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已远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020046959
作者:吴方
页数:325页

内容概要

吴方(1948—1995),生于北京,祖籍安徽怀宁。曾辍学做工。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曾为《文艺研究》杂志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著有文学评论、近现代思想文化随笔等文字。

书籍目录

卑微的旅行(代序)主张“自改革”的寂寞者  ——“衰世”中的龚自珍“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关手魏源传统思恕的能量与局限  ——由曾国藩看历史的来龙去脉一生怀抱几曾开  ——被剥夺立传资格的郭嵩焘“保守中的前进者”与“前进中的保守者”  ——张之洞的困境春秋知罪两难辞  ——笔谈梁启超的“笔”长夜歌哭者  ——谭嗣同与晚清史保守的符号  ——“老新党”林琴南铁马丁当入梦来  ——关于严复菊花插得满头归  ——由头发说到辜鸿铭、林语堂说“士”  ——如何评价章太炎昨夜启明之星辰  ——蔡元培先生的“内在理路” 万山不许一溪奔   ——杜亚泉及其前进与保守白发书生寂寞心   ——与王国维潜对话 夕阳山外山   ——弘一大师追想 困境故事   ——传记中的周作人 自由知识分子的精神之路  ——百年话胡适 “我”与时代  ——刘半农剪影 无边风景属伊人  ——赵元任其人其学 晚成堂主人:史家顾颉刚  ——“古史辨”遗响 “保守”的释义  ——吴宓及《学衡》思想文化个案 宗风清正洁来洁去  ——梨园风景中的梅兰芳 尚在旅途 ——朱自清的“平常心” 泥龙竹马眼前情  ——丰子恺与《缘缘堂随笔集》 丹青华髯两飘萧1  ——张大千画里画外 斜阳系缆  ——漫谈历史中的俞平伯 山水·历史·人间  ——曹聚仁的“行记”与“世说”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梁思成、林徽因的学者生涯 “我是梦中传彩笔”  ——废名略识 十步之内 搂其芬芳  ——梁实秋与他的小品 文人的命运  ——兼谈沈从文 天光云影  ——话朱湘 一个凡人和一本薄书  ——梁遇春留真 生命为书斜阳系缆悼念一位友人擦桌子的“主义”  ——我与吴方的问答阿方,我们书中见跋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书。它追寻的是那些在历史情境中独具风貌并留下深刻印迹的人物,如龚自珍、王国维、梁启超、谭嗣同、蔡元培、胡适、周作人等,以洗练而有意境的表述,勾勒各种文化性格,阐发人物心灵隐秘,评估人物历史功过。夹叙夹议,兼得传记特写与评论之妙。读之不惟可了解近现代著名人物,对理解反思当前文化现象,亦多有裨益。 

吴方是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的有关近现代文化史的文化随笔,人物择选、研究视角独特,并能以洗练雅洁的文字去营造情理结合的意境,是文化随笔中难得的精品。本书为纪念吴方逝世十周年,从其旧著《世纪风铃——文化人素描》、《末世苍茫——细说晚清思潮》、《斜阳系缆》、《尚在旅途——吴方书话》及散碎发表于报刊的有关晚清、民国时期人物评传类文章中辑出,重新编定而成。对了解近现代著名人物,理解反思当前文化现象,很有裨益。


