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個曖昧的國度

出版社:三聯(香港)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9620424816
作者:余杰

作者简介

者先後訪問了日本10多個大中小城市,採訪了近百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日本人。如此深入而廣泛地接觸日本社會。『瞭解日本』乃是『關懷中國』的重要環節。

“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先後訪問了日本10多個大中小城市,採訪了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工會領袖、二戰老兵、民間和平友好人士、作家、大學教授、法官、律師、記者以及普通民?等近百人。可以說,每一天都有新的體驗,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如此深入而廣泛地接觸日本社會,即便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留學生和其他人士也難以做到。經過這次訪問,我才知道自己是多?地不瞭解日本,我更知道瞭解日本並非易事。而在我看來,“瞭解日本”乃是“關懷中國”的重要環節。”作者余杰說。


 日本一個曖昧的國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实惠着的人路过
  •     刚刚读完 觉得主题有点太僵硬 有点不喜欢
  •     愤青到最后才知道死掉了n多脑细胞,原来我们只是需要做好自己而已
  •     怎么总有人老死不肯承认中国的落后,中国在近百年确实是比日本落后,,明治维新成功,甲午战争完胜,侵华战争的张狂,战后重建神速,民主自由的稳定……一系列的振兴,这是瞎子都能看到的事实!
    胡哥上次访日不也说道,要“以日为师”。
    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做日本的老师,就是近百年来做孙子。
    本领不行落后了,还不简单,承认落后赶紧学习不就行了吗!?
    难道作学生这么丢人脸吗?你不知道中国有句古训“不耻下问”吗?
    就是历史上一直有张狂的人,做不到虚心和诚恳,在转型的历史关口抱着祖宗(或者利益)不放,导致改革不彻底,不能完成从古老到现代的顺利转身。
    事实上,我们要以日为师,以西为师。在宣扬西学的优秀价值观上,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在现在国民素质基础上,怎么讲都不为过
  •       没有很震撼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其实是日记集,缺乏些系统吧。观点在每一篇里零零散散得出现,还东扯西扯一堆名人名书。日记的形式导致这本书更像是记录日本行程的流水账,虽然篇末总有些思考,却不得深入。不过,这让人读起来也轻松。
      
      轻松,说的是阅读的过程,却并非阅读的心情,一如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日本的现在,就像发展里面说的,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固然有其文化的基因在,战后因战略需要而纵容的美国自然也脱不了关系。自然,这要再扯下去就越来越远了,也非我强项,就此打住也罢。
  •       1。鲤鱼受伤,虽痛却至死而不动,这是日本人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
      
      2。日本文化是“以道为表,以术为里."
      
      3.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半截子”的维新,重硬件轻软件,他们从根本上拒绝希腊文明的理性,希伯来文明的信仰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平等、民主、人权、博爱的观念。
      
      4。在中国民间,比官方更加仇恨西方的一切,乃有“义和团”运动;而在日本民间,却以学习西方为荣,两种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中日近代化的成败。
      
      4。可惜的是,聪明如余杰,通书引用了太多的周作人几十年前对日人的描述。
  •     你的第一句话实难苟同。
  •       大约四五个月前,我在楼下的折扣书店随手翻书。时值隆冬寒夜,空落落的街上人影渐薄,夜风却汹涌如江水漫堤。书店的小店员穿着厚厚的棉服,在角落里倦怠的搓手,随时准备熄灯打烊。仓促翻书,仓促付钱,余杰的日记体随笔集《“暧昧”的邻居》便这样买下来。
      
      读余杰,是初高中时,按时间来看,正是余杰北大毕业前后。反观自己,我并不掩饰曾经的《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是青少年时代对我影响至深的启蒙读物,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迷恋余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近一次买余杰的书,应该是02年长江文艺出的《压伤的芦苇》,再后来因为学习开始紧张至抓狂兼阅读兴趣转向,读余杰的日子渐渐远去。
      
