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8
ISBN:SH10019-3136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1169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妥氏的集大成之作。


 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读陀思妥耶夫斯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我看了一部与本书毫无关系的电影,爱尔兰的《国民警卫队》。剧中主角坏警卫劝告妈妈:“别读俄国人的东西,他们总是绕半天没有重点。”他妈妈问:“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会也这样吧?”坏警卫不屑地说:“得了,他最严重。”看来,导演也是个看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多得已经快受不了陀氏的唠叨了,甚至在电影中也不忘拿他来打趣。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在以赛亚·伯林的《苏联的心灵》一书中,他也记录了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语,他针对诗人阿赫玛托娃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喜爱,说托尔斯泰对于陀氏的评价是对的,“他的小说是一锅糟糕透顶的大杂烩,掺杂了沙文主义和歇斯底里的宗教情绪”。而恰恰是阿赫玛托娃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在撒谎,他是“自负的魔鬼,自由的敌人”。看来对于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确是两个极端。我以前虽然也读托尔斯泰,却更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算是个陀迷。他的小说我读过不少,从《罪与罚》、《白痴》、《群魔》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却不知为何,竟漏读了他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来很长时间,对这些虚构类的作品失去了兴趣,当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失去了兴趣,《卡拉马佐夫》这套书也就在书架上静静地躺了多年。近来又对苏俄的东西有了探究之心,于是这套已经发黄的书又被我找了出来,列入了我的读书计划,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才看完。现在看陀氏,有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心境,读起来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陀氏细腻的心理描写,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对宗教的热诚,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唤起我的激情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只是冷静地观察着陀氏的创作,看他如何去讲一个故事,如何用这个故事去表达他的思想。里面的情节进展,已难以吸引我,至于他的长篇大论,更是让我觉得絮叨,竟然可以连续五六页不分段,一口气读下来非得把人噎死。因此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电影中那个坏警卫的话总在我头脑中萦绕,“总是绕半天没有重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其他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一样,内容十分庞杂,小说中蕴含了太多的东西。