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随笔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年5月新1版
ISBN:9787540409050
作者:[英]乔治·吉辛
页数:239页

内容概要

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1857-1903)是英国小说家,散文家。他生于约克郡的威克维尔特,在伍斯特郡的公谊会教派寄宿学校及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1876年因偷钱救助一个妓女犯了罪,被判处短期徒刑。后来,因朋友的的帮助,被遣送往美国,教语言课数月,在芝加哥过这穷困潦倒的生活,几乎濒于绝境。当时他曾写过一些短篇小说投稿于《论坛报》。1877年返回英国后,还曾去德国学习哲学。虽然他是一个天赋很高,诚实、正直并有学问的小说家,但两次不幸的婚姻(第一个妻子因酗酒而悲惨地死亡),使他整个一生沦为写廉价小说的苦役者。
吉辛的主要小说有《新穷士街》(New Crub Street,1891)和《在流放中诞生》(Born in Eile,1892)(该书中男主角葛德文·碧克有一部分是作者本人的自述),还有《古怪的女人》(1893)。
贫穷对于人的腐蚀作用是所有吉辛小说的主题。他既不相信有产者的慈悲,也不相信无产者的反抗,从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吉辛崇拜狄更斯,力图师承其风格。他写过《狄更斯的研究》(1898),该书有其独特的见解。这本研究狄更斯的书,至今仍被认为是描写小说家的好书之一。但他并不同于狄更斯,在揭露与批判现实社会时,对改良社会不抱任何幻想。在创作方法上,他继承了前辈文学大师对环境、人物的典型描写,又分析人物心理方面的特征。他的大多数小说都用具体而冷酷无情的素材来描写,这使他不能赢得众多读者的欢迎,人们对他在写小说方面的尊敬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亨利·赖伊克罗夫特杂记》(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即《四季随笔》)是1903年发表的一部半自传体性质的小品文集,是吉辛的散文代表作。日记中叙述一个隐士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与回忆过去生活。作者认为,生活与思想的乐趣,可以战胜以往悲哀的回忆。吉辛在该书的“前言”称亨利·赖伊克罗夫特是他的好朋友。据说此人以卖文度日,生活极其穷困。五十岁时,得到一笔遗产,使他终于摆脱了劳累的生活,迁居于埃克塞特乡下,远离尘嚣,在宁静中度过晚年。他死后,吉辛将他在埃克塞特生活时期写下的杂记,整理成为文集。其实,亨利·赖伊克罗夫特并无其人,它是一本改名换性的自传体日记。吉辛只是通过亨利·赖伊克罗夫特的自述,抒发自己的感情,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吉辛自己穷困的一生,它对文学名著的爱好与追求,对于大自然和恬静生活的向往,在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四季随笔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李霁野译的《四季随笔》曾在1985年出版过,此次重版可以一慰网上不少读书人的胃口。作为乔治·吉辛少有的随笔作品(他的小说作品倒多,一生写了22部长篇小说,3本短篇小说集),《四季随笔》的题词——贺拉斯的“像我们所祈求愿望的”值得留意,诚如乔治·吉辛自我评价的(“在我的其他无益作品随着我的无益生命逝去时,这作品多半还会存在”),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名声,在英国随笔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在于乔治·吉辛所假托的穷文士亨利·赖克罗夫特过上了无数读者“像我们所祈求愿望的”生活。告别卖文为生的艰难生活,微薄的遗产和安静的晚年,读书,散步,这些渴望如果说特别打动读者,也许正在于它首先打动的是作者本人。
  •       读《四季随笔》,有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情情切切,悠悠绵绵,那么那么地自然。没有太大的波浪不惊,没有过多的忧伤不减,只是情到深处不忘至情,感人至深处不少打动人的地方。一本好书,莫过于此了。   “今天我站在那儿观看收割庄稼的人们,产生了一种愚蠢可笑的羡慕。”不种庄稼的人羡慕农民勤劳朴实,而农村里的农民又羡慕城市的人享尽铅华。这一句话不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吗?“多么愚蠢可笑的羡慕啊!”再朴实的句子可能就是这样了,没有矫揉造作的一丝一语,有的只是这个遭受苦难的老人的唠唠叨叨,却让人听得如此顺耳。   四季是多么自然的变化啊,在吉辛的笔下。难道你读不出那种中的自然和清新吗?还记得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那日,陶渊明不也是这样写出来的吗?或许,那日陶渊明也有这样的心境,或者,那些日子正好吉辛也有这样的心境,才使得两者的心境离得那么近,近的几乎让人无法辨认。也许,那时那地,陶渊明就是吉辛,也许,吉辛就是陶渊明。谁还会真正去在乎呢?   “那个地点不再存在,它过去也只为我而存在。”吉辛,那个苦命的老人,却没有抱怨生命不公的呻吟,有的也只是对生命的敬畏、热爱。
  •     这几天我也正在看这本书,越看越觉不爽。annieyunliu同学说翻译带些古意,这个我不赞同。要古意,那是梁实秋、林语堂等那一群作家的语言特点。而李先生的翻译感觉多是病句,似乎每句都是如此。
  •       1992年3月9日
      开始读乔治-吉幸《四季随笔》“春天”部分。此书又名《亨利-赖伊克洛夫特杂记》,是吉幸在1903年发表的一部半自传体小品文集。“把书从架上取下一本来,便意味着要开始回忆了——多么生动的回忆......”我喜欢这样的调子.
      