      2003年9月,余杰以一个学者的身份随《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摄制组访问日本,行程半个多月,访问近百人。这本书正是余杰回国之后根据笔记、谈话记录、书信和参考资料重新整理而成。对于余杰而言,显然迫切希望通过赴日访问和这本书的写作,改变自己“多么地不了解日本”的状态,因为“了解日本乃是关怀中国的重要环节”。半个多月的日本之旅,无疑另余杰感慨颇多,谈及对日本的再认识,余杰在引言中除了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谨慎和自谦外,更是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优越感——“如此深入而广泛的接触日本社会,即便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留学生和其他人士也难以做到。”正是这段话和“余杰”二字勾起的年少阅读回忆,诱我在仓促中买下这本书,然而坦率的讲,全书读罢却是让人失望大过希望的。
      
      
      
      一
      
      先说有关“暧昧”的问题。余杰自《火与冰》开始,出现于公众视野面前,自始至终都是以明晰而恒定的姿态面人。作为一个秉持着严肃写作立场的思考者、写作者,这种爱恨交织,时而真挚深沉时而痛彻肺腑的姿态,我相信是余杰写作时的真诚使然。《“暧昧”的邻居》一书,看得出是余杰用了心思的写作,但真诚创作之余,却让人觉得态度中偶尔闪烁几丝刻意的痕迹。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暧昧的邻居”之“暧昧”,既有借大江健三郎《我在暧昧的日本》的“拿来主义”,也有余杰所谓“日本是一个与中国很相像的国度,也是一个与中国最不一样的国度”的切身感受,当然后者原因怕是更多一些。
      
      我曾看过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大约是讨论“暧昧”一词借用的问题。评论认为,余杰简单的把大江的“暧昧”作为对日本的定性概括,却并未在书中做出关于“暧昧”的外延性阐释,即“日本是如何暧昧的”,可谓表现差强人意。我对这一观点持部分认同态度,认同的是除了全书的引子以外,我确实没有看到余杰在书中对日本的“暧昧”做深入的言说;不认同的是我更愿相信全书的重点不在“暧昧”而在“邻居”。全书中,余杰自始至终把日本界定在“与中国最不一样”的位置上,而正是这种一衣带水却“最不一样”,才有了所谓的“暧昧”——毕竟,“了解日本”的直接指向是“关怀中国”。至于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使用了“ambiguity”一词,与中文“暧昧”的语义有些微出入,余杰“拿来主意”的用来定性是否合适,我觉得更多是翻译学上的事情了。
      
      
      
      二
      
      再返回头来说姿态问题,当余杰确定了将日本作为“与中国最不一样”的认识基点和“了解日本、关怀中国”的写作立场之后,其对比与批判的姿态便自然形成。于是,凡文中写到日本社会、习俗、风物时就自发的与中国做一番高下对照。要说对照是必然的,百余年来中国学者介绍日本性格、文化时也多有比较,但余杰的比较对照却动辄分个“高下”,再冠以痛彻心肺的语调便有些造作。如“十月七日”日记,写到日本民间对待兰学,也就是我们所谓西学的态度时,余杰做了这样的比较:
      
      “在中国民间,无论是士林还是普通百姓,都比官方更仇恨西方的一切,乃有绅士与农民合作酝酿出的义和团运动;而在日本民间,却以学习西方为光荣,一般人皆将有勇气接触西方人和西方知识的先驱者看做豪杰。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其实早已决定了中日两国近代化的成败。”
      
      权且不论将中日两国近代化成败归结为民间对西学的态度差异是否全面合理,单是这一比较本身就显得待于商榷。中国青少年的近代史教育成功之一,在于勾勒出一幅还算得上清晰的“西学东渐”脉络图,几个发展阶段的划分也算讲的明白。实际上中国自17世纪初期,便开始有步骤的引介西方经典科学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徐光启与利玛窦所译欧几里德之《几何原本》以及中国进士李之藻等联合诸多在华传教士10多年间所译亚里士多德之《逻辑学》共计30卷——尽管18世纪的闭关锁国使得这一段“润物细无声”的西学东渐过程被迫中断,显得有些不成体系,但毕竟较之日本要早得多,士林的态度也宽容得多。至于日本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西方解剖学的引进与实践,中国还是要早了大约百年。到了日本兰学发展的繁盛时期,中国正值道光年间,大批有识之士再次掀起了引介西学的浪潮,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魏源、姚莹、徐继畲等。彼时的日本,幕府对有关西方的一切都进行了苛刻的限制,日本的兰学者为了了解西方,有时还不得不借助中国流传过去的西学出版物,魏源的《海国图志》正是其中之一。
      