并非一部单纯的小说,没有谨严的故事结构,作者总是汪洋肆意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甚至到索尔仁尼琴均是如此。不过,在他们的作品中,情节并没有弱化,相反总是具有较强的冲突性,只是情节被淹没在作者滔滔不绝的议论之中。俄国人似乎有着一种难以抑制的表达欲,他们总是倾向于情感与思想的发泄,而非理性的内敛。不仅是文学作品里,就在音乐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能够听到老柴那肆意挥洒的乐思与旋律,对于情感痛快淋漓的表现而不加控制,以致损伤了作品的内在结构。《卡拉马佐夫兄弟》亦是如此,以上下两册一千多页的庞大篇幅,来解剖一宗家庭内部的仇杀案,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喜欢的题材,从一则报纸只需数百字即可说清的社会新闻入手,深入地挖掘故事中丰富的社会与宗教内涵,细致入微地分析故事中相关人物的心理,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在小说中,故事尽管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但也变得不再重要,而成为作者阐述其想法的一个载体,故事中的社会背景及其人物的想法,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书中,陀氏非常详尽地描写着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当细腻地描摹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并通过他们的口来展现当时人的所思所想。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本书却并不是很成功,每人人物的性格显得有些趋同。在陀氏的笔下,似乎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走动,每个人都处于歇斯底里状态。特别是里面的最小的阿辽沙,他总是在几个人物中跑来跑去,既是人物之间的传声筒,也像是作者的眼睛,带着读者去观察着他想表现的一切。不过,陀氏的这部《卡拉马佐夫兄弟》确实又值得一看,一是对于了解陀思妥书夫斯基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帮助,毕竟这是陀氏最后一部作品,也是集大成的作品,他在此作品中对于俄罗斯、对于宗教、对于当时的社会形态,均有广泛的论述。二是此作品其实有着极深的寓意,他实写的是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之事,实则写的是当时整个俄国的现实。卡拉马佐夫三兄弟性格各异,也有各自的思想及行事方式,他们其实代表着俄罗斯国内的三种力量。借用一句用得很滥的比喻来说,他们就是左右着俄国的三套马车。这一点,陀氏在书中借用检察官的口,已经作了暗示。他说果戈理将全俄罗斯比作一辆向着未知目的地勇猛疾驰的三套马车。索尔仁尼琴的《红轮》,应该是承接于此书而来,不管索氏如何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卡氏三兄弟无疑是书中的主角,他们的母亲不一样,且都早早死去,在书中都没有他们的影子,但父亲都是老卡拉马佐夫,这个靠着婚姻而致富的俄国地主,小气贪婪而好色,卑鄙无耻而缺乏亲情,一身集人类所有的恶习。而三兄弟中,无疑身体中都继承着其父的基因,每个人的性格又与他都有很大的差异。且三兄弟的性格,总是处于矛盾之中,犹疑的痛苦也折磨着他们。除了最小的阿辽沙之外,另外两个兄弟其实与其父一样,也是恶习多多,恶行屡屡。不过,与其父不同的是,他们内心都有着良善之意,有着一股时时纠偏的道德力量。而且尽管三兄弟观点迥异,但相互之间的兄弟情谊较深。米卡、伊凡和阿辽沙,分别代表着俄国传统力量、亲西方知识分子与东正教的力量。这三股力量的交织,左右着近代俄罗斯历史走向。大哥德米特里(爱称米卡),在三兄弟中最肖其父,他父亲血液中强烈的色欲,卡氏三兄弟都有继承,但在他身上体现最为明显。尽管他对其父充满了恨意,并因谋杀其父而受审判刑。他出生于俄罗斯这片土地,与生俱来就带着浓烈的俄罗斯气息。