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2
ISBN:9787806573082
作者:(美)乔伊斯·梅纳德
页数:371页

作者简介

十八岁的美国少女乔伊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巨大反响,并因此收到著名作家J. D塞林格的来信。两人堕入情网,但是不久后,五十三岁的塞林格便无情地驱逐了乔伊斯。乔伊斯在痛苦缓和后,重新建立了家庭,生儿育女,并成了杂志撰稿人。几十年后,她问顾往事,写下了这本关于影响她一生的一段经历的书。


 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塞林格是个太有破坏力的男人,洛丽塔情结,女人们离开他之后几乎都被世界的强光给吓住了,浑浑噩噩不清醒一辈子。梅纳德,唯一幸免的梅纳德也在荒地里哭过,然后一砖一瓦搭建了另一个世界。我太爱这强大安详的结局,光阴才是永远的情人。~~~~~~~~~~~~~~~~~~分界线之145times~~~~~~~~~~~~~~~~~~~~by 洁尘关于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笔记本里的抄录里有一则是:每次我要穿过一条街,我的脚才跨下混账的街沿石,我的心里马上有一种感觉,好像我永远到不了街对面。就觉得自己永远地往下走、走、走,谁也再见不到我了。 我还抄录了另外一则:我要用我挣的钱在某个地方为自己建造一间小屋,并将在那里度过余生。我要把它建在林边,而不是建在森林深处,因为我想让它永远阳光灿烂。我只吃自制的食品,以后,如果我想结婚或是恋爱什么的,我找一个也是聋哑人的美丽姑娘并跟她结婚。她得到我的小屋来和我住在一起,如果她想跟我说话,她就得像其他人那样把它写在该死的纸上。 混账的街沿石,该死的纸。塞林格的标签——愤怒,在读者看来是那么酷。他的另外一个标签——隐居则让他更加迷人。基于我对《麦田里的守望者》多年的偏爱,在我眼里,塞林格和他笔下的霍尔顿·考菲尔德已融为一体,我爱他的孤独、脆弱和迷离。而且,我想象他很俊美,无人之处有冷泪流淌,印着星光的冰蓝色。虽然生活中的塞林格已进入迟暮之年,但我还是把他当做一个青春男子来爱慕,这个青春男子安静地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山顶上。他没有住在森林边上。 所以,我拿到《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但是我急不可耐要看这本书,一来看一个女人将如何侵犯塞林格视为生命的隐私,二来我对我感兴趣的名人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窥探欲。 可是,我居然爱上了这本书,并爱上了写这本书的女人——乔伊斯·梅纳德。 准确地说,我爱上了这个故事。 一个半犹太血统的美国女孩梅纳德,19岁时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照片登在封面上。她一举成名,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其中一封署名“J.D.塞林格”。他告诉她,她有写作天才,天生是一个作家。梅纳德和塞林格开始通信,并被他强烈吸引,终于从耶鲁大学退学搬到塞林格那里与之同居。 这段同居生活在梅纳德简洁清澈的笔下是这样的:生活的节奏放慢了,我们在一起的生活顿时变得黯然无光。窗外是一望无垠的景色,而我看到的只是变得越来越狭窄的地平线。黄叶。因秋天的寒霜而冻死的番茄。一天比一天提前的日落。秋风不断吹打着房屋,电视机屏幕在昏暗中闪烁,我们俩吃着大量的葵瓜子,坐在那里反复看着老电影……这不是一个19岁的女孩能够承受的生活。它太枯寂了。梅纳德保持着和报刊编辑以及出版商的联系,回应着他们的各种要求。 对世俗成功的渴慕,对于她来说还是比塞林格强加在她身上的避世观念更有力量。而塞林格本身也是一个说明:你得拥有名誉,然后你才能厌倦名誉。塞林格和梅纳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终于,他将她从他的家里赶了出去。 梅纳德说:“如果我早一点知道,他是如此仇恨我热爱的这个世界,我简直不知该如何再爱这个男人。”而在他们之间的忘年之恋(塞林格比梅纳德大三十五岁)刚开始的时候,梅纳德问塞林格,我们会不会最终给对方带来不幸?他说他想象不出像他们这样心有灵犀的人会走到相互伤害的地步。 这是这个故事的中心部分。而之前之后的故事同样精彩。