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

出版社:書林
出版日期:2001-12
ISBN:9789575869342
作者:易卜生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少年时期,因父亲破产,家道中落,没有进成大学,不满十六岁就到一家药店当学徒。社会的势利,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的愤世嫉俗的性格和个人奋斗的意志。在繁重而琐碎的学徒作之余,他刻苦读书求知,并学习文艺写作。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和挪威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激发了青年易卜生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意识,他开始写了一些歌颂历史英雄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剧作。接着,他先后在卑尔根和奥斯陆被剧院聘为导演和经理,达十余年之久。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挪威社会政治的失望,于是愤而出国,在意大利和德国度过二十七年(1863-91)的侨居生活,同时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晚年才回奥斯陆。易卜生一生共写了二十多部剧作,除早期那些浪漫抒情诗剧外,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散文剧即话剧。这些散文剧大都以习见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为题材,通常被称为“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
(1881)和《人民公敌》(1882)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玩偶之家》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女主人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她因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他向人借了一笔债;同时想给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冒名签了一个字。就是由于这件合情合理的行为,资产阶级的
“不讲理的法律”却逼得她走投无路。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承担危局的时刻,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一个虚伪而
卑劣的市侩。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毅然决然抛弃丈夫和孩子,从囚笼似的家
庭出走了。


 玩偶之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玩偶之家》一直被当作是女权运动的宣言。娜拉终于勇敢的反抗,坚决的离开,当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女性对男权的抗争。若该剧出自一个女性作家之手,它将会更具这方面的意义。以上是普遍的观点。看完本剧,我并没有因娜拉最终的反抗而异常的振奋,反而是被它的悲剧色彩所深深感染。在我看来,剧中人物的生活都是悲剧性的。女主人公娜拉,尽管说她最终在个人意识上有了顿悟,但从父亲的玩偶变成丈夫的玩偶(至少她自己这么认为),发现丈夫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男人之后,毅然(或冲动地)抛弃子女、抛弃家庭,尽管说她最终在个人意识上有了顿悟,这样的现实是十足的悲剧。林丹太太,首先是错误的、无奈的婚姻,然后是生活彻底的无目的。最后为什给身败名裂、走投无路、人见人骂的柯洛克斯泰,实质上就是在极度却爱、极度空虚的状态下,随意地、迫切地给自己找一个生活的目的来摆脱空虚而已,正如她自己所言:“现在我一个人过日子,空空洞洞,孤孤单单,一点儿乐趣都没有”,“尼尔,给我一个人,给我一件事,让我的工作有个目的”。可见她最终的选择并非真正的选择,而只是因为有尼尔这么一个选择。这样的生活已经是悲剧,跟柯~在一起生活之后终究会受不了他道德上的缺陷,更深层次的悲剧还在后面。柯洛克斯泰,因自己行为的卑鄙,被世人所鄙视,最后身败名裂。后来意外得到林丹太太失而复得的“爱情”,貌似得到了幸福,实际上他只是林丹太太摆脱空虚的工具而已。此种生活,俨然悲剧。阮克医生就更不用说了,一生守候着心爱的人,尽管她近在咫尺,却不属于自己的幸福,此等悲剧更具讽刺性。由此可见,剧中所有主要人物的生活都是悲剧。而且我认为,悲剧色彩最浓的是托伐。因为跟其他人相比,他完全是受害而一无所获。娜拉获得了自我意识,林丹夫人获得了生活的目的,而科洛克斯泰也获得了别人的认可(至少是林丹夫人的认可)。但一直疼爱着自己的妻儿、为了家庭而不断奋斗的男人托伐只落得妻子的责备和离弃。你也许会人为托伐把妻子当玩偶、有夫权思想,所以他罪有应得。可是要知道,这不只是托伐的个人思想观念和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的。因此,他只是女权主义与当前社会观念、制度这场冲突中的牺牲者。关于产生这种悲剧的原因,一般都说是资本主义的法律、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但是我想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法律和观念都可以归因于制度,而这仅是表层的东西,隐藏在背后的幕后黑手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它扭曲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的生活再扭曲了人们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才导致不合理的法律。
