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500441083
作者:庄子
页数:404页

作者简介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庄了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出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天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其文汪洋瓷肆,幽默形象,多采用寓言故事,思想奔放新奇,充满机智和智慧。无论在哲学上和文学上都对后世产生了在其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文词注释,二是白话翻译,三是简析论明,目的是帮助读者阅读和研究。


 庄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再翻《庄子一百句》,觉得自己不可能想得如此细致,感知的不过是个大概罢了。接受不同——逍遥游读完扪心自问,你是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呢?能力——不会“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心态——虽不会“蜩与学鸠笑之”,但未必就不会像肩吾一样“吾是以狂而不信也”。在我看来,这未免有点不近人情。心的大小决定了舞台的大小。无用之物换一个角度或过一段时间看,其实都是一种境界。只是我们总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觉得所有供过于求的夸张都不可理喻,该有的情绪过了头就是矫揉做作,该有的热情过了头就不那么真诚。怀疑其实没有错,因为疯狂的人疯狂,除了真的有才以外,还有可能是在表演。但谁又知道,在我们的想象之外,可能有更大的舞台呢?宏大不足以成为嘲笑渺小的理由,但井底之蛙却更可能讥讽鸿鹄之志。追求没有误解,让世界团结到可以建造通天塔,不正是应该有宽广一点的心态吗?万千世界无奇不有,高尚乖僻和平凡粗俗的人我们往往不能接受,这不怎么和谐。抄一段季羡林的《忆章用》:“在一般人眼中,他毫无疑问的是一个怪人,而且他和一般人,或者也可以说,一般人和他合不来的原因也就在这里面……我们谈哲学、谈数学,仍然同以前一样,转来转去,总转到中国旧诗上去。”对这种人,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他大而无用,将书生穷酸气及孤傲等一系列词一下子扣在他头上。同时,我们也蔑视俗人。这往往是不时尚、不自尊、不高雅,为生活而生活的代名词。我个人觉得他们活得快乐的话,那比所谓的精英要强——除非是财大气粗装老爷。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售货员,因为机械劳作,开始数自己要收多少次钱,说多少次谢谢光临,心力交瘁之余还莫名地听到妈妈教育小孩拿她说事:“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和她一样呀。”章用和那个售货员,有什么错呢?但人们总是划分出异样地带,拒绝换一种思维模式思考,于是吵起来都说:“我有什么不对?”“那好吧,你全对我全错!”怪不得《白天不懂夜的黑》这么感人,让人在装深沉的同时慰籍了孤寂;怪不得《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这么红,气急败坏间给人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假豁达。同样,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也是这样。怨不得全世界人们都对美国的大老哥作风不满,枪炮和舆论双管齐下,人权报告蓝皮书年年把自己当标兵,把中国还有其它第三世界国度当反面教材,需要它拯救似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说,只有它采取的方法是对的,世界上哪里有完全对的东西。还是这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吵架,正是因为我们喜欢用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过程中只是为了印证这个观点罢了。