      反过来说日本,也并非如余杰所称,“以学习西方为光荣”,实际上,中国有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日本同样有专事迫害兰学传播者的“蛮社之狱”事件。所谓蛮社,指的是日本兰学者成立的研习兰学之社团,1839年,时任德川幕府首席老中(幕府最高官员)的水野忠邦命鸟居耀藏逮捕了20余名兰学者,主要兰学领袖渡边华山处以终身监禁、小关三英自杀,日本兰学遭到重创。日本06年有一部动漫作品《天保异闻妖奇士》,正反映了这段历史,说的是水野忠邦时代江户,存在这一个秘密神社,专门秘密抹杀当时进入日本的外国人,也就是所谓的“妖夷”。这部作品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背景介绍,可以用来佐证当时日本民间对待西方的态度:
      
      “故事展开的天保年间正是德川幕府锁国政策与外国势利用武力敲开日本国门德企图两者矛盾正深的时候。日本国内庶民食不果腹,底层武士阶级进一步没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但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传入的西方文化,又对上至将军家老,下至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本片中所提及的『妖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化物和妖魔,而很多是根据日本民众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然后与民俗传说融合衍生出的产物。”
      
      动漫作品毕竟不是历史,但日本兰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高野长英晚年的经历却可以说明余杰所谓民间皆奉与西方接触者为“豪杰”的说法并非全面。高野长英在蛮社之狱中曾经潜逃,后来又天真的自首,一直被关了5年,终于盼到了牢房失火的天赐良机才再次逃脱。此后长英辗转各地,5年后当其第三次混入江户时,被旧友告发,在家中遭到袭击,搏斗而不敌,最终自刎身亡。
      
      其实要我说,余杰这段文字所下的评价,起码有轻率之嫌。至于其引用日本启蒙家福田渝吉褒扬兰学先驱的文字,鉴于福田同学早年曾经是兰学学生,其思想明显带有西方功利主义色彩,实在是有点自说自话的意味。
      
      此外,书中不止个例的提到日本诸多文明先进之处,例如出租车之干净,地铁、机场之有序,城市环境之优秀,言辞中总让人有“城里的月亮比乡下更圆”的感觉。03年的中国,确乎存在余杰所谓种种不文明不先进之现象,时至今日却也大有改观,而且大有继续改观下去的势头,不见得非要在文字中大言以惭痛彻肺腑方可表达作者彼时的感受。
      
      
      
      三
      
      余杰为这本书命名为《“暧昧”的邻居》,在我看来有些一语成谶的味道,这注定了作者的写作过程和作品挥之不去的暧昧气质。
      
      依前文叙,余杰是跟随《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摄制组前往日本的,这就注定了其无论行程还是所访谈之人,多与近现代中日关系——甚至可以狭隘的说,多与中日间的战争恩怨——有关,而远远不似其在该书封面上所说“如此深入而广泛的接触日本社会”。从余杰的为该书撰写的引子和整本书的姿态上,我浅薄的揣测余杰希望通过这本书为读者展现一个全景式的日本,所谓“广泛的接触日本社会”,但细读发现一切有价值的精华仍只集中在近代中日关系反思方面,算得上真正的“深入”。因此,这部书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一部分为余杰此行的主要目的所在,可称为“近现代中日关系之我见、之我想”,其中包括对东史郎、王选、松冈环等的采访记录很有阅读价值;而另一部分,我想可以称为“东邻志异”,点到为止的涉及彼邦之文化、风物、习俗等,凡探讨日本民族性之文字,又多引他家之言绝少个人见解,实在有些鸡肋的味道。以全景之名却仅力发一点,此该书“暧昧”之一。
      
