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章节试读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3-7-1
ISBN:9789570517989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
页数:448页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9页 -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1.主动的阅读
2.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3.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简单的来说,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来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4.老师的出席与缺席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四个层次的阅读:
1.第一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Question:“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2.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亦可称为略读或预读)。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门艺术。Question:“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架构如何?”“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3.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全盘的、完整的、优质的阅读。一个分析型的阅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在这个层次的阅读,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这个比喻蛮恰当的——一直要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为止。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4.第四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亦可称为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1.学习阅读的阶段
2.阅读的阶段与层次
3.更高层次的阅读与高等教育
4.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1.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skim)与粗读(pre-read)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2.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的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需要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3.阅读的速度
4.逗留与倒退
5.理解的问题
6.检视阅读的摘要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1.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主动阅读的核心: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着去回答的问题。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这四个问题对论说性或非小说类的书特别有用)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作者如何依次发展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Keywords: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而除非你能回答后面两个问题,否则即使用了分析阅读也不算功德圆满——你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判断来掌握这本书的整体或部分道理与意义,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2.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在书上写出言外之意: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使用讲的还是用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做笔记: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再强调一遍。
(3)在空白处作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亦可用折角或夹书签代替。
(4)在空白处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用Cf符号)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3.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着重于全书架构
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关注作者的观点
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making):适用于主体阅读
4.培养阅读的习惯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的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习惯是第二天性。5.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一个习惯的复杂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许多个不同的习惯。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22页 - 逗留与倒退

看到这部分的内容,深有感触。现在阅读的速度太慢就是因为反复的倒退重看。
矫正眼睛逗留的方法:,你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51页 - 做筆記的方法:

做筆記的方法: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籤,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佈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此方法不單可在讀書時使用,更可在上課用的PPT上使用,因為閱讀兩者的方法是相似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25页 -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四个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尤其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可能是主题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26页 -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做笔记——好处;1、保持清醒2、主动思考3、写下感想同时了解记住作者思想
除了划线外的几种可以尝试的笔记方法:
1、空白处记下作者在其他地方也同样提过相关观或不同观点的页码 cf表示参照
2、书中最后一页作为个人索引页,依序记下作者的主要观点
3、通过最后的索引页在书前空白页写出全书的整体框架,列出基本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
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1、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2、本书谈的是什么3、作者用怎样整体架构来陈述其观点 -----------这在目录页和书名页做笔记(结构笔记)
检视阅读遇到长难的书,可能无关结构有关概念,此时要做概念笔记。需要仔细读一遍全文。
主题阅读——概念笔记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21页 -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阅读的正确方向是有一个重要的阅读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4页 - 透视一本书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就是说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说出整本书在干什么,跟说出这本书是什么类型是不同的。找出一本书在干什么,也就是在发现这本书的主题或重点。

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个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Poetics)中,坚称这是非常好的故事、小说或戏剧的典范。为了支持他的观点,他说他可以用几句话将《奥德赛》的精华摘要出来:
某个男人离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让他一路尝尽孤独和悲伤。在这同时,他的家乡也濒临险境。一些企图染指他妻子的人尽情挥霍他的财富,对付他的儿子。最后在暴风雨中,他回来了,他让少数几个人认出他,然后亲手攻击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毁了他们之后,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
“这个,”亚里士多德说,“就是情节的真正主干,其他的都是插曲。”
以《汤姆琼斯》的情节为例,可以简化为一个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这真的是每一个罗曼史的情节。
认清这一点,也就是要明白,为什么所有的故事情节不过那几个的道理。同样的基本情节,一位作者写出来的是好故事或坏故事,端看他如何装点这副骨架。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可以简述为:
这本书是在探索人类快乐的本质,分析在何种状态下,人类会获得或失去快乐,并说明在行为与思想上该如何去做,才能变得快乐或避免不幸。虽然其他美好的事物也被认可为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像是财富、健康、友谊与生活在公正的社会中,但原则上还是强调以培养道德与心智上的善行为主。