 追寻已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以前买过<世纪风铃>,很喜欢,后来弄丢了,就又买了一本这个,是作者去世后友人重编的,不少篇目与风铃重复.
  •     读完吴方先生的《追寻已远——晚清民国人物素描》,不禁长叹。在这本书里,吴方一共写了30多个人,虽然只是素描,淡淡写来,却颇让人怅惘。正因为晚清、民国有这么一些人立于其间,遂使这个时段变得有声有色起来,让人不能忽视、不敢掠过。人物比较难写,尤其是这些丰富、复杂的人物,要把他们写出神采,不是易事。有才华的人的禀性都是迥异于俗常的,尤其是文人,书生自有嶙嶒骨,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谁也不要想左右他。这些人物置身于这么个世运多舛、世事迭变的空间里,比在世道隆兴中人更有切肤之痛、之快。如龚自珍,诗章中多次以“剑”、“箫”意象,看起来似乎处在不惠不夷中,实际上已是满腹苍凉,危险逼近。读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不难看出,这么多人喜欢病梅,映衬出世态已进入沉沉的病疴之中,不仅是世道之病,更是精神之病。林琴南则不同,既有维新的经历,又有保守的心愿,同时清高倔强、坚硬孤傲,颇似严复与辜鸿铭。他们坚守的方向是十分分明的,对时势的态度是一回事,有自己独立的处置方式;人格的独立又是一回事,是必须持守传统的人格精神和道德价值的。正因为如此,诟病他们保守也罢,但在人格上决不会流于屑小、猥琐,依旧可以圈点。书中的人物吴宓是我喜欢的学者之一。他不是政治家,只能耍耍笔杆,和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打打笔仗。他策划的《学衡》有一个大旨是我一直认为要持抱的,其旨曰:“讲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完全可以为学人之座右铭。而周作人这个人物似乎不太好写,一会儿在台上,一会儿又在台下;一会儿是演戏的,一会儿又成了看戏的了,角色不断转换,让人难以估量。当然,吴方还是把他当作文人来写,写他的“困境”,写“困境”中他的种种表现——这些人的政治生涯和文学生涯应该分开来说才理性一些,我欣赏周作人的一句话:“古来圣人教人要‘自知’,其实这自知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真是一个过来人由衷的感叹。和上述人相比,有些人似乎会显得轻松些。如洁来洁去的梅兰芳,红氍毹上的万种风情,戏迷们随着剧情的起伏而唏嘘而开颜,台上台下,感动和痴醉。丰子恺的人生会令人想起他的画,真有那么童稚之趣吗?在他的随笔里,平常中渗透着滋味,看似琐屑、寻常人事,却是最底层的真实,也是丰子恺本人给后人的真实写照。还有在历史不易把握中搁笔转向的沈从文,他不从文了,而去从事文物研究,显然不能用幸与不幸来言说——一个人不跟上时代走向,有时真是一种大幸。我在咀嚼这些有着喜剧色彩的人生时,最终还是落入伤感中——时代提供给他们的精神生存条件,真是太苛刻了。弘一大师是这幅人物长卷中最独到的一位——一个出家人,长久地被文人所记取、所仰慕,成为一种标志。出家是常人难为之事,因果不明,铮然而变,让人永远猜度不透其中的玄机,只看到出家前后判若二人。入得深了,佛门生活也充满了情调,也是需要精诚、尊严、自律、升华,力戒流俗、虚伪、矫饰。我们对于弘一的仰望,也就是精神的难以抵达——一个出家人做到了,更多的非出家人反而做不到。吴方笔下的这些人,现在真是很少了,我不是指人的学问,而是指这些人的脾性、风度、格调。那么我们追远,究竟什么值得我们追寻呢,这是值得深思的。末了,我觉得应该谈谈这本书的作者吴方。他去世已15年了,只活了47岁。扉页有一张他的照片,叉着手坐在栏杆上,眉目神情像个稚气可爱的大男孩。真让人可惜。 来自 《光明日报》2010-12-06 ,作者:朱以撒
  •     尚在旅途——朱自清的“平常心”《背影》之闻名,其实在平常。也不必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只就是平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葛,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自然抹去了“为文造情”多有的刻意造作之痕。按说,这样的取材细微、速写简易,最难见奥妙,但作者无意雕琢经营自己的感受,就让它吐露又何妨!有几分悲凉寥落,有几分温暖惆怅,像是有什么,又像是没有什么“父亲蹒跚远去了”,在父与子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一切很简单又很复杂地凝聚着“天涯沦落共此间”的感情,原是人人皆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朦胧的启示也许就在这里自然和灵魂在其中启示了自身。启示什么并不须指点,它的召唤力正在于永远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 在50年代,关于《背影》曾发生过是否宣扬小资产阶级感情以及应否再把它选入教材的讨论。