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萧何韩信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305037672
作者:张大可,徐日辉
页数:363页

章节摘录

  3.韩信仗剑从戎 韩信青年时代的生活十分凄凉。他身材高大,佩带长剑,气宇轩昂,确是一表人才。但他一贫如洗,又无谋生技能,孤独一人,四处游食,被 乡邑人看不起,说他是一个“无行”的人。本来乡间小吏,如维护地方治 安的亭长一类,韩信足可胜任,或到县衙当个差役,也有一口饭吃。可是 没有人推荐韩信,他谋不了职,只好为游民,备受贫困的熬煎,更受世态 炎凉的社会欺辱。坎坷经历养成了韩信嫉恶如仇和知遇报恩的品格,影响 了他一生的事业。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作了生动的记载。一个落魄 青年,无可称述的事迹,司马迁从调查访问中,从人民口中挖掘出的几个 生活片断,写成小故事,展示出韩信的内心世界和他少小立志的基础。韩信唾弃小人。韩信有一个朋友做南昌亭长,韩信常到他家去白食。几个月后,南昌亭长妻子忍受不了,又不便当面拒客,于是有一天在天明 时就吃了饭。等到韩信清早赶去时,“不为具食”,亭长不提吃饭的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韩信虽然饿着肚子,一见朋友冷冰冰的面 孔,什么都明白了。“知其意”,表明双方都没有说话,韩信从察颜观色 中,已了解对方拒客的意思,不等对方开口,自己也不吭一声,掉头就走 。这一场面,十分尴尬,韩信的内心多么痛苦,他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 微妙。韩信人穷志不短,他虽然默不作声,而实已怒发冲冠,在瞬间作出 决断,“绝交”,所以“怒,竞绝去”。韩信这一去不再复返,故称“绝 去”。韩信的“怒”,不仅仅是对南昌亭长这个小人的愤恨,而且更是对 势利社会的唾弃,是自己立志的宣誓。这个生活小故事,与陈涉佣耕而有 “鸿鹄之志”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精壮青年,沦落到没有饭吃 或为人佣耕的地步,这个世道必须改变。陈涉之叹,韩信之怒,皆为生活 所逼而怒而怨,这就是他们反秦起义的思想基础。韩信受惠报恩。有一年夏天,韩信又是衣食无着,他只好到淮阴岸边 去钓鱼。河岸附近有一群妇女冲洗丝絮,她们就是做苦工的“漂母”。为 了赶活,漂母们把午饭带到河边吃。韩信整天坐在岸边垂钓挨饿,被一位 好心的漂母看在眼里,就分一份饭给韩信吃,这样一直到漂絮季节的结束 ,有好几十天。韩信深受感动,对送饭的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 这位漂母竟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韩信相信自己一定会发迹,向漂母道谢,表示要重重报恩,漂母回答,我 是可怜你这个大小伙子,谁希罕你的报答。漂母的发怒,一是激励韩信要 上进,再是不容韩信的误解,施饭并未图回报。漂母的施饭与怒,都表现 了劳动人民的质朴感情。施恩不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反过 来,受惠的一方不应忘记施恩者,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韩信受了抢白,哑然无声,但心中十分感激这位好心的漂絮大娘,并 把大娘的激励牢牢记于心中。以上两个小故事,是游民阶层时常碰到的场面。世上有厚重君子,也 有小人。南昌亭长,为德不终,做好事有头无尾,斤斤计较,盘算利益,是一个小人。漂母同情厄困的人,竭其所有,施以援手,有君子之风。两 人形象在韩信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西汉建立,韩信当了楚王,衣锦还乡 ,他找到了南昌亭长和漂母。韩信对南昌亭长说:“公,小人也,为德不 卒。”赐一百钱。韩信回报漂母以千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韩信带兵打 仗,对待士兵和老百姓都很好,行军秋毫无犯。士卒乐于效命,百姓欢跃 ,“农夫莫不辍耕释耒,榆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这与韩信青年时代 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韩信审时度势。俗语“大丈夫能屈能伸”,这说的是一个抱负远大的 人,要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善处逆境,并能审时度势,决定去取。这也需 要生活的磨炼。孟子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韩信发愤能忍,在斗争时最能审时度势,不做无谓的牺牲,这也 是生活的炼狱造就出的才能。有一天韩信佩带着长剑在淮阴城中行走,突 然横冲出一个青年屠夫挡住去路,要和韩信比武。这个屠夫是淮阴城中有 名的无赖,喜欢恶作剧,他发誓要当众侮辱韩信逞能,给同伙和围观市井 细民开心。他当众羞辱韩信说:“别看你长得身高马大,耍刀弄剑,貌似 英雄,其实是个胆小鬼。”韩信没有答理。接着这个青年屠夫又用挑逗的 口吻对韩信说:“你不怕死,就捅我一刀;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说完,一阵轻狂的嘲笑。韩信仔细打量了对方,恨不得一刀捅死这个屠 夫。霎时转念一想,不值得和这个狂徒拼命,韩信压下怒火,弓下身子,匍匐在地,硬是当着满街的嘲笑,从屠夫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屠夫得意 非凡,哈哈大笑。围观的人内心厌恶屠夫,却也看不起韩信,都认为他是 个胆小鬼。史称:“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要知道这时的韩信正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血气方刚,手执兵器,他 一怒可真要出人命。韩信孰视对手,打量了又打量,然后作出了一个“忍 ”字的决定,一个没有坚强意志和远大抱负的人是做不到的。与韩信同时 代而年岁稍长的大梁人张耳、陈余两人处事可与韩信作对照。张耳、陈余 两人受到秦廷的通缉,隐姓埋名在陈县躲藏,在一个村庄做看门人。一天 ,陈余有了过错,受到地方里胥的责罚,挨打板子,陈余认为有损脸面,几次抬腿想起身和里胥拼命,张耳在场用脚踢陈余示意要“忍”。陈余强 忍挨完板子。事后张耳责备陈余,说:“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 一吏乎?”当初我是怎么嘱咐你的,难道为了一点小小的侮辱就拼命吗?陈 余接受了张耳的责备,两人互相鼓励,挨过了困厄期。秦末响应陈涉起义 ,并受陈涉派遣北伐,恢复了赵国。后来张耳投汉封赵王,陈余辅佐六国 赵族后裔赵歇为赵相,封代王,两人也是一世豪杰。张耳、陈余、韩信三 人相较,在对待逆境的态度上,青年韩信可比拟老练的张耳,表现了他思 想上的成熟。陈余则差人一筹,在楚汉相争中,陈余助楚,被韩信在井陉 之战中斩杀。P22-25