之前的故事讲一个女孩如何在一个犹太教(母亲)和不可知论者(父亲)混杂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成人的; 之后的故事是一个被抛弃的女孩如何重新建立自己的精神支点和生活秩序,恋爱,结婚,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离婚,成为广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她当然不是塞林格希望的哑巴女人,而且,她还以“该死的纸”和笔为生,并获得名誉。她终于成为了塞林格痛恨的那种人。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的成长。她的挣扎、渴慕、混乱和坚强,让我感觉亲切熨帖。当然,梅纳德的文字是一面之词,任何自传都是一面之词,但我愿意从这个女人的眼里看出去,去看塞林格的自私、偏执和冷酷,也看他的深刻和杰出。 这并不让我吃惊,因为我想象中的塞林格就是这样的。一个背对这个世界的人,怎样怪诞都是可能的。我通过梅纳德的眼光看到一个我不惊讶的塞林格,但我惊讶的是,我在这种间接的观看中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悲悯的东西。 是的,梅纳德的身上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和悲悯的情怀。她没有刻毒,没有怨恨,她相信亮色和爱意,相信述说和坦率,相信沟通的可能和彼此谅解的那种境界。如果说少女的她完全被塞林格的强光所笼罩,那么中年的梅纳德已经拥有了独自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和眼光。 这种能力让我倾慕,这种眼光也让我信服。这中间并没有所谓的真理可言,反而更多地掺杂了无奈和妥协,但是,它的核心是坚强的,直面的,当然也是惨淡。正因为如此,我才爱这个女人。 梅纳德在写这本传记的过程中,再次来到塞林格的那座山顶住所。二十多年前她就是从这里被赶出来的,像一个球被抛向了不可知的深渊。塞林格还是住在这里。她站在门口。他出来见了她,没有请她进门,她也没有要进去的打算。梅纳德说:“我来是想问你一个问题,杰里,在你的生活中我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他说,他几乎气得说不出话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深奥了。你不配知道它的答案。” 七旬老翁塞林格依然愤怒和脆弱。他一生孤寒,任谁也无法接近他和温暖他。他天生就是一个蔑视这个世界的人。 我愉快地看到梅纳德从塞林格那里驾车回家过程的描写。她回想了跟塞林格在一起时的某个细节,回想到三个孩子小时候淘气的情景。然后,她在回程中去看望了两个朋友,还去看望她的前夫,孩子们的父亲。前夫不在家,她留下了问候的字条。然后,她来到另外两个挚友的家里,他们为她准备了蛋糕——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生日。这些内容是全书的结尾,强大的安详的动人的结尾,我喜欢,我感动。
  •     毋容置疑,塞林格是噱头,“我与某名人的风流艳史”之类的自传(抑或说自传体小说?)迎合的永远是大众对名流床帏韵事的那么点可耻猎奇。不是自封什么圣贤,毕竟我也是受这样的龌龊心理驱使做了回她的读者不是么。“多年前,正是塞林格在信中说我有出众的才华,说我是天生的作家”——貌似当年Joyce Maynard就是这样反击声称其“不才”的评论界的。才华这种东西向来就模棱两可:如果你坚信且反复说服自己具备才华,也许你就“真正”具备它。不像金钱,疾病或者爱情, 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哪容得自欺欺人。然而,才华的暧昧性可能正是作者的偏执之源。又或许,Joyce Maynard惟一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她对自身写作天赋的笃信:这种接近宗教情感的信仰使她不被外界质疑撼动丝毫,当前生活得也算惬意安心。看来书写自传是一切心灵深创的panacea. 如果自愈是初衷,这个目的想必她是达到了,又何必执着于才华的有无呢。