      1992年3月13日
      晨读《四季随笔》冬一章节。太阳升起,我已读完了这本小册子。
      
      ——————————
      还记得写过一篇书评,发在那一年上海的青年报上。译吉幸最好的,应该是梁遇春吧。一生襟袍未曾开的梁,自己的文章也弄得吉幸味了。
      
      
  •     其实李霁野的这个译本,在许多词语的选择上,是非常准确而且古雅的。
    但有些表达不太符合现在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是事实。
  •     1993年1月22日
    除夕夜,读梁遇春译兰姆的《除夕》。太阳、和风、苍穹、孤单的散步、青草、聚会、快乐的酒杯、烛光、炉边的闲话、无害的自夸......
    1993年2月10日
    读梁遇春《春醪集》。奇怪梁经历平平,却文章超特不凡。人谓他将有一树好花开,可惜26岁就死了。又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     呃,我抽这句话出来,不是说它拗口,而是喜欢它(掩脸)。
  •       07年买了不少新书 这本的翻译最让人不敢恭维
       啰嗦 繁复 句子不通 差点连看完的兴趣都没有了
      想看的诸位还是在图书馆里借着翻翻再说 毕竟文字的高下是要亲自评断的 哈哈
  •     个人感觉,翻译或是文学者流,还是旧时译的较好!建议多读读那些大家的作品,李霁野的译本真的不错,希望各位能耐着性子读完!
  •     我也很喜欢这个版本。哈哈
  •     说得很对。哀叹中折磨。
  •       "我本来就是一个忆旧的人,昨日长沙城大雨,无事,便想起原来常去的识字岭青山旧书店,亦然念及书店主人“贺眼镜”,此君长我许多岁,却平和近人无沟通阻碍,现家藏的多数外国文学书籍多从此君处搜得。  可惜此君早已远飘北京,书店也几度易主,但仍然保持着原有风格,不大的平方面积里整齐陈列着黯淡陈旧的书垛,仅容1到2人进出。  乔治·吉辛的这本《四季随笔》便是从简易书架低层弯曲着身子搜出来的。  任何一本算的上上佳国外文学翻译作品我唯一的选择标准便是要有好的中文语感。我买任何一本书都必须站着读完一到两段文字再做决定。  我想我喜欢上了他开篇的这一段话,没有任何语种所带来的晦涩不便的障碍,他就我前一刻一直在内心沉寂想要说的话,那么亲切,浓烈的情感就像春雨一样满含着潮湿,要破口冲出,却依然有着某种慢慢才被人理解和懂得的酸涩。  我有一个多星期没有动笔了,整整七天我什么都没写,甚至连一封信都没写。这样的事在我的一生中,在我那焦躁不安,依靠艰辛劳动过活的一生中,我不是为生活而生活——如同所有人应当生活的那样,而是在恐慌煎熬之下生活。  一个在平顺中度过的天才也许会最终走向平庸。但是在这里我体味到为文人所维系生命的高雅的情节,或为爱或为细琐的爱好向往,或为平静恬淡的生活,却始终被内心热烈的火焰包围,形成赞美,这便成其为一生,显得无法细说的苦涩被情感的主人幻化做文字便具有某种独特的魔力。  我在公交车上看完这些文字,不是因为有轻视它的思想,而是常常被他的丁点发现和美好零碎的构想所牵动了放不下来。  有时我抬起头,视线接触到公交新村沿线的行道树——一些在冬天褪去叶片的光秃的小叶杨,此时,就像在空间里被某种隐蔽力量划花的玻璃,那些星星点点的绿色芽孢,它阻碍了我眼睛投去的方向,那些昨天我看见的房屋红色外墙,变得不完成,他的文字里始终浸透出潮湿。  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气息,像春天的幕布漂浮着。他一直在说他的房子,一间让人喜悦无法比拟的好房子,一条四季变化的道路,而在这中间铺成展开却是一些来往过去书,像他身边晃动的女性的影子,他对她说,轻声细语,柔情妙曼,我常常想这世界再没有如此钟情的男子了,一些永远的初恋值得保留,而不因人世艰苦拖累而转移,  而这确不同于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游者的遐想》,那种博大代表了被压抑的宣泄。  我也在行走,在行走中不能停止遐想,但我肯定我的小说绝不是只从人事出发,所以它无所依靠的时候我知道内心却持续在一种被冲破的力量当中。  "
  •     书是很好的,但翻译真的不行,貌似有个旧版的翻译还比较好
  •          整个早晨,卧在床上,手执一本书,阅读让我感到沉静。读毕,向窗外望去,看到没有情绪的天空。
        
         George Gissing的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中文书名被译成《四季随笔》,编辑称它为《瓦尔登糊》的英国版,似乎有点言过其实。
        
         手中的版本是台北出版社的。硬皮书面,洁白的书页有一种大陆出版的书缺少的厚度。繁体字,竖版,独特的风格。我喜欢的。
        
         只是对书中的翻译颇为失望。拗口的词汇和生硬的句式抹杀了原文的美感。阅读,要忠于原文,尤其这种散文式的随笔。
        
         书是以春夏秋冬为章节,记录的都是些琐碎的细末。行走,阅读,思考,衰老,死亡。
        
         作者是个彻底的自我主义者。大隐于市。
        
         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常常搬家,甚至连几个住处都完全忘记。他与城市的喧嚣格格不入。偶尔与人的接近使他受不了。他不得不走开。
        
         他独爱宁静。每天早晨醒来为沉静而感谢上天。他喜欢在安静的房间里,无所事事地坐着,仰望天空,看着地毯上的日光,随着时光一分一秒过去而变化。
        
         他常常感叹时间的流逝。他比实际年龄老得多。在不应常常想着失去青春的年岁里缅怀过去。在秋天温暖安静的日子散步,会突然停下脚步对自己说:我的生活过去了。
        
         他说,自由的人想到死的时候,比想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少。他常常想到死亡,于是他不自由。
        
         无疑,这本书是孤独的人所写,写给孤独的人。
        
         关于孤独,使我想起《秀拉》中两个女人的对话。
        
         ——我拥有我自己。
        
         ——孤独,对不对?
        
