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奥武甫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2
ISBN:9787108004468
作者:佚名
页数:221页

内容概要

译者译者冯象,上海人。父亲冯契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1968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去农村接受再教育”,他远赴云南弥勒县作知青插队,是“老三届”知青里的最后一拨,自称“卷入‘文革’的毛孩子”。说是初中毕业,其实只读过一年初中就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闹革命”了。因为父母早已被打倒,去云南的决定是冯象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的。他回忆说:“那时候我冬天会生冻疮,周围人都说别去北方,受不了,听说云南的自然条件好一点。另外,我父母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待过,又在云南生活过,连带我也觉得云南并不算太陌生的地方。”尽管对云南一无所知,但还算幸运的是,冯象插队的地方比较富裕,劳动了两年后,他就到更边疆的村寨当了一名乡村老师。“那里是真正的边境,在越南、老挝和中国三个国家的交界上,当初叫六村,现在叫绿春。再翻一座山就出国了,比我早的老师还给分配一支枪,防土匪用的。”冯象说当时有一部越南电影《乡村女教师》,描写的内容跟他的生活一模一样。步行好几天走进大山里的一个小山寨,村里分他一间茅草房,一半用来睡觉,另一半当教室,中间钉上木板隔起来。孩子们由他按照年龄大小进行编排,村里的文化教育就全权交给了他。对于教师生涯的这一段时期,他回忆说:“当了老师就有一份口粮,知青种地不行,教书是受欢迎的。当地的少数民族最欢迎两种人:医生和老师,对这两种人特别尊敬。学生们帮我打柴挑水,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给我端过来。他们有很多人现在都当了官,还经常邀请我回去看看。”读书时一直很调皮的冯象,下乡后百无聊赖开始看书。数理化自学起来很困难,他就专攻文科。由于小学学过俄语,中学又接触过一点英语,自己对外语也比较感兴趣,他自学起了英语和法语。家里人对冯象学外语多少有些提心吊胆,因为看的净是“封资修”的东西,生怕他闹出乱子。好在他身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没人管。由于“边疆地区能收到的电台特别多,当时我听的都算是‘敌台’,BBC什么的,还有苏修的电台,哪个波段、哪个时间是哪个国家的我熟极了。老乡以为我听的就是汉语,所以我的英语听力还没上大学就过关了,读大学时专业课免修。”
当了一年多的孩子王,一天,冯象接到当地军代表送来的口信,让他上公社一趟。“这位军代表是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专门监听境外的电台,听力特好。他知道我一直自学英语,说是要考考我。”原来自从尼克松访华后,学英语不再是“封资修”,因急需英语老师,云南省就办了一个英语教师训练班,军代表有意推荐冯象。冯象跟着马帮出大山接受了军代表的考试,不久就接到了参加培训的通知。“训练班在大理,由上海来的老师教,我就这样捞到了半年的学习机会。”训练期间,每月冯象还把自己的翻译和作文寄给杭州的姨夫,请他批改。姨夫曾留学英国八年,是伦敦大学第一位中国硕士和第一位名誉博士,冯象用的英法文词典和外文原著都是他赠送的。半年的培训结束后,县中学的校长看中了冯象,将他从大山里调到县中,从此他成为一名正式教师。而那位给了他人生第一次重要机遇的军代表随部队开拔后,冯象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后代来说,读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出路,但在那个年代,谁都没想到会有高考。正是凭借这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冯象一步步离开了生活十多年的云南,北上京城,又远赴美国。高考时,因为当地的土政策限制,凡是已经当老师的人必须报考师范院校,而其他师范院校又不到云南招生,冯象只好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上了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冯象回忆说:“当时招了两个班,一个是四年制的,一个是两年制的。我们这些人都年满25岁了,学校觉得我们的教学经验已经很丰富,学两年够了。”当了班长的冯象和同学们迅速召开了一个会议,发现全班没有一个党团员,全部是红卫兵出身。借着当时跟越南打仗的时机,他们折腾了一个学期,终于迫使学校答应恢复四年制。冯象说,他们这代人身上多少是有些痞子气的。不过,书只读到三年级,他就提前考取了北大的西语系,上北京念研究生去了。领冯象进入中古英语文学领域的是他北京大学的导师李赋宁先生,同时他自己也意识到:“欧洲现代文明的渊源是中世纪。在现代西方还在运作的那些机构、制度、宗教、道德风貌,都是中世纪开始留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文化是理解现代西方的关键。”
1984年,冯象再次提前毕业,赴美国哈佛攻读中古文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当所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将在这个领域继续走下去的时候,他却出乎意料地来了一个大跳跃,转而攻读法学,最终又拿下了耶鲁大学的法律博士。冯象对此的解释是:“在我们经历过的那个时代,文学的作用曾经跟法律的作用是一样的。管理社会也是通过文学作品,像《白毛女》、《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教育人的,现在的人没法理解文学曾有那么高的地位。改学法学,其实只是改职业,我认为内涵是一脉相传的。”在香港大学教了六年法律后,冯象回到美国,开始从事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咨询工作,这让他感到更自由,更有趣。虽然从17岁就拿起了教鞭,但冯象以为自己“并不是特别热爱教育的人”,“在国内我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我也不觉得我教别人,别人就能学会些什么。”但是在清华大学的邀请下,他现在还是担任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
1992年冯象翻译出版了《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古老、最长的一部较完整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完成于公元八世纪左右,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之后,冯象利用业余时间陆续撰写了《木腿正义》、《玻璃岛》、《政法笔记》、《创世纪:传说与译注》、《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等书籍,还在《读书》、《万象》等杂志和报纸撰写专栏文章,涉及内容自然横跨西方古典文学与司法两大领域,不可谓不活跃。
冯象的读者集中在两大类上——关心法律的人群和热爱文学的公众,受专业背景的影响,他的书对读者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要求。“有的作家写通俗文学,也有的作家写给所谓的‘小众’,尤其搞外国文学、外国文化,这个问题更严重。既然是外国的,肯定要陌生一些,再加上我主要研究古代,距离更远,怎么写,用什么方法同中国读者说话,是个难题。对作者本人来说也是一种选择。”为此,冯象进行了写作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尝试。在《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中,因为无意写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他将中古欧洲文学的瑰宝亚瑟王传奇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交织,在向中国读者系统介绍亚瑟王传奇的同时,也展示了在他眼中“日益全球化、麦当劳化或‘黑手党化’的‘新新人类’社会,天天面临的虚荣与幻想、污染和腐败。”而在《政法笔记》中,他又以“法学随笔”的文风评说了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性贿赂、取名用生僻字等一系列法制领域的事件与现象,被看作是“彻底改变传统的普法文章”。
从五六年前开始,由于着手重新翻译《圣经》,冯象的写作大多与《圣经》相关。他说:“我一般是手头正在研究什么就写什么方面的东西,因为经常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想,为普通读者介绍一些知识背景。”对冯象重译《圣经》的举动,有人觉得没必要,有人拭目以待,他自己则认为是摆在面前的又一次历史机遇,需要好好把握。
冯象本人对其译本的预期是:“一是为中文读者(包括信友和圣经学界)提供一个可靠的中文学术译本;二是如果可能,力求让《圣经》立於中国文学之林。”现在冯已经把《新约》全本、旧约中的《摩西五经》、《智慧书》译完并出版。