  •     丸子:2012年11月18日,早1:19,我读完了《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这是一位颇有才能又热爱世界的女性的探求。如书名所示,塞林格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或许梅纳德其它文章因循母亲的教诲,讨好普通读者,但是这本书——越到后面越觉得——充满自我挖掘的真诚。特别是她成为孤儿、离开丈夫,经历诸多悲喜之后想要重新梳理与塞林格的关系,站在他的门口坚定问出“在你的生活中我有什么用”的时候。Nietzsche说,“唯有旷日持久的痛苦…才迫使我们跃入最后的深渊,与一切信任,一切善心、面纱、柔情、中庸相决裂,而从前也许我们是在其中安置了我们的人性的。……人便有了更多的疑问,尤其是有了一种意志,即与过去所问相比,今后要更加经常、深刻、严格、坚定、恶毒、平静地发问”。在我看来,梅纳德数十年的生活使她获得了如此发问的力量,剔除掉怯懦和伤心。与之相比,塞林格更像一个刻薄鬼。对己刻薄、对人刻薄,他不爱这个世界,寄希望于纯洁少女来医治自厌。“我没有利用你!”他大声喊道,“我甚至根本不了解你。”这是第一个触摸那少女裸体,写信告诉她“你是一个作家”,住在一起指导过她生活的男人说出的话。没错,我从未了解你,而你却借我的善意毁了我珍视的一切,与外界的人般无异伤害着我。可是,塞林格忘了,他的言行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以至她再不能如此去爱另一个人。“那是她自己的事”,我猜他将这么回答,每一个唯对己负责的人都会这么回答。对梅纳德,他终究是个自相矛盾和缺乏耐心的导师。梅纳德,一定因为听到“我甚至根本不了解你”而生彻骨寒意。在他们初次坦然相对时,她提到“被拯救……被释放,被启蒙,被一只神的手触摸”;最后一次对话后她忆起,他曾说“你真是个傻丫头啊。你难道一点也察觉不到我对你越来越厌烦了么”。被自己喜欢的人讨厌,而且不可逆转,是不是堪比被神祗所弃的绝望?我想说说她一直不能放下的原因,并非一个“爱”字可以轻易带过。18岁的梅纳德终止学业,隔绝朋友和家人,抛下过去依赖的一切住进塞林格家里。她没有别的任何,只有他和他的爱。而他想让少女专心写作,过与他相似的生活,哪怕她已表态自己不是视写作为命运的人。斩断根基,漂浮起来的透明少女,被男人重新赋予使命、性格和价值。性,也是其中一个步骤——他要给她形体,尽管没有成功。《纽约时报》的女编辑说的没错,这些想法很危险,因为它们和女孩的过去缺少联系。现在,为了离开日常的迷惘沉闷,被“同胞”关心、重视,她决心成为另一个人,如塞林格所愿,却是自己无法沟通的人。当男人把她赶走,她想起原来的自己:热爱世界,渴望一个家,睡在一个不会离开自己的男人身边,养育孩子,在暖阳下遛狗(p253)。于是,年轻女人荷着未褪的疲惫、困惑、痛心,追求着。有过漂亮行头,甜蜜的话语,身体的舒展,令人陶醉的工作,几个孩子……美好时刻的她相信自己已经走出塞林格。然而,仍时时尝试遵循他的饮食守则,从他的角度看待周遭,延续不信任医生的态度,将作品寄赠;好像不断争取进入塞林格世界的通行证,以重新被他的关切笼罩。那个男人说到做到:什么都结束了——她永远被拒于神祗的拯救之外。于是,他曾经的表现几乎化为一道诅咒:无法幸福。母亲的影响和财政拮据与之共同塑成梅纳德满是创伤的大半生。文中她一再提及“母亲一定会高兴的”,而专栏写手的身份令她不得不写适合读者口味的快餐文章。她真实的声音消失不见。直到同母亲决裂十几年,经济上逐渐宽裕之后,她才稍稍找回属于自己的言语,并决心与最后的敌人——塞林格来一场清算。她写到,“我并不想伤害他,只想让他永远地离开我”(p367)。梅纳德到底没有跃入Nietzsche所述“最后的深渊”,所以大概无法认清塞林格。而既然曾“和他在一起”“拿她的精神冒险”,她就终于鼓起勇气去面对依恋塞林格又要成为自己这二者的巨大分歧。我不敢确定她是否与己和解,结尾处温馨的文字也许带有收场的潦草,像一切重大问题仅有微声的回应。《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不是上乘之作,即便在回忆录里也不是。同样是爱,梅纳德缺乏歌德写《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手腕,没有把素材融进如花如沫文字中的笔力,更莫提多年后忽视曾经恋人的超越。甚至这部回忆录都会被认为在利用塞林格的名声。歌德与塞林格向我们诉说同一件事:写作者永生,而生活者速朽。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去世。有的人活着时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死后通过他们的文字方能被爱。关于书名。书中写道,“一天夜里,我正在做梦,突然有一句话从我脑海里闪过。它使我如此激动,我一下子从梦中惊醒。……‘我在非洲曾经拥有一座农场,就坐落在恩贡山下。’这句话是这样朴素而平凡。只用这样简单几个字‘曾经拥有’就说出了无限的失落和渴望。农场失去了,这个女人不会再回到那里。”是的,中文译名即取此意吧: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但是,我认为英文书名“At home in the world”更能体现作者的主张。