         ——对。但我的孤独是自己的。你的孤独是另外的人的。由他人制造,传递给你的。二手货的孤独。
        
        四季循环,永恒的轮回。不变的是只是生活的龌龊,还有孤独的主题。那是可悲的真理。
        
         作者说,一定有精神和我类似的人。我想,他是对的。
  •       我本来就是一个忆旧的人。4月24日长沙城大雨,无事,便想起前些年常去的湘雅医院左侧的“青山旧书店”,亦念及书店的主人“贺眼镜”——贺青山来。此君长我许多岁,却平和近人与湖南文学文化圈内人士长期维持着一种特殊友好的情感。有时候觉得在他那里除了书本字画的交易购买这种直接的目的而外,常常行走还能获得意外的交流和人际惊喜,有一种文学回家的感触。和省内著名诗人彭燕郊老师的相识便是得到了他推介牵线的便宜,现仍心存感激。我家藏的63000多册外国文学书籍多从此君处搜得。
      可惜,此君早已于01年远飘北京,书店也几度易主,但仍然保持着原有风格,不大的平方面积里得到超值利用,整齐陈列着黯淡陈旧的书垛,仅容1到2人进出。
      乔治·吉辛的这本《四季随笔》便是从简易书架底层弯曲着身子搜出来的。任何一本算的上佳作的国外文学翻译作品我唯一的选择标准便是读来要有好的中文语感。我买任何一本书都必须站着读完一到两段文字再做决定。
      我想我喜欢上了他开篇的这一段话,没有不同语种再次翻译所带来的晦涩和陌生感,它就像我前一刻一直在内心沉寂着想要说的话,那么亲切,浓烈的情感就像春雨一样满含着潮湿,要破口冲出,依然有某种慢慢才被人理解和懂得的酸涩。
      “我有一个多星期没有动笔了,整整七天我什么都没写,甚至连一封信都没写。这样的事在我的一生中,在我那焦躁不安,依靠艰辛劳动过活的一生中,我不是为生活而生活——如同所有人应当生活的那样,而是在恐慌煎熬之下生活。”
      一个在平顺中度过的天才也许会最终回到平庸。但是在这里我体味到了文人维系生命的唯一主宰却是高雅的情感,细琐的爱或磅礴自由的向往,或为平静恬淡的生活,却始终被内心热烈的火焰包围,也许我们始终不能看到(我们只是平庸的个体,爱恨都逐渐在规矩和压力下趋于平淡。)形成赞美,这便成其为一生,(不痛苦,不自卑,不流弃)显得无法细说的苦涩被情感的主人幻化做文字便具有某种独特的魔力。
      我在公交车上看完这些文字,不是因为有轻视它的思想,而是常常被他的丁点发现和美好零碎的构想所牵动了放不下来。
      有时我抬起头,视线接触到公交新村沿线的行道树——一些在冬天褪去叶片的光秃的小叶杨,此时,就像在空间里被某种隐蔽力量划花的玻璃,那些星星点点的绿色芽孢,它阻碍了我眼睛投去的方向,那些昨天我看见的房屋红色外墙,变得不完整,他的文字里始终浸透出潮湿。
      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气息,像春天的幕布漂浮着。他一直在说他的房子,一间让人喜悦无法比拟的好房子,一条四季变化的道路,而在这中间铺成展开却是一些来往过去书——像他身边晃动的女性的影子,他对她说,轻声细语,柔情妙曼。我常常想这世界再没有如此钟情的男子了,一些永远的初恋值得保留,而不因人世艰苦拖累而转移。而这确不同于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游者的遐想》,那种博大代表了被长久压抑苦乏的宣泄。
      我也在行走,在行走中不能停止遐想,但我肯定我的小说绝不是只从人事出发,从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投递出星星点点的火光或悲激怒的责问,所以它无所依靠的时候我知道内心却持续在一种被冲破的力量当中。用自然的维度面向生活,这是超然的琐碎。我喜欢。
      