      余杰写这本书的目的,除了“了解日本”,更是在于“关怀中国”。凭借着余杰的一贯禀赋,书中凡是涉及中国者,均表现的爱恨交加。正如前文所写关于余杰的写作姿态问题,让人觉得这一次余杰有些“爱,不知如何去爱;恨,也不知怎样去恨”的感觉。中日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地理差异、民族性格与心态、现代化起步的早晚与程度的深浅,或者还有其他各种因素。关怀中国,不仅仅需要如秦晖评论余杰时所提安徒生童话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面对新装的皇帝喊出一句“他什么都没有穿”,更需要以决绝的勇气和超前的远见道出中日差别的本质和学习的方向。当然这有些苛求余杰和他的作品了,但作者书中隐约流露出将当下日本先赋的判定为文明与先进,再与中国进行高下比较的态度,还是显得有些暧昧了。
      
  •       作者的有些叙事方法是我不能认同的,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从另一个视角描写了日本,给人一种平和的感觉,让我有了想探求他国文化的冲动。想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这一个“暧昧”的邻居,他的文化,他的故事。
  •     余杰对日本文化的阐释过于依赖于周作人、蒋百里、黄宇仁、永井荷风、李御宁、陈平原等人的著作中对日本的阐释,并拿自己的感受与读书笔记一一对号入座。在这种对日本文化的阐释和分析中,余杰失去了很多自己发现和深入研讨的机会。
    ~~~~~~~~~~~~~~~~~~
    re
  •        看了这本书,首先想到了自己。感觉着自己就像几乎所有大学生一样眼高手低。虽然我也很鄙视那些在网上绑架爱国的热血青年。不能一棒子打死日本人,哪个国家都有好人与坏人。更何况日本从小的教育就是片面的。就先贵国的教育也是有选择性的。大陆人与台湾人也是不甚了解对方。其实想想,与其毫无端倪的指责,不如让自己做一些事实。与其整天在网吧打游戏,然后无聊等排队的时候在网上喊两句,不如让自己的六级英语过掉,多读一些有用的书,多学一些有用的专业课。这样来的还实惠些。
  •     你有什么资格?
  •        这本书读的颇为纠结,不是书的内容有多么的难以理解,是我读书的过程特别的坎坷。前段时间在叔叔家闲来无事,就随手翻了起来,恰逢下午回学校,这个读书时间间断。而后断断续续地去了就读几页,终于在昨天把他读完。
       可能是我的文学水平欠佳,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他在讲日本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我并不知道他的主题是什么。看题目和序言的时候,我以为他是要讲日本的民风民俗,是要深刻的剖析日本这个国度。但是,文章中大量叙述的确实关于中日之间的一些事情。比如战争,比如战后中国人民维权问题,比如中日关系等。这点的确使我比较迷茫。
       下面说说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观点:
       首先,任何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周作人,就否定战争时期所有的文学作者都是“汉奸”。也同样不能因为日本右倾力量否定历史,就说日本无好人。我个人一向对日本一向没什么好印象,因为战争,因为紧张的中日关系。可我也不会言辞激烈的辱骂日本。他们也有年幼无知的孩子,他们也为中国战后受伤妇女维权的善良人士。我不能改变从小接受教育所产生的对日本的坏印象,但是我能做到理性的分析问题。
       其次,原来战后还有问题。我承认自己有点不关心时事,也不太了解政治。从我仅学的历史教材上,我一直觉得战争是我没出生以前的事。是个很遥远的事情。这本书告诉我,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战后那些受伤的中国女性索赔道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不知道那些站在日本法庭上的中国女性到底要多大的勇气:她们受的侮辱和折磨还要因赔偿问题而重新回忆。如果是一段让一个人觉得是噩梦的经历,我想,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忘记吧。她们在乎的不是赔偿金有多少,她们想要的找回当初失落的尊严。
