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学原理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
ISBN:9787806435816
作者:王臻中 编
页数:360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在巫术说、精神分析学与文学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三方面看,首先,精神分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兴起,本来就同中世纪以来的欧洲的宗教压抑相关,它产生了大量的精神病人与精神疾病。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才确认精神病也是一种疾病,是可以得到医疗的。其中一派主张从病人的情绪方面、心理障碍方面确定治疗方法。弗洛伊德就是后一种理论主张的坚决赞同者与实践者。其次,一些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概念,实际上最初都是由神学家提出,或者与原始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无意识这个概念,最初就是由一位名叫拉尔夫·柯德俄斯的英同神学家提出来的,他认为生命中可能存在着某种我们不能清晰意识到的能暈。弗洛伊德认为在现代文明世界中,只有诗人和艺术家还与原始思维保持着密切关系。而荣格的“原始意象”概念则与文化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十分接近。再次,关于文学创作与神秘主义的联系,实际上也一直未曾割断。歌德就曾谈到过一种叫做“文学精灵”的东西。他说:“精灵在诗里到处都显现,特别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这时一切知解力和理性都失去了作用,因此它超越一切概念而起作用。”他还认为这种文学“精灵是知解力和理性都无法解释的”。①因而它也就只能通过原始思维与精神分析学来解释。    这种既不同于理性反映又不同于感情表现的充满神秘主义气息的东西,正是浪漫主义文学走向象征主义的思想基础。象征主义是在欧美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象征主义强调艺术对现实的“折射”而不是“反映”,象征主义者接受了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对应论”思想,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不可能由理性意识来发现的。他们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主张用有声、色、味的物象来暗示、启喻微妙的内心世界。例如,兰波在题为《母音》的小诗中,用字母A、E、I、O 、U分别象征黑、白、蓝、红、黄等颜色。这种象征完全不同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比喻意义上的象征手法。它不需要顾及事物在现实或幻想中某种必然联系,全凭诗人宅观随意的、偶然的感觉联想来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讲,象征主义文学具有一种重返巫术思维的倾向,一方面,它把作为表现论文学观的核心想象力神秘化,认为文学不是诗人主体自我表现的结果,相反却是人类倾听、领悟自然奥秘的结果。另一方面,它还把再现论小的认识能力神秘化。象征主义认为,人类理性精神与理性活动实际上不足以把握现实,尤其不能再现内心的“最高真实”,所以艺术不应描写只具有表而真实的现实世界,而应该努力表现其背后所隐藏着的那种最高的真实。马拉美曾批判自然主义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机械模仿,他说尽管左拉把娜娜的皮肤描写得使我们好像都曾经亲抚过它上面的痣,但是由于这些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不必去创造它们,它们依然存在,所以这种对于现实关系的逼真反映,实际上根本与艺术表现无关。后来好多作家、理论家,都重复过马拉美这句话:客观事物本来就已存在,还用得着再去创造它们吗?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象征主义所谓的创造绝不是再造客体,他们完全是对于某种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心理感受与精神状态的虚构和捕捉。从这个意义上讲,象征主义正是古代巫术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再现。    2.文学的象征本质    在象征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苦闷的象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苦闷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它不是现实性的悲剧痛苦,另一方面它也不是心灵的悲剧,因为对于象征主义者来说,这种苦闷的根源不是可以意识到的现实缺陷或者理想冲突,它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或本能的,偶然的或不可把握的,是一种完全超出主体能力限度之外因而根本上是一种反对主体、支配主体的命运。而所谓文学的象征本质,就是对这样一种潜意识的恐惧、本能冲动与个体焦虑感的抒发工具,它把文学的主体与对象引向一个深深的属于意识范围之外的幽暗王国。这里文学的本质既不再是摹仿自然与现实世界,也不再是对内在情感的表现与发泄,而是对于个体生理本能以及各种心理创伤与集体无意识的折射与表征。如果说再现论充分揭示了文学所具有的反映功能,表现论充分展示了文学所具有的情感特质,那么也可以说文学的象征特质则深深揭示了文学所特有的无意识性与生理性。从再现论到象征论,也就是从理性王国经过感性王国最终沉潜在人类非理性与无意识的深层世界中。由于这个深层的世界依然属于人性结构的一部分,正确而深刻地揭示它的存在秘密,也就成为认识文学的现代性的重要基础。    从象征论发生的历史背景看,要了解它的秘密必须首先认识无意识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在漫长的文明历程中,人类主要依靠的是理性精神与审美创造来实现其生命活动,这就把意识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到人类精神的首席法官地位。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也被理解为是否具有理性尺度。但是理性活动本身却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它渴望的天堂,例如科学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工业技术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等,这就使得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否定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人生的荒诞性与世界本身的不可理解性,促使人们深入到心灵深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安慰,这不仅是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各种现代非理性哲学诞生的秘密。而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逻辑联系最为密切的无疑就是现代精神分析学的美学与文艺理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它把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从根本上颠倒过来,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另一方面,这种意识理论也成为文学理论解释、指导、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实践的新工具。对于文学生产来说,它使得在传统文学中被忽视的非理性与无意识得到充分表现与描述,使人性的丰富性在文学中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它则提供了一种阐释现代主义文学的新工具,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传统的文学理论无法回答的。例如英国文学家D·H·劳伦斯的《马贩子的女儿》,它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枯萎绝望的生命,当其健康的性的活力被激发后,终于奇迹般地恢复了生存的希望和热情。这可以说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文学版。    象征论对于文学现代性特质的揭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与现代精神分析学认为精神活动主要是潜意识无意识过程相一致,象征论强调了非理性思维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突出了个体非理性本能在审美创造活动和文学生产中的作用,从而走向了文学再现论的反面。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把梦的结构划分为“显在内容”与“潜在内容”两部分,前者是指做梦人意识到的,它往往是一组形象、一组画面、一串情节或者一段言语等,这组形象的体系往往和白日发生的具体事件联系着;而后者则是指做梦人自己意识不到的一组愿望体系,它作为某种情绪、冲动、憧憬幽闭在做梦人的潜意识中。其中两者关系可以表述为:“形象体系”是梦的表现和形式,“愿望体系”则是梦的动因和动力,由潜在的愿望体系到显在的形象体系,便是梦的工作过程。人潜在的“愿望体系”在白天由于受有“自我”和“超我”的严格控制而不能表达,到了夜间,由于睡眠的缘故,“自我”与“超我”对于“本我”的监察与控制放松,这组欲望才有了表现的可能。但由于即使在睡眠中“自我”与“超我”的警戒仍没有全部撤去;为了逃脱和蒙蔽这种监察和控制,潜在的“愿望体系”便加以改头换面、乔装粉饰、幻化变形,然后放到梦的意识中去,于是就出现了种种梦的幻境。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梦幻产生的精神机制同样适合于解释文学的心理发生过程。文学作品和文学的创造就是一种像做梦一样的精神活动,作家诗人在现实世界中所受到的压抑与控制,只能通过文学活动给自身提供一种表达“愿望”的机会。因此他把文学家看作是一些做白日梦的梦幻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一般认为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办师范院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1902年中国现代学制第一个章程——《钦定学堂章程》确定与中学堂平行的师资培养机构为“师范学堂”,即相当于“中等师范学校”,与高等学堂平行的师资培养机构为“师范馆”,即相当于“高等师范学校”。1904年1月13日正式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确定与中学堂平行的师范学校为“初级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师范学校为“优级师范学堂”。由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共同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体系从那时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中国的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现代师范教育经历了一个世纪后,专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终于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我们为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跨越而兴奋,这一重要成就同时成为中国师范教育世纪性转换的重要标志。    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被正式纳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既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师范教育工作者深入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的成果。1997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将“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项目委托给上海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牵头进行研究,由上海市教委张民生副主任为课题组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和本人为副组长。参与者有北京、浙江、辽宁、吉林、广东等省市师范教育专家、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课题组成员在三年时间里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文献资料,借鉴海内外经验,讨论现代师范教育及其课程建设思想,并且经过实验和实践探索,使中国自己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逐步发展起来。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    1.从理论上论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合理性。    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是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这在经济发迭国家已经成为现实。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几乎存在了一个世纪。而这种三级师范教育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小学和学前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来培养,初中教师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高中教师由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来培养。如果要提升小学和学前教师的学历,那么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就必然地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世纪之交,在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世纪之交发生了。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努力,中国普及了初等教育,到2000年,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达到了85%以上。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中等师范学历小学教师的基本饱和状态,以及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必然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1984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试验以五年制师范教育方式培养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此后这种方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此外,以函授或自学考试等方式对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也大面积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发展的现实表明,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已经有了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要求,也具备了相应的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条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也是教育发展的先导。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不仅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是合理的。    2.研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课程方案又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参与课题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方案。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研制的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即以“文、理兼通”为底蕴,以“小学教育”为特色。    3.试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培养道路。……