  •     兴味盎然啊 想像不出
  •       坦然真切、发自肺腑的人生独白
      
      人生是需要思考的。每个人无不对人生作这样那样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变得更加成熟,生活才有可能日趋完美。而社会也是在人们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进步着,完善着。没有思考的生活一定是苍白无趣的。人是富有理智、充满灵性的高级动物,怎么会没有思考呢?所不同的,只是各自的思考方式、程度与结果等有别而已。我们每个人对于人生必然都有自己的认知与解读。不过,看看别人是如何思考的,尤其看看那些在这方面给世人留下优秀之作的人是如何思考的,的确不无益处。
      《四季随笔》正是一部思考人生的书。我们从中不难读到许多颇有价值的东西,发现很多亮点——这也是我在翻译过程中所切身感受到的。自己翻译过的书也算不少了,能把这部作品译介给读者是我的莫大荣幸。这既由于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又因为笔者相信拙译存在的价值(后面对此将有所提及)。我的翻译是有选择性的,不是只要能出版的书都翻译。人生短暂,应该把宝贵的精力和时间用到刀刃上,用到自己喜爱的作品上。而本书,便是我所喜爱的作品之一,也是我的翻译体系和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吧。
      如前所说,这是一部思考人生的书。但作者的思考很特别,与很多人的都不同。而这也形成了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像我们许多人一样,作者在他的人生途中艰难地工作过,拼搏过,挣扎过。他吃过无数的苦头,遇到过太多的挫折,经历过许多的世面。到了中年以后,他的经济条件忽然得到改善,使他得以过上悠然自在的日子,不用再为生计奔波、发愁。在这个时候他脱身于社会之外,独居一处,于一年的春、夏、秋、冬里,对人生作方方面面的思考。他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用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社会,观察自己所走过的一生。所以他观察、思考的角度是颇为特别的,不受生计、环境等因素影响。他因此非常超脱,非常洒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出了这本“只为了满足自我”的书。由于只为了满足自我,让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趣味——比如像作者以前写的小说那样――所以他便能无所顾忌地说出真心之话,发出肺腑之言了。此书的可贵正是在于它讲出了作者心中的真话,而不在于讲出了多少合理合情的事,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真知灼见。
      我们都知道说真话不易,生活在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说话表达意见时往往会顾忌这顾忌那。所以真话就显示出了它的珍贵。本作品正是一部讲真话的书。书中的某些观点看法不一定正确——其实世上任何人的观点看法都不可能完全正确——但全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坦然而真切。作者写下这些话时,毫无顾忌,因为他只是为了满足自我。本书原名为《亨利•赖克罗夫特日记》,既然是日记,就很带有私人性。“纯真”恐怕是此书的最大特点,我们从中可以更加深入、真切、全面地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多地了解到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基调是灰暗的,悲愁的。这是因为作者不仅亲眼看到,自己也深深体验到,人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必须付出多么巨大的艰辛!此种情况这位十九世纪的作家写得极为深刻,他再一次道出了一个确定无疑的真理。既然是真理,必然就具有永恒性——在读着这本书的同时,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看今天的社会,不同样如此吗?为了生存,每个人都必须有很大的付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生活难啊!”人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真是一个可悲的、残酷的现实。人生一辈子,应该过得轻松快乐才是,但如果你的物质条件没有达到一定水准,你永远也轻松快乐不起来。要想真正过上幸福美满、潇洒自由的生活,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作者在他年轻时没有做到,整天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吃尽了苦头。他对此充满感慨,在终于跳出了那个为生存而操劳的大漩涡后,还对那样的生活心有余悸,耿耿于怀。生存,生存,人为什么仅仅为了生存都如此艰难呢?这是本书留给我们的思考,或者说是笔者从中不断得到的思考。其实这个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或面临过的生存问题,绝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普遍、太重大了,谁也逃避不了它,谁都要面对它,谁都要过这一关。只有在你觉得不为生存发愁的时候,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你才会真正过得轻松自在,从而也才会真正享受到这“美好的人生”!我们不无遗憾和同情地看到,世上有不少人一辈子都“不得不”为生存辛苦地操劳,否则生活就会出现问题。我们多么希望天底下的人都能过得轻松快乐啊!于是我理解了作者的悲观情绪,理解了他的愁闷与哀伤。无论如何,他的种种情绪与忧愁都是非常真实的,它们毫无掩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从中更多地看到一些积极的、有益的东西。作者不是要让我们看到生活令人可悲的一面,他只是在毫无掩饰地袒露自己的心扉,真切地表露自己心迹,痛痛快快地把想说的真话向自己倾诉。他主观上并没有想到要告诉人们什么,只是我们可以从他这本内心的独白中,更多地看到人生,了解人生——这必然是有好处的。其实无论什么事,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自己有怎样的态度决定着自己有怎样的人生,不是吗?
      阅读本书,我们还可以对英国的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作者经过多年的拼搏和挣扎后,冷静地对它作了各个方面的思考,涉及生计,书籍,艺术,战争,英国人,英国的政体,贵族,人与宇宙万物,科技,农耕,关于生与死,食物,等等,真可谓包罗万象,堪称英国社会的小百科。作者的思考是自由的,无边无际的。我们仿佛随着他的思绪,深入到他所处的社会。我们仿佛从那样的社会中,又看到与自己这个社会的一些相似之处。于是我们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多的解读。作者对有些问题看得深刻,比如科技的负面影响问题。他在书中指出:“我憎恨和害怕‘科学’,因为我深信在未来很久(如果不是永远),它将成为人类冷酷无情的敌人。我看见它将生活中的一切质朴与优雅和世上的一切美丽破坏。我看见它在文明的面具下恢复着野蛮。我看见它使人的头脑变得黑暗,内心变得冷酷。我看见它给一个时代带来了广泛巨大的冲突……。”乍一看这似乎很可怕,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想,难道情况不是如此?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结果必定会相当严重。我们完全可以把作者的话看成是他向人们敲响的警钟。科学本来应该造福于人类,但无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带来了灾难。比如核武器的问题,已经日趋严重,甚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还有克隆人的问题,也严峻地摆在世界的面前。正好前不久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听了一场演讲,谈的就是科学给现代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我对此有了更多的思考。如果我们不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过多地、超前地进行科技开发,必将造成不幸的后果,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
      作者一方面在悲愁中回忆过去,另一方面又热情地抒发着对自己眼下的生活的满足,使我们看到人生光彩的一面。人生本来就是多面性的,绝不是单调的。这时作者便从对大自然的抒发中,流露出他的喜悦之情来。他的文笔是很美的,让读者从中分享到他内心的快乐。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既然把本书分成四季来写,必然少不了对大自然的描写,对美丽景色的赞颂。这里我们不妨先对此“领略”一下吧,为随后的尽情欣赏作一铺垫:“在这个炎热的天气里,我有时喜欢于强烈的阳光中漫步。我们这个岛国的太阳从来就不热得无法忍受,它在盛夏的狂欢中有一种壮美,令人喜悦。但在街道上却是难受的;即便在那儿,凡是看见了阳光的人,天空的光彩也无不给各种普通的或丑陋的东西增添美丽。我记得曾在八月里有一个公假日,出于什么原因我全程步行穿过伦敦,意外地享受着一条条大街上荒无人迹的奇特景象,并随即为感受到某种美而惊讶——只见在街上那普通的狭长景色中,在暗淡的建筑中,有一种我从不曾知道的妩媚。那些深长清晰的影子,夏日里只有几天才能见到,它们本身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落到没有人的大路上时更是如此……”那情景,不是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吗?
      