内容概要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1990年调北京,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1995年底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研究所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这两个方面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8部,主编论著10余种,其中5种论著获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主要论著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史记研究》、《史记全本新注》、《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论赞辑释》、《司马迁评传》、《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记教程》等.
徐日辉,男,汉族,祖籍山东掖县,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研究方向:①《史记》;②秦早期历史;③旅游文化;④史前文明以及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学术成果:1、现已出版学术专著《秦早期发展史》、《秦州史地》、《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续篇》、《史记札记》、《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伏羲文化研究》、《街亭丛考》、《甘肃饮食文化史》等14部。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第一章  汉初三杰的崛起  一、汉初三杰的身世  二、汉初三杰的生年  三、汉初三为的动乱中崛起第二章  造就汉初三为的时与势  一、秦汉之际的社会剧变  二、春秋战国习俗世风的影响  三、激烈抗争的社会是锤炼人才的大熔炉第三章  三为归汉  一、刘季大言,帝王气度  二、张良寻主,千里归汉  三、萧何识人,拥戴沛公  四、韩信拜将,对策汉中第四章  谋略盖世的帝王师留候张良  一、下邑画策  二、楚汉成皋之战  三、子房运筹第五章  经略汉家半壁江山的淮阴候韩信  一、擒魏取代  二、破赵胁燕  三、进军齐国  四、垓下会战第六章  韩信的军事思想与指挥艺术  一、多多益善  二、先计后兵  三、出奇制胜  四、疑兵示形  五、出神入化第七章  安邦定国的一代贤相酂何萧何  一、深固根本,镇抚关中  二、兴建汉朝,创立制度  三、休养生息,无为治国第八章  六出奇计的曲逆侯陈平  一、离间楚君臣  二、解困刘邦  三、计安韩信  四、伪游云梦  五、白登脱险第九章  汉高祖与汉初三杰  一、张良事主,亦师亦友  二、萧何伴君,战战兢兢  三、韩信震主,兔死狗烹  四、千秋历史的评说附录  一、汉初三杰年表  二、楚汉相争月表  三、人名索引  四、词语索引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以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变局为背景,评说楚亡汉兴的原因,透析汉家主要创业者的风采。
西汉开国是汉王刘邦与一大批文臣武将共同创造的历史。
其中,张良、萧何、韩信、陈平四位辅臣功绩最大。
张良出谋,萧何后勤,韩信攻取,陈平间敌,各自独当一面,对西汉建立的全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刘邦是全军统帅。五人事功,连体相依。由于刘邦并提张良、萧何、韩信,史称西汉三杰。
本书以三杰事功为主线,并列三人为合传,陈平、刘邦为附传。合传写其一生,附传只涉及相关内容。
全书以三杰事功次第交合展开,陈平附传一章,刘邦事迹为三杰铺垫,贯串全书。
本书的这一谋篇布局,正与历史事势相吻合。