米卡脾气火爆,鲁莽急躁,天天饮酒作乐,同时还与父亲争抢着同一个女人。他虽然内心良善,但却缺乏责任,亦没有自强的动力,总是期盼着母亲遗产。他一方面性格外露,将自己与父亲的矛盾公开,天天叫嚷着杀父,弄得无人不知,同时还到处惹是生非与人冲突。另一方面,却又深陷于两个女人之间,出于怯懦而无法做出选择。他有着弑父的冲动,却没有弑父的能力与决心。米卡其实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传统俄罗斯人,代表着深植于俄罗斯土地之上的那群有着良善之心、却又屡有恶习的农民,他们总是浑浑噩噩地活着,抱着及时行乐的想法,却又麻烦不断。这是当时俄罗斯最大的一股力量,一直主导着俄罗斯的发展,也如米卡一样,现在丧失自我,深陷困境之中。老二伊凡是三兄弟中性格最为矛盾的一个,他有着理性,不像其兄米卡那样,仅是凭着感情冲动在做事。不过,这是他的优点,亦是他的缺陷。他的兄长敢于大胆地追求爱,然而伊凡却将爱压抑于心;他很理智,但失于过分的冷静,乃至冷酷,缺乏正常人的情感;他相信人性本恶,本人亦很自私,不相信爱的力量,但同时又囿于兄弟之情,为哥哥米卡的事而奔走谋划;他内心厌恶其父,希望其父死去,但又不像其兄那样叫嚷出来,而且这种想法本身也让其心生罪恶之感。他是理智上的弑父者,他启发了别人的弑父行为。当然,他最大的特点是个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没有了上帝,人类就可为所欲为。同时,他又虚构出一个宗教大法官出来,想以此来限制人类之恶。伊凡一切思想的来源,在于他曾经去莫斯科读过书,接受过西方的思想,而那种思想是以无神论为基础的。伊凡是个知识分子,他所代表的正是当时正在兴起的知识阶层,他们与俄罗斯原有的传统格格不入。他们的力量在逐渐的强大,事实证明他们才是俄罗斯最后的掌控者。小弟阿历克塞(昵称阿辽沙),犹如天使一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欣赏的人物。他在当地修道院里当修道士,一心笃信上帝,心地善良而纯洁,对世间充满着爱。他总是满怀热情地做着一切,虽然偶尔有着怀疑与犹豫,但以上帝之光普照着一切,同时用爱去包容一切。他的两个哥哥,一个热情,一个理智,他则如佐西玛长老所要求的“两个都要爱”,他身上亦是感性与理性皆具备。他是书中人物的粘合剂,他与每个人都有着良好的关系,他那无耻之尤的父亲,对于阿辽沙也是称颂居多,即使是不信神的伊凡哥哥,与他也能友好相处。他犹如天使一般,是作者为俄罗斯未来准备的人物。然而,书中的阿辽沙尚小,在卡氏家族最弱小者,在修道院也只是个见习教士。他所信服的佐西玛长者要求他离开修道院,重回尘世生活,实际上也是想将上帝之福音更多地传播到民间。他也确实影响了他两个哥哥的信仰。其实还有一个卡拉马佐夫,那就是卡家的奴仆也是私生子的斯麦尔佳科夫。他是作为伊凡的补充而存在的,他与伊凡一样不相信上帝,一样地冷静得可怕。如果说伊凡是来自于西方的影响,那么斯麦尔佳科夫则是俄罗斯土生土长起来的理智力量。伊凡心中还存良善,而斯麦尔佳科夫身上就只有邪恶了。他是真正的弑父者,但却让米卡成为替罪羊,而伊凡则是他的指引者。卡氏三兄弟,就代表着欲新生的俄罗斯;而俄罗斯想新生,则必须杀死已经腐朽不堪的旧俄罗斯,也就是书中通篇所写的弑父。他们的父亲费多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荒淫无耻,好色贪财,卑鄙怯懦,无恶不作,真可谓是一无是处、恶名昭彰。他侵吞了两任妻子的财产,并将儿子的钱财也据为己有,同时还与儿子争抢情人。如果不杀死他,卡拉马佐夫家族就没有前途,只有在这一点上,卡氏兄弟(当然除了阿辽沙之外,他是天使)有着一致,然而却都犹疑不定并相互牵扯,在其他方面,这三套马则各有方向。他们一边犹豫着,一边向着自己的目标狂奔着。一方朝着感性狂奔,回归到传统的俄罗斯方向。这是米卡这匹马,虽然他与其父矛盾最深,但他们却在思想与行为上最有共鸣感,现在的米卡就是未来的费多尔。他承担着弑父的罪名,其实并未有其实,弑父亦是弑自己。一方则向着理性狂奔,那边是充满着科学主义、无神论及理性的方向。这是伊凡与斯麦尔佳科夫这匹马,他们最有弑父的愿望,他们相彻底地毁掉旧传统,重建新俄罗斯。而最后一匹马则是阿辽沙,他代表着灵性,他是宗教的力量,是凝聚所有人的力量,幸亏有他,卡拉马佐夫家庭还存在着,这个俄罗斯的三套马车还未散架。可想而知,在这三套马车的拉动下,俄罗斯会是一副什么样的情形!