 贝奥武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是英语世界最古老、最长的一部较完整的文学作品,所以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文章虽成书较早,但也已经展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抗沼泽恶魔,勇斗会喷火的巨龙,格局宏大,所以是一部英雄史诗。但也正因为其最古老的历史地位,而造成了我个人认为的全书最大的短板,那就是英雄的人物形象较单一,基本就是从小就天赋过人,身材强壮,有勇有谋,几乎没有性格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弱点,也没有因为这种的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换言之,这部带有神话或魔幻色彩的史诗的主角是一个神话般的英雄,没有成长,生下来就是英雄,在今天看来,这种角色太不真实。我觉得本书故事巧妙的地方在于,全书最大的灾难,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注定的,而是由于一个小人物的偶然行为被触发的,这个小人物品行低劣,目光短浅,出于自己贪婪而做出的行为却几乎导致了人类的毁灭,而且值得玩味的是,这个小人物还是一个奴隶。在真实世界中,也曾经发生了很多小人物的单一行为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事情,或者,至少是给当时的社会或在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比如,一战的爆发和林肯的遇刺。我文学素养不高,也是第一次写书评,而且这本书看的匆忙,加之天色已晚,就只能废话这么多了。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贝奥武夫真带劲!这样一个人(神?),耍流氓都能这么帅!没治啦!!带劲!
  •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第一部日耳曼人的民族史诗,是英国文学的开端。这个译本读起来只能感受到史诗故事的大致故事情节。按照分类应该属于老派译法,史诗翻译出来那年我好像才一岁吧!总之,聊胜于无了。
  •     毕竟是古英语时期,对英雄人物的故事没什么感觉,感谢精读课,不然我真的一辈子都不能来读这种书。翻译得是真优美!注释齐备 学问做的好扎实
  •     英国史诗
  •     荷兰史诗 英雄大战海怪
  •     母题
  •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     冯象的翻译应该是有加分的吧?感觉非常流畅,一口气读完,加上丰富的评注。就好像冯老师在评注里说的,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的悲壮感来自由杀亲夺宝带来的制度化了的联姻和血亲复仇,不得不行就的叔侄相残、甥舅互戕,在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和基督教背景下的“上帝-天堂/地狱”之间摇摆。我想,托尔金的“孤山宝藏与史矛戈的故事”跟贝奥武夫屠龙的故事应该脱不了干系,说不定那个无意间闯入巨龙老巢的无名氏就是来自哈比屯的比尔博·巴金斯呢?
  •     雨啊,不停
  •     做学问当如冯象!!!!!!!
  •       Beowulf, the oldest British literature ever discovered, is a heroic myth about the legendary experience of the warrior Beowulf.
      