恐怕后来连这样的讨论也不需要了。然而即令在“无情”的时代气氛里,仍有不少人悄悄留连于这种寓温润于朴素的文字,好像在沙漠中邂逅绿泽、水泉。许多人,包括隔代陌生的人,或许也在性情上响应过朱自清,无缘耳提面命,多在亲切的影响。他为人为文的“平常”沟通着人世间疏离的感情。 非常之文,非常之事,世上有,但多不在强求,强求易燥,燥则易折。《论语》上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者常抱非常之情意,狷者多守持平常心,差不多是这意思。在孔夫子看,狂狷是要互补着才好。朱自清算不上强者,性格的收敛或许注定了理想的不能圆满、注定了低调的人生,只能于有所不为中有所为。这倒也落得难在身后有一本不平淡的传记,或者说正像他的文章、生业都缺少非常的主题材料。然而平常之于他,未始不难。所以好多年,他常在寂寞困愁里,一首《盛年自怀》写着:“前尘项背遥难忘,当世权衡苦太苛。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蹉磨。” 五四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后来不能不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蹉磨”中做着,努力着,这是朱自清选择和实践的一路。同好的还有叶圣陶、夏尊、丰子恺、刘半农、郑振铎、闻一多、俞平伯、宗白华、沈从文诸位,大致相知相沫,服务于教育、文学、出版,可以说,偏于文化学术园地的耕耘。朱自清更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教坛上鞠躬尽瘁而殁。在当时,恐怕很难评价这种节制、淡泊的人世态度。然而朱先生的定力在于此,文化和人格理想也在于此。我们读其遗文,想其为人,可知他如何以踏实、持正、勤勉、厚容的质料来铺这条路。人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不媚不亢的态度投入这时代。如此,朱自清大约寄怀于顾亭林的精神“自今以往当思以‘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即在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躬行着“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当然算不上时代的先锋,却也在路上留了些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更像任着一种“牛轭精神”,苦乐皆在其间。这种精神落实到文化学术上,其益处大概仍在“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比如我们注意到在治学上取一种不武断的态度,既非“信古”又非“疑古”的“释古”取向,都同不求甚解而好言语道断的风气不相同的。 从一种望而崇高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感去判断,朱自清所选择的路并非一条大道,甚至在多为慷慨激昂之气所弥漫的年代,连他本人也要惋叹走着一条“死路”,在当时和嗣后,人多以为无望。但他又不肯自弃,因为他实在是以教育和学术的传播为自己的生命了。其实,世界上原本是没有路的,或者他因为承认了一己的有限,便在这有限里来燃尽了自己。 如果以朱自清的状态来看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不论一时的兴衰,大概可以承认他们的选择本来是很有限的。多少年,读书人常在考虑进退的问题、“独善”和“兼济”的问题“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选择的矛盾联系着身心的忧乐穷达。这似乎难以正确或错误、积极或消极的尺子来作简单衡量。长话短说,一个平常的耕耘者比建功立业的斗士可能要显得缺乏意志与热情。然而情愿放弃担当主要角色的机会,情愿承受寂寞而耽于一种心灵的跋涉,比如自处于学术之角,亦未必不充实,不能有卓然的奉献。尽管这体现为一种退避、妥协,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且常与人生的问疑为伴何来何往,生兮死兮,颇以诱惑纠缠为苦。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远去的人带走了远去的回忆
  •     本来说的就是一段灰色的历史,作者还装老夫子,极尽搬弄之能事
  •     民国那帮人……
  •     看的第一本关于民国人物的书。
  •     纪念吴方先生。
  •     读过民国人物介绍里最好的一本,没有八卦的连续、生硬的歌颂、没来由的崇敬,只有深刻分析、严谨的引用、感同身受的体悟。也感觉到后面小说家的几篇着重于作品的分析少人物自身的评说,原来是作者对晚清知识分子更了解,读起来误以为是同时代人。
  •     作者经历令人感慨,文章属个人感受,但唯此才能打动他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