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文集

出版社:巴蜀
出版日期:1997-6
ISBN:9787805238487
作者:郑燮
页数:347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接展来函,谦抑之怀,溢于纸背,相较狂兄以骂人为胜者,大柑径庭也。所云:“传神为俗笔,俗人赖以谋温饱者”,此语失之自轻。夫技艺只分高下,不别雅俗,圣门六艺,各有专执,御车之役,更俗于传神万万,未闻七十子之徒鄙视之而不屑为。况吾宗都系寒素,技艺即为生活之资本,宜郑重视之,精益求精,庶足赖以谋温饱。我弟虚心若谷,谅不以斯言为河汉也。又云“画竹雅事,雅人所赖以抒性情”者,洵哉是言。老弟既然道得破画竹主旨,愚兄敢不竭诚相告。惟余不喜钩勒着色,所以只论写墨。    凡画墨竹,分立竿、添节、画枝、画叶四法,循序而行。起笔先留竿留节,梢与根须短,中竿须长,又贵长短各殊,最忌一律,便落呆板。竿宜两边如界。节贵上下相承,其形若半环。若画一二竿,墨色可随意;画三竿以上者,前者墨宜浓,后者墨宜淡,始有前后之别。梢至根,虽一节节画出,而笔意须贯穿。立竿既定,随手画节,上节须覆盖下节,下节须承接上节,中虽断,笔意须连属。落笔不可太弯,不可太远,不可齐大,不可齐小,宜两头粗,中间细,宜两头放起,中间落下,始见全竿圆浑而得势矣。画枝须枝枝著节,行笔须迅速,迟缓则无生气。用笔须遒健圆劲,始有生意。嫩枝须和柔而顺,其节小;老枝须挺拔而起,其节大。枝覆者叶多,枝昂者叶少。风枝欹斜,雨枝下垂,贵在描摹得神也。画叶须一抹而成,行笔愈速愈妙,少迟留便呆笨失势。写墨竹惟画叶为最难,下笔要劲利,实按而虚起,须有破法搭法;墨色须有浓淡,则老嫩反正分明矣。更有七忌: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六忌粗如桃叶,七忌细如柳叶。避免七忌,又须参以四宜:雨叶宜垂,露叶宜润,风叶宜翻,雪叶宜压。更有八法须知:老嫩须别,阴阳须分,春叶须嫩而上承,夏叶须浓而下俯,秋叶须带萧疏之态,冬叶须具苍老之形,风叶无一字之排,雨叶无人字之列。画竹之法虽不仅此数端,而我弟天资聪颖,得此数语,定能举一反三,将来成一画竹能手,愚兄亦与有荣也。兄板桥手草。    题黄慎山水册    黄山始信峰上有抚龙松,古峭屈曲,今所画景,得毋是?板桥。    江头醉倒山翁月明中,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    溪欲转,山已断,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    (第三开,绘峰峦直立,半山孤松一株,一人扶杖步山下。)    遵海南耶?我行山路,朝仵非耶?遥望秦台,东观日出,即此山耶?崖光一线,云邪?青未了,松耶,柏邪?独鸟来时,连峰断处,即此人耶?    (第四开,绘重岩高下,松荫参差,洞口飞泉,石上湍急。)    才闻战马渡滹沱,……吴野人诗。    汴水无情只向东,……李艾山诗。    二诗皆吊史阁部墓者。墓在梅花岭旁。观黄君画,因忆此二诗,遂书以系于画后。乾隆五年清和月,板桥郑燮坐枝上村作此。(第十一开,绘冈阜隆起,梅树两株,二人对立其上。)    题图清阁兰石条幅,    牧山雅人,文公韵士,如兰如石,相得益彰。往余在京师,遇牧山,极道文公不置;及来扬,遇文公,又道牧山不去口。余以非材谫陋,得二公雅爱,且喜且惭,亦如苔斑墨汁,乱点于幽兰怪石间也。板桥弟郑燮。乾隆五年六月甘有二日。    题汪士慎、李鲜、李方膺合作花卉图轴    梅花抱冬心,月季有正色。俯视石菖蒲,清浅茁寒碧。    佛手喻画禅,弹指现妙迹。共玩此窗中,聊为一笑适。    乾隆丁卯秋日,士慎画梅,复堂补佛手、石菖蒲,晴江添月季,余作诗于上。    题高凤翰荷花芦苇图轴    济南城外有池塘,荇叶荷花菱藕香。   更有苇竿堪作钓,画工点染人沧浪。   苇花秋水逼秋清,画舫江南旧日情。   最是采莲诸女伴,髯高风郑笑呼名。   观故人高西园画,感赋二首。板桥郑燮。   题高凤翰菊石图轴   燮自兴化来通州,谒个老人,即窃取其墨梅四幅,皆藏奔不轻出者,老人笑而不责也。老人最重西园高先生笔墨,无以慰其意,遂令奴子往返千里,取高公赭墨菊花以献。至燮自呈所作诗画,各有数种,直是王恺珊瑚,不足当季伦铁如意一击也。板桥弟燮。   题高凤翰画册   睡龙醒后才伸爪,抓破南山一片青。聊题画境,其笔墨之妙,古人或不能到,予何盲以知之。弟郑燮板桥。(第一开)    此幅已极神晶逸品之妙,而虫蚀剥落处足以助其空灵。板桥。(第二开)    此幅从何处飞来,其笔墨未尝著纸,然飞来又恐飞去,须磔狗血以厌之。    板桥居士郑燮。(第四开)    仿白石翁,亦似高房山。板桥居士郑燮记。(第五开)    题李鲜花卉蔬果册    复堂之画凡三变:初从里中魏凌苍先生学山水,便尔明秀苍雄,过于所师。其后入都,谒仁皇帝马前,天颜霁悦,令从南沙蒋廷锡学画,乃为作色花卉如生。此册是三十外学蒋时笔也。后经崎岖患难,入都得侍高司寇其佩,又在扬州见石涛和尚画,因作破笔泼墨,画益奇。初人都一变,再人都又一变,变而愈上,盖规矩方圆尺度,颜色深浅离合,丝毫不乱,藏在其中,而外之挥洒脱落,皆妙谛也。六十外又一变,则散漫颓唐,无复筋骨,老可悲也。册中一脂、一墨、一赭、一青绿,皆欲飞去,不可攀留。世之爱复堂者,存其少作壮年笔,而焚其衰笔、赝笔,则复堂之真精神、真面目,千古常新矣。乾隆庚辰,板桥郑燮记。   题李方膺墨竹册   东坡、与可畏之。   题李方膺墨竹册页   一枝瘦影横窗前,昨夜东风雨太颠。  不是傍人扶不起,须知酣醉欲成眠。                             李晴江画,郑板桥题。    莫  为    莫为甄妃感寂寥,袁曹宠幸旧曾饶。    周郎早世孙郎妖,肠断江东大小乔。    小  廊    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怀舍弟墨    我无亲弟兄,同堂仅二人。