大辩不言,其实我们争辩的时候,高明已经被踩在脚下了。甚至秉持庄子不追名逐利,俗人可笑的观点都不是完全的好心态,如是俗人的根子,那岂不是活得很累。没偏见就是好心态,好心态才能逍遥游。世俗之人,就是因为带的习俗和惯例才飞不高吧。心比大海宽广,于是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愤慨,让我们对其他人不公平。万物合一——齐物论今且有言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挺喜欢这一段的,绕口令似的。他的确在不知所云,眼前于是浮现出一个很聪明又很糊涂,百无聊赖间靠在山间长椅前口吐玄论的潦倒书生,没有一堆跟随的弟子,只有浮云在他脚下飘来飘去,手上如济公扇的扇子快要破掉,嘲世人的自作多情。他说,有无、大小、长短还不是辩证地来看,我也不怎么高明,只是比很多人多明白自己所说是废话罢了。以星空为屋顶,以大地为地板的壮阔情怀谁有,人再聪明,聪明不过顺应自然。于是便像看戏似的,那悠悠清韵荡来荡去,琵琶声响起又破碎,然后魂就飘到几里外听他说书。告诉你什么才是境界,从我这高度看人天天为利奔忙真像蚂蚁。我不是告诉你我都是对的,只是告诉你别人是错的。所有试图露出锋芒,证明对错伦理观,理出先后秩序,将事物剥离开来,确定你我它的界限的竭尽全力,真像是硬要在浑浊身上琢出眉目一样。万物其实是一致的,生死也是统一的。我只追求神人万物不关心的超然,免得白白地浪费心神!离开,一如他对楚国官员说完“将曳尾于泽”之后,潇洒和绝然。 于是一梦醒来,开始自问自答,你是庄周,还是蝴蝶?我在梦里,还是在真实?可是,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吗。他要追逐的,岂不是无根之萍?算了,万物合一,语言原本也就是糟粕,神也不过是个梦想而已。一切,也是一样的吧。没变得聪明,却变得糊涂,一个个过路人经过,叹气道:“疯了,真的疯了!”养生主 中里巴人乐陶陶老子描述的更多的是政治谋略,有如秀场,庄子描述的则更多是养生之道,叫人悠着点,脱于养生而侧重于精神。所以政客喜欢老子,文人及天性浪漫之人喜欢庄子。同为道家思想,追求道的方式不一样。个人认为,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更为平和的,可以养心。当看到养生主时,不禁觉得这种想法实在可以跨越时空直入现代人心灵。权术不停在变,对健全身心的追求却不会过时。现在大家的脚步越来越快,更渴望用甘露滋养心肺,去天然氧吧清理一下尘埃。所以中里巴人的书很火,如何照理身体的书可以说是正和人们想对自己好一点之意。写书人乐得其所,买书人也乐于实践,少几个在书前潸然落泪,苦思冥想的人,多一些对着书认真记忆,轻松微笑的人,这样乐陶陶的事,还真是何乐而不为。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不要自作孽不可活。三毛的书和范玮琪的歌可以一并归入疗伤系,喜剧则突然大行其道,滑稽的,做作的,一起来逗你开心。不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用西医的方法对症下药,就是忘我,融入欢笑也忘了痛苦。有人说,旅行归来也没有长进。那是因为你在经历的过程中,忘记把自己扔在家里。旅行中的自己,一样充满了烦恼。那是忘我好喽?但遗忘可以是逃避现实,自闭并不能减少伤害。正视也可以是一种目光狭隘的自怨自怜,自爱自恋。如果你并不想解决问题的话。养心,在庄子看来是把自身悲喜融到自然之中。自我成为了一种蝉脱,苦乐有尽而天地无绝。做一个容器,容纳世界上大大小小事情,不是你的天性。做一个聪明人,做事游刃有余,才是你应该做的。安于时命,知足常乐,追求自由。丢弃名利束缚,不怕别人不认可。这种精神上的养生,养的是心平气和,得的是客观眼光。客观一点,才能看清全局而不陷于泥沼,该喜则喜该悲则悲,不无谓紧张,不人为增加原来就变幻莫测的自然的变数。也是,如果边读中里巴人的书,学如何养生,边以精英分子的忧患意识而非中里巴人的平民意识去计较“割不正不吃,席不正不坐”的事,怎么可能从身体到心灵真正获得健康。庄周一梦虽然浩大,但却平易。只是告诉你,如何以防为攻,坦然处事。