  •     旅行的时候带上的它。
    一开始觉得生硬,后来发现,别有味道。
  •     英语长句多啊,一的词可以用N个从句形容。
    译成中文,“的”也相当多,当然我也非常怨恨那么多的“的”
  •     恰恰相反,李霁野先生的这个译本读得我兴味盎然,真的太美妙了,而且极富韵律感,同时能够感觉到中文的音乐美和英文的韵律美,难得的佳译!
  •       哦对健康色vjcxvb小雏菊usdfsdfsdujdfb每股斯蒂芬基本面jkdbsf计算机罚款多少麻烦比赛的纠纷快速多变父母的包袱积分榜第三方便上帝发誓非是的基本的反倒是附近的说法打开房间斯蒂芬udhfjsdbf第三方的时刻将房贷首付isd对司法活动时辅导书的放声大哭肌肤的风景是的复苏的咖啡机斯蒂夫iefsdjfsdbfsgafsd的加快速度恢复艰苦发挥sudfsd.sd的。df.d...ds但是。电风扇的粉红色大夫似的、是否收复失地、、 。的, 大夫似的分批所发生的法律斯蒂芬的山坡发生的方式f.sdfdfhdsjkfsfa.kdjfsdfishdio第三方iosdfhaklfsafasfsdf峰第三方、第三方速度、方式大夫似的、 速度发生的卡拉防辐射的粉红色的房贷首付但是当时的说法都是分开了很多司机负对手交锋大家看法司法鉴定试点省份iudsd IDF但双方都是辅导书i地方的      :-O  地方斯大林咖啡馆和京东方开个房但是反对更好的风景看法改变但是没法打碎了发生的麻烦不是的ukfdskfb马上到附近开设的部分都是美女风格使得发送旅客发送的
  •     如何才算是好的翻译?怎样在保持原作的特点和符合现代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上找到平衡大概是所有翻译人都会遇到的难点。我没有读过其他人的译本,无从比较,也没有读过吉辛的原著,但是我可以感觉到李先生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尽力维持原作者的写作特色。他的翻译带些古意,应该更符合吉辛的年代。
    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读这本书。
  •     呵呵,不好意思地说,没细看。我超喜欢这书,今天下地铁后在地铁站站了半天看这书(回家就光顾上网了)
  •       终于看完了。。。不容易 。。3月份开的时候写了下面的这段话,到最后我的看法仍然没有改变。
      -----------------------------------------------
      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由李霁野翻译,世纪出版集团的版本,错字已经到了不能忍的地步,况且我还刚刚读到夏的部分而已。。此外翻译的也十分让人诧异,有些句子仿佛是被直接从切开的鱼块中拿来拼凑出来的鱼形似的。仅仅拿我刚刚读到的115页这几个句子来说,你就应当感觉出来,这是怎样的一本弯弯曲曲的译本:(以下为三段摘用)
      
      ……地方无论怎样可爱,天空无论怎样可喜,成为当时一个人的重要部分的心和血的精神,若不是有适当贡献,这些外在的东西是不会有用的。……
      
      ……若是我随着一时的冲动行事,有怎样的机会会使我享受到记忆中所珍藏的另外一点钟这样时光呢?……
      
      ……那地方不再存在了;除了对于我,也向未存在。……
      
      
      此外还有一点(尽管自己也还不能完全做到),就是当同一个名词之前冠有多个形容成分的时候(除了个别需要强调修饰语的情况下),应当尽力避免每一个都以“的”结尾,例如“ XX的XX的XX的某某”这样的短语 ,会让人读起来有种不痛快的怨恨,很想砍掉那么多的“的”。
      -------------------------------------------
  •     我最近在读的版本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者是李健,个人感觉还可以。
  •         这是一部随笔作品集。似乎作者写作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出版,只不过在生活是的最后几年,作者在隐居之时的闲思。一个个片断式的想法随感。纷至沓来。然后以四季的划分来暗喻人生。
        其实我想象中的退休生活也是如此,没有什么追求,没有什么理想,除了闲适和良好的阅读外,一切似乎都是不必需要的。偷得浮生半日闲,而人生时时都是闲,那是多么的美好。而这种美好又是一生辛苦工作之后的休闲。又是多么的舒适。
  •        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是读不下去了。虽然它是如此著名,可是中文版的翻译,意思可以理解,读起来却十分拗口。这也是我极少读外国散文的原因。然而看到这样的句子,还是忍不住会心一笑:
      