      In Beowulf, the joy of success was transient. In the first battle against Grendel, Beowulf took one arm of Grendel and hung it high, but the joy was soon broken by the second attack of Grendel. Another obvious transition from joy to sorrow happened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where Beowulf’s success on killing the dragon was overwhelmed by the sorrow of his upcoming death. This transition from joy to sorrow might be intended to add the legendary sense of Beowulf and his fate. To readers, it might implicate the impermanence of fate, just as joy and sorrow. Nothing will last forever.
      
      In the final scene, Beowulf died after defeating the dragon. It seems that Beowulf, as a symbol of heroism, is fated to die in the field. Beowulf regarded fighting against evil as his obligation, and he was questing honour and fame all his life. Although as a king, he should have kept himself safe for the sake of his kingdom, he still chose fighting the dragon in person and winning the dragon’s treasure for his fellows, which determined his inevitable death. However, if Beowulf did not die fighting, he would be identified as a king, not a warrior or a hero. Thus, heroism was fully embodied by Beowulf’s death.
      
      We can already find the sign of Christianity in Beowulf. For instance, in the story, Grendel was described as “an accursed race” and “lived in jealous exile from the lands of men”. It can be seen that Grendel was more like a monster than human beings,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devil in Christianity. Besides, “God” or “Almighty God” was also mentioned several times in the poem.
      
