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532137855
作者:易中天
页数:203页

内容概要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易中天 品三国》、《《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作者简介

《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场演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部新著。这六场演讲的题目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易中天先生以其特有的生动、幽默、睿智和博学,引领读者游弋恢宏的中国文化圣殿,领悟中国智慧的真谛和内涵,从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获得启迪。本书是易中天继“百家讲坛”节目成书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后又一部力作,也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姐妹篇。


 中国智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易教授那种通俗易懂且并带幽默的解说风格,一直是我这个国学门外汉所喜爱和推崇的。之前读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完以后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我居然连续读了两遍,这在我的读书史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可惜新出的这本《中国智慧》确实让我失望之极。确实,我其实早就应该有心理准备的,因为仅看题目就能猜测出这本书只能是走马观花般地隔靴搔痒一翻,要知道一本书要囊括易经、儒家、道家、魏晋风度和禅宗那是需要多么简练的语言,一旦简练和概括,一本书就失去了应有的深度,而且书中魏晋风度时期的小故事是在太多,简直可以编纂一本《故事会》,的确让花钱买书来看的人扼腕叹息啊!易教授的书居然和安妮宝贝的小说排版相似,大片大片的空白,不得不说是一个倒退。
  •     看了这书,再次感觉到自己的肤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可以研究,我是连皮毛都还没有接触到啊。虽说当年中学选修的就是历史,那些背诵过的,接触到的历史材料,却是被天朝加工和美化过的,真实的历史反被蒙蔽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当事实逐渐浮出水面,当自我判断的能力慢慢形成,价值观已然定型,我告诉自己,更要豁达和包容。古人的智慧,今人要好好沉下心来吸收。
  •     至今为止,易中天先生有两本书,是我看过两遍之后还想一再重读的:一本是《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另一本,就是这本《中国智慧》。书评这个东西,就是一时兴起而作。第一次读到《中国智慧》这本书,是在高考之后,“当代科举”给我传授的世界观还持久弥漫在头脑之中不肯散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大一那年的寒假。文笔幼稚,如今竟不忍猝读。而《帝国的终结》第一次读是在5·12地震之后躲在帐篷里看的;第二次读,是在初次来大学的火车上。《帝国》的书评,等将来有机会重读之时再写吧。现在看来,本书评部分描写像是广告语……对原书的批判没有相应篇幅来展开,这也是以后做书评需要改进的地方(将来有机会重读的话,就得另起炉灶再来一篇了)。(注:【《中国智慧》原文引用】)但为保证原汁原味,对当时的文笔原封不动。希望有不严谨之处,能得到诸位评价的真诚指正。==========正文如下==========近日拜读了易中天教授的《中国智慧》一书,这本书是易老师今年才出版的新书。这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而且是中国特色的智慧。当然我读这本书感觉很不过瘾,总觉得这本书“不全”,是个“半拉子”!后来看了作者的《后记》,才知道本书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作为易老师自己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和《我山之石》两本书的补充——其中内容很重要,但是在这两本书中由于主题和结构无法涉及或是展开。所以作为通读过易教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本书的读者,我自然感到求之不得,甚至觉得是意外收获。本是一共六章,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腰封上写的“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就是对本书主旨的集中概括。我认为“缺失”的部分,就是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而这些内容,正好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和《我山之石》两书的核心内容。这几本书放到一起,易中天教授的“中国智慧”大知识体系才充分建立起来。(为了论述方便,节省字数,后面有些观点直接引用了作者的原文,以仿宋字体的段落标出。)先秦诸子的智慧源头、乃至中国智慧的源头,其实就是《周易》(分为《易经》《易传》两部分)。“周易”,现在看来,有的人就会认为是“迷信”,是用来算卦的。其实当初《易经》的功用,就是“卜筮”,是占卜的法则的总结;而《易传》是用来注释《易经》的,是哲学书。