       写这篇文章的此刻,心里挺纠结的。那些受过伤害的人,愿你们早日安心。
  •     观点很挑衅 仅仅是我现在还没读 《暧昧的邻居》。。我会回来的。。
  •       看日本的。本来想看看他的眼睛里看出日本的什么摸样,但很失望。他就访问了日本半个月,掏出一本书来,真水。而且没有东西,年纪不小了,但还有大把的激情。用的还不是地方。其实最近网上攻击他批评恐怖主义的文章,也就说他对布什和美国太推崇,太有激情。这我倒很喜欢。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卖国贼把国家卖了,也比做爱国贼好,爱国贼只会内讧、内耗,自己糟蹋自己的东西——其实也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都是别人守法公民的,以及老祖宗的。卖国就卖吧,只要卖个好价钱,只要sino能象最近制定宪法的那个国家一样,人人都有真实而广泛的权利。我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地球上是二等公民,相比那些美国英国的选民。公道的说,只要确保卖出去的殖民地里每个人有和美国的人一样的权利,那我就“老泪纵横”了。
  •     没有张燕淳的《日本四季》细腻
  •        2003年9月,受日本参议院的邀请,余杰随同纪录片《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在日本进行了半个月的跟踪采访。《“暧昧”的邻居》便是余杰一部纪实文学类的日记集。
       谈到中日关系,二战是个不可避免的话题。目前无数中国人如此仇恨日本(或者说网络愤青更确切),纠结便在日本迟迟不肯承认二战时期对亚洲各国的侵犯本质。这一导火线让中国的网络开了花,无数谩骂日本的笑话、文章层出不穷,那种对日本的不屑,让人想起乾隆当年自诩“泱泱大国”不可一世的骄横态度。事实上,除了谩骂,我们对日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几个人觉得有了解日本的必要呢?余杰在这本书里带我们横穿日本南北国土,采访右派至左派的各类人物,算是对日本国民态度和精神文化一个相对全面的概述。
       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不但读到了这个曾经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所崇拜的敢说敢为之文人的异常冷静和理性,更让我读到了中国现在之悲哀。
       在日本,右翼势力同左翼势力一样,只是日本的小部分力量,可右翼势力却能在东京、大阪等全国各地建立靖国神社、护国神社,鼓吹对二战甲级乙级丙级战犯的祭祀,对说出历史真相的左派人士加以恐吓。在右翼势力的背后,是政府以对所谓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为借口的对右翼的扶持。
       反观中国,在对于二战那些受伤害的被迫性工作者,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我们却只能靠王选等个人力量去为他们争取那些唯一能慰藉心灵的赔偿。解放前,国民政府未能保护她们,使她们受尽日本鬼子的折磨,解放后,我们的政府仍旧没能保护她们,为她们争取那仅有的公道。她们大多数已与世长辞,苟延残喘人间的少部分,也都已入耄耋之年,生活难以自理,却要国际友人或者在海外华人为其捐钱捐物,每年抽时间和她们生活,抚慰她们那永远也不法抚平的伤口。
       日本是个最善拿来的过度,无论明治维新以后的迅速强大,还是二战后的经济大国神话,他们迅速地将欧美先进技术消化为己用,可他们却没能引入推动西方发展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正是由于思想意识的停滞不前,让他们曾经陷入军国主义的恐怖,如今,这种技术和思想的巨大差异让军国主义的思想故态复萌。正所谓东施效颦,得其形而忘其神,画虎不成反类犬。