※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那么,为什么要弄两个规则,而不是一个?主要是为了方便。用两个步骤来掌握一个复杂又未划分的架构,要比一个步骤容易得多。
第二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要这样区分还有另一个理由。
当你掌握住一本书的整体性时,便会立刻抓住其中一些重要的部分。但是这每个部分的本身通常是很复杂,各有各的内在结构需要你去透视。因此第三个规则所谈的,不只是将各个部分排列出来,而且要列出各个部分的纲要,就像是各个部分自成一个整体,各有各的整体性与复杂度。
根据第三个规则,可以有一套运用的公式。这个公式是可以通用的。根据第二个规则,我们可以说出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这般。
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可以依照第三个规则,将内容大纲排列如下:(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找出真正的架构到底有多重要呢?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说,就是除非你遵循规则三—要求你说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否则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运用规则二—要求你作全书的重点摘要。
你可能有办法粗略地瞄一本书,就用一两个句子说出全书的重点摘要,而且还挺得体。但是你却无法真的知道到底得体在哪里。另一个比你仔细读过这本书的人,就可能知道得体在哪里,因而对你的说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对你来说,那只能算是你猜对了,运气很好罢了。因此说,要完成第二个规则,第三个规则是绝对必要的。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乍看之下,我们前面讨论的两个阅读规则,看起来就跟写作规则一 样。的确没错。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
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
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 发现作者的意图
这第四个规则可以说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如果主要的问题很复杂,又分成很多部分,你还要能说出次要的问题是什么。你应该不只是有办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关的问题,还要能明智地将这些问题整合出顺序来。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问题要先回答,哪些是后来才要回答的?

~~~微评~~~
上面说了那么说,总结起来的精华,其实在这里。
※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既然我们已经说明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让我们暂停一下,将这四个规则按照适当的标题,顺序说明一下: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微评~~~
关于这个“单字,词义,共通”,没明白,又或者说,找出重要单字弄清精确意义是件很费脑力很难实施的任务,阅读没了快乐的感觉,就像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想吐。
如果你运用了前一章结尾时所谈到的前四个规则,你就完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这四个规则在告诉你一本书的内容是关于什么,要如何将架构列成纲要。
现在你准备好要进行第二个阶段了。这也包括了四个阅读规则。第一个规则,我们简称为“找出共通的词义”。
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商业谈判中,双方找出共同的词义,也就是达成共识(coming to terms),通常是最后一个阶段。剩下惟一要做的就是在底线上签字。
但是在用分析阅读阅读一本书时,找出共通的词义却是第一个步骤。
我们要开始说明第五个阅读规则了(以论说性的作品为主)。简略来说就是:你必须抓住书中重要的单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个单字的。不过我们可以说得更精确又优雅一些: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要注意到这个规则共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第二部分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
这是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第一个规则,目标不是列出一本书的架构纲要,而是诠释内容与讯息。这个阶段的其他规则将会在下一章讨论到,意义也跟这个规则一样。那些规则也需要你采取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处理语言的问题。第二个步骤是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涵义。
。。。。。。。。。。。
。。。。。。。。。。。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95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
主动阅读。
阅读的目标是:为求理解而读。
读书的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2)检验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积极提出问题还不够,要去回答问题。
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你的-做读书笔记:
1)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 )将全书的整体框架构写出来,写出基本的大纲及前后篇章秩序。
2)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关于这本书的准确及意义问题。
3)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making)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30页 -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的规则
1、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
2、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ps:哈哈哈,骗自己咯)
3、列举书中重要篇章,阐述它们是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当按照第二个规则说完本书的主要内容后,对于第三个规则的一个公式将内容大纲排列如下:(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2页 -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略读的习惯应该用不着花太多时间。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会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你所阅读的段落很可能就是个要点—这本书的关键点—或是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的新方法。
就跟目录页一样,现在你可能要检查一下本书的索引。你会辨认出一些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重要词目。那你能不能再找出其他一些也很重要的词目呢?—譬如说,参考一下词目底下所列被引用页数的多寡?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
完成这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地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现在你都可能会先将这本书放在一边一阵子。如果不是的话,现在你就准备好要真正地略读一本书了。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虽然有时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你不应该错过这个部分。
现在你已经很有系统地略读过一本书了。你已经完成了第一种型态的检视阅读。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很多了。尤其,你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你也应该比以前更清楚,在脑海中这本书该归类为哪一个种类,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好作参考。

※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 阅读的速度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

※ 逗留与倒退
许多人会从最初学会阅读之后,多年一直使用“半出声”(sub-vocalize)的方式来阅读。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又会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 理解的问题
专心一致也就是主动阅读的另一种称呼。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就是读得很主动,很专心。
但是专心并不一定等于理解力—如果大家对“理解力”并没有误解的话。
理解力,是比回答书本内容一些简单问题还要多一点的东西。一个读者要能够正确地回答许多更进一步的问题,才表示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力,而这是速读课程所不要求的东西,也几乎没有人指导要如何回答这类的问题。
这么说来,速读的问题就出在理解力上。事实上,这里所谓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问题的根源。没有经过分析阅读,你就没法理解一本书。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书的基本要件。

※ 检视阅读的摘要
※ 检视阅读的摘要
以下简短的几句话是本章的摘要。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不论怎么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略读过后,你就会很清楚了。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后,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我们已经完整地讨论过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我们会在第四篇时再讨论同一个主题,我们会提到检视阅读在主题阅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角色。主题阅读是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
无论如何,你应该记住,当我们在本书第二篇讨论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时,检视阅读在那个层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人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开始讨论分析阅读之前,我们要暂停一下,再想一下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想要读得好,一个主动、自我要求的读者,就得采取一些行动

※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我们说过,主动阅读是比较好的阅读,我们也强调过检视阅读永远是充满主动的。
那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这四个问题是阅读的基本规则,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这是绝不可或忘的原则。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与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有天壤之别的原因。后者提不出问题—当然也得不到答案。
而除非你能回答后面两个问题,否则即使用了分析阅读也不算功德圆满—你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判断来掌握这本书的整体或部分道理与意义,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
尤其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可能是主题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当然,在想要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之前,你得先回答前三个问题才行。

