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07日
ISBN:9789571348698
作者:龍應台
页数:312頁页

内容概要

龍應台
近年來常駐三個地址:香港沙灣徑二十五號濱於海,台北仰德大道白雲山莊藏於山,金華街月涵堂隱於市。寫作教書兼成立基金會推動全球意識之餘,最流連愛做之事,就是懷著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
祖籍湖南衡山,1952 年生於高雄縣大寮鄉,小時於高雄縣茄萣鄉成長。
學歷: 臺南女中,1974 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1983 年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經歷:
.1991 年至 1999 年間,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研究。
.1999 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
.2003 年秋,龍應台出任香港城市大學的客座教授。
.2004 年 8 月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
.2005 年 9 月,龍應台返回臺灣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並創立清華思想沙龍。
著有:
1984 年 11 月 20 日龍應台的第一篇投書《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刊登,犀利的筆觸與獨到的觀察,引起讀者的注意與回應。1985 年 3 月「野火」成為固定專欄,一篇篇精彩的社會文化評論:《生了梅毒的母親》、《幼稚園大學》、《不會鬧事的一代》被廣為影印散發、張貼。1985 年 12 月《野火集》集結出版,21 天內重刷 24 版,創下出版界的紀錄。從此,龍應台成為華文世界家喻戶曉的文化人與公共知識份子,「野火」不但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更是 1980 年代台灣共同記憶中,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印記。
「龍應台」這個名字是台灣社會在民主化歷程中一個時代的代表性辭彙,對解嚴後的思想與文化改造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她的文字風格跨度極大,所著作的文學論述、散文、小說等作品,往往展現各種綽約的面貌。包括文筆犀利的《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等評論集,文化意識深邃的《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等著作,以及文字溫婉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散文。

作者简介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編輯手記
二十多年前讀龍應台《野火集》長大的一代,現都已為人父母,激情理想的青春走到了平淡真實、以家庭為重的生命階段,而當讀到《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時讀者心中不禁要激動:「不是只有理想批判是激烈的,人生中的悲欣交集也有其壯美阿!」
2008年新作《目送》裡除了七十四篇精采散文,更收錄了龍應台以相機在台港中各地所捕捉的人生風景,圖文並茂地呈現「人生」,淡雅運筆寫出花枝春滿的「生活」。
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後開始上「人生的課」,且自謙成績不佳,而她口中這堂困難無比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 >一文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牽著幼子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孩子青春期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父母親中滋味自己為人女兒的過往,人生充滿一去不返的背影與目送,龍應台新書裡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今年每個家庭如果要選一本三代共讀的書,《目送》絕對是首選的一冊。
■本書目錄
I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
雨兒
十七歲
愛情
山路
寂寞
(不)相信
1964
明白
什麼
共老
如果
跌倒
--寄K
牽掛
胭脂
寒色
散步
為誰
俱樂部
回家
五百里
菊花
母親節
兩本存摺
幸福
最後的下午茶
II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憂鬱
我村
海倫
火警
薄扶林
黑幫
金黃
杜甫
舞池
手鐲
江湖台北
四千三百年
阿拉伯芥
普通人
首爾
國家
Sophistication
雪白的布
星夜
卡夫卡
常識
淇淇
狼來了
新移民
蔚藍
花樹
亂離
時間
距離
蘇麥
蓮花
慢看
III 滿山遍野茶樹開花
幽冥
繳械
年輕過
女人
假牙
同學會
關山難越
老子
走路
眼睛
語言
注視
關機
冬,一九一八
魂歸


 目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0条)