  •     刚刚考完中华文化,最后一篇小作文要求写庄子读后心得,趁着记忆还清晰,略作修改搬过来。这世界似乎是中了庄子的毒,从老师们教导小孩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流行乐队苏打绿的《各站停靠》音符化庄周梦蝶典故,人人都知道庄子,人人都会说起庄子及其文字。如果拟一个调查问卷,发于春熙路,我想至少有9成的人会对“你知道庄子么?”这一问题选择“知道”。可见,庄子之毒,流毒甚广。人们知道庄子是古人,道家学说代表,知道庄周梦蝶这四个字;深一点,有一群人知道《秋水》知道《逍遥游》,可以对译成现代语言,可以背诵,知道表达意思,这些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再深一点,小部分人研读庄子,破解他的理论,传扬他的思想;可对于那深到幽暗的地方,也就是庄子的内心,知道的又有几何?(由于本人也是应考而粗读庄子著作,也不敢以理解自居,故下文改用第一人称。)由以上症状可见,庄子之毒,流毒甚广,中毒至深,一旦毒发,无可愈治。得出这结论的原因,且听我一一道来。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孔孟之说、老庄之言被点阵化数字化,我们被沙尘暴似的信息席卷,我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泡一杯香茗品一本《庄子》,因为我们开始崇尚能把接收到的信息快速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人。我们说庄周梦蝶,说他梦见自己变为蝴蝶,醒后怅然,体现他闲适逍遥的心境,我们用“生有涯知无涯”被督促学习,于是以讹传讹;可殊不知庄子的心里是否真的怡然,可殊不知那话的后半句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毒,我称其为庄子之毒,其实也是孔子之毒,孟子之毒,鲁迅之毒,阿Q之毒,可也不是他们的毒,是我们自己毒,是我们无法沉静下来的心的毒!试想一下,每个具有传承五千年文化底蕴义务的国人都如此对待文化著作,那么《庄子》不被理解,庄子不被理解,中国文化不被理解,最后会导致中国都不被理解!而这理解的主体,是我们中国人!这并不危言耸听,类比到癌症,也是从一个小细胞的癌变扩散,致使真个机体缺少活力甚至遗失生命的。这毒,还有多少在蔓延!这毒,还有多少人未解!既然意识到毒素的存在,就着手必须解毒。“小心求证”是我下的解药。于丹读《庄子》,是她的哲思;崔大华《庄学研究》,烙上的是崔氏的印;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庄子学说,也是“阿明制造,盗用必究”(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刘黎明老师)。唯有我们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转化成的才是自己的语言以支持的理论。庄子之毒,曲解文化之毒,唯有此法可解。读《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发现存在后面一句所感。
  •     我一直不知道我输的是什么.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想知道其实就已经输了.在回来的路上跟同事大侃爱情哲学.我在她结婚的前夕对她说,不爱其实就是最好的被爱.无欲则刚,因为没有人能做到所以成了真理.无为而治,因为不可能被实现所以视为及至.我们只是没有象庄周一样可以无愧无求,在每一天也就有了羁绊.会有一天我的心也可以没有旁骛么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不,我认为你赢了
  •       小时候最早的启蒙书籍跟同龄的小朋友一样,无非就是些像《伊索寓言》似的书籍。《红楼梦》《西游记》也是在不懂非得的情况下囫囵看完的。初一时家里为了资助陕师大的穷苦大学生,把大学生请到家里跟我互动学习,那时知道了雨果、莎士比亚等大师级人物。那时不知是自己的心智不够还是年少不识愁滋味,还是以似懂非懂的状态下亵渎完了大师们的作品。高中时有了去图书馆的习惯,慢慢的回头去看了很多小时候没能理解的书籍,这时接触了《庄子》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就在那时。大知闲闲,小知呢?只活一季的动物是体会不了四季交替的美,何苦纠结于此呢?在乎得与失的人就不会懂得快乐也无法带给人快乐。我必然做不到自己最亲的人往生了我还能吹拉弹唱。能够明白些许做人道理足以。
      
  •     注释烂,翻译烂,排版烂,插图更烂。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天性。
  •     董先生唯一没有解构的人 您早不在了
  •     不如相忘于江湖......
