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介入空间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563351718
作者:卡特琳・格鲁
页数:222页

内容概要

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艺术史与美学恃士,罗浮宫学校文凭。1994一1995年获日本关西日法交流会馆的驻地交流荣誉。现为国际策展人、法国文化部公共艺术咨询委员。2002年受竹围工作室邀请,主持“城市与河流的交会一一淡水河风光”展览策划(台北)。曾出版四本关于都会空间艺术的著作:《关于城市中的艺术》(A Popos del’art dans la vilie,1991)、《斯特拉斯堡的电车》(Le Tramway de Strasbourg,1995).《都会中的艺术》(L'Art en milieu urbain,1997),以及《艺术的社会面貌》(Pour une realite publique de l'art,2000)。
译者简介:
姚盂吟,台湾清华大学外国语言系毕业,现为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社会学系博上班候选人与竹围工作宝研究员。曾参与“文建会”委托 艺术创作与交流的磁场――全球艺木村实例”、文化空间创意再造――国际案例研究,的企划与内文编撰。

书籍目录

导读 介入日常生活的艺术

第一章 人群中的公共空间
亨利·邦德:《深黑水》
罗贝尔·卡昂:《全景录像》
温迪·柯卡普与帕特·纳尔蒂:《搜寻》
里夏德·克里舍:《艺术的宇宙》
海莫·措伯尼格与弗朗茨·韦斯特:《第十届文献展》
第二章 作品承载了我们的记忆?
克里斯多与珍妮·克劳德:《包裹国会大厦》/《铁幕,汽油桶墙》
克里斯多夫·沃迪斯寇:《凯旋门》
罗宾·科利尔:《伯森父子纪念碑商店》
丹尼斯·亚当斯与安德烈娅·布卢姆:《公共汽车站》
田甫律子:《有许多规定的快乐农场》
第三章 时间与空间的展现
沃尔特·德·玛丽亚:《垂直的一公里》
诺贝特·拉德马赫尔:《水平仪》
宫岛达男:《光阴似水》/《月光》
塔纪斯:《水镜面上的信号灯》
罗曼·赛纳:《比雅久喷泉》
法布里斯·伊贝:《贝辛人》
约瑟夫·波依斯:《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
川俣正:《临时住宅》
川俣正:《东京新住屋计划》
让·迪贝兹:《向阿拉果致敬》
让-马里·克劳特:《无题》
达尼埃尔·比朗:《三明治人》
格拉尔·科兰-蒂埃博:《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票》
让-马里·克劳特:《人们有手表,却很少有指南针》
第四章 与世界及他人共生
……
注释
结语

作者简介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今日的艺术家如何构思在都会或公共空间的作品,他们的主张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情感与精神的新感受。艺术的地位为何?我们应该把艺术品视为从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区分出来的产物吗o艺术家应该独自一人在工作室内创作,还是与其他专业对话,同心协力完成一个都市美化计划?”介人都会 这个举动应该是永久还是暂时性的?审视都会中的艺术,其实是向亡的历史提出疑问,也就是跨越艺术史的有限藩篱来接触都会空间的发展历史,并了解它与艺术的所有关联性。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办法就公共空间、记忆的角色、与艺.