  •     感人的亲情,温情的描述,人生路上同行能伴多久?我们在目送至爱亲朋,也在他们深情的眼波中,被目送......是在“年华祭”的悠扬琴声中,看完此书的,字字珠玑,如琴键敲打出一段人生的背景音乐,合书,曲不断......
  •     有时间的轻柔的多思的感情洪富的台湾人,坐在饲料车上一路走来的童年也不能妨碍才女吃考究的牛排,听过气音乐剧,被慢动作感动,喜爱排比句,连珠炮似的发问,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不过父亲化为一抔土的时刻,确实催人泪下,但是,只是有时间的台湾人才会花时间和脑力记忆这些个细节,人类共有的感受总是这样容易被触动,台湾有原则,有文化,讲究传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小资得太厉害,见解有些狭隘,当做文学来听听就好了,不可把她的作品作为认识世界的窗口。我听得是有声书,如果配上插图也许值得购买,不过听起来内容和情感更为动人而已。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我们这一代人,错措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之后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这种愚钝,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你永远是那最后“知道”的人。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远行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可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士,不可以不弘毅。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现代社会的国民可以在一个邪恶的政权领导下做出可怕的事。毕竟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温习中
  •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看到这句话,心里总是缩缩的,像温水入口,汩汩流之。
  •     我慢慢地 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 《目送》龙应台 愈发觉得父母老的速度在慢慢地加速,最明显的应该就是鬓角的白发越来越多。我知道迟早有一天我要自己去走,在此之前我只希望,时间让您慢点老去,而我们三个努力成长为你们心中的样子!
  •     感动,只有感动
  •     是的。深邃。忧伤。美丽。
  •     最为动人的感情依旧是亲情,父母用他们的一生换来我们的一生,我们只能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龙应台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母亲,也是一位称职的女儿。人生三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     197
  •     我读出了龙应台和家人之间的那份不可替换的情感,也知道了自己和家人中间也像龙应台说的那样。经历过也许更能体会的那种滋味。
  •     龙应台的文字是冷静而又温情的。《目送》是作者的私生活的记录,正如龙应台所说,这里的事情是不便拿出来讨论的。说他温情是因为作者对于生活中种种人和事的观察十分细腻,说他冷静在于每一个故事都没有过多的渲染,有些故事似乎是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     文章里大部分都是说亲情的,文笔过于矫情。大学以下看看还行,大学真的不推荐看这本书。还有文章里明显体现出来台独嘛。
  •     所谓成长
  •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看她的文字,每每觉得不够,远远不够。可是停一停,敛起眉目想想,又觉得其实也够了。他不是好作者,可是有一双好眼睛。
  •     有引起我思考的,也就目送和寒色这两篇吧
  •     很一般。
  •     有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     所謂父子母女一場
  •     脑海里突然冒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妈妈的女儿20年余,从未真正认真思考过陪伴和别离的问题。
  •     超赞
  •     《目送》这篇文章中的那一段,第一次读的时候就熟背了
  •     感情描写挺到位的,让人联想很多。
  •     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龙的书里处处是我们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伤,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     相较于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这本有些不怎么明白。还是知识面的问题。的确比较喜欢前面两本书,好奇怪,龙应台的性格。
  •     并不觉得有多出彩,只是平凡的小事非要赋予什么特别的意义,读起来略显尴尬。
  •     孩子与父母的缘分
  •     我想我的第一部作品可能就是随笔集。哈哈哈。其实随笔就是生活积累的阅历,和多年积累的语言之间的整合和爆发。没有阅历的人,就算有再多的华丽词藻,也不过是空壳子,血与肉,都是真正付出过的人才会懂。
  •     散文中,那些描述母子、父女、母女的文字,可以感受其中的深情。很多个生活场景的描述,人物表情和眼神的解读,让我代入到和父母日常生活的对话和相处中,是否也在好好地,用心地在聆听和对待。随着自己的成长,越来越感受到父母的深爱以及他们慢慢老去无助的忧伤……
  •     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散文综艺 只要是有关亲情 只要写的不是巨烂巨虚伪那种 无一例外都会赚取我很多眼泪 大概亲情是软肋吧 这篇很好 少的一星是给龙应台
  •     三部曲,值得看!
  •     除了《目送》和《(不)相信》两篇外,其他都不怎么值得一读
  •     经历过生死之后,其他的事都是细枝末节了
  •     我是通过别人的口中知道的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目送,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做阅读理解时看到的,当时的感觉就是眼前一亮、很惊艳,有一种被触动到的感觉。于是增添了我想看这本书的欲望。里面的文章篇目不长,耐人寻味。配图和文字值得反复品味。这本书语言很优美,这可以算是他的优点,描写物体的形容词太多就造成故事性不强,也印证了作者的文笔很好。但是就本人而言还是喜欢看故事性很强的书,所以,这本书的有些文章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值得推荐
  •     彼此渐行渐远却又血浓刻骨
  •     儿时读诗经,读论语,读出师表,并不能体会其中一二之妙,只觉得烦。现在大了,经过岁月的洗礼,重读旧文,一字一句皆为智,感慨万千。“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
  •     我们都将会有天面对着亲人的老去 离开。 谁能教会我们怎么去面对。
  •     读到后来竟落下了眼泪。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今生今世都要相互依偎,不要留有遗憾。
  •     很温情的一本散文
  •     温暖而疼痛的文字,每次接触这类的题材都会心痛的不能自已,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
  •     家是港湾,但是港湾也会在某一天沉没
  •     敲喜欢
  •     这本是将亲情的,把和母亲和父亲的细腻而丰富的感情一点一滴的呈现出来。其间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感悟。 再一次感叹想成为龙应台那样的智慧型女性,是因为遇到问题时思考的角度就宽了不再狭窄。
  •     从来没觉得“老”离自己这么近过,让自己提前做好了老的准备~
  •     听完。看完。哦!要有家,要有属于我的所有所有…一生要去经历多少次离别啊!多少次久病初愈的快感…
  •     自然流露
  •     文笔细腻,感情深沉,特别是与家人的,虽是琐事,却很能直击人心。但与此同时,有的篇章觉得略显矫情,略带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     父母与子女的情分本是如此。
  •     太多淚點,特別是最後。
  •     如果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看 那么美就是他们存在的理由 “跨年的狂欢,聚集,倒数,恐怕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吧?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