  •     海尔茂曾对娜拉说:娜拉、你知道不知道,我常常盼望有桩事情感动你,好让我拚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而当事实的真相再也无法掩盖,到了他真正能为她拼命牺牲时,他的表现却是愤怒,咒骂,胆怯和逃避...娜拉对海尔茂来说就是个可爱的玩偶,她可爱到说他喜欢听的话,做他喜欢做的事,讨他欢心,任她摆布。失去独立意识的娜拉认为自己很幸福,一个爱他的丈夫,三个天使般的孩子以及越来越客观的家庭收入。然而,可怜的娜拉在海尔茂“失去理智”的言语中意识到了自己在现处境中的不幸。她最终选择了离开。有人说娜拉是个悲剧性人物,一个被社会,法律,男权玩弄于掌心的小女人。可是,她的离开绝不是悲剧。与林丹太太——为了有生活追求而寻找生活追求相比,她的出走代表她不是麻木的得过且过的。与柯洛克斯泰最终成为别人摆脱空虚的工具相比,她的离去正是摆脱了这样一种状态。因此,无论娜拉最终的归宿在哪儿,她都是幸运的。可能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下她未必幸福。但她却幸运的清醒着,幸运的明白改变需要行动而不是等待奇迹。
  •     在玩偶之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女人首先是一个人,像男人一样的人,然后才是妻子和母亲。做一个经济独立不依赖别人而活的女人,做一个有主见的女人,而非男人玩偶。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么赶紧觉醒趁早出走,要么依附于丈夫,在丈夫编织的梦里生活一辈子。觉醒之后怎么办呢,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并且首先要经济独立,不然就会变成《伤逝》里的子君。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     不是这一版,在kindle上找了中英双语的版本对照着看。英文不是很难,推荐读原著。you have never loved me. you have only thought it pleasant to be in love with me. 这样的爱情仅仅建立在一切都幸福的基础之上,当颠簸流离时,昔时的宠爱如同废弃的洋娃娃,遗弃在记忆的垃圾堆里。
  •     好
  •     第一本剧本
  •     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约翰福音》
  •     一开始只当做普通的家庭冲突小说来读,可是读到第三幕,我惊叹于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以及重新对丈夫和自我的认知转变,让我觉得其背后的人性与心理变化的逻辑合情合理。
  •     泥娃娃的地位
  •     花言巧语的臭男人。
  •     2015.9.22
  •     对照现实,主动与某种主流的选择分道扬镳,就能够获得自由吗?
  •     海尔茂大概算是不错的了吧?
  •     十年之前还是厌倦无聊的对白,此刻竟看得有滋有味。为你受苦为你倾财都可以,就TM别指望我为你失去名誉,这样的男人还要在一起吗?逃离是最好的出路吗?等待我们都改变到可以在一起过日子的时候。
  •     对戏剧魅力的初步认识。
  •     堕落或归来,人生可不止有两种选择
  •     女性独立意识到崛起
  •     I don’t believe any longer in wonderful things happening……
  •     很多人看了之後,都直言不諱表示這是一個寫女性獨立的作品,他創作與1879,那時候的人們應該還沒有覺醒到支持女權的地步,所以易卜生應該想寫的是一種人性的變化,人不是一個扁平的,是一個圓形的。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徹底的壞。尼爾·柯洛克斯泰的形象一開始就是陰險狡詐的直到後來,遇到了他的愛,林丹太太他決心放下所有,不為了保住工作,跟隨了愛人的意見,收回了那封信,做了一個「善良」的人。他與男主人公托伐·海爾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海爾茂一開始是一位事業有成,對家庭充滿責任心,愛護妻子的男人。到了後來,發現了自己妻子的「謊言」就開始表露出了他的偽善,自私種種負面形象。劇本很短,結構緊湊不拖沓,情節也十分集中,三天的戲份十分充足。將衝突與決裂的過程表現得淋灕盡致。
  •     玩偶之家是在看人性的枷锁时里面提到过的戏剧,因为有了毛姆对玩偶之家的铺垫,使得看起它来更多了几分生动性,仿佛感受到了,戏剧在台上演着,观众在台下观点各异,有种走出了台面,走进了那个年代一样。如同带着易卜生的观点,带着毛姆的观点,带着当时教徒们的观点,也带着那些前卫者的观点,一起观赏了这台戏
  •     前面的平淡是为结尾爆发的铺垫,我一直都很欣赏那些独立而强势的女性~
  •     女性意识的觉醒,像是电影《克莱默夫妇》的前奏
  •     有一瞬间,娜拉像是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作为一个上流社会妻子、母亲身份的盲目;看到自身的愚蠢 以及无力改变的悲哀。于是她树立了家庭、丈夫这样的假想敌,以此果断的、坚决地与之对抗——出走。可是,正如鲁迅说的,娜拉出走之后?