而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忧虑的,因此在他这部最后集大成的作品中所思考的问题。陀氏首先否决了已经腐朽了的旧俄罗斯,费多尔的死去,意味着旧俄罗斯的完结。他也否决了斯麦尔佳科夫所代表的力量,那是野生的不带任何羁绊的邪恶力量,冷酷而无情。斯氏的自杀扼杀了新俄罗斯此种倾向。米卡浓厚的旧气息也是陀氏所不喜的,那种不加控制的感性力量,也是毁灭一切的东西,陀氏也做了否定,他让米卡上了审判台并被流放。伊凡对于上帝的怀疑,是陀氏所不愿看到的。但陀氏对于伊凡的思想,却处于犹豫之中,伊凡的矛盾,其实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的矛盾。伊凡的理性,是陀氏所欣赏的,他对于旧俄罗斯的厌恶,也得陀氏之心。伊凡最后的梦魇,代表着陀氏的犹疑。不过最后陀氏选择了阿辽沙,选择了宗教,选择了灵性之光。这也承袭着陀氏一贯的思想。阿辽沙身上既有着卡拉马佐夫家族的狂热血统,也有着理性的控制,笃信上帝,并能将家庭粘合在一起。老卡拉马佐夫死去后,三兄弟实际上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调和,有了共同的目标,即是将米沙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这三套马车终于有了相同的方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目中,只有宗教才能教俄国,但这是摒弃了旧俄罗斯非理性传统的宗教,已经加入了理性之光的宗教。陀氏在他一生最后的总结中,实际上还是对俄罗斯抱持着很大的希望。他将希望放到了阿辽沙身上,更放到了比阿辽沙更小的孩子们身上。他让阿辽沙对这些野蛮的孩子进行教化,并且有了成果。他们有着良善之心,他们有着宗教信仰,他们也有着科学理性,更重要的,他们都有着爱。在陀氏的眼中,爱才是一切救赎的希望。在他的心目中,这架俄式的三套马车,能将俄罗斯拉到未来。可惜的是,历史并未按照他的期望在发展,这三套马车依然各自狂奔,最后冲向了悬崖。在二十世纪初,我们听到了马车坠毁的轰鸣。
  •     从去年看到今年,两本加起来接近1200页的名著终于翻到了末尾。不想透露任何关键情节和结局,上册度起来真是有点晦涩难懂,当读完上册,转到下册时,这本书却又着一种魔力,吸引着你不断翻下去。
  •     审判米卡的法庭上,真相真的毫无证据吗?不对吧,陀氏分明就在观众席坐着,这小说就是他写的,这事全是他编的,他只要勇敢站起来,把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往法官那一拍,真相就大白了。但是他没有,他就是在书里讲阿讲阿,尽情地作弄他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怪不得据说这小说还没写完,他就意外跌死在写字台前了。其实除了陀氏,还有一个证人,好像被作者给忘了,要么是我给读丢了,就是老管家的老太婆。这老太太,不是在听到老管家哼哼的时候,爬下床先去了一次谋杀犯的房间么?摸摸他的床,上面没有人!我以为这是个米卡无罪的伏笔,可是在法庭上,这事连提都没提。陀氏到底是咋回事?是不是一心就盼着米卡受刑,然后他好安排小说的故事续集?续集的构思,已经隐约在这部小说里浮现。陀氏最爱的阿辽沙,他说这可爱的孩子,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但事实上,阿辽沙的情节并不很重,相反是这里比较轻的一个,最重的是伊凡,伊凡的梦魇,太深刻了。我想如果有续集的话,该是阿辽沙自身的堕落和救赎。还有丽萨,这小女孩的自残,难道她想和伊凡哥哥淫荡?她的内心世界,丝毫没有铺展开。这也该是续集里的主要故事。小说没有续集,上帝的创造,到此为止。只留下这个谜一样的世界,让人们受困扰和被折磨。谁能告诉我,伊留沙的眼泪,这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为什么这世界,对那荒淫无耻的老头子,这般宽容,而对这无辜的小孩子,却这般残忍。也许在我们死后,会面临一次上帝的审判,老头子已经说了,我不要上天堂,我不配。这也好吧,总有一种对审判的忌惮在。最惶恐的其实是伊凡的主张:世界压根没有上帝,死后没有审判,一切都可以做,做什么都是可以的!我在读到伊凡最后的梦魇时候,心里涌起一阵狂喜。原来这样的人物,内心也有上帝,伊凡在法庭上作证凶手,伊凡得救了。