上推父与叔,岂不同一身!    一身若连枝,叶叶相依因。树大枝叶富,树小枝叶贫。    况我两弱干,荒河蔓草滨。走马折为鞭,樵斧摧为薪。    含凄度霜雪,努力爱秋春。我年四十一,我弟年十八。    忆昔幼小时,清癯欠肥肭。老父酷怜爱,谓叔晚年儿。    饼饵拥其手,病饱不病饥。出门几回顾,入门先抱持。    年来父叔殁,移家僦他宅。幸有破茅茨,而无饱糠核。    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受谦益。    前年葬大父,圹有金蛤蟆,或云是贵征,便当兴其家。    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家贫富书史,我又无儿子。    生儿当与分,无儿尽付尔。离家一两月,念尔不能忘。    客中有老树,枝叶郁苍苍。东枝近檐屋,西枝过邻墙。    两枝不相顾,剪伐谁护将,感此伤我怀,苦乐须同尝!    昼苦短    昼苦短,夜正不长。    轻歌妙舞看未足,楼头曙鼓声皇皇。    明星拔地才数尺,日光摇动来扶桑。    昼苦短,昼亦不短,    山中暇日如小年,尘世光阴疾如箭。    古来开国多圣明。历尽艰难身百战,    一朝勘定称至尊。承明殿上头毛变,    安期枣尽还瘦羸。赤松黄帝坟累累,    学仙学佛空尔为。    昼苦短,西日飞。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一位艺术怪杰对传统的讣告    对违逆龙心者,哪怕早已逝去,皇帝老子还是不会放过的,因为他喜欢干戮尸的勾当,尽管这并不妨碍他向臣民宣讲正心诚意,克已复礼。但民众哪怕没有榜布讣告的级别,还是讲究入土为安的,故尔倾其所有为死者尽一点哀悼之忱,请谀墓高手为死者美言几句,以达光前裕后的目的,亦是人情之常,“慎终追远”便成了中国人在农业社会里世俗礼法的教规。所以就连“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送穷”和树性灵文学之旗的袁枚置随园别业也是靠写谀墓文而获得的,我们便不难想象“光前裕后”的愿望浸淫我们世俗生活之一斑。    班固于《白虎通·崩薨》里说:“天子崩,讣告诸侯。”由此亦可证明,讣告在早期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专用的报丧文书,及至后来演变为叙述死者生卒、履历、祭葬时地,以告亲友的文字。此等文字发展至今天,已变成对死者道德情操的赞美,多是言不及义、大而无当的空话、套话,为死者讳成了惟一的目的。一种文体被其彻底的实用主义占据和消解,那么它的背运和萎缩便已然降临。事实上,讣告已进入为自己作“讣告”、自掘坟墓的时代。    诚然,我们在这里所运用的“讣告”只是一个比喻,而德国谚语则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按语言哲学的说法便是,所指与能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可以容纳歧义的缝隙,在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以难以丈量的“黑洞”。所以我认为郑板桥在为传统艺术张贴“讣告”的时候,这种巨大的“黑洞”所带来的危险,人们不是没有预料和准备的。或许这类空前的比喻不当,会带来立论上的错位与麻烦,但这个冒险的比喻会带给我燃烧的美感和颠覆的快乐。何况郑板桥正是在对传统艺术的双重倾向上——亲和与疏离——来实现我们所规定“讣告”的特殊意义的呢?一方面,他对传统的理想精神的沦丧深感痛心,因而对传统艺术里所表现的独立人格和悲悯情怀大加赞赏;另一方面他又痛感传统艺术中的陈规陋矩对人心灵的束缚,妨碍了作为一个艺本家更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故尔他对传统艺术既哀悼伤逝,又大胆地张贴其“讣告”、宣布其已死的矛盾之情,正是解读郑板桥的艺术创造为何如此怪异的关键。    1 把郑板桥孤悬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人文背景之外,仅仅对他作艺术文本的分析,无疑是个先锋的举措和姿态,但放在郑板桥的身上却并不那么一劳永逸。因为板桥所处的时代实在是不允许他背离环境对他的特殊照顾,这不仅与清朝武力入主中原、屠戮民众,因而江南的知识分子颇有反骨有关,而且与惯有的独断专行的政体有涉。我们都知道,一个言论不自由、思想不独立的时代,要想将他的艺术创造完全只做艺术文本的分析,不仅无助于认清一个人活动的历史真相和艺术面貌,而且只会得出一个盲人摸象的可笑结果。    板桥诞生的时候,清朝的武力征伐业已结束。虽然,或许再健忘的江南人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剧也不会无动于衷,但作为斗筲小民,即便心所有恨,端的也是无可如何,何况活命奔走之劳就足够让他们对付的了。因此在政治高压和思想钳制的双重作用下,知识分子由清初的实证主义、抨击君权,蜕变为烦琐的考据,试图使自己成为一个远离现实生活的“洞穴人”;而普通民众则由于现实生活无穷无尽的挤压,最终只好信奉毫无理想可言的、甚至暗藏着不少鄙俗味道的实用主义。统治者采取的是诱惑利用和文网高织等软硬兼施的办法,作为知识分子,要么接受统治者的笼络,要么只好等待无孔不入的文字高压的迫害。而从更大的环境范围来看,板桥所生活的“康乾盛世”实则是一幅由各色人等组成的众生图,即奴才走狗、市刽、战士、狂生、考据迷、理学家等混迹一堂,正是表面繁荣背后的真实景象。我们从这个白云苍狗的时代,不难体会思想贫乏以及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社会时普遍的失语症。    ……