但是要强调的一点,是“《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易经》是源头、起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金字塔”。以它为起点,发展出的支流(按时间发展来看)首先就是道家的《老子》,之后是儒家和墨家、法家等等。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表达过这么一种观点:最最玄妙的道家思想是给智慧高深者讲解《易》的;儒家是给中等智慧的人讲解《易》的;墨家是给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讲解《易》的。但是根据易中天教授的观点来看:孔子(儒家)开风气之先,随后出现的墨、道、法三家是为批判儒家而诞生的;继承老子思想的是庄子和韩非子。老子冷冰冰,韩非就冷眼旁观;老子用辩证,庄子就哲学思辩;老子无为,韩非就假无为,而庄子真无为。根据易老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儒墨道法这几家还有个逻辑关系:孔子想要回到周代(弘扬西周等级礼法);墨子就更进一步,取消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别(“兼爱”);老子更狠,干脆回到原始社会(“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韩非子代表的法家,全盘否定前面几家,直面现实,关注当下(“祖宗之法不可法”)。再回到《中国智慧》,易教授为我们补充了两节很重要的、以前没有讲到过的关于先秦诸子的内容: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中庸,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中庸”没有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讲中庸?因为《易》需要中庸,需要“执中”。《易》是变化,是动态地认识世界。宇宙中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但是变化需要讲求“度”,必须要变,但不能毫无章法地乱变,要变得恰到好处才对。那怎么才恰到好处?子曰“过犹不及”者是也。【而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但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原则。其实,中庸本身就是原则,而且还是最高原则。】把易教授的观点总结一下,就是以下四句:中庸是道德境界,中庸是思想方法,中庸是处世哲学,中庸是做人艺术。中庸是中国智慧,但不是唯一的中国智慧。有中庸,就有“非中庸”,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中庸。法家(韩非)的智慧是斗争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是转化的智慧。而兵家的孙子和道家的老子思想中有相类似的地方,所以讲老子思维的之前先要了解孙子的思想。孙子(孙武)讲过“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这说明了孙子的“反战”吗?根据易老师书中所讲,不是的。孙子的真实意思应该是“在(攻城)战争进行之前,就使敌人的军事力量(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以致无力抵抗”,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详细的论述请参见这本《中国智慧》)。其实孙子不是慈善家,是战争经济学家,一切都以战争所付出的成本为思考的核心。正因为打仗成本太过高昂,所以要“慎战”,因此要尽可能地降低作战成本。所以“不战而胜”最是理想,也是战略学家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孙子的学说中充斥着理性思维,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战场上一切可能的状况。理性,就需要冷眼旁观。而冷眼旁观最知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我看来,仅仅只有老子和韩非两人而已。在易教授看来,韩非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冷酷”这一点。但是,虽然表面上冷若冰霜,但老子却是悲天悯人、慈悲为怀。虽然《老子》一书中讲到过战争场面,但老爷子本质上是“人道主义”的,是真正的“反战”。跟只讲求利益的孙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一种境界,一种为天下苍生而思考的精神。先把易老师于后文中总结的句子放出来,我们先入为主地看一下易老师对老子的态度:【《周易》是变革的哲学,《老子》是不变的哲学;孔子是中庸的哲学,老子是否定的哲学(老子喜欢“唱反调”)。对于继承了老子思想的人来说:庄子是“真无为”,韩非是“假无为”;真无为和假无为,是老子思想这枚“硬币”的两面,庄子和韩非只分别看到了其中一面。】老子给我们提供了“真无为”(无为)和“假无为”(有为)两个元素。我们将这两个元素两两组合,有四种情况:以有为求有为,是墨子;以无为求有为,是韩非;以无为求无为,是庄子;以有为求无为,是谁呢?禅宗!而在庄子和禅宗之间的、起桥梁作用的,是魏晋风度。所以先秦诸子过后,就要讲魏晋时代了。春秋战国和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次“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是真正的“百家争鸣”的时代。魏晋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仅次于春秋战国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智力大开发、智慧大闪光的时代。