 艺术介入空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还没有读过北大版的《公共艺术概论》,就个人阅读经验而言,这本《艺术介入空间》,或许是作为法语原作引进的关系,加之广西师大相对前沿的理念,是目前读到的一本,不论综合设计和策划都比较友好的一本关于所谓“公共艺术”的书:图文比例适中,几篇导读翔实且有启发性,目录有设计感而不呆滞且利于索引,介绍的大多案例都是相关领域中的经典。个人以为,是可以收下以窥该领域,类似于“XX简史”的必要书目了。但是很奇怪,国内各大购书网站都没有库存,此书如果无法更广泛的流通,是相当可惜的。(不过一直觉得,这类译介外国案例的书籍,在 目 录 上还是最好能标注每位艺术家名字的母语/英语写法,而不仅仅是中文译名。毕竟都是音译,如果不是约定俗成的译法,还会有不同说法,尤其港台译法很不一样。倒不如都标上通用西语说法,以便进一步搜索。虽然每个案例的开头页面都附有这些信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几篇导读文章。相对思辨且清晰地梳理了“公共的”、“空间”和“艺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三章 时间与空间再现”的引言文章,以及后面的案例,个人认为很具可读性。
  •     《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 〖法〗 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 著 广师大出版社在湖州的小宾馆干净的白色被窝里陆陆续续蹲点看完了这本书,往往是深夜。对于一本宣扬枯燥隐晦娇柔的艺术理念的书,着实的不应该交结在黑暗的时点上阅读,或许午后,抑或明丽的清晨,来缓和一下文字的紧张。于是又将注定的低沉和某种隐喻的灰意。不得不承认,低沉是虚伪的,隐喻则是懵懂代名词,更多的文字,更多艺术的理念——关于公共空间的,我都是带了某份青涩来忏悔自己的无知,从导读到结语,无一不是如此。其实对于建筑,或者说是一个特定城市的公共空间建筑,我们的视觉更多地被某种强行象征性的东西所污染,往往最为可悲的是建筑的本身并不是宣扬建筑本身的和环境的交融的意义,而是影射或是象征了某个理所当然强加的意志力——一个与艺术无关阶层的意志力。书中谈到了关于公共空间的定义以及作用等等的交错的概念,我无意引用,虽然很认可某些单词。唯一想提到的是书中的几个关于普鲁斯特的细节:——“无意识的旧经验因某些细微媒介而生动的引发”,强调艺术的介入,不再专注于创造具象的物体,责成观众对这物体的专注的回应,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新关系,也就是无所不在,也不可言喻的偶发感应。——就像普鲁斯特的无意识旧记忆的突然临现,时间的发生也总是非常地偶然,也就是说,没有理解的前提。——像在《追忆似水年华》一书中,主人翁提到他踉跄踢到石块时,脑中突然涌现的一种强烈的感觉。对于其中的作品而言,偏爱的是让-马里·克劳特(Jean-Marie Krauth)的《人们都有手表,去很少有指南针》Les gens ont des montres,ratement des boussoles,2000。在电车的边上的沥青路,被镶嵌了周围刻着一个或数个名字、几厘米大的指南针,当电车经过时,由于电磁力的影响,指针将偏移,抑或地下有电缆,指针也将失去精准的指向;让还请24个人担任了指南针的教父:——本雅明与普鲁斯特曾经写过他们童年时,街道或城市的名字如何在他们的想象中,随着语意的暗示或是发音的铺陈,展开丰富的意义,在这件作品和中,这些与旅行相关的名字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但同时又是相互独立的。暗色的金属材质,精密的刻度,外露的固定螺丝,摇摆不定的指针,在我看来,是对于无意识旧经验的奢华的隐喻。最后提到一句,书的装帧很能激发我购买的欲望,尤其是有些粗糙的再生纸。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现在还常回想起3年前读的这本书
  •     初看靠谱。借自上图。
  •     好案例
  •     可翻翻,但不值得买。艺术家的著作和艺术家的翻译如同他们自己的艺术一样让人费解。若有解释倒可让人明白,也可能让人觉得牵强,更可能使人发觉生活中的一切只要经过解释都可以成为艺术。
  •     无限喜欢铃木昭男的"点音"。我想我该住在里面一段时间。
  •     归纳了与公共空间有关的一些装置作品~
  •     私密经验引发的公众共鸣
  •     复印的
  •     学到很多
  •     不喜欢这种书。名字倒很诗意。
  •     装置艺术导读,副标题得解,都会里的艺术创作。观点是艺术可以成为促成公共空间的媒介
  •     在席殊做了一张卡。
  •     公共艺术 缺少细节。
  •     内容很好,可惜翻译得不好
  •     因為畢業習作,我讀這本。
  •     我对“空间”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上。
  •     没读透,基本忘了
  •     聪明>智慧 这样好么
  •     把艺术介入到日常生活空间的种种尝试。
  •     好书
  •     理解未到
  •     公共艺术是概念艺术
  •     公共艺术如何融入空间
  •     大学第一本书,如今再读
  •     现象知觉的品质和持续完全展开于一种时间之流的互动状态中,无法预测,也非独断,并且只有因为个体观察者的意愿参与才“可能”存在。 这本是城市文化丛书中比较可读的一本,关于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类似于古希腊的慎议空间)的阐释,强调现代艺术的中心性消失,强调营造“特殊性的感受”而非古典艺术的“普遍功能”。
  •     看了很久的一本书,思想上的东西不够详细
  •     学知识
  •     有意味的形式
  •     我们看、想事物的方式改变了……
  •     坦诚的说,看不大懂><不过作者贯穿全书都在极力肯定汉娜阿伦特的“公共空间”“文化”的观念。
  •     从空间角度,介绍各个艺术(装置、概念)作品,大部分都是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喜欢……
  •     正
  •     确实地说,这是一本有关装置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