  •     道家的精髓之一
  •     永远的心灵之书,保持平静和快乐的秘诀
  •     逍遥游
  •     庄子是最伟大的中国思想者,不仅境界高深,比喻也很精辟,笑骂世人
  •        再翻《庄子一百句》,觉得自己不可能想得如此细致,感知的不过是个大概罢了。
      接受不同——逍遥游
      读完扪心自问,你是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呢?
      能力——不会“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心态——虽不会“蜩与学鸠笑之”,但未必就不会像肩吾一样“吾是以狂而
      不信也”。在我看来,这未免有点不近人情。
      心的大小决定了舞台的大小。无用之物换一个角度或过一段时间看,其实都
      是一种境界。只是我们总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觉得所有供过于求的夸张都不可理喻,该有的情绪过了头就是矫揉做作,该有的热情过了头就不那么真诚。怀疑其实没有错,因为疯狂的人疯狂,除了真的有才以外,还有可能是在表演。
       但谁又知道,在我们的想象之外,可能有更大的舞台呢?宏大不足以成为嘲笑渺小的理由,但井底之蛙却更可能讥讽鸿鹄之志。追求没有误解,让世界团结到可以建造通天塔,不正是应该有宽广一点的心态吗?
       万千世界无奇不有,高尚乖僻和平凡粗俗的人我们往往不能接受,这不怎么和谐。
       抄一段季羡林的《忆章用》:
       “在一般人眼中,他毫无疑问的是一个怪人,而且他和一般人,或者也可以说,一般人和他合不来的原因也就在这里面……
       我们谈哲学、谈数学,仍然同以前一样,转来转去,总转到中国旧诗上去。”
       对这种人,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他大而无用,将书生穷酸气及孤傲等一系列词一下子扣在他头上。
       同时,我们也蔑视俗人。这往往是不时尚、不自尊、不高雅,为生活而生活的代名词。我个人觉得他们活得快乐的话,那比所谓的精英要强——除非是财大气粗装老爷。
       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售货员,因为机械劳作,开始数自己要收多少次钱,说多少次谢谢光临,心力交瘁之余还莫名地听到妈妈教育小孩拿她说事:“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和她一样呀。”
       章用和那个售货员,有什么错呢?但人们总是划分出异样地带,拒绝换一种思维模式思考,于是吵起来都说:“我有什么不对?”“那好吧,你全对我全错!”怪不得《白天不懂夜的黑》这么感人,让人在装深沉的同时慰籍了孤寂;怪不得《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这么红,气急败坏间给人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假豁达。
       同样,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也是这样。怨不得全世界人们都对美国的大老哥作风不满,枪炮和舆论双管齐下,人权报告蓝皮书年年把自己当标兵,把中国还有其它第三世界国度当反面教材,需要它拯救似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说,只有它采取的方法是对的,世界上哪里有完全对的东西。
       还是这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们吵架,正是因为我们喜欢用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过程中只是为了印证这个观点罢了。大辩不言,其实我们争辩的时候,高明已经被踩在脚下了。
       甚至秉持庄子不追名逐利,俗人可笑的观点都不是完全的好心态,如是俗人的根子,那岂不是活得很累。
       没偏见就是好心态,好心态才能逍遥游。
       世俗之人,就是因为带的习俗和惯例才飞不高吧。心比大海宽广,于是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愤慨,让我们对其他人不公平。
      
      万物合一——齐物论
       今且有言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
       挺喜欢这一段的,绕口令似的。他的确在不知所云,眼前于是浮现出一个很聪明又很糊涂,百无聊赖间靠在山间长椅前口吐玄论的潦倒书生,没有一堆跟随的弟子,只有浮云在他脚下飘来飘去,手上如济公扇的扇子快要破掉,嘲世人的自作多情。
       他说,有无、大小、长短还不是辩证地来看,我也不怎么高明,只是比很多人多明白自己所说是废话罢了。以星空为屋顶,以大地为地板的壮阔情怀谁有,人再聪明,聪明不过顺应自然。
       于是便像看戏似的,那悠悠清韵荡来荡去,琵琶声响起又破碎,然后魂就飘到几里外听他说书。
       告诉你什么才是境界,从我这高度看人天天为利奔忙真像蚂蚁。我不是告诉你我都是对的,只是告诉你别人是错的。所有试图露出锋芒,证明对错伦理观,理出先后秩序,将事物剥离开来,确定你我它的界限的竭尽全力,真像是硬要在浑浊身上琢出眉目一样。万物其实是一致的,生死也是统一的。我只追求神人万物不关心的超然,免得白白地浪费心神!