努力使生活中的事物有价值,不断尝试去摆脱经济拮据的限制,父亲酗酒的阴影,母亲的称赞和命运,以及,那个男人的影响。如果说梅纳德用了大量篇幅描摹和追忆别人,那么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理解曾经的一切对自己意味什么。如她在开头说的,“这只是我自己的故事”。若是丸子,你读了这本书觉得无甚裨益,那毫不奇怪。因为那个深深影响她的男人,是最初遇到的、难忘的“同胞”,这么多年来她情愿为他保持忠诚和沉默,至于他是不是塞林格,真的不重要。久米 2012.11.18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我试图客观公正地去阅读它可很显然没有成功,因为此传本身就如此片面。还有,我只关心塞林格,而不是他的情人
  •     一起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该书比塞林格好十倍,乔伊斯驾驭语言的能力与生俱来!
  •     喜欢看传记,这样可以更加理解人性。不管他是名人或普通人。看了这本书,也赞成这么一句话:作品不等于人品。
  •     书的前半部分特别好。
  •     对于不可一世自以为是的文艺女青年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     200105《译林》
  •     一口气把它读完,让我悲伤,让我想起了好多事情。
  •     表情做作,略显浮夸。
  •     呃 鑒於塞林格的狀況 這書大概能再版了
  •     无聊至极。个人以为她当当情人就行了,这本书写得多余。
  •     虽然文笔一般,但她和母亲的经历对我们这代女性仍有许多参考价值。
  •     非常好。情真意切,细致入微
  •     “你的问题,乔伊斯,你的问题是……你——爱——这个——世界。”
  •     不是在译林上叫做《红尘难舍》么,这出版社都什么卖点啊!
  •     梅纳德
  •     顺势疗法
  •     就坑我吧你们
  •     在译林上看的
  •     心里觉得很堵。一段跨度35岁的爱恋,塞林格是没有什么错的,梅纳德也没有。可是,恋爱中的年长者和有权威者将意志强加于弱势的一方,实在是不好的,让后者失去自我。年幼一些的贪慕虚荣、爱恋繁华又如何?每个人得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生命,也许得从错的路长出经验教训,再走向对的路。塞林格得到了金钱和名望,有能力鄙视拒绝这些,可是他怎能要求19岁的恋人像他一样安于隐居,不受尘世诱惑?
  •     我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低。难道大家是冲着塞林格的八卦去看,结果发现一个里面连性描写都乏善可陈?这不是杜拉斯的《情人》,没有那种黏糊糊的深情,但是会告诉你,如何在一栋你心爱的房子被改造最后却依然被强拆后,完成真正的重建。
  •     其实写得挺好。
  •     如果不是这个题目,恐怕一本也卖不出。通篇碎嘴、絮语。
  •     竟然没有标记过啊,其实是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读的。
  •     对的那个人,会在你开口之前,先说:没关系,我来吧。这就是真正喜欢你的人。不强的恶性循环,不强,让我们只能抓住手上现有的,不敢冒险,不敢放弃,让我们丧失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做着十年如一日简单,重复的工作,不要太强,过得真的就比较好一些吗?
  •     为什么分数这么低
  •     因为塞林格的神秘才在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拾起,虽然窥探隐私是不道德而且被塞林格自己强烈谴责的。但是您要不要这么打着塞林格的幌子来给自己写传记呀!我愣是看了一个小时看到第三章才看到塞林格的影子!
  •     无甚感觉~挺勇敢的一个女人
  •     平凡的推荐。很多东西有同感。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释然了。
  •     粗略翻过吧 其实书的本名和塞林格并无关联,内容也只是部分与塞林格有关,只是在中国出版时为了讨噱头罢了~
  •     这是在译林上刊出过的那篇标题好像叫《难舍红尘》的吗?
  •     爱是冷酷
  •     因夫而贵吗
  •     又一本高峰体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