~~~微评~~~
越往后读,这本书才越发的有点意思了。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
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
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做笔记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你会用哪一种方式做笔记,完全依你阅读的层次而定。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
尤其如果你知道终有一天,或许是几天或几个月之后,你会重新拿起这本书做分析阅读时,就更该将问题与答案先写下来。要做这些笔记最好的地方是目录页,或是书名页,这些是我们前面所提的笔记方式中没有用到的页数。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笔记主要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因此我们称这样的笔记为结构笔记(structuralnote-making)。
在检视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又长又难读的书,你有可能掌握作者对这个主题所要表达的一些想法。但是通常你做不到这一点。
之后,等你做分析阅读时,关于这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里,你做的笔记就不再是跟结构有关,而是跟概念有关了。这些概念是作者的观点,而当你读得越深越广时,便也会出现你自己的观点了。
结构笔记与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是截然不同的。而当你同时在读好几本书,在做主题阅读—就同一个主题,阅读许多不同的书时,你要做的又是什么样的笔记呢?同样的,这样的笔记也应该是概念性的。你在书中空白处所记下的页码不只是本书的页码,也会有其他几本书的页码。
对一个已经熟练同时读好几本相同主题书籍的专业阅读者来说,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记笔记的方法。那就是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一这场讨论是由许多作者所共同参与的,而且他们可能根本没有常察自己的参与。
在第四篇我们会详细讨论这一点,我们喜欢称这样的笔记为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因为这是从好多本书中摘要出来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单独的一张纸来记载。这时,我们会再用上概念的结构—就一个单一主题,把所有相关的陈述和疑问顺序而列。我们会在第二十章时再回来讨论这样的笔记。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3页 - 阅读的习惯 +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 + 书籍分类

※ 培养阅读的习惯
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实际去做中学习到如何去做的道理。
在你养成习惯的前后,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阅读能力与速度的不同。经过练习后,同一件事,你会做得比刚开始时要好很多。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
一开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样。你好像生来就会做这件事,就跟你走路或吃饭一样自然。这也是为什么说习惯是第二天性的道理。

※ 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
你在做这件事时,每一个分开来的步骤都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做。在你分别练习过这些分开来的步骤后,你不但能放下你的注意力,很有效地将每个步骤做好,还能将所有的动作结合起来,表现出一个整体的顺畅行动。


“再强调一次,光是将书籍分类到某一个种类中还是不够的。要跟随第一个阅读步骤,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
“只有当你在不同的书籍之间能找出区别,并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分类时,这个规则才会更简单明白一些。”
※ 书籍分类的重要性
分析阅读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一开始时,你要先检视这本书—用检视阅读先浏览一遍。你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最少要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及索引。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