       离开,一如他对楚国官员说完“将曳尾于泽”之后,潇洒和绝然。
       于是一梦醒来,开始自问自答,你是庄周,还是蝴蝶?我在梦里,还是在真实?可是,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吗。他要追逐的,岂不是无根之萍?算了,万物合一,语言原本也就是糟粕,神也不过是个梦想而已。一切,也是一样的吧。
       没变得聪明,却变得糊涂,一个个过路人经过,叹气道:“疯了,真的疯了!”
      
      养生主 中里巴人乐陶陶
      老子描述的更多的是政治谋略,有如秀场,庄子描述的则更多是养生之道,
      叫人悠着点,脱于养生而侧重于精神。
      所以政客喜欢老子,文人及天性浪漫之人喜欢庄子。同为道家思想,追求道
      的方式不一样。个人认为,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更为平和的,可以养心。
       当看到养生主时,不禁觉得这种想法实在可以跨越时空直入现代人心灵。权术不停在变,对健全身心的追求却不会过时。现在大家的脚步越来越快,更渴望用甘露滋养心肺,去天然氧吧清理一下尘埃。
       所以中里巴人的书很火,如何照理身体的书可以说是正和人们想对自己好一点之意。写书人乐得其所,买书人也乐于实践,少几个在书前潸然落泪,苦思冥想的人,多一些对着书认真记忆,轻松微笑的人,这样乐陶陶的事,还真是何乐而不为。
       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不要自作孽不可活。三毛的书和范玮琪的歌可以一并归入疗伤系,喜剧则突然大行其道,滑稽的,做作的,一起来逗你开心。
       不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用西医的方法对症下药,就是忘我,融入欢笑也忘了痛苦。
       有人说,旅行归来也没有长进。那是因为你在经历的过程中,忘记把自己扔在家里。旅行中的自己,一样充满了烦恼。
       那是忘我好喽?但遗忘可以是逃避现实,自闭并不能减少伤害。正视也可以是一种目光狭隘的自怨自怜,自爱自恋。如果你并不想解决问题的话。
       养心,在庄子看来是把自身悲喜融到自然之中。
       自我成为了一种蝉脱,苦乐有尽而天地无绝。
       做一个容器,容纳世界上大大小小事情,不是你的天性。
       做一个聪明人,做事游刃有余,才是你应该做的。
       安于时命,知足常乐,追求自由。
       丢弃名利束缚,不怕别人不认可。
       这种精神上的养生,养的是心平气和,得的是客观眼光。
       客观一点,才能看清全局而不陷于泥沼,该喜则喜该悲则悲,不无谓紧张,不人为增加原来就变幻莫测的自然的变数。也是,如果边读中里巴人的书,学如何养生,边以精英分子的忧患意识而非中里巴人的平民意识去计较“割不正不吃,席不正不坐”的事,怎么可能从身体到心灵真正获得健康。
       庄周一梦虽然浩大,但却平易。只是告诉你,如何以防为攻,坦然处事。
  •     天地沉浊
  •     很哲学。
  •     庄生晓梦迷蝴蝶
  •     话说看没有人气我来支持下,顺便感慨下你校内头像太。。。了。。。
  •     《庄子》排在《老子》前面,《老子》排在《论语》前面,其余诸子不值称道。选五本我最爱的书,其中必有《庄子》。
  •     和悉达多连着看的,两本书不同,但都涉及了人该怎么活,我不喜欢庄子的无为,但除此之外的思想都很有启发性。一想到古人的智慧程度,就觉得今人的大脑智商是不是下降了。。
  •     神作。
  •     大家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我一直不知道我输的是什么.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想知道其实就已经输了.