所谓“魏晋时代”,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仅仅爱美是不够的,没有很美的外表而“放浪形骸”也未尝不可,只要智商差不多;而如果智商不够,也不是大问题,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是要有真性情。为了真性情,不惜牺牲生命,是魏晋风度的一个闪光点。以下引用作者的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美仪容的魏晋风度,是中国智慧艺术化和人间化的一个里程碑。魏晋风度,其实还要包括风采和雅量。风采与仪容有关,雅量与性情有关。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因为有风采,仪容才美丽;有雅量,性情才可贵。但是长得漂亮可能徒有其表;性情耿直有可能难以包容。这就要有智慧。大智若愚,表现出来就是雅量。智者乐水,表现出来就是风采。】魏晋时代社会的主要风气,就是探讨玄学。坐而论道,头脑风暴,是我个人非常向往的生活。但魏晋时期清谈成风,大家聊的谝的概括起来就是“莫谈国事”。【易、老、庄、玄、佛等学问,在当时属于显学。知识界趋之若鹜,崇尚学问就变成了崇尚智慧。智慧本身也是有魅力的,它会变成风采和风度。】那么魏晋时代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向往自由,渴望真情,蔑视世俗,服从内心,热爱自然。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黑暗。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礼教虚伪,美就只在天际。前途无量,美就只在当下。人生无常,美就只在今世。魏晋时代也有其意义,就是中国智慧的转折:从有用向无用的转折,从人格到人情的转折,从社会到自然的转折。这样的转折,正是禅宗产生的契机。禅宗,就是很接近魏晋风度的一种中国智慧,是从魏晋风度发展而来的、较为成熟的智慧。禅宗有三大特点:天国人间化,佛法内心化,智慧艺术化。实际,它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儒道两家的思想进行吸纳之后,经过魏晋风度和魏晋玄学的洗礼,而产生的另一种智慧。但是佛教的戒律繁琐至极,当一名合格的比丘需要记住250条戒律,而比丘尼需要记住348条戒律。中国人嫌麻烦,这么多谁记得住?虽然印度人不怕麻烦,但佛教要想在中国生存,就要开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义、教规以及教条。所以,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简易后,在中国就产生了禅宗和净土宗。【这就是禅宗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从此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冲突,因为他已经中国化了。】禅宗的产生来源于传说。从佛祖拈花、摩诃迦叶微笑,到达摩来中国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直到六祖慧能的传奇,这其间经历了好几代,都是以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记载在禅宗经典《五灯会元》与《六祖坛经》、《景德传灯录》等书之中的。那么,禅宗是干什么的?一句话,以有为求无为。其方法就是,打破神秘感,回到人世间。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教人如何快捷地领悟佛法,说白了就是如何“觉悟”。主流的这一支禅宗,讲求“顿悟”,一刹那(换算过来就是七十五分之一秒)之中领悟。但领悟是目的,什么是手段?有温和的如赵州从稔禅师,答非所问,此道被称为“机锋”;有暴力的如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当头棒喝,号称“临济喝,德山棒”。引用易老师的原话就是:【成佛,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成佛的关键在觉悟,觉悟的关键在自己。破我执,才能知真佛。学佛的人固然要有慧根,开悟的人也必须有机智。因此,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唯其如此,禅宗才会有那么多层出不穷又千奇百怪的公案。】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公案百则》,记载的就是各种智慧的“机锋”和“棒喝”。那这么多公案,你禅宗号称“不立文字”,那还写成书,着于笔墨,当做何解?如果我们这么想,就走入了另一误区:落入了“执著于无文字”的窠臼。只要不执著,什么都可说。所以,要紧的不是“不立文字”,而是不执著于文字。禅宗讲否定,但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即肯定。事实上,他们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禅宗,我们看到的公案,其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是比孔子的“因材施教”更深入、也更加极端的教育方法。因为他们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而智慧,只能由启发得到。从《易经》开始,到“禅宗”为止,《中国智慧》一书就算大功告成了。但作为读者的我,思考却才刚刚开始:诸子百家互相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有何继承关系或者批判与反对关系?诸子百家的思想哪些源于《易经》?又有没有超越《易经》的深刻理论?魏晋时代的哪些思想直接源于先秦诸子?禅宗能否在现代的生活中,起到对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启迪作用?