内容概要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生于清康熙年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元年晋士,官至山东潍县知县,有政声……所著有《家书》、《板桥诗钞》、手书刊行于世。其家书数篇,情真语挚,最为悱恻动人云。

书籍目录

一位艺术怪杰对传统的讣告(代序)    冉云飞书  札  十六通家书小引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  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  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书后又一纸  书后又一纸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五书  焦山读书复墨弟  焦山别峰庵复四弟墨  寄墨弟自焦山发  仪真客邸复文弟  再复文弟  仪真客舍寄内子  范县署中寄郝表弟  范县署中寄郝表弟  范县署中复郝表弟  范县署中寄四弟墨  范县署中复四弟墨  再复四弟墨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答同年蔡希孟  复同寅朱湘波  与同学徐宗于  复同年孙幼竹  潍县署中复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尺牍序跋碑记文板桥题画诗钞词钞道情十首    ……

编辑推荐

郑板桥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缩影,他的家信可谓无所不包,上至皇族贵胄,中至墨人骚客,下至平民布衣。谈古论今,皆不肯做熟语。可以终岁不作,不可以一字苟吟。读郑板桥能知道中国文人的一些坏习气,亦能知道一些好习气。古来文人相轻,教训别人是常事,不过这在板桥家书中要淡漠许多,大都化为理论了。通览之后,文人之悲凉可见,傲骨可见,更多的还是恬澹适然。本书是使文学爱好者大饱眼福的佳作。

作者简介

郑板桥文集,ISBN:9787805238487,作者:(清)郑燮著;吴可校点


 郑板桥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给爸爸买的.拿到书感觉又旧又脏,如果是送别人,肯定拿不出手.不是第一次在卓越买东西了,这次是商品品质最差的一次.
  •     近来很想私淑郑大师,但苦于无好且全之版本,偶然机会在此发现此书,忻喜不迭,于是购之,甚佳,只是有些许遗憾,为白文也。好在郑之文字较浅显,障碍不大。所以阅读的十分愉快。现在好像缺货了,待到来货时,有兴趣的朋友还是买本来读读吧,很全,分类清晰,纸质也好。
  •     是个自知自明的人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