      在回来的路上跟同事大侃爱情哲学.我在她结婚的前夕对她说,不爱其实就是最好的被爱.
      无欲则刚,因为没有人能做到所以成了真理.无为而治,因为不可能被实现所以视为及至.我们只是没有象庄周一样可以无愧无求,在每一天也就有了羁绊.
      会有一天我的心也可以没有旁骛么
  •     知足?
  •       从小接受义务教育、精英教育、素质教育等等的我们,读了十多年书后蓦然发现,其实我们就是一群文盲。数理化百分之二百的还给了老师,政史地除了偶尔的做做样子基本上也没甚用武之地。四五岁识字开始读了不下千本的书,高考过后便成了一堆废纸。特别到了文学院以后,更是后悔没有多读些老祖宗的圣贤书。且不论吟诗作画那些高雅的,即便是用来卖弄风月也是好的,总比被人嘲笑无知,看见了之乎者也就不知所谓的好。可惜可惜,悔不当初。理论上我是伪文学青年真文化流氓,或者直白点就是个上不了台面的“文盲”。
      所以,铺垫了这么多后我想说的主题是,比起喋喋不休的《老子》,我这种下里巴人着实喜欢那爱讲故事的《庄子》。
      小时候看《山海经》,把脑子想秀逗了也想不出来怎么有那些个地方,后来才转过弯来,原来是唬人的。但是我也很是佩服编书的人,太有才了。接着看《镜花缘》,天天做白日梦想去周游一番。后来终于有一天学了《庄子》,被老师忽悠得玄而又玄,盲目的觉得这人最有才,可到底哪里有才我也说不上来。总之是中学老师将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长篇大论的唱赞歌后,我知道庄子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到底好在哪我也不知道。
      等到我自认为拥有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可以从成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时,我觉得庄子这人不咋地。总装那么高深莫测,扯些有的没的忽悠人。他站在自己的高度上俯视别人,看着别人每天为了生计庸庸碌碌的奔波,然后肆无忌惮的嘲笑。他不强调自己是对的,却总告诉别人是错的,一副超然的样子。他凭什么?心的大小决定了高度,那时候小心眼的我,用叛逆把庄子从头到脚鄙视了一番。
      现在的我未必有多大的心胸,但又对《庄子》有了另一番感悟。他说“要无所恃”才能“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怎样才能遵循自然的规律,又如何才算把握六气的变化?我似懂非懂,其实根本不懂。他用驼背人粘蝉的故事讲专心致志,他用臧谷亡羊阐明有些事情的本质是一样的……他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振聋发聩。《庄子》告诉我要有“逍遥游”的人生态度,即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可“枪榆枋而止”。他又“宁拽尾于涂中”,冷冷的回答求他做官的使者。我惊异于他恣意的随性,叹服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庄子》这本书就好像从火星空降而来,给地球人讲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没听过的,诡异且浪漫的故事。让人们在看似浅显中膜拜他的高深莫测。
      好多人片面的用《庄子》中的只言片语蒙蔽我们,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又有好多人在“庄生梦蝶”这件事上和稀泥。其实,《庄子》中体现的逍遥,除了庄周本人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呢?庄子和惠子在“子非鱼”这个问题上胡搅蛮缠,然后他赢了。现在又好多人有模有样的学习庄子,非来非去的纠结。这世间会用“子非鱼”来胡搅蛮缠的只有庄子一个,所以,我讨厌那些继续胡搅蛮缠的人。
      说来说去,我还是觉得我这种“识字的文盲”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品头论足是对其的一种侮辱。我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也没丰富的浪漫情感。《庄子》中的绝大部分我似懂非懂,我仿佛明白其中的道理,却又抓不住真谛。所以,我还需要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中细细品味个中滋味,用时间使其得以沉淀。
      
