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3-6
ISBN:SH3074-666
作者:《书林》杂志编辑部
页数:223页

内容概要

《书林》是评介图书、引导读书的书评性质的读书杂志,以广大读书爱好者为对象,内容为评介中外图书,交流读书心得,传播图书信息,丰富读书生活。 《书林》创刊于1979年9月,原为双月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应读者要求,自1986年1月起改为月刊。 《书林》创办以来,始终以“给人老老实实的知识气“不语‘怪、力、乱、神,,不发假大空的文章”为自己办刊的宗旨。
《书林》是本资格很老的读书杂志。该杂志在1988年被评为上海市10大最佳期刊,但好景不长,10周年纪念刚刚过去,次年5月便悄然停刊。为什么停刊,没有交代,但个中原由,读过该杂志的人,大约都能心知肚明。《书林》的扉页上,常登载文化名人的介绍和图片,但在89年第6期,突然用很大的黑体字,登出的是这样一段话“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醉翁之意,昭然若揭;89年第7期上又石破天惊地登了刘禹锡的一首诗“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大约其时杂志的前途已经是风雨飘摇了,从中可以想象到杂志同人愤懑的样子;到了89年第8期,在“书林折枝”栏目还是列了一组关于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的文摘。苟延残喘到1990年5月阑珊关门,这份杂志终于如彗星般消失了。
《书林》有个水平很不错的作者群,老的如罗尔冈,蔡尚思,陈子展等,新的象箫功秦,何清涟,朱学勤,康正果这些现在的活跃中层知识分子都有撰文。和《读书》想比,文史方面的文章分量不足,介绍性的东西比较多,这大概和杂志的起点有关。其他文章不少也显得比较浅,而且时代的烙印很明显,偶尔还会刊载些文化,人物的花边内容和流行书刊的介绍,这是上海杂志的通病,《书林》也未能免俗。
这本杂志突出的贡献是比较犀利,敢涉足一些敏感领域,敢触时弊。比如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的反思,对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引发的乌托邦灾难的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和争论,对法国大革命的再认识,对风行一时的《河殇》的推崇和批判等等。文章的内容在现在看来,或多或少显得幼稚,有的是蜻蜓点水,看来实在不能让人满意,但在当时,能把这些敏感的话题重新加以审视,不能不让人佩服编辑先生的胆量和识见和筚路蓝缕之功。这些讨论的许多切入点,即便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文革的研究,我们到底做了多少?恕我寡闻,好象早已经没有了声音,几十年前才发生在这个国家荒诞的匪夷所思的历史,慢慢将会被淡忘,这是幸耶抑或不幸?

书籍目录

侯外庐:饱尝甘苦的十年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任继愈:我是怎样研究起佛学来的
朱光潜: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
李泽厚:我走的路
施昌东: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
严北溟:一点青灯伴读书
谢国桢:我的治学经历
罗尔纲:我是怎样走上研究太平天国史的路子的
蔡尚思:我苦学的一些经历
赵俪生:为学途程上的一些遭际
戴逸:我选择了历史专业
来新夏:良师 勤奋 坚韧
胡道静:《古史辨》对一个顽固青年的冲击
朱杰勤:笔墨生涯五十年
陈桥驿:我读《水经注》的经历
商承祚:我和古文字学
季羡林: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郭绍虞:我是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徐中玉:我怎么会搞起文艺理论来的
赵景深:我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的经过
许杰:自己走过来的路
许涤新:我是怎样研究起政治经济学来的
胡寄窗:我是怎样走上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道路的
胡焕庸:我和人口地理
刘思慕:我是怎样研究起国际问题来的
徐铸成:我是怎样开始写新闻评论的
赵家璧:我是怎样爱上文艺编辑工作的

作者简介

《治学集》这本集子,由《书林》杂志编辑部编辑,一九八三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书林》杂志“治学篇”专栏的文章的集结。作者侯外庐、冯友兰、任继愈、朱光潜、李泽厚、严北溟、谢国桢、罗尔纲、蔡尚思、赵俪生、商承祚、季羡林、郭绍虞、徐中玉、许涤新、徐铸成等二十八人都是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学有专长的学者、大师,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漫谈治学经验和方法,.具体生动,真实亲切,和假大空的文章截然有别,是当代青年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大学生一本终身受益的励志书。


 治学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断断续续看了个八九不离十,就写了个简评,没想到字数超了,只能开一书评,把要说的几点说完。1.80年代的读物拿在手里总是很舒服,现在的装帧设计排版编辑真的没法比,华而不实不说,味道也不舒服(当然图文、漫画类书籍除外)。2. 这本书是《书林》杂志上相关栏目的文章汇编,写