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上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10
ISBN:SH11074-246
作者:汤因比,(英)索麦维尔(D.C.Somervell) 节录

内容概要

汤因比(1889—1975)是英国历史学家,早年曾在牛津大学接受古典教育,并成为希腊罗马史和近东问题的专家。1919—1955年,汤因比长期担任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并多次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他的一生著述很多,但全面反映他历史观点并使他成名的是一套12卷本的巨著《历史研究》。这部书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作者简介

《历史研究》共12卷,版前后费时27年,于1939年至1961年间出齐,作总共用上百种文献资与多种语言。1947年、1957先后出版了D.C.索麦维尔为前10卷编的简编本,本书即为该简编本的中译。汤因比在该书中集中讨论了文明(即文化)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原因和机制,研究新文明的交替继往,以一个职业历史学家的冷静和道德观来回答人类文明的前途与命运。


 历史研究(上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好心的索麦维尔将11大卷压缩几百来页、上中下册,浩如烟海顷刻瘦身成简之又简的节录本,让人欲哭无泪,但既然汤因比业已礼貌性地接受了,且对我等史学外行而言,谈及历史哲学、年鉴学派等稍嫌重负,如此一来,本书也算是学习捷径一条。 不过,现在才读汤因比似乎太晚了,错过了上世纪以来对其褒贬不断的喧哗,连国际关系大师摩根索也出来凑热闹。本书绪论开篇,汤因比即言“历史研究的单位是文明”。因此,对此书持不满立场的人而言,汤因比动笔写下第一字时就已“非科学”了。关于历史研究的单位,摩根索认为,“文明的观念本身丧失了经验的明确性并非偶然, 在比文明更大的程度上存在着从政治和地理单位角度出发写历史的趋势”。也就是说,对于史学研究的单位,摩根索倾向于选择国家而非汤因比提出的文明社会。从另一个角度看,摩根索的观点正好印证了现实主义者们异常强调国际舞台中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保守的“批判历史哲学”学派代表人阿隆也怀疑“文明”的客观性,相反认为文明或许只是“历史的幻想”。而美国历史学家K·汤普森则更毫不留情地指出,汤因比的根本缺点是“用一些例证来偷换文明的定义,而且把文明与社会混为一谈”。其实,回顾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很难举出“一篇文章或一本专著不赞美汤因比著作之宏伟、历史眼光之远大、内容之丰富”。本书写道,如果把《伊利亚特》当作历史来阅读与研究,你会发现其充满虚构;而当你将它当作虚构文体来阅读,又会感觉字字渗透着历史的水印。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如是评论荷马。其实,我倒觉得也适用于作者本身,因为“比较社会的方法有考核记录的历史法,有科学研究史实的人类学,也有戏剧、小说等的虚构法。”彼时连最苛刻的批评家也认为汤因比的史学研究视角独具一格。撇开“历史研究的单位”的争吵后,汤因比还认为,在他归纳的二十一个文明中,十六个业已消亡,五个尚延续至今。去年圣诞期间,亨廷顿驾鹤西去,但于其的学术观点争论远没有尽头。在其与本书观点稍有渊源的著作中,“优越的西方文明”就像灯塔一样从古至今照耀着全球。但汤因比却原字字铿锵反对,认为西方社会代表全部社会品种的文明统一论是“错误肤浅的”。多数学者都毫不迟疑认为汤因比是“非西方中心论者”,但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则有不同见解:欧洲的构成和封建主义的形成,一般都限定在欧陆西部,而排除东部,从古典时代后期开始就在近现代史学方法论中体现出来。因此,任何一个西方历史学家要摆脱“西方中心观”,都是相当困难的。也就是说,他认为汤因比也难逃这个宿命。现在,有了历史研究单位和文明的划分后,或许你会问文明是怎样如人一般“生老病死”的。对此,汤因比用了个简单的比喻:原始社会可以比作是一群昏睡在山坡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的人,上有峭壁,下有悬崖,这些昏睡的人中有几个起来了,沿峭壁往上爬。