  •     同上
  •     我的圣典
  •     至人
  •     大气
  •     其实别说庄子,孔子.现在很多古籍都被所谓"解读","讲坛"被完全"白化"了.不知道以后的人是不是只能读懂别人嚼过的东东.但存在必有其理,为什么以前几千年就没这么泛滥过呢?这可能跟54运动有关,现在有谁会把所有的精力用在读古文上?没办法,又要应考,又想快速"成功"只有拿"毒药"当解药.说实话,现在信息的泛滥,想找一本好书实在难上加难.有时候选书的时间远超过读书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书看个头就看不下去了,又是一本不知道从哪东拼西凑的垃圾.不过后来渐渐也明白,读原著,静心读最好了.那才是读这些经典的真正意义所在.而我也一向把那些什么"解读"一扫而过,看完就忘记,只起个启蒙作用,不至于在入门花太多功夫.而且读古籍不能计划,凭现在的心情,生活状态来读最能理解也最能产生兴趣.我最近爱上庄子就是觉得生活太压抑,条条框框太多,很需要一颗"逍遥丸"于是乎,与庄结缘,这岂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     一直在读。。。
  •     不用说了
  •     逍遥?束缚!
  •     没看完
  •     很有意思的书。
  •     你说的跟着书有关系吗?
    你要爱就洒脱点,刻意不去爱更痛苦
    爱不该爱的人,还不如多爱自己
  •     看了评论就知道你没理解庄子。。。
  •     不看翻译还有点读不懂 :(
  •        刚刚考完中华文化,最后一篇小作文要求写庄子读后心得,趁着记忆还清晰,略作修改搬过来。
      
       这世界似乎是中了庄子的毒,从老师们教导小孩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流行乐队苏打绿的《各站停靠》音符化庄周梦蝶典故,人人都知道庄子,人人都会说起庄子及其文字。如果拟一个调查问卷,发于春熙路,我想至少有9成的人会对“你知道庄子么?”这一问题选择“知道”。
       可见,庄子之毒,流毒甚广。
       人们知道庄子是古人,道家学说代表,知道庄周梦蝶这四个字;深一点,有一群人知道《秋水》知道《逍遥游》,可以对译成现代语言,可以背诵,知道表达意思,这些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再深一点,小部分人研读庄子,破解他的理论,传扬他的思想;可对于那深到幽暗的地方,也就是庄子的内心,知道的又有几何?(由于本人也是应考而粗读庄子著作,也不敢以理解自居,故下文改用第一人称。)
       由以上症状可见,庄子之毒,流毒甚广,中毒至深,一旦毒发,无可愈治。得出这结论的原因,且听我一一道来。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孔孟之说、老庄之言被点阵化数字化,我们被沙尘暴似的信息席卷,我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泡一杯香茗品一本《庄子》,因为我们开始崇尚能把接收到的信息快速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人。我们说庄周梦蝶,说他梦见自己变为蝴蝶,醒后怅然,体现他闲适逍遥的心境,我们用“生有涯知无涯”被督促学习,于是以讹传讹;可殊不知庄子的心里是否真的怡然,可殊不知那话的后半句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毒,我称其为庄子之毒,其实也是孔子之毒,孟子之毒,鲁迅之毒,阿Q之毒,可也不是他们的毒,是我们自己毒,是我们无法沉静下来的心的毒!
       试想一下,每个具有传承五千年文化底蕴义务的国人都如此对待文化著作,那么《庄子》不被理解,庄子不被理解,中国文化不被理解,最后会导致中国都不被理解!而这理解的主体,是我们中国人!这并不危言耸听,类比到癌症,也是从一个小细胞的癌变扩散,致使真个机体缺少活力甚至遗失生命的。
       这毒,还有多少在蔓延!这毒,还有多少人未解!