       有天早晨我醒来,突然想到歌德和席勒的通信,我很急于要打开这本书,竟比平常早起了一点钟。
      
      
  •        《四季随笔》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小品文之珍籍。作者吉辛以隐士赖克罗夫特的自述,抒发了自己对文学名著的爱好与追求,对大自然恬静生活的向往,是其坦然真切、发自肺腑的人生独白。
      译作洋溢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深刻哲思的华彩,融入了译者对人生、对自然、对财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     让人有收获的评论。谢谢。
  •       
        像每一个平凡的人所畅想的那样,有一天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追随想要的生活,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人,甚至,离开尘世中约定俗成的日常轨道,像鸟一样随季节自由迁徙。当然,也可以哪里都不去吧,就在一座喜爱温暖的房子里,吹吹春天的风,嗅嗅夏天的雨,春去秋来,安稳度日。
        在英格兰乡下一所安静古老的房子里,穿堂风带来落叶松的自然芳香,晚年的罗夫特就在那儿静静等候,万物归来。他怀着无比安宁的热忱住下来,他敞开半生为人的襟怀,温情打量周围的群山朝阳野花。他还有着并不怎么坏的独特品味,那些沉潜在日常琐碎中的细节之美,就像英吉利海峡多雾潮湿的风,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逸出来。
        如果不是意外得到友人遗世馈赠的一笔资产,赖克罗夫特还在伦敦郊区过着衣食无着、流离无居的日子,靠着不太强壮的身体和也不怎么精明的头脑,半辈子都没遇到多好的机遇,短暂的快乐有过,希望也有过,可总归无法摆脱自身生存状况的局限和种种烦恼。就要进入毫无任何希望的晚年,峰回路转,罗夫特才会带着那样愉悦而知足的心意,静静体味人生最后一个时期四季的安闲。
        在生命的最后或最好的时光里,最想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肯定有着不同的答案,罗夫特的选择只是其中一种。读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时,我还一直在想,为什么乔治要用心良苦地,虚构这样一个小人物来实现他美好的心愿呢。中产阶段不成么,小资不成么。嗯,这样的疑问一直伴随着我的重复阅读,我翻来覆去纠结于这点困惑,妄想通过自己的猜度找寻到答案。
        一次又一次,他无限满足地打量这座称为“家”的房子,目光温情而踏实,这样的一切,该是多么知足。他就在这样的一座房子里,身心迸发出源源的能量,滚滚流向春夏秋冬。对季节的敏感,对当下每一刻的愉悦,促使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发出最真实的自语。
        没有刻意地对白,也无须渲染曾经的苦难和现在的幸福,一个人漂泊半生后将自己安放在喜爱的地方。更好的是,拥有了一座不大的好房子,房子里还有一位声音轻柔、修养干净的女管家呐。阳光明亮的前方,是闲闲的花坛和小菜园,再往前就是黛绿色的山谷和园地。
        “春光明媚之时,有多少人能在某个早晨发现自己非常安宁,以至能够全身心地享乐天地间的壮美?”
        “的确,这就是我经常想到的关于真正幸福的方式——短暂的幸福与长久的幸福完全一样令人满足。我曾希望死前享受到没有忧虑的自由,在一个我喜欢的地方获得安宁。而这,我已得到了,即使只得到一年这样的自由生活,我所获得的享乐也并不比十年所获得的少。”
        “今夜的风声很大,雨水敲打在窗户外。明日我醒来时,看到的将是冬日的天空。”
        这是《四季随笔》随处可见的性灵文字,也和那里的山谷一样幽静清新,充满乡野之趣。我喜欢吉辛笔下的漫漫细节,对当下生活琐碎的爱,也带有超然的勇气和视野吧。
       经年之后,我也爱上四季。爱上四季的微妙色彩更替,爱上身心沉潜于秋冬之间的幽微飒爽,更爱当一切来临时,当下无知无觉地消逝又轰轰烈烈地呈现,那是季节的回响。岁月的印迹。或许,我们也可以学会,用自然的维度面向生活,万物有灵,且美。
      
  •     1994年4月20日
    ......所有这一切都深入我心,滋养了我,怎么也不会让我厌腻,这些景物给我一种神奇感,使我夜行的拥挤的街道,站在河滨的人群里,由于感到有这样丰富的生活而流下泪来。多好的句子!《伊利亚随笔》的作者就是只写下这样一个句子,我也会喜欢他。
  •        这是英国小说家乔治吉辛发表于1903年的半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同样古老的是我手上这本书的版本,1986年售价1.40元,上面被前一任主人(据我娘辨认可能是我的某位姨妈)用红笔或铅笔作满了记号,写上了悲观的感想。它是清理书柜时无意中发现的,心想小本子很快便会略过。但由于暑假的散漫低效,这本书12W字的小开书,我拖了足足2个星期才看完。
      
       这完全不是一本仅仅写景煽情的散文书,满篇我只看到了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总结和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读到这句话时(如下),我的态度也由起初的随便翻翻转变为认真品读。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看看这个人又看看那个人,对人类的进展缓慢感到惊奇。现在,看一看人群大众,我惊异他们进展竟这么神速。”
       如此一针见血却轻描淡写的句子,让我不能不重新认识吉辛。
      