       可这个一直讲究神形兼备的中国,似乎和日本一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余华在谈到《兄弟》时说过,欧洲历经400年的过程而中国只用40年便完成了,这种技术的进步,物欲的膨胀,将过去清贫的生活远远抛在脑后,随之摈弃的还有中国传承了五年的思想文化。可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好处时,我们却没能享受西方人在这400年中所获得传承的精神文化。于是,我们既不相信老子,也不相信上帝,就在这种精神缺失中不得不将金钱物欲变成我们生存的依靠。仿佛被父母遗弃的孤儿,生存的意义只剩下本能的坚持,路边的残羹冷炙便是遗忘被抛弃的悲凉的最好的麻醉剂。只是,当孤儿不再感到寒冷、饥饿,他是会踏上寻找父母之路,还是走上向父母寻仇的道路我们不得而知。
       当中国经历物欲和精神的反差到达极致后,会向日本一样走向类似于军国主义的不归路还是重新走向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同样,不得而知。
  •        还记得当初拜读余杰《火与冰》时,心中的激荡与震动。虽说我有好些观点与余不同,但其不畏千夫所指的勇气,傲气,豪气和才气却使我深深折服。于是乎,当看见这本《“暧昧”的邻居》是余杰所写,便毫不犹豫的拿着看了。
       可是看了这本书后,我不禁疑惑“这还是那个余杰吗”。似乎这本书的作者与余是两个相对面,它的内容充满着冷静与理性,唯有那犀利的观点以及字里行间偶尔透露出的愤怒让我们看到了余的一丝影子。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初那个“愤青”余杰已经在他坎坷的道路上经过了一丝丝的蜕变。或许是由青涩变的成熟了,锋芒毕露的宝剑找到了适合的剑鞘,从此以后内敛而安静,唯有在关键时刻一剑封喉。或许······
       对可还是怀念那个清脆的嗓音在中华大地上发出:“他没有穿衣服!”
  •     对书的态度如出一辙。。。
  •     反思···
  •     连同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一同看了,很受启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
  •     我很喜欢
  •       2003年9月余杰以一个学者的身份随《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摄制组在半个多月中的日本之行。在这半个多月中的行程结束后,余杰根据自己的日记、读书笔记和谈话记录整理出了这本《暧昧的邻居》书名中的“暧昧”一词是取自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典礼上的讲话题目《我在暧昧的日本》(这是国人翻译的结果)但对于以汉语的语义来描述日本的这种做法,笔者却不敢苟同。就文中给出的ambiguity这个词语来看,本身的语义是“含糊,模糊;模棱两可”的意思。那么从这个意思上说,就和汉语中常用的暧昧的意思有出入了,在现代汉语中,暧昧一词通常指“态度不明朗或行为不可告人”虽然其在词典中也有“模糊;不清晰”或“昏暗;幽深”的意思,但毕竟不是国人惯用的语义,难免引起错误的理解。在笔者看来,与其使用“暧昧”这个词语解释中不经常的使用的词义,还不如直接用“混合”或“矛盾”这样的词语来体现日本的状态。因为笼统、模糊、不明朗这些词语是对处于杂糅状态下的日本文化的既模糊又准确的表述。在这里,模糊来源于日本文化所呈现的东西文化的交融状态,准确来源于人们在认识日本文化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当然如果余杰在书中能解释清楚日本到底是如何“暧昧”的这自然也不是问题,但余杰的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余杰对日本文化的阐释过于依赖于周作人、蒋百里、黄宇仁、永井荷风、李御宁、陈平原等人的著作中对日本的阐释,并拿自己的感受与读书笔记一一对号入座。在这种对日本文化的阐释和分析中,余杰失去了很多自己发现和深入研讨的机会。因为在参访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值得深究其社会根源的,但遗憾的是余杰只停留在了展示现象的层面上。比如在书中出现的日本人,无论是东史郎还是小泉纯一郎,无论是执真者,还是执迷者,他们都有其共同之处,即他们都是出于爱国(日本)的动机!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的表现是矛盾的、冲突的,但在对国家的爱护这个层面上他们是一致的。
      