我爱伊凡的脑膜炎,这病症不消说,就是陀氏对伊凡的一个讽刺,象征理智过剩,自我欺骗。当今世界,伊凡和脑膜炎泛滥,早就见怪不怪了。想想这个伊凡哥哥,我就联想起了范跑跑和他的fans。陀氏爱阿辽沙,同情米卡。但我觉得多少厌恶伊凡。不然伊凡最后的大仁义,我怎么读出了滑稽的味道。至于老头子,那真不可就药,长老吻他的鞋,一句话也没有,长老也没辙了。就胡乱写这些吧。陀氏的小说,没法评论,能说的,作者都说透透的了。我再写下去,只能在书里摘抄句子,我又懒得翻,那就写这些吧。我有些觉得,别看这书厚,古代外国作者写的,但这种书才最容易读下去。名著阿这是名著,名著不光有名声,更实在是好书才叫名著。读了第一卷,就欲罢不能,感到亲切,感到急于知道,感到对每一个人物有热切的关注。论情节,名著比不过非名著,现在的文艺,是越来越曲折越来越惊险越来越滑稽,看完了就丢一边了,没什么回味。名著就不是,名著可能不曲折,也不惊险,也不滑稽,就那么深入我心。换言之,所有其他非名著,都是名著的摘抄和篡改,都不如名著那么深邃和细微。多读几本这样的书,就会觉得再读那些流行小书,都是浪费时间,越看越闹心,越看越空洞。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两本隔了一段时间才读,读老陀还得在冬天,春天不适合。所以,上册读得顺畅些,下册读得邋遢些。
  •     在借书卡上看见了支娜和尹珊珊的名字。
  •     读之前觉得这么长能不能读完,读至一半希望永远都能读不完。是人性,也是神性。精神震颤如同少年pi打雷那场对峙上帝的直剖内心。焦虑时翻开这本书就像精神镇定剂,进入了辽阔容纳,真实触及灵魂的世界。那些诵读着圣经期望上帝救赎的人,是否就是这样的情感?不论信仰的形式,就宗教情感本身,积极的真诚和宽容的爱是一致的。对我来说最大的宗教情感影响是,从骄傲变得谦卑。吾闻矣,吾往矣。
  •     暴风雪
  •     补记 非常之好的本子
  •     这本书果然只写了一半吧。。米卡就是俄罗斯。看前三分之二时我一直想着我会是阿辽沙还是伊凡,但后来我知道了,阿辽沙只是理想,伊凡才是俗世中动摇不已自恃聪明的我,或者更糟,是米卡,是世间这一切有罪的人中最卑微的人。人们需要上帝,但不是因为需要上帝而造出上帝。来广州后不知是专业使然还是地方的风俗如此,人们都很爱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还是康德给的答案最好,上帝不属于我们的现象界,自然也无法用现象界的思维来探讨。人们心中的上帝是被以信仰之名和他做交易的人杀死的。不,能做交易的不是上帝,是魔鬼。
  •     还能有什么说的?伟大的俄国维纳斯,值得重读反复读。Ps:此书当真有拿起便放不下的魅力,陀翁的心理描写和精神病风格着实魔力巨大
  •     煌煌巨作就是给这种书做定语的。 高山仰止。
  •     大场面的掌控,人在瞬时的纠结撕扯,形象全面细致。大家,杰作。道德信仰的拷问。心理分析??
  •     我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也是因为卡拉马佐夫兄弟对这个俄罗斯文学生出难以言表的热爱吧。
  •     永遠不要忘記。
  •     外国文学课老师研究的重点就是俄国文学,也是由这本书开始对俄国文学怀有了深深的敬意。在索契冬奥会的闭幕式上看到那么多俄国文学巨匠的展示,那感觉就像又回到了当年大学课堂上一样亲切。
  •     收藏有一套这本书—读一遍一个译本不过瘾系列。
  •     好可惜没有写完。
  •     思辨尚奥,求索务高,因为我们的归宿在凌霄。 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这类案件,这些时代特征向我们预示着未来不容乐观,而我们的态度却如此冷漠,不痛不痒,原因到底在那里?是不是我们玩世不恭?是不是在我们这个还如此年轻却未老先衰的社会里,智慧和想象力过早的枯竭了?是不是我们的道德准则已在根本上发生了动摇?越笨越接近事实,越笨越明白。笨拙就是简洁而质朴,聪明则是圆滑而又躲闪。聪明是下贱的,愚笨则直率而且诚实。地狱是什么? 我以为它是由于不能再爱而受到的痛苦。美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可怕是无从捉摸。而且也不可能捉摸。但是滋润的嫩树叶呢?宝贵的坟墓呢?蔚蓝的天空呢?心爱的女人呢?你将怎样生活?怎样爱它们呢?
