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

出版社:计海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9出版)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807454052
作者:计海庆
页数:212页

章节摘录

人看来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动作,如果要一台机器来做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直立行走这个动作,研究者们发现要想让一个仅有两个支点、重心又是那么高的机器保持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大量的经过计算机协调好的力之间的相互平衡,而行走则需要更多的计算量来保持一个在动态中的平衡。于是这个技术难点导致的后果便是:不少机器人看上去不像人,更多的像是一个机器蜘蛛或机器昆虫。因为毕竟支持点越多越稳定,也更容易站立和行走。当然近年来已经研制出了能够双腿直立行走的机器人了,但仍然是“邯郸学步”的状态。除此之外,对于感觉的模仿也是一个难点,因为感觉对于人来说往往与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点轻微的触觉表达的可能是双亲慈祥的爱抚,一阵芬芳的草香可能让人产生郊游的向往。但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或许能精确地算出压强、或是分析出气味中所含的化学物质,但判断意义对于机器人来说却是一个大难题,多大的压强才代表友善呢?这似乎也不是单单定义一个数值就能说明问题的。总体来看,在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的机器人研究都是建立在机械还原论的基础上,即把人这一有机体展现出来的种种功能通过数学算法和无机材料加以还原和重现。在这方面,不否认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而达到惟妙惟肖的模仿,但模仿终究是模仿,能够被模仿的东西只是那些已经被认识了的东西。但诸如情感、灵感、赋予意义等这些人类的能力,对机器来说还是勉为其难的。因为这些能力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玫瑰花可以代表爱情,但具体到怎样一种爱情则要根据具体境遇而定,且各人的体验是在不断变化的,无从复制。灵感、意义等皆是如此。那么既然机器只能是机器,可是“机器人”又从何说起呢?这便需要跳出技术的范畴来对技术进行反思了①。

前言

计海庆博士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同时,他喜爱哲学。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去从事热门、赚钱的工作,而是考入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读哲学。接着又考入了复旦大学,攻读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正是基于这样的知识背景,加上他的谦虚好学,耐得住寂寞,我建议他以人与机器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方向。显然,这是一项重大而又困难的课题。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机器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进入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此,公众持欢迎而又有点不安的态度。受一些科幻影片的影响,更增添了人们的惶恐心态,似乎“机器人统治”的时代必将到来。从学术层面看,研究人与机器的相互关系,需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及时跟踪新的发展,以及技术哲学的新成果等。虽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但由于文献多、异见纷呈,精芜驳杂,如何鉴别取舍是一个大问题。而且,相对于西方长期的积累,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很高兴,计海庆博士面对这样重大而艰难的课题,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拿出了自己的初步成果。当我读到《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一书的修改稿时,说实在的,我依然禁不住心中喜悦之情。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对“机器人”进行认真的哲学解读的著作,将在我国人与机器相互关系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对于机器人,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工程师眼中的自动机器。

后记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虽然在修订过程中又重写和续写不少章节,但这仍难免是一本不很成熟的著作,其中的不足和差错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博士入学之初,我的导师沈铭贤先生为我大致指定了这个题目,当时的感觉比较盲目,不知如何下手来谈机器人的问题,当然还得是从哲学的角度。不过想来博士三年时间还长,慢慢酝酿再说。恰逢复旦哲学系开了汉娜·阿伦特的《人的条件》一书的原著课,一学期听下来,论文怎么写,竟然也有了眉目。所以,熟悉阿伦特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本书的概念框架是受了《人的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活动论的技术观;当然阿伦特没有论及机器人问题,本书的大部分还是自己拍脑袋式的发挥,幸而也侥幸毕了业。一晃也是三年前的事了。毕业之后,还是做学术,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期间,各方师友不断督促和鼓励出版,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这本小书。在哲学所,领导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关心有加,本书的出版也受到了哲学所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我的同事李元博士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杨国老师的辛勤工作促成了本书的面世,同样致谢。本书的写作凝聚了沈铭贤老师的心血,从选题到构思乃至诸多细节都得到了沈老师的精心指导。初稿完成后他通读了全文,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并欣然答应作序。师恩浩荡,心存感激。沈老师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更是自己修习的榜样。

内容概要

计海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神·人·机器人
二、选题意义和论述思路一
三、相关研究概述
上篇 活动论技术观与机器人的观念
第一章 活动论的技术反思与制作的超限作用
一、亚里士多德:古典的活动论技术观
二、阿伦特:现代的活动论技术观
三、超限作用与机器人的观念
四、超限作用与技术伦理悖论解析
第二章 “人是机器”——功能化与机械化自我认识的历程
一、工具理性的超限作用与人的功能化
二、理念化思维的超限作用与人的机械化
上篇 小结
下篇 技术社会中的人与机器人关系
第一章 人机关系中的机器人
第二章 关系一:机器替代工人
一、从工具到机器
二、自动机器与工人
第三章 关系二:计算机替代大脑
一、人工智能可能吗
二、“深蓝事件”及其意义
第四章 关系三:想象中的人机共生
一、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
二、人机共生社会中的平等原则
下篇 小结
cyborg,人类的进化方向?——代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为学术新视角丛书之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将要进行的分析论证,属于对技术及由技术引发的人的自我认识问题展开的哲学反思。连接这两方面反思的纽带——同时也是《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的主题——便是“机器人”。对于机器人,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工程师眼中的自动机器,可以是企业家眼中的生产设备,也可以是科幻小说家笔下的未来战士。但是,在哲学视野内的机器人却是一个具有挑战意味的概念,是一个逼迫哲学家们必须不断反思传统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异端。究竟是“人是机器”,还是“机器可以是人”,或者更进一步引出“机器是什么”,“人又是什么”的终极追问。由此,产生出种种的疑问和迷惑的“机器人”,实在不是一个可以随随便便打发掉的概念,值得我们用哲学的眼光去一探究竟。

图书封面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解读机器人的概念和存在意义,这是一本奇书,一本有深度的书。我做了这么久机器人技术,从来没从哲学意义上思考过机器人,这本书为我指引了方向。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有点看不懂但从学术的观点来看,看不懂的都是好的所以应该是不错的,有时间了再慢慢看吧
  •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解读机器人的概念和存在意义,这是一本奇书,一本有深度的书。我做了这么久机器人技术,从来没从哲学意义上思考过机器人,这本书为我指引了方向。
  •     真的是论文呀。[2011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