在阳光下,
      在一座有花有树的“黄金花园”里,
      静静地读大卫的故事,就像那位女雕刻家的悲哀一样,
      随他们哀怨愁苦,
      也随他们欢喜欣慰。
      便是欣慰。
      
  •     谢谢!迪福我只看过《石猴子》,算悬疑?不太清楚。深刻的看看《人间失格》。主题挺好。
  •     目前还没有呢,上次去湖南省图,没借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