※ 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
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要你记住书名,但去想想其中的含意。
吉朋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还出名地长,是一本有关罗马帝国的书,他称这本书为《罗马帝国衰亡史》。几乎每个人拿到那本书都会认得这个书名,还有很多人即使没看到书,也知道这个书名。事实上,“衰亡”已经变成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了。虽然如此,当我们问到同样一批二十五岁左右,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为什么第一章要叫做:《安东尼时代的帝国版图与武力》时,他们却毫无头绪。
他们并没有看出整本书的书名既然叫作“衰亡史”,叙事者当然就应该从罗马帝国极盛时期开始写,一直到帝国衰亡为止。他们无意识地将“衰亡”两个字转换成“兴亡”了。他们很困惑于书中并没有提到罗马共和国,那个在安东尼之前一个半世纪就结束的时代。
如果他们将标题看清楚一点,就算以前不知道,他们也可以推断安东尼时代就是罗马帝国的巅峰时期。阅读书名,换句话说,可以让阅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获得一些基本的资讯。

再强调一次,光是将书籍分类到某一个种类中还是不够的。要跟随第一个阅读步骤,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
书名不会告诉你,前言等等也不会说明,有时甚至整本书都说不清楚,只有当你自己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准,你才能做明智的判断。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简单明白地运用这个规则,那就必须先使这个规则更简单明白一些。
只有当你在不同的书籍之间能找出区别,并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分类时,这个规则才会更简单明白一些。


“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我们已经粗略地谈过书籍的分类了。我们说过,主要的分类法,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
在论说性的书籍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将历史从哲学中分类出来,也可以将这二者从科学与数学中区分出来。
※ 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
实用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不管是立即或长程的功效。而理论所关注的却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里所提出来的粗略的道理,就会明白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区别。
这里我们要举的例子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或是像通常非常粗糙的那种说法,也就是科学与科技之间的区别。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
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本书是实用的书,而不是理论的书。任何一本指南类的书都是实用的。任何一本书告诉你要该做什么,或如何去做,都是实用的书。
因此,你可以看出来,所有说明某种艺术的学习技巧,任何一个领域的实用手册,像是工程、医药或烹饪,或所有便于分类为“教导性”(moral)的深奥论述,如经济、伦理或政治问题的书,都是实用的书。
我们在后面会说明为什么这类书,一般称作“规范性”(normative)的书,会在实用类的书中作一个很特别的归类。

严格来说,任何一本教我们如何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说明做了会有什么奖赏,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的伦理的书,不论我们是否同意他的结论,都得认定这是一本实用的书。(有些现代的社会学研究只提供人类的行为观察,而不加以批判,既非伦理也无关实用,那就是理论型的书—科学作品。)
在经济学中也有同样的状况。经济行为的研究报告,数据分析研究,这类工作是理论性的,而非实用的。除此之外,一些通常教导我们如何认知经济生活环境(个别的或社会整体的),教导我们该做不该做的事,如果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等,则是实用的书。再强调一次,我们可能不同意作者的说法,但是我们的不同意,并不能将这类书改变为非实用的书。
一本实用的书会很快就显露它的特质,因为它经常会出现“应该”和“应当”、“好”和“坏”、“结果”和“意义”之类的字眼。实用书所用到的典型陈述,是某件事应该做完(或做到);这样做(或制造)某个东西是对的;这样做会比那样做的结果好;这样选择要比那样好,等等。
相反的,理论型的作品却常常说“是”,没有“应该”或“应当”之类的字眼。那是在表示某件事是真实的,这些就是事实,不会说怎样换一个样子更好,或者按照这个方法会让事情变得更好等等。

我们强调过经济学的书基本上通常是实用性的书,但仍然有些经济学的书是纯理论的。同样的,虽然谈理解力的书基本上通常是理论性的书,仍然有些书(大部分都很恐怖)却要教你“如何思想”。
你也会发现很多作者分不清理论与实用的区别,就像一个小说家搞不清楚什么是虚构故事,什么是社会学。你也会发现一本书有一部分是这一类,另一部分却是别一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Ethics)就是这样。
然而,这些都在提醒你身为一个读者的优势,透过这个优势,你可以发现作者是如何面对他要处理的问题。

※ 理论性作品的分类
照传统的分法,理论性的作品会被分类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等等。所有的人都约略知道其间的差异性。但是,如果你要作更仔细的划分与更精确的区隔时,困难就来了。此刻,我们先避过这样的危险,作一个大略的说明吧。
以历史书来说,秘诀就在书名。如果书名中没有出现“历史”两个字,其他的前言等等也会告诉我们这本书所缺的东西是发生在过去—不一定是远古时代,当然,也很可能是发生在昨天的事。
历史的本质就是口述的故事,历史是某个特殊事件的知识,不只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历经时代的不同有一连串的演变。历史家在描述历史时,通常会带有个人色彩—个人的评论、观察或意见。

