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出版社:学苑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507723045
作者:徐荣谦 编
页数:316页

章节摘录

插图:浮主表,沉主里。疾病在表,指纹浮越;久病或病邪在里,则指纹沉伏。红主寒,紫主热。指纹色泽红为寒邪所伤;纹紫为邪热内盛;纹紫暗则为气滞血瘀之象。淡主虚,滞为实。色淡是气血不足;淡红是体虚有寒;淡紫是体虚有热。指纹郁滞是邪实内郁。指纹现于风关,是病邪初入,证属轻浅。达于气关,为病进一步深人加重,是邪盛病重之表示。若达于命关,表示邪盛正虚,疾病危重。如果透关射甲,则表示疾病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对于看指纹诊断疾病,古代儿科医家看法不一,大多数持肯定态度,但也有持否定态度的。如《幼科铁镜》云:“常见透三关竟无病者亦有,病时透三关而必不亡者,此种道理,殊不知解予。”这种情况在目前儿科临床上亦可见到,同时由于看指纹又受到年龄限制,因此,察看指纹必须和其他诊断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依据。五、视二便(一)正常粪便婴幼儿主要进食乳类食品,其粪便性或状不同于其他年龄小儿的粪便。新生儿最初三日内排出胎粪。胎粪性质粘稠,色深绿或黑绿,无臭。未加辅食的人乳喂养婴儿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呈膏状,或有种子样的颗粒,偶或稀薄而微带绿色,有酸味,但不臭,一般每日2-4次。以牛、羊乳等喂养的婴儿的大便色淡黄或呈土灰色,质较硬,有明显的臭味,每日1~2次。糖量增加后大便比较柔软,次数也可增加。混合喂养儿则大便量增加,硬度比单纯牛乳喂养的稍减,呈轻度暗褐色,臭味增加。若将蔬菜、水果等辅食增加,则粪便与成人相似。初加菜泥时,有小量绿色菜泥常随大便排出。

前言

本教材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1年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使用。本教材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教研室(东直门医院和东方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儿科教研室的全体参编人员共同努力完成。本教材要求在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上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长期积累的临床教学与临床医疗实践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以往各版中医儿科教材的成功经验,力求全面反映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突出中医儿科教材的中医特色,展现中医儿科学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态势,为振兴中医儿科事业,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争创精品。本书分上、下两篇及附篇,共13章。上篇为中医儿科学基础,共四章,重点介绍中医儿科发展简史,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诊断特点,辨证特点以及治疗特点等。本教材在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上以“少阳学说”和“五脏证洽”相结合为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核心。在小儿生理特点上以“少阳学说”概括“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全面反映了小儿的基本体质特点。在中医儿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上,突出以标志着中医儿科学成立的“五脏证治”体系为中心,统代其他的辨证方法。下篇为临床病证,共九章。仍然以“五脏证治”体系为轴贯穿其中,结合现代各系统证治分章节阐述。按五脏系统分别介绍肺、脾、心、肝、肾脏病证,并根据儿科的发病特点,设立了时行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中医儿科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临床课,本教材根据近年来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吸收了近年来新出现的临床多见的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一秽语综合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在具体疾病上,首先注意增加公认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拓展学生临床诊断疾病和分析疾病的思路。同时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辨证与辨病结合,注意病、证、症的概念准确,使学生思路要清晰,病因病机的分析与证候要一致,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病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本教材还增加了小儿推拿疗法、捏脊疗法等。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同时也简要地介绍了部分急症抢救和液体疗法等内容,意在提高学生临床处理急症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一定基础。本教材注意吸取近年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成果。参照最新的西医各版《儿科学》、《传染病学》教材和《实用儿科学》等著作。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以及北京市中医院等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刘弼臣教授担任本书的主审,为本书的编写提出许多指导意见,本书还承王允荣、王彦平、孙学锐等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尽管慎之又慎,做了很大努力,一定还存在某些不足,尤其随着中医儿科学术的不断发展,也会逐步暴露出落后于时代之处,我们诚恳期望中医儿科同仁和各院校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不断完善和提高。希望本教材能为培养新时代中医儿科学人才,发展中医儿科理论,振兴中医儿科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书籍目录

上篇 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概况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第二章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的孕育时期——先秦、汉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晋、隋、唐第三节 中医儿科学形成时期——北宋第四节 中医儿科学的昌盛时期——元、明、清第五节 中医儿科学的复兴时期——新中国第三章 生长发育第一节 年龄分期第二节 生长发育规律与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第三节 体格发育第四节 智慧的发育第五节 变蒸学说第四章 喂养与保健第一节 小儿喂养第二节 小儿保健第五章 预防与康复第一节 常见病的预防第二节 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第三节 小儿康复第六章 生理病理特点第一节 生理特点第二节 病理特点第七章 四诊概要第一节 小儿诊断特点第二节 望诊第三节 闻、问、切诊第八章 辨证概要第一节 小儿证侯特点第二节 五脏辨证第九章 治疗概要第一节 小儿治法特点第二节 小儿用药特点中篇 中医儿科学临床第一章 新生儿病证第一节 胎黄第二节 赤游丹第三节 硬肿症第四节 脐风第二章 肺系病证第一节 感冒第二节 咳嗽第三节 肺炎第四节 哮喘第三章 心系病证第一节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第二节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第四章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 口疮第二节 鹅口疮第三节 厌食第四节 积滞第五节 疳证第六节 呕吐第七节 泄泻第八节 腹痛第九节 便秘第五章 肝系病证第一节 癫痫第二节 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第三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第六章 肾系病证第一节 水肿第二节 尿血第三节 尿频第四节 遗尿第七章 时行疾病第一节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第二节 麻疹第三节 奶麻第四节 风痧第五节 丹痧第六节 水痘第七节 手、足、口病第八节 小儿麻痹症第九节 小儿暑温第十节 痄腮第十一节 顿咳第十二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十三节 夏季热第八章 寄生虫病第一节 蛔虫病第二节 蛲虫病第三节 钩虫病第九章 小儿杂证第一节 ”五迟、五软第二节 解颅第三节 紫癜第四节 贫血第五节 夜啼第六节 汗证第七节 痿证第八节 儿童类风湿病第九节 湿疹(奶癣)第十章 儿科急症第一节 惊风第二节 闭证第三节 厥证第四节 疫毒痢下篇 附录第一节 液体疗法第二节 捏积疗法附表方剂索引

编辑推荐

《中医儿科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

《中医儿科学》分上、下两篇及附篇,共13章。上篇为中医儿科学基础,共四章,重点介绍中医儿科发展简史,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诊断特点,辨证特点以及治疗特点等。本教材在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上以“少阳学说”和“五脏证洽”相结合为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核心。在小儿生理特点上以“少阳学说”概括“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全面反映了小儿的基本体质特点。


 中医儿科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