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西方语

出版日期:2009-3-1
ISBN:9787806635742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翟华,从学工到学文,从清华学子到泛联合国系统的国际公务员,在海外二十五年间积累了大量跨语言文化间的交流经验。翟华常常将小观察放到大环境中,不断印证了语言和交流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
东篇
1.说你是老板,不是也是
2.非洲:怎一个“黑”字了得?
3.天暖好轻松
4.真正的语言天才
5.与世界自然接轨
6.在非洲快乐消费
7.别说老黑跑得快
8.在非洲坐飞机,别怕
9.穷人的谚语
10.请稍候,鸡正下蛋
11.非洲侃爷
12.到非洲去旅游,看什么、买什么?
13.与摩洛哥导游过招
14.我的黑人兄弟
15.女人时装三块布
西篇
1.君子难过“小人关”
2.调侃若比邻
3.听老外如此自我解嘲
4.与时俱进说“抵赖”
5.男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6.“哇欧”美利坚
WOW
TV is Good
American
有美国特色的小电器
7.在华盛顿间谍博物馆体验中国
8.有子在美国念书,不亦乐乎
9.法兰西的三件“国粹”
面包
“比代”
贝雷帽
10.一个美国小伙子在法国的“悲剧”
11.不到英国,不知道
自己钱少
开出租的都是“知识分子”
12.洛桑寻刀:只在此店中,柜深不知处
13.葡萄有牙的反差
14.自行自在的荷兰人
文篇
1.你说哪一国的英语?
不到英国,不知道自己不懂英语
印度人之三寸不烂之舌
新加坡的“星语”
常见“新式英语”词汇解释
菲律宾的“大家英语”
中国人讲英语有口音吗?
2.像小布什总统一样说英语
3.像毛主席一样学英语
4.周恩来的外语水平考
5.指上文化,中西有别
6.给你点儿颜色看看
7.狗儿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吗?
8.东方的人伦关系与西方的动物世界
9.学外语的神话与秘诀
第一种可能性
第二种可能性
两个“秘诀”
7.话说小“@”
这“@”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是怎么和伊妹儿扯上关系的呢?”
“@”到底怎么念?
补记
8.拜托了,媒体:老外夸人从不说“OK”
化篇
1.漫画引发的历史公案之一“太空可见长城”
2.漫画引发的历史公案之二“东亚病夫”
3.向前看,向后看
4.中国人的大嗓门崇拜
5.中国人的“大门”崇拜
6.中国常见外国不常见的几桩大小事
在办公室扫地、擦桌子
六十之前耳顺
官本位的《新闻联播》
大山现象
谁懂了你的“客户”
一整天不说“你好”、“谢谢”、“对不起”中的任意一 句的能力
胆敢和女同事说荤段子
扎堆儿情结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最后一桩事情是
7.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说“谢”
8.出国才知道:年轻十岁的“秘诀”
9.华人的“合并同类项”与老美的“因式分解”
10.中国人“差不多”的习性
11.就算你知道老外不说中文,还是要小心
附网文:不要欺负老外不懂中文
世界主要城市与北京时差表
世界时差对照表
环球旅行提示:去亚洲、非洲国家旅行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索引
环球旅行揭示:去亚洲、非洲国家旅行的注意事项索引

作者简介

语言上的障碍使两个西方人都会产生文化隔阂,更不要说一个东方人和一个西方人之间的隔阂。如果你只会一种语言,只看一家电视台,就会受到桎梏。有人说:“语言是一种武器。”翟华说:“语言更像是一扇扇窗户,掌握不同的语言就会在自己眼前推开不同的窗户。如果再对流一下,一定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早已成为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这地方不过是地球上的一个大村子,中国人心目中“天下”的内涵也在延伸。从《东方文化西方语》开始,让我们随着翟华的视角,领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一起走遍天下!