科学则不会太在意过去的事,它所面对的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事。
科学家寻求的是定律或通则。他要知道在所有的情况或大多的情况中,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不像历史学家要知道为什么某个特定的事件,会发生在过去某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
有时会出现“科学”两个字,但大部分出现的是心理学、几何学或物理学之类的字眼。

哲学比较像科学,不像历史,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而非发生在过去的特定事件,不管那个过去是近代或较远的年代。但是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跟科学家又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
既然书名或前言之类的东西并不能帮助我们确定一本书是哲学或科学的书,那我们该怎么办?有一个判断依据我们认为永远有效,不过你可能要把一本书的内容读了相当多之后才能应用。

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相对的,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事实或观察,不会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经验。一个哲学家对读者所提及的事,都是自己正常及普通的经验,以证明或支持他所说的话。
因此,洛克的《论人类悟性》是心理学中的哲学作品。而弗洛伊德的作品却是科学的。洛克所讨论的重点都来自我们生活中所体验的心路历程,而弗洛伊德提出的却是报告他在精神分析诊所中所观察到的临床经验。
另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采取的是有趣的中间路线。他提出许多细节,只有受过训练的细心的专家才会注意到,但他也常向读者查证,由他们自己的经验来看,他的理论是否正确。所以詹姆斯的作品《心理学原理》是科学也是哲学的,虽然基本上仍然以科学为主。
如果我们说科学家是以实验为基础,或仰赖精确的观察研究,而哲学家只是坐在摇椅上的思考者,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这样的差异比较,不会有什么意见。
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就是纯粹的思考者,而科学家只是个观察者。他们都同样需要思考与观察,只是他们会就不同的观察结果来思考。不论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想要证明的结论,他们证明的方法就是各不相同: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
明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哲学家与科学家除了所依赖的经验不同之外,他们思考的方式也并不全然相同。他们论证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你一定要有能力在这些不同种类的论证中,看得出是哪些关键的词目或命题构成了其间的差异—这里我们谈得有点远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1页 - 阅读的层次

~~~微评~~~
初看觉得拗口晦涩,大约我习惯了囫囵吞枣,总是图个阅读快感,写读书笔记刚好可以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将步调慢下来,理解的更好一点。
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 主动的阅读
此刻我们只能说:拿同样的书给不同的人阅读,一个人却读得比另一个人好这件事,首先在于这人的阅读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参与了更多的技巧。

※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第一种意义是我们自己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
第二种意义是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
这里的“学习”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和你已经知道的资讯在同一水平的资讯。
重点在于,如果你想要读一本有助于增进理解力的好书,那我们是可以帮得上忙的。因此,如果增进理解力是你的目标,我们的主题就是阅读好书的艺术。

※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如果用你记得住什么事情,和你解释得了什么事情之间的差异来说明,就会比较容易明白。
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称呼,这也可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
指导型的学习与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或是我们宁可说是在辅助型,及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之间的差异—一个最基本的不同点就在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
当他被指导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我发现时—学习者的行动立足于传达给他的讯息。他依照教导行事,无论是书写或口头的教导。他学习的方式就是阅读或倾听。在这里要注意阅读与倾听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抛开这两种接收讯息方式之间的微小差异性,我们可以说阅读与倾听是同一种艺术—被教导的艺术。
然而,当学习者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帮助下开始学习时,学习者则是立足于自然或世界,而不是教导来行动。这种学习的规范就构成了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的学习。如果我们将“阅读”的含义放宽松一点,我们可以说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严格来说,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就像指导型的学习(被教导,或辅助型的学习)是阅读一本书,包括倾听,从讲解中学习的一种艺术。


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层次,而不称为种类的原因是,严格来说,种类是样样都不相同的,而层次却是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也就是说,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
第一层次的阅读并没有在第二层次的阅读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又在第四层中。事实上,第四层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
如果第一层次的阅读所问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那么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这是个表象的问题。还有些类似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
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之后,无论你用了多短的时间,你都该回答得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reading)。
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笔记-第19页 -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略读建议(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


 如何閱讀一本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