      反观余杰的表现,他更像一个到邻居家串门的普通人,在别人家看到了自家的不足,大发感慨!却没有想进一步如何改善自家的状况,这一点相对于鲁迅先生来说可以说是高下立判了!当然走马观花的过程,无法确立真正的认识,而且从这个摄制组的行程和内容上来看,也有些偏离主题了。不过从余杰的表述上来看,他还是在很努力地认识日本的,正是这种努力让人对“余杰将来的研究与认识”产生了一种期待。
  •     懒得和你争辩,只想麻烦你多了解点真正的历史,“真正”的。
  •       在今天为止,我认为日本对整个世界的贡献远要比中国做的要多,而且深远.整个东北尤其是吉林现在依然保留着日本资产,这为东北成为老工业基地奠定基础.对于日本侵略中国,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不要成为余杰所提及"带有激情的假爱国者."我认为多向日本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远要比"抵制日货"的想法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     憤青
  •        2003年9月,受日本参议院的邀请,余杰随同纪录片《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在日本进行了半个月的跟踪采访。《“暧昧”的邻居》便是余杰一部纪实文学类的日记集。
      
      
       谈到中日关系,二战是个不可避免的话题。目前无数中国人如此仇恨日本(或者说网络愤青更确切),纠结便在日本迟迟不肯承认二战时期对亚洲各国的侵犯本质。这一导火线让中国的网络开了花,无数谩骂日本的笑话、文章层出不穷,那种对日本的不屑,让人想起乾隆当年自诩“泱泱大国”不可一世的骄横态度。事实上,除了谩骂,我们对日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几个人觉得有了解日本的必要呢?余杰在这本书里带我们横穿日本南北国土,采访右派至左派的各类人物,算是对日本国民态度和精神文化一个相对全面的概述。
      
      
       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不但读到了这个曾经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所崇拜的敢说敢为之文人的异常冷静和理性,更让我读到了中国现在之悲哀。
      
      
       在日本,右翼势力同左翼势力一样,只是日本的小部分力量,可右翼势力却能在东京、大阪等全国各地建立靖国神社、护国神社,鼓吹对二战甲级乙级丙级战犯的祭祀,对说出历史真相的左派人士加以恐吓。在右翼势力的背后,是政府以对所谓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为借口的对右翼的扶持。
      
      
      
       反观中国,在对于二战那些受伤害的被迫性工作者,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我们却只能靠王选等个人力量去为他们争取那些唯一能慰藉心灵的赔偿。解放前,国民政府未能保护她们,使她们受尽日本鬼子的折磨,解放后,我们的政府仍旧没能保护她们,为她们争取那仅有的公道。她们大多数已与世长辞,苟延残喘人间的少部分,也都已入耄耋之年,生活难以自理,却要国际友人或者在海外华人为其捐钱捐物,每年抽时间和她们生活,抚慰她们那永远也不法抚平的伤口。
      
      
      
       日本是个最善拿来的过度,无论明治维新以后的迅速强大,还是二战后的经济大国神话,他们迅速地将欧美先进技术消化为己用,可他们却没能引入推动西方发展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正是由于思想意识的停滞不前,让他们曾经陷入军国主义的恐怖,如今,这种技术和思想的巨大差异让军国主义的思想故态复萌。正所谓东施效颦,得其形而忘其神,画虎不成反类犬。
      
      
      
       可这个一直讲究神形兼备的中国,似乎和日本一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余华在谈到《兄弟》时说过,欧洲历经400年的过程而中国只用40年便完成了,这种技术的进步,物欲的膨胀,将过去清贫的生活远远抛在脑后,随之摈弃的还有中国传承了五年的思想文化。可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好处时,我们却没能享受西方人在这400年中所获得传承的精神文化。于是,我们既不相信老子,也不相信上帝,就在这种精神缺失中不得不将金钱物欲变成我们生存的依靠。仿佛被父母遗弃的孤儿,生存的意义只剩下本能的坚持,路边的残羹冷炙便是遗忘被抛弃的悲凉的最好的麻醉剂。只是,当孤儿不再感到寒冷、饥饿,他是会踏上寻找父母之路,还是走上向父母寻仇的道路我们不得而知。
      
      
      
       当中国经历物欲和精神的反差到达极致后,会向日本一样走向类似于军国主义的不归路还是重新走向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同样,不得而知。
  •     我也正在读这本书,很是失望!!觉得余杰好像被洗脑一般……
  •     汗,你还真大胆,这都敢说。
    小小声地说,虽然我比较赞成这个。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