 东方文化西方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直很喜欢读翟华的《东方文化西方语》,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学问,值得学习。选择一部分,细细品读。中国人的大嗓门崇拜。作者在国外数年,对国人的大嗓门领教很深。他说在偌大的戴高乐机场,乘客成千上万,但就是没有首都机场的人声鼎沸。只有当中国班机抵达时,才给戴高乐机场带来一点生气,吆喝声此起彼伏。几次在国外的遭遇,让他开始注意起国人的这个特点。他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嗓门大,是因为汉语本身的发音。以北方音为基础的中文普通话所有字词均以元音(如“啊”、“喔”、“额”、“衣”、“乌”、“迂”等)结尾,中国人说话时不闭嘴,拉长音、加重音都会方便。比如中国人发怒时大叫:“住口!”声音够洪亮吧,但同样的话用英语说是“Shut up!”,两个单词都是闭嘴发音,所以声音想高也高不上去。加上汉语还有四声之分,就更需要通过音量来区别了。这一点我小时候在看译制片时就注意到了,外国人说话时嘴巴总是拉得平平的,久而久之,他们的嘴唇也变成薄薄两片;而中文的发音变化多,需要整个嘴的肌肉一起参与运动,可以自然地放大音量。往深里探究,作者认为汉文化里对声音大的东西都有一种崇拜。比如春节时是“爆竹声中一岁除”;胜利了要“高唱凯歌”;改朝换代时,又是“劈雷一声震天响”等等。有意思的是,中国这种喜爱热闹、怕寂寞的性格在语言上就行不通,比如“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花言巧语”等等,根本就不鼓励多说话。在学校里上课,教室里只有“鸦雀无声”,才表示纪律好,大家听得认真。作者在国外留学时,课堂上除了中、日、韩学生正襟危坐外,其余国家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发言提问。即使有不明白的问题,中国学生也会选择课后与老师个别讨论。这种“沉默现象”与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实这一方面可能是语言水平不如人,为免出错尴尬丢面子就选择不说话,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论语》里就三番五次地提到“君子欲讷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说到中国人的大嗓门,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篇文章《吃鸡蛋怎么能丢了国家的脸?》。文章提到一名中国人在维也纳的一个餐厅吃饭。她把鸡蛋在桌上轻轻地敲了一下,刷的一下整桌的老外都向她投来注目礼,其中一个还拿起汤匙柄示范:轻轻敲蛋壳,然后慢慢剥掉,让她闹了个大红脸。旁边就有人问她是不是中国人,她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竟然连吃个鸡蛋都丢了国家的脸。后来她把这件事向一位旅美多年的朋友请教。朋友告诉她,首先在公开场合,外国人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所谓的“高雅”,越富裕的人越喜欢把饮食当成一种享受与社交,而非仅仅是吃饭。所以在吃饭的时候绝对不能破坏就餐的气氛。她把蛋轻轻一敲,发出的声音影响了他人的进食,就是一种不高雅的行为。那个提醒她的外国人已经算是很友好了,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如果人家真的瞧不起她,只会对她横眉冷对,才没人费那功夫呢。其次,国外越高雅的餐厅,地位越高的人,说话的声音也越小,完全不像国内的餐馆,声音越大就表示生意越兴隆。在高档餐厅里基本上只能用“耳语”来说话。此外千万不能对服务员呼来喝去,必须耐心地等待。国外上菜非常慢,服务员做事也总是慢条斯理。如果要高雅地表示自己焦急等待的心情,可以在服务员经过时轻轻招手说一声:“Excuse me!”,然后表示自己的牛排只要五分熟就够,这就是间接地提醒服务员快点把正餐端上来。还有,在国外吃饭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声音,菜和肉要用刀切成小块才能放入口中,口腔两侧也不能有明显的突出,绝对不能嘴上油水满溢,腔如洪钟,这都不是上流的用餐法。喝汤时要等汤微微变凉后,用小汤匙送入口中,不能用双手端起碗一饮而尽。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少言,低音,谦让,无私”八个字。最后朋友告诉她,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做,一可以问邻座的人,二可以观察别人怎么吃,就像林妹妹第一次进大观园时举手投足都小心谨慎,察言观色。这篇文章让我感到非常震撼。