……所以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读本书感觉很不过瘾。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都是浅尝辄止。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些也就够了,对我们阅读经典扫除了一些基础知识上的障碍。因此,如果你对中国传统知识了解不够多,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入门读物,一本中国式智慧的普及读物。而如果你饱读诗书,却不善于思考和总结古人的思想方法,这本书就更值得一看了。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历史掌故很自信的读者朋友,我也强烈推荐这本书,可以将其作为对历史知识的温习之用——“温故而知新”,势在必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本书既可以当做国学入门来读,也可以作为系统化自己思想的一个抽屉,作为哲学简版,有常读常新的功用。
  •     简洁地介绍了易经,中庸,兵家思想,魏晋的风度,老子的态度以及禅宗,可惜自己对最后一个不大感兴趣。
  •     所言不假
  •     细品读,爱分享,慢生活
  •     这本书在普及传统文化时,没有回避其驳杂与错乱,宁可多费些功夫,理出真诚的中国智慧。
  •     文化给人的力量的是无形的,但强有力;知识使人升华是无形的,但深邃而又灿烂。
  •     很生动显白的快餐文化书籍,我挺喜欢的。
  •     正在努力积累历史文化知识w 分门别类讲了一些中国文化的知识,但说实话有点不过瘾,尤其是每当涉及到先秦就会说“啊我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讲过了”这样的← ←,这种广告看得有点不爽。我觉得读者们是不会介意把讲的的东西再略讲一下的……嘛不过还是一本好书啦。
  •     旧书重读,颇有感觉
  •     很久没有这么如饥似渴的迅速读完一本书,虽然不喜欢把讲课内容直接拿来出书的文字风格,但是内容确实很精彩,特别是对我这种对中国古代文化了解并不深的人来说有浅尝辄止很好的效果。
  •     看闲书,看易教授的散打评书。
  •     非常喜欢魏晋风度的讲解,那些禅宗什么的 还是不感兴趣······
  •     很概括!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很多解读让我茅塞顿开!
  •     看完之后只对魏晋风度及最后一节的禅宗顿悟有比较深的印象,是不是前面看的到后面都忘了呢
  •     正在读
  •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礼拜,看完的最大感觉是:还要再读一遍。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     中国人的智慧。
  •     管中窥豹之趣作
  •     很好的一本书,会从中得到很多感悟,特别是关于中庸的篇章,透析地非常深刻和独到。
  •     很好的引荐书,对周易和孙子兵法有兴趣。
  •     周易和中庸部分比较好看
  •     虽然写的不深,但是对于只想粗浅了解的我来说够用了,再加上易中天独有的风趣,看的时候也是一气呵成
  •     通俗的语言讲解古老的中国智慧,这本书值得一读
  •     感受中国文化的智慧。
  •     其实是可以五颗星的,这是由于是讲座。周易的启示,老子的方法,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很棒,很气势磅礴。
  •     中庸
  •     很赞
  •     不错的基础读物
  •     很简单,很流畅。不是学术解读,读起来丝毫不费劲
  •     绝佳启蒙读物
  •     中国智慧博大精深 易中天教授的中国智慧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知识可以传授 而智慧属于个人 看过品过书的人才会懂
  •     知识可以传承,智慧只能启迪。
  •     为读者打开一扇门,带领我们领略古人的智慧,虽有点走马观花,但作为一个导入还是不错的。
  •     韩寒和易中天是少数读一篇和读十篇感觉一样,但仍然会让人去读十一篇的人
  •     只对周易的部分感兴趣
  •     易老师水平在当代算是九流,在近代不入流。此书书需要有经、史的值时候在看会有收获,不适合和初级者。
  •     深入浅出,易中天老师的文字总是有那么一种魅力
  •     前三章讲的好,有作者结合现世的理解,后三章完全是在翻译史料
  •     欣赏易老讲道理的方式,娓娓道来。对于中国智慧,经典国学一类的论著,通常都是照着说说,反着说说。很难找到独有的东西。
  •     禅那一章真好,魏晋风度也好
  •     读过。
  •     orz
  •     读完了易中天的《中国智慧》,仅有200多页的篇幅当然无法面面俱到,易先生自己也说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但对于想要“观其大略”的人来说,也不妨一读。
  •     很通俗的国学读物,能大概了解几大家的思想,不过看完很想找原著来读
  •     明白了许多原来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像是最初等的启蒙与棒喝,打开了一扇扇国学之门。
  •     老子、魏晋玄风、禅宗
  •     不错啊
  •     虽然易老师是我很喜欢的学者,但是此书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内容写得很赶,感觉该讲的没有着重讲,讲了的又没有深入,有一种伸展不开的慌张和匆忙,此书和一般的通俗读物已无二致
  •     纠正了许多的认知错误
  •     因为是演讲归纳的,看起来有点绕,当作入门还是不错呢!喜欢易先生,呵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