       吉辛身前身后都并不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如他所说“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幻灭后,无论怎样说,一个靠诚实与能力获得丰裕收入的作家是值得羡慕的少数人之一”,而他一身贫困潦倒卖文为生的经历确实是颇为悲惨的。
       吉辛本身是冷眼看待这个世界的,百科对他有一句精确的描述,“他既不相信有产者的慈悲,也不相信无产者的反抗,从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他毕生生活的困顿也让他时刻保持清醒,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距离。他写道,“上天对每个人都作了如下指令:你必须单独地活着。”他也不算一个悲观者,他对于命运死亡人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生活的挣扎之下,我相信他内心是力保平和的。
       “不露面的命运,命令我生出来,扮演我的这个小角色,然后重归寂静。”
      
       这本小书触动我的地方真不少。一个简单而恰当的比喻,一句点拨人心的见解,都让我与这个并不伟大甚至息声了的作家产生了共鸣。
       “试想一下:人生不过顷刻之事,大家温顺、满足地离去吧,就像成熟的橄榄果从树上掉落,应当感谢生育它的土地一样,应当感谢生育它的橄榄树一样。”
       这是他笔下对死亡的态度。让我想起近几天香港一位前女星的死亡遗言,“这个是神的恩典,我的人生好圆满,是好开心地走”,与吉辛所持的态度相同。让我触动的是“就像成熟的橄榄果从树上掉落”,这个比喻。我当时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奇怪的是,于我这样的比喻并不新鲜这样的人生态度也不是首发,为何我独独读到这里感到顿悟。我归结为缘。
      
       有两个简单的比喻句也让我惊艳。
       “这是未知力量的影响,这是宁静,像黄昏露水掉在灵魂上面一样的宁静。”
       我读到此,反复又读了两遍, 想象“露水掉在灵魂上”的“宁静”,是多么的宁静。
      
       “冬日阳光照耀----柔和的阳光恰似大自然梦中的微笑。”
       仔细体味这句话,就会发现是如此的精妙。
      
       好了,我也不像上语文课般咬文嚼字了。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主人公五十岁得到一笔遗产后闲适的田园生活,看书看风景感受从未有过的闲暇。讽刺就在,吉辛死时46岁,有过2次不幸的婚姻,终生陷于贫困,写廉价小说为生。这本书算是他自己一个罗曼蒂克的幻想。
      
       我最后想说,吉辛深爱写作,但是写作却不能带给他生活的保障。这无疑是对他巨大的煎熬和考验。对于现实,他的表现是冷酷刻薄的,并不是他没有怜悯之心,而是他看得更多更远从而内心更平静。
      
       他真心实意地说,“我一辈子的可怖的经验使我认为:鼓励任何男女青年去从事文学写作生涯,无异于犯罪。”
       他却也这样写着,“虽然我读书比从前减少了,思考却比从前增多了。然而,不能指导生活实际的思想,又有什么用处呢?也许,最好能不断地读书,把无用的自我丢失在别人心灵的活动之中。”
      
       是的,我现在所做的就是“把无用的自我丢失在别人心灵的活动之中”。
       感想其实挺杂,还有些“针砭时弊“的好句子来不及分享,感兴趣的推荐自行阅读。
      
  •     相对李霁野译本,译文更符合现代表达。缺点是欧化长句太多。李译文字虽晦涩,但涩中有韵。郑译看似通畅,但味同嚼蜡。
  •     1993年9月5日
    偶得查尔斯-兰姆编的《奥德赛的故事》。书中插图是十九世纪英国版画家斐拉克曼的手笔,简笔白描,雍容典雅。还有一本介绍蒙田的小册子。
  •       感觉是用金山快译或相若的软件硬生生转过来的,当然大部分还可以原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别的好一点的版本呢?不是说中文翻译本身就是艺术创作么?谁的造诣到了化境呢?
  •     俺一直很喜欢李霁野的这个译本,大学的时候借了图书馆的看,此后很多年都没买到,最近才重印。很喜欢那种有点古气,半文不白的感觉,今日汉语的习惯也许更流畅更直白,但是那种感觉没有了。
    尤其是有一段话,印象深刻,很多年后还记得。大概是说: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喧嚣,我不愿在这日益增长的喧嚣之上加上我的一份,就凭了我的沉默,我也为一切人贡献了一种好处。
  •     很奇怪,我倒是非常喜欢这个版本。
  •     同感同感!!
    我对自己喜欢的书很爱惜,从不在上面落笔。而这个译本让我大大失望和懊恼。原著想必文笔很美,但手上这个译本,除了啰嗦,繁复,简直还语病百出!几次试过随意翻开一个地方硬着头皮读下去,都不忍卒读。终于忍不住动手在上面狠狠地批改圈点了几页,随后弃置一旁! 单看看那个序写的,后面那部分根本不是介绍吉辛,是干脆把吉辛对狄更斯小说的评论直接翻译并罗列出来而已。
    不知道这书哪个版本比较好?现在暂无条件在图书馆里预先翻阅。
  •        这本书已经买了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现在才开始看。很早就知道,这实在是一本好书,是我会喜欢的那种书。
      
       这是本小品文集,书的主题是写“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与回忆过去的生活”。这是我喜欢的阅读基调,也是我喜欢的生活基调。但是,如果真的想要好好享受这样的阅读的话,那就需要一个与之配合的好的心境。但近来的我一直没有这样的好的心境,只是又不想再怠慢了它。
      