那位旅美的朋友说,很多外国人称呼没有礼貌的华人为Chinese pig,认为这是一群没有礼貌、无知的人,说得极为刺耳。虽然这里面有文化上的差异,但俗话说入乡随俗,到了罗马就应该像罗马人那样生活。而且不得不承认,很多西方的礼仪确实还是比较先进的,比如“左行右立”、“女士优先”、“先下后上”等等,体现了一种以他人为先的理念。“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方便别人其实就是方便自己,好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学习并为我所用。当然在学习优秀文化的时候要注意环境的差异,千万不能犯了禁忌。比如前段时间国内很火的“抱抱团”,看到任何陌生人都上去给一个拥抱,吓得有些人大惊失色,以为遭到抢劫了。拥抱,在国外都是司空见惯的礼仪,正式场合都能使用,可以很快拉双方距离。但在国内,由于文化不同,如果要行礼,一定得征得对方同意,问一声“我能拥抱你一下吗?”一般来说同性之间可以用这种礼仪,异性的话还是握手为上。一整天不说礼貌用语的能力。翟华在北京的出租车上看到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我们必须做到说好五句话:“您好”、“请问您去哪儿”、“请带好您的物品”、“谢谢”、“再见”。一路上司机谈天说地,但就是没有说牌子上的五句话。后来他发现很多国人可以在一天之内都不说“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敬语,而且从来不会感到有任何不妥。作者认为,从字典上能找到这种现象的答案。“礼貌”的礼字,有典礼、礼节、礼仪的意思,而貌则表示外表、模样。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礼貌就是做出礼仪的样子,而并不真正行使礼仪。说“谢谢”的标准回答是“不客气”,既然不用客气了,所以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懒得再讲究礼貌用语了。古人说:“大恩不言谢。”引申开来就是一家人不言谢、知音不言谢、君子不言谢、哥们儿不言谢、密友不言谢也。如果说了“谢谢”,那反倒见外了。当然这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按我的经验来说,生活中多说一些“你好”、“谢谢”、“再见”等敬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买东西时营业员找回零钱,说声“谢谢”,收到她善意的一笑;下楼梯的时候如果想请别人让一让,先说声“对不起”,再来一句“谢谢,请让一下”,相信没有几个人会顽固到无动于衷;请同事帮忙递文件,也及时来句“谢谢”,同事心里乐开了花;收到生日的祝福,“谢谢你的心意”,多温暖啊。虽然有的人觉得朋友熟人之间说谢谢,显得做作,有故意拉开距离之嫌,但我想嘴甜不害人,大部分人还是乐意接受的。一次我坐出租车,上车就向司机说“谢谢”,然后告诉他行车路线,下车时我又是一句“谢谢”,请他把发票递给我,临走时关上车门说“再见”。那位司机最后特意回过头来,笑意盈盈地对我说:“小姐,您可真有涵养。”短短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没有什么不适宜吧。所以,还是应该按照“礼仪之邦”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中国人的“差不多”习性。国人答应一件事,总是说“我过两天给你”,这“两天”可不是真的两天,或许是五六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甚至根本就忘了这回事。上世纪60年代,一个外国代表团来访问中国,问中国有多少人口,当时接待的官员说有六七亿吧。对方一听就很惊叹:“中国真伟大,一差就差一个亿。”翟华认为中国人“不计其数”缺乏精确观念可以从诗词文化里找到线索。唐诗里大量数字都没有确切数字,比如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等等,这些诗中的数字大多是虚指,即“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人的“差不多”的模糊性与古代诗歌密切相关。比如中国人常常“颠三倒四”,说时间是“一袋烟的功夫”,说高度是“日上三竿”,说距离是“十万八千里”,总之“八九不离十”。呵呵,我想其实这些例子只能说明汉语的博大精深。数字一般不会实指,只是用来形容数量极大。确实很多时候并没有办法去准确计算,古人的这种创造其实也是适应当时科学技术的产物。当然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我想国人也不会处处都“差不多”的。以上是将书中内容摘录了一二,觉得这本书对于自己学习语言、文化确实有很大帮助,建议大家都可以去读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