图书封面


 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韩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汉高祖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韩信的骁勇善战。韩信能受到刘邦重用是和萧何的举荐分不开的。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如果没有萧何的独具慧眼,不用说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恐怕其后半生都要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然而,在汉王朝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韩信却死在自己的恩人策划的诡计之下,上演了一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悲喜剧。萧何为什么要向刘邦举荐韩信?又为什么要害死韩信?这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萧)何独以五。”因此,在刘邦未发迹之前,萧何与高祖就有极为深厚的友谊,这也是萧何日后受到信任并重用的原因之一。在那个时代,臣下对君主的忠,朋友之间的义被视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道德准则,深受此道影响的萧何的所作所为必然是为了维护刘邦的利益的。公元前206年,刘邦迫于项羽的压力,率军来到了南郑,就任汉王。这对想要君临天下的刘邦来说是极不情愿,但考虑到敌强我弱的形势只好暂时偏安一方。然而,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不少将士思乡出逃,另一方面,项羽集团内部发生叛乱。前者使刘邦必须早做东进决断,否则集团就有解体的危险,后者为东进的胜利提供了可能。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此时刘邦帐下不过是樊哙等有勇无谋之辈,仍缺乏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优秀将领,这就给东进胜利的蒙上了一层阴影。萧何对此看得一清二楚,因而不断地和将士们的接触,希望能发现军事奇才,以辅佐刘邦成就霸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与时任治粟都尉的韩信的数次交谈中,被他过人的军事见解所折服,认定此人正是他苦苦寻找的军事人才。于是就多次向刘邦举荐,但刘邦未能采纳。韩信见萧何的多次举荐无效,离开了南郑。萧何得知韩信逃跑,从刘邦的霸业的出发,认为事关重大,就不向刘邦报告,亲自去追赶韩信,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再说刘邦误以为萧何逃跑了,十分恼怒着急。直到萧何追赶韩信归来,说明原委,对刘邦说“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并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择吉日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以其卓越的战略远光向高祖分析天下形势,使刘邦看到东进胜利的希望,坚定了逐鹿中原、成就霸业的信念。韩信不负所望,在汉王朝的统一战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成就了刘邦君临天下的夙愿。 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为巩固自己的皇位,帝王专制欲的丑陋性便表现出来,对不少开国功臣多有猜忌。韩信因巡视县邑时带兵马,又窝藏项羽亡命将领钟离昧,被人诬告有不轨企图。刘邦感到疑虑,便采用陈平之计,假借巡游云梦会诸侯之际,逮捕了韩信。不久,因查无实据且念旧功释放了韩信,但将他将降为淮阴候(韩信此前为楚王)。韩信被降爵后,终日心怀怨恨,闷闷不乐。公元前197年,此前和韩信有勾结的陈稀谋反,刘邦亲率大军镇压。此时韩信和陈稀联系,准备里应外合,袭击留守京城的吕后和太子。不料计划被吕后得知,立即找萧何商议。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萧何为维护刘氏王朝的统治,设了一圈套。假说刘邦得胜回朝,骗韩信入宫祝捷,韩信再聪明也想不到他的恩公会算计他,信以为真,毫无顾虑地进了皇宫,一代名将最终惨死于萧何的圈套。观韩信一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除了其性格缺陷和政治幼稚外,更在于萧何对刘邦的忠心耿耿,对维护刘邦统治利益的执着。当韩信的才干能实现刘邦的霸业时,他便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当韩信的行为危害到刘邦的统治时,他就毫不留情地将韩信置于死地。文章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cea5901008es8.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在大学里读过影响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很好的一本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书籍
  •     颇多溢美之词。书后年表不错。
  •        韩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汉高祖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韩信的骁勇善战。韩信能受到刘邦重用是和萧何的举荐分不开的。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如果没有萧何的独具慧眼,不用说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恐怕其后半生都要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然而,在汉王朝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韩信却死在自己的恩人策划的诡计之下,上演了一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悲喜剧。萧何为什么要向刘邦举荐韩信?又为什么要害死韩信?这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萧)何独以五。”因此,在刘邦未发迹之前,萧何与高祖就有极为深厚的友谊,这也是萧何日后受到信任并重用的原因之一。在那个时代,臣下对君主的忠,朋友之间的义被视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道德准则,深受此道影响的萧何的所作所为必然是为了维护刘邦的利益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迫于项羽的压力,率军来到了南郑,就任汉王。这对想要君临天下的刘邦来说是极不情愿,但考虑到敌强我弱的形势只好暂时偏安一方。然而,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不少将士思乡出逃,另一方面,项羽集团内部发生叛乱。前者使刘邦必须早做东进决断,否则集团就有解体的危险,后者为东进的胜利提供了可能。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此时刘邦帐下不过是樊哙等有勇无谋之辈,仍缺乏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优秀将领,这就给东进胜利的蒙上了一层阴影。萧何对此看得一清二楚,因而不断地和将士们的接触,希望能发现军事奇才,以辅佐刘邦成就霸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与时任治粟都尉的韩信的数次交谈中,被他过人的军事见解所折服,认定此人正是他苦苦寻找的军事人才。于是就多次向刘邦举荐,但刘邦未能采纳。韩信见萧何的多次举荐无效,离开了南郑。萧何得知韩信逃跑,从刘邦的霸业的出发,认为事关重大,就不向刘邦报告,亲自去追赶韩信,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再说刘邦误以为萧何逃跑了,十分恼怒着急。直到萧何追赶韩信归来,说明原委,对刘邦说“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并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择吉日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以其卓越的战略远光向高祖分析天下形势,使刘邦看到东进胜利的希望,坚定了逐鹿中原、成就霸业的信念。韩信不负所望,在汉王朝的统一战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成就了刘邦君临天下的夙愿。
      