书籍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学的学科阐释    第二节  《文学学原理》概说第一章  文学特质论    第一节  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特质的有关认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第二章  文学构成论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面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层面    第四节  文学作品构成的整体审美层面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第三章  文学系统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第二节  文学作品沦    第三节  文学接受论第四章  文学关系论    第一节  文学与自然    第二节  文学与社会    第三节  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    第四节  文学与其他艺术第五章  文学演化论    第一节  文学的发生    第二节  文学的演化及其方向    第三节  文学思潮的演化    第四节  文学样式的演化

编辑推荐

本书力求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外国文学理论的有价值的成果与中国传统的借鉴同文学文体特殊性的把握结合起来,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新成果。

作者简介

《文学学原理》是一本面向以培养新型语文教师为对象的大学本科教学用书,同时,也是广大爱好文学的文理科大学生、文学青年及各界相关人士学习文学理论的基本读物或参考资料。本书的编写原则:1 学术观点的公认性;2 知识传授的准确和系统性;3 必要的理论深度;4 适当吸收新成果;5 新颖、科学和易接受性。
本书是一部文学学研究方面的著作,除绪论以外,正文五章,分别讨论了文学的特质、构成、系统、关系以及文学演变。该书在充分吸收当代文学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理论框架、编撰体例、叙述话语、具体阐发诸方面,都具自己鲜明的特色。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叙述简洁晓畅,是青年读者系统了解文学学理论殿堂的桥梁,也是具有当代性、最能反映文学学研究现状、颇适合学习文学学的一本教材。


 文学学原理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