  •     娜拉决心离开这个家的心理过程略有些生硬
  •     我说的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     娜拉出走以后会不会回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幸福的理解是渴望备受宠爱还是渴望平等对谈。“你对我很好,但我们从来不谈正经事”,这不只是海默尔德责任,还有娜拉们的责任。不努力充实大脑、不勇于表达见解的女性,永远只会被贴上柔弱的标签、处在不平等的关系之中。
  •     感受说不上太深,人们都把娜拉的出走定义为知识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情节比较简单,线索一点都不复杂。经典的原因大概就是作者把当时社会的男权主义下女性地位的不堪一击很简单地反映出来。
  •     看透,清醒,死心,抉择,分分钟的事
  •     娜拉出走的意义在于出走本身
  •     觉醒的娜拉
  •     娜拉出走了,她说她要做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到从前的地方去,想想她是谁,宗教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她不再祈望奇迹了,奇迹的奇迹也不会出现了。她获得自由,不再做一个没有存在意义的牺牲者,却又让人感到是个悲情的结局。显然的,走出这座房子的她还是会不幸,但是是成功的不幸,至少宣告过,控诉过,反抗过,为这个世界留过纪念,而不是在衰老损坏后被人任意遗弃在冰冷的水里的娃娃。她只爱海尔茂这么一个人,麻木不清醒地爱着,相信着奇迹,以至于在阮克对她表示爱意愿意为她付出全部生命的时候,她选择了拒绝。阮克也不过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统一划齐的可怜蛋罢了,他爱,他害怕爱,他热衷爱,他隐藏爱,在病危之前终于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他最后还是给他们留下了纪念品,黑色的十字架,这是他用生命留下的,不应该忘记,也无法忘记。
  •     读的这本的版本很旧了,纸张泛黄,还是繁体字,其中一页盖着章,上面的日期是1956年10月25日,那时候学校还是湖南师范学院。一本有故事的书呢,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首先我是和你一样的人”书名蛮有意思的,完美诠释了娜拉之前的状态。娜拉出走之后会是怎样呢?也许真正的意义在于出走本身
  •     从父亲的玩偶到丈夫的玩偶,女权主义觉醒,终于愤而出走。可是我印象更深的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评论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     我把重点放在了作者对女性地位的讨论和对现实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法律和道德的质疑 一个完整的人首先要真实的认识社会 寻求真实的自我存在 通过自我意志对世界做出独立判断 另外 也是易卜生经常提出的 对于沉浸在痛苦中而不自知的人 旁观者是否有责任带领他们看清现实 《野鸭》对这个问题讨论的更直接
  •     浏览看
  •     啊说实话老师从前提过很多次这本,剧情自然也是知道的,但读了之后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后面那部分对谈很精彩,没那部分理智的谈话的话这个戏可能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夫妻吵架,然而有了那段谈话娜拉就决绝多了。
  •     个人悲哀的觉得,一百多年后,还是那么多可怜的泥娃娃,那么多自以为是的父权。这剧本对现代女性有太大的意义。
  •     說不出話
  •     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     采用追溯的手法,通过债主的要挟,海尔茂收到揭发信,交代剧情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签名,然后集中刻画他们冲突、决裂的过程。
  •     好看好看好看,简练而自然的转折。就是时间太短急着走,改日可以花更多时间细读。我老是看不到豆瓣建好的条目的版本也是个问题吧
  •     婚姻啊
  •     Nora 最后也逃不脱Christina 的命运。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能逃得脱的……淡淡的忧伤。
  •     為了完成读书笔记又快速看了一遍《玩偶之家》,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有时候没必要去太关注“出走了之后怎么样”,出走其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看来,她就算顿悟了在家庭中的位置但是也还是一个情商不高的人,做事冲动偏激,“出走”并不是我欣赏的解决办法。
  •     2017.1.13第一遍看 之前一直不知道“娜拉出走”是什么,原来出自这里。我在这里看到的是女权主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看到有评论说当时的女权运动方兴未艾,这部作品在这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奇怪就怪在评论家用的是“一定的作用”,这本书是关于
  •     女人在爱情和家庭中总愿意做牺牲,她总是单纯的以为亲人是他们为之付出的一切,看似软弱的女人真正遇到灾难总比男人更富牺牲精神,可男人却不,男人们总把自己比作国王,任意支配着爱的他的人,易卜生的这部剧实在具有讽刺性,任何时代都不伐有这样的人……
  •     西方现代戏剧代表之一。剧情很紧凑,人物少但各有关联,女主的心理转变过程至今仍存在。细节伏笔都在字句间,很值得反复阅读。戏剧课上同学们讨论了半天Nora为什么最后没选择自杀而是放弃家庭勇敢出逃了,我觉得这不是个选择题,虽然我一时半会也说不出为什么。
  •     慕名而来,易卜生最出名的一部作品。 说实话,写的很棒,但是主题觉得太直白了,并没有太大的思想冲击。
  •     第三幕提升了整本书
  •     读完总觉得少了些情节,可能是时代背景的缘故,或者我理解的太肤浅。不然或许更加完美呢?不过,法律还是人情,延续到至今还是复杂的有争议的命题,人情味更多的会给人钻空子到机会,而人情味不足的法律显得太过冰冷,其本身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理想主义吧?
  •     悲剧的从【你从来爱的不是我,你爱的是你自己的感觉】开始。
  •     大一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