  •     老陀说:我对人类这个群体爱的越深,对个人的爱便越少。而最终他还是在对同类复杂的感情中告诉我们,一个人人性中的星点光辉就可以让我们对全体人类拥有希望和热情。第三人叙述的写法让读者的代入感很强,足够的悬疑,狗血的人物命运和对话,大段的宗教探讨,人性的揭露和批判,这一切杂糅在一起,不仅是对俄罗斯人民的书写,更是对全体人类发出的呼喊。
  •     我只能说我读过而已。
  •     仰慕已久的陀思诺耶夫斯基。精彩绝伦,带病拜读完毕。
  •     有一个bug,老卡是被铁镇纸的棱角打死的,而米卡拿的却是铜杵啊,凶器都不一样啊!ps,俄罗斯的小说一向拖拖拉拉的,不太喜欢伊凡。更不喜欢卡佳。
  •     读陀爷的书需要一颗强健的心脏与一个不安而正直的灵魂。
  •     几次想写书评都最后罢笔,时间越长所生发的念头更多。而再读的感觉更是为细节叹服。不光是细节,整体特别厚重。萨特一生都想写陀,直到死也未完心愿。这本是陀书里我最爱的,也因此爱陀爷,他太庞大了。。。
  •     长,不吝说教,和奇怪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妙的世界”的结尾。
  •     欢送一位即将去俄罗斯上班的同事……经历多少内心的煎熬才会在疯狂处获得爱的光耀……
  •     感谢耿济之老先生的翻译, 拖太久终于老老实实读完了,国庆圆满了,今年再读一次就痛快了,再接着把黑塞《玻璃球游戏》,加缪《局外人》拿来通读, 酣畅淋漓。酣畅淋漓。呵呵哒。
  •     那个热泪盈眶的结尾。不在于是否被流放,而是永远都不能忘却已经诞生的另一个人。阿辽沙说,最崇高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身心最有益的感受,莫过于某种美好的回忆。带着这样的回忆生活,这个人便可终身得救。这样即使变得凶恶,即使不能悬崖勒马,我们也毕竟不敢嘲笑过去善良、勇敢、正直的自己。无法形容陀氏的这部漫长曲折的作品有多么伟大,看到最后还是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会不住地掉眼泪,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击中。他写“不要害怕生活”让我不能自已。
  •     大段的对话,人物形象丰富。好长,上部看完隔了好久才看了下部,跨了年……
  •     终于长到了可以接受陀氏的年纪~
  •     分了两个学期读完这本书,不同的译本。是好书,很费力。
  •     大学时候读的,清晰的记得,或者成为懂得,在陀氏笔下,有纯善之人,有至恶之人,也有矛盾痛苦中的灵魂们
  •     这个古老的版本真不好找
  •     无言的伟大
  •     同样的是在旅途上完结了陀氏的一部作品。回想上一次都是五年前春运的绿皮火车读过得《罪与罚》,只不过这一次是在高铁上。生活更便捷的年代,生活的节奏也在加快。但是不变的是对人性那令人悚然的、深彻的理解之永恒。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伟大的作品。
  •     好,还是好,读起来畅快,但需要多来几遍。ps:尼古拉斯凯奇最喜欢这书(?)