      Beyond all above, this old myth has also inspired Tolkeins. To some extent, without Beowulf, the Hobbit and the Lord of the Rings might be some totally different stories. To this point, we can see the influence of Beowulf in British literature.
  •     翻译得不错
  •     是由古英语翻译过来的本子,贝奥武甫其后裔是登陆并横扫英格兰的盎格鲁萨克森人,因此是英国最古老的史诗。
  •     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体现了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理想英雄的特点
  •     原作者确实是天才,治西学真当如象公。说来倒是有桩小插曲,正当我看的血脉偾张的时候,合上书却发现 有人在书后面 用红笔写了个boring,真是忧伤。
  •     读的英文版,一本一气呵成的伟大的史诗
  •     再读一遍,译者功力太强。
  •     冯象先生的译本,非常精彩
  •     史诗
  •     插叙有些凌乱,说教有些莫名其妙,但仍然很精彩 另:我终于也得用电子书充饥了- -
  •     没懂
  •     本科大三那年迷上贝奥武甫,还是因为看了动画电影《贝奥武甫:北海的诅咒》的关系。读了原著之后才发现电影有比较另类的篡改(譬如安排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格兰戴尔之母去勾引贝奥武甫...)全校图书馆仅有的一册被我翻烂,后来索性复印了全书。可惜淘宝一直没买到。
  •     史诗这类东西读中文才能体会到美感啊(闭嘴。
  •     冯象真是厉害。
  •     最后竟然有点喜欢了
  •     1、装备很重要!2、主角光环比装备重要!3、目测能完爆大部分魔幻类作品。
  •     去吧无谓的英雄
  •     打怪
  •     “现在第一次从原文(古英语)完整地译出,我只求对那圣法的“三位一体”——大学生的课堂、文学青年的书架、我的同行们的饭碗——有所奉献。在体例上,为顺应当前出书难、买书贵、教书穷、念书傻的形势,不得不“老王卖瓜”如下……”——我以前咋就没看看前言啊=v=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形势似乎还是那个样,不免令人唏嘘……
  •     有时候你挺拿自己当回事的,可在别人眼里依旧是那副死腔。英雄的贝奥武甫反复强调自己是希尔德子孙,好歹是可敬可泣。故事的某一方却早在那里盘算着统治风族同胞的惊天大事。英雄固然骁勇善战,可怕的是,这竟是全部。犹在耳畔的民族存亡是他们所唯一关注的,到头来还是过眼云烟。
  •     跟冯老师聊到“可敬的比德”的这段话:http://www.douban.com/note/175190817/,才知道他曾在《贝奥武甫》的注188中引用过......
  •     三千行盎格鲁撒克逊古英雄史诗,晨读文本
  •     我看到了村长灭史毛戈
  •     有趣的架构,杂乱的结构,故事明了,叙述稍显混乱(讲着讲着就飘走了),但初民倾向突出,非常有意思。冯象作为研究古英语的奇才,将翻译做到极致,够典范。
  •     敢说史毛戈的故事不是从这里偷来的
  •     很厉害,长诗真的很厉害,描写的很厉害,铺世界观也是很厉害,要对照附录四的人名看,才能模模糊糊看得连贯。
  •     讀的那個電子版註釋詳盡得令人髮指
  •     很久以前讀的。音節鏗鏘,譯筆優美,比之如今,難得。
  •     译注很强大……但感觉有些译者个人观点影响?虽然说译者专业的但也要留给读者一点空间吧233 然后译文怎么说呢,挺照顾中国读者阅读体验的,就酱(。
  •     古英语版实在是让我头疼.....强变格真心伤不起
  •     翻译五星
  •     无论译文如何,扩展还是不错的。再看完埃达和萨迦差不多能有个轮廓了。
  •     内容还挺多
  •     北欧神话凛冽蛮荒的气质
  •     主角光环笼罩的爷们。打怪,屠龙,升级当皇帝,无所不能。
  •     乱入真多
  •     最好的英雄史诗,译文精彩。
  •     经典啊
  •     哎,做西学当如冯公子啊!
  •     其实可以和荷马史诗相提并论的
  •     译文流畅,押韵,看得我心潮澎湃,英雄战斗的场面历历在目。看的是PDF版,一定要打印一本出来再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