       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为巩固自己的皇位,帝王专制欲的丑陋性便表现出来,对不少开国功臣多有猜忌。韩信因巡视县邑时带兵马,又窝藏项羽亡命将领钟离昧,被人诬告有不轨企图。刘邦感到疑虑,便采用陈平之计,假借巡游云梦会诸侯之际,逮捕了韩信。不久,因查无实据且念旧功释放了韩信,但将他将降为淮阴候(韩信此前为楚王)。韩信被降爵后,终日心怀怨恨,闷闷不乐。公元前197年,此前和韩信有勾结的陈稀谋反,刘邦亲率大军镇压。此时韩信和陈稀联系,准备里应外合,袭击留守京城的吕后和太子。不料计划被吕后得知,立即找萧何商议。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萧何为维护刘氏王朝的统治,设了一圈套。假说刘邦得胜回朝,骗韩信入宫祝捷,韩信再聪明也想不到他的恩公会算计他,信以为真,毫无顾虑地进了皇宫,一代名将最终惨死于萧何的圈套。
      
       观韩信一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除了其性格缺陷和政治幼稚外,更在于萧何对刘邦的忠心耿耿,对维护刘邦统治利益的执着。当韩信的才干能实现刘邦的霸业时,他便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当韩信的行为危害到刘邦的统治时,他就毫不留情地将韩信置于死地。
      
      
      文章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cea5901008es8.html
  •     善用人才是国家、企业或其他团体能否取得发展的关键。
  •     汉初三杰
  •     第291页的 狡兔死写错了
  •     看来看去,韩信十七岁受胯下之辱不是忍辱负重,就是被吓尿了啊。
  •     因为我把图书馆的书丢了,才买的。当当网还不错,书挺多的。同样的书,我到卓越就找不到
  •     →_→
  •     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张良帮刘邦争天下,是人才与时势的机缘,并不是他有求于刘邦,所以最后功成身退,孑然遗世;萧何一开始就甘居人后,治国理政搞后勤,有的是臣子之心,初衷是好的,但功高震主必不被容;韩信求功名本无可厚非,毕竟他是百年难遇的将才,但也只能是将才,他没有帝王气度,在大一统趋势前,至尊之位只有一个,韩信没有争天下之心却有分天下之心,悲剧是难免的。
  •     读来竟觉有趣。还是觉得客观性虽然可以,也不是太好。不过描写确实还不错
  •     “张良事君,亦师亦友;萧何伴君,战战兢兢;韩信震主,兔死狗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