      
       既然意识到毒素的存在,就着手必须解毒。“小心求证”是我下的解药。
       于丹读《庄子》,是她的哲思;崔大华《庄学研究》,烙上的是崔氏的印;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庄子学说,也是“阿明制造,盗用必究”(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刘黎明老师)。唯有我们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转化成的才是自己的语言以支持的理论。
       庄子之毒,曲解文化之毒,唯有此法可解。
      
       读《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发现存在后面一句所感。
      
  •     庄子的书不适合现代人读,病入膏肓的人是无法救活的。
  •     早期受之影响巨大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     是自由...
  •     破执
  •     其实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这种想法似乎有些颓废,若真的无欲无求,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     另一个最爱 但没法说
  •     你讲的也很有意思。
  •     奉之一生的书
  •     道法自然
  •     四周目。
  •     可以看一生的书。他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     整个2月和3月就读了这一本书。大道至简吗?庄子的想法真的很棒。估计还得读好久才能完全悟透。感谢遇见。
  •     我倒是愿意做庄子,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苦了
  •     呵呵 我写得经常很乱的
  •     中国最牛B的意象大师
  •     庄子不是虚无主义。
  •     庄子
  •     无所恃
  •       有位专门驯养斗鸡的纪渻〔音shěng〕子为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王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 “还不行,这只鸡虚浮骄矜,而且自恃意气,心中还骄傲自大”。
        十天后,王又问同样的问题,纪渻子回答说: “不行,还是听到鸡的声音或者见到影子就有所反应,跃跃欲试,心还是为外物所牵制。”
        又过了十天,王再问,纪渻子回答说:“不成,目光还是那么过于迅疾,意气强盛,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回王说:“现在差不多了。当它看到其它斗鸡,听到鸡叫的声音,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为所动,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神色自若,视而无见,不动、不惊,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动,精神全凝聚在内,看起来就真像一只木头做的鸡一样。这样的斗鸡,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准备好、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看见它,斗也不敢和它斗,反转身去就走开。
        王令人把别的鸡引到这经过了四十天驯养的斗鸡面前,那些鸡一看见这只斗鸡,便望而却步,转身纷纷逃窜……
        后来人们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也引申为十分愚笨。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通“骄”字)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通“响”字)景(通“影”字)。”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达生篇》
        
        这则“呆若木鸡”的故事中蕴含着极深刻的内涵:修炼最重要的是达到一种心神合一的精神境界,以这种心境来驾驭一切,才会无懈可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心平气和,以静制动,心不浮,气不躁,大智若愚,实为大器之才。
  •     齐物才能逍遥
  •     洒脱的庄周
  •     的确。。。。经常被误导啊。。。还是读原著的好
    可惜原著读不懂。。。哎。。。文言文理解差啊
  •     你还可以信主。
    主给所有人无差别的爱。
    要说庄子,庄子可不谈爱情哲学。
    庄子谈精神无所凭依的绝对自由,如果你不被爱就活不下去,那么爱就是一中旁骛。
  •     老庄就是牛逼哄哄
  •       庄子的书就像是给地球人讲个发生在火星上的故事。我们地球人惊得目瞪口呆,不知世间还有此等事,而庄子在一边一脸坏笑。他讲的火星上的事不管真假,都太振聋发聩了,既诡异又浪漫,而且搞笑。好多人都说他的书给我们什么启示,教给我们怎么为人处事,都是牵强附会,要么就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都扯淡。庄子也无非想告诉地球人,世界外还有世界,道理之外还有道理。对于我来说,感受那份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想象力就够了。还有,这书可以和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的那些人和功夫印证下,很有意思。
  •     自然 生命 维度
  •     相忘于江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