       看了一些评论文章,才知道原来乔治·吉辛的真实生活,也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幸福和闲适。他的生活也算是充满了诸多失败的:生活失败,婚姻失败,连交朋友也是失败的。他穷困一生,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与追求,对大自然和恬静生活的向往。就是这本《四季随笔》,他自己也评价也是渴望的成分多过回忆。所以,他的生活,并不像是书里描写的那样美好的。这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五四”女作家苏雪林,和她的那本叫做《绿天》的美丽小书。
      
       《四季随笔》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现在正是夏日,我打算从“夏”这个部分开始读起。其它的部分,也准备留待正当季节的时候,去一一品读。比如,到秋天的时候,我读“秋”;到冬天的时候,我就读“冬”;到明年春天呢,我就读“春”。
      
  •       我以前在农村生活过,从农村出来的,自然对乡村生活有不一样的喜爱。
      
      可是如果现在让我回到农村生活,我肯定不能再适应了,更谈不上喜爱了。
      
      适应了繁华的生活,想要回归宁静,恐怕很难了,何况我又没什么隐居的生活念想,何必走那个形式呢,想让自己安静的思考,只要心静就可以了。
      
      近乡情怯啊。
      
      从小就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概念(因为去世的太早了),同辈的兄弟姐妹都已长大,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感情太生疏了,坐在一个桌上吃饭,竟然可以几个小时不说话。。。。。
      
      唉。。。。。
      
      哪还有一起嬉闹的快乐哦。
      
      当孩子变成大人,一切都是历史了,看着可爱,却没有一点用处。
      
      也只有回忆才能给人一丝安慰。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将乡村生活的,也不一定是在乡间隐居写出的,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幻想成一个小山村的宁静生活而已。只是突然就觉得安静纯朴的乡村生活是可以平静一个浮躁的人的,或者像我这样处于不知所措的选择人生走哪条路的人的。
      
      可是近乡情怯,当我连最后可以依赖的地方业已不是那个躲避的天堂的时候,我还有选择么?
      
      四季还在,只是我很累。
  •       初读乔治•吉辛《四季随笔》的人,是料不到这书、这人牵扯到如许世事的,还以为,又是《瓦尔登湖》一类的“风清云淡”。若如此,就错意了。
      
      的确,现代中国,乔治•吉辛是被当为英伦的陶渊明,引介过一番的。那位“苦茶老人”周作人,便和他切磋过茶道。“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N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己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雨天的书•喝茶》)叶灵凤在《乔治吉辛和他的散文集》、《达夫先生和吉辛》等文中,也大大表示了自己的心仪之情。还有那位施蛰存,也说他平生爱读的两本外国散文书之一,就是《四季随笔》。
      
      “爱读”吉辛的什么呢?若是茶道、文人买书、“悠然见南山”一类的,又合该鲁迅骂了。“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但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小品文的危机》)
      
      鲁迅说得好,“英国的随笔”是“雍容,漂亮,缜密”的,若如此,在我看来,《四季随笔》是不合这个英伦散文传统的。英伦随笔大家中,不管是在吉辛之前的——如查尔斯•兰姆、德•昆西,还是与吉辛同时代的——如斯蒂文森,行笔都侧重于城市生活;语体文白夹杂,有乐感,典雅;富于奇情幻想;杂学风格等等。而这些,恰是乔治•吉辛所短。他走的是一条师法狄更斯的文学路子,而且学狄更斯也罢,偏偏学的是后者不那么精髓的部分。
      
      乔治•吉辛一般被视为维多利亚后期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一生写过23部长篇小说,这些“社会问题小说”,除了一部《新格拉布街》,因为是谈文人,还有些独到外,大多乏善可陈。他的《四季随笔》,名为“随笔”(Private Papers这个词是否译为“随笔”,尚存疑问),实则大多人认为是作者晚年所写的半虚构性的回忆录。其中内容固然也有“供雅人的摩挲”的“小摆设”的部分,但更多,则见出19世纪晚期一个破落文人的辛酸和不幸。周作人把《四季随笔》译为《草堂随笔》,是有他的道理的,大概他从吉辛身上看到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影子吧。
      
      吉辛一生,为他的济世情结吃尽了苦头。年青时的他,颇像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五四”青年,怀抱一腔拯救劳工阶层的热肠,然而他不像郁达夫那样能一边写劳工小说一边追求“美人”,而是作了舍身的佛陀。他同情一个娼妓,认为是社会的罪恶,不惜偷钱救助她,自己的前程也因下狱而毁了,出狱后他执意和这女人结婚,想让她上进,结果以离异而告终。后来他又和一女工结婚,但这女人是个泼妇,他不堪其扰,最终逃避他乡。他方明白自己“对痛苦的大众的热忱,只不过是化了装的对于我自己受着饥饿的感情所表现的热忱罢了”。他后来对劳工、对下层和贫穷产生了憎恶之情。这是一个不光把艺术也把自己的生活也献身给下层的文人,但他并没有得到拯救,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在《四季随笔》中,我们看不到什么“雍容”、“漂亮”,看到的往往是卖文卖版权卖书为生的辛酸,对贫穷的计较和挣扎,对生活的无尽喟叹。
      
      一个文人,如果他艺术判断出错,倒也罢了,如果他的道德感也错了,“道德的和身体的过度吃力”,我们还有何言哉?人常言,“诗穷而工”,这自然是良愿,但没人想想,“诗穷”而不“工”,对一个文人而言,是何种不幸。
      
  •     这拗口么?我倒觉得很是顺口啊
    民国文风嘛
  •     读得很难过。作者译文与作者一大堆的头衔太不相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