  •     不要百度百科世界名著。。。
  •     维特根斯坦喜欢的小说。//大段的讨论有意思,长篇的说教看得想睡着。(关于此点我错了,本是基督徒视角)//哲学的文学形式。
  •     一天回忆一本,标起来
  •     “但是游移,不安,信仰和不信仰间的斗争,有时成为象你这样有良心的人的一种磨难,简直到了宁可上吊的地步。”伊凡毕竟是善良的,难道这样还不够吗?“我的幻想就是化身为一个七普特重的肥胖的商人太太,并且相信她所相信的一切,这幻想是能实现的,不过但愿它能一劳永逸地彻底实现。”比较起来,《局外人》的分量实在是太轻太轻了,这本书的一个章节甚至一页纸就能解决。(会是今年最后一本书吗
  •     火一样炽烈的情感,俄国人民高傲的自尊。如果说今后我对真善美永远保持一丝敬畏,无疑是因为这本书。敬畏阿廖沙,为米卡而深深感动,然而最相像的是伊凡。“什么都可以做!”生物的化学的激素的又魔鬼似地低语。伊凡还有自尊来束缚他,我有什么呢?唯一确定的是不想变成基拉金那样的小人,读了很多书却什么也不是。
  •     灵魂的悖论,是否需要天父的救赎?命运的碾盘,能蹂躏多少荒谬的信仰?
  •     [良心是什么?不过是出于习惯、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罢了。]
  •     可惜没有能写完。人总是不知不觉陷入自我的偏执了 明明知道下面是堕落的深渊还是痛苦地往那走
  •     明明是虔诚的教徒却似乎在引诱人怀疑上帝
  •     读完它算是大四荒芜的一年里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吧。从此沦为陀氏死忠粉。
  •     最爱的小说,没有之一了!我所有的困惑、狂喜还有希望都在这里面了!!!
  •     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作为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许仅仅一部这样的巨著就能让人爱上这样一门复杂的语言!读的过程常常有激动到放下书,心跳加速的时刻!目前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     1.一本书里可以写尽人性百态,老陀真厉害呀.2.人性何其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比如假装伟大善良其实内心虚伪的所谓良民即长老所说的"欺骗自己的人",和一个直面自己欲望却为之做下坏事的人,谁又更好一些呢?但是总有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是耀眼的比如良心,爱..3那么多人物的复杂心理和转变过程,都写得细腻自然,包括女性人物的爱恨纠葛和小心思,哎太厉害了again..4.爱人间,为一片树叶一朵花而喜悦,心中没有一点恶念,爱所有的生灵.由此达到真正的快乐心境,也是一种宗教观念.
  •     上卷看似懒散的串联在下卷审判过程中全部链接起来,毫无价值的细节在业这关键时刻凸显出在书中的意义。神与人的结合还是背离是全书的矛盾冲突点,卡尔这一人物的命运主线在矛盾中引导着每一个读者做自我的剖析和救赎。
  •     天才之作。
  •     面对无从下手的摘抄,想起之前杨震老师在广播里谈到,单独的诗句不能脱离原诗被摘录是好诗的一项检验标准。其实好小说亦然,每个部分都因小说整全的生命体而获得生命,故而才能那样不可思议地恰如其分。不过还是要特别提醒读者们,千万不要轻易放过第二卷的第五章。
  •     陀氏对后世作家影响太过深远,数部作品都被后人模仿。黑塞《玻璃球游戏》就很明显模仿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在修道院的轨迹,克乃西特这个角色像极了此书中的阿廖沙,黑塞模仿了阿廖沙与长老、修道院的关系,以及后来如何走出修道院、为什么要入世,长老与阿廖沙之间的谈话中对个人存在、社会与宗教的论述,黑塞甚至有抄袭的嫌疑。其他作品也很多见:加缪《局外人》模仿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米卡与父亲的“原罪”关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模仿了《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索尔.贝娄《赫索格》也有沿袭陀氏的影子。开始在Kindle上看的耿济之版,特别流畅,轻微翻译腔对我的口味,中间换了荣如德的纸质版也不错,荣版更符合汉语习惯还有一些成语之类,再后来朋友从南京唯楚书店帮买了此版下册,又配合Kindle看完,两个译本都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