简而言之,就是要打破原始社会的“习惯堡垒”,“挑战”与“应战”的互动公式,即为文明的起源。由此窥见,书中提及的挑战”是解答文明生老病死的“钥匙”。汤因比对比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前者患灾难不断,后者常年通航且温和,而较为艰苦的地方,创造文明的成绩越出色,继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但汤因比也“中庸”起来,认为挑战应是适度而非过量的。不过,当这种社会遇到的挑战恰好处于过多造成失败与足以刺激其胜利应战的交界处时,就要谨防文明出现停滞了。汤因比用爱斯基摩人随季节改变来适应北冰洋海上生活来做例子。“贴心”的索麦维尔在节录本末又附上摘要:最适度的挑战不仅刺激它的对象产生一次成功的应战,还要刺激它积聚更大力量继续向前进展一步,从一次成就走向另一次新的斗争。没错,这条“挑战与应战”公式又引发了一阵火药味。批评者们断言, 汤因比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事实, 仅从中选择那些适合他的公式的历史事实, 而同这种公式矛盾的其他历史事实则根本弃之不顾等。当昏睡的人起来爬峭壁时,今天我们就站在旁边观看。节录本中让人颇感困扰的一细节是,为何戏剧在家乡得到发展,而史诗则在海外殖民地得到发扬?
  •     我最喜欢的历史学家是阿.约.汤因比和芭芭拉.塔奇曼。汤因比的书读起来不轻松,程度跟读钱穆差不多,但是原因不一样,钱穆作品的阅读障碍完全是语言的缘故,汤因比著作的难读则是逻辑密集所致。不过好处大于坏处,读者的智慧收益因此相当可观。塔奇曼是另一路,事实扎实,逻辑严谨,文笔优美,好事儿都让她占全了。跟他们相比,史景迁和黄仁宇走的是机灵路数,皮袍下藏着一个小,钱穆说“彼等乃急于事功而伪造智识者,智识既不真,事功亦有限”,搁他们身上正合适。论见识,他俩不及汤因比万一,论好看,谁觉得他俩好看?塔奇曼能把你好看到酥。历史有多复杂?一个纯真的孩童舀一勺汤,看着肉粒啊、菜屑啊、油花啊在汤匙里往复旋转永劫回归,他难免会想:我靠,这个世界是多么复杂啊。这还只是物理世界。即便是最为简单化的唯物主义历史,也得等于物理世界乘以时间吧?何况你唯物不了呢。对于如此复杂的历史,汤因比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就是“挑战——应战”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历史依循着人类面对挑战而做出的反应而发展。人类最早的文明为何由苏美尔人建立?因为那儿有挑战和应战。区区沙漠之国的以色列为何能够那么强烈地影响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为何长期停滞?汉与罗马为何从来不清楚对方的存在,却形成了事实上的敌对关系?景教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一切都因为挑战与应战。在浩瀚的事物中发现深邃的因由,向来会对人类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宗教的魔力就在于此吧?在《美国心灵》中,杨振宁说,物理研究让他深受震撼,被一种至美深深吸引,感到冒犯了什么,“好像看了某些不该看的东西”。读后《历史研究》我亦觉得,只需再进一步我就能猜到上帝对人类都做了些什么啦。  ——唉,看了本书,大概是心疼买书那80多块钱,竟然说了这等昏话,惭愧无地啊。我自杀去了。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一群昏睡在山坡岩石的人中,有几个起来了,沿峭壁上爬。
  •     这才是真正的大历史,有一种恢弘浩大的感觉,
  •     我就喜欢这个版本,赞!够专业
  •     图书馆借来读,好想拥有一本老版的
  •     阿汤哥的历史哲学越来越靠不住啦
  •     uir图书馆的三本都被我借走啦~虽然找起来麻烦点……哈哈~
  •     第一次读时的版本。
  •     不是书不好,是很严谨的,内容也很丰富。但是太理性了,完全没有读下去的冲动,历史太全面讲的内在逻辑也不知所以。看不下去。读这个要有相当的功力
  •     翻译的很舒服,字也很大,比那个插图本的版本要好多了;小问题是很多地名和人名没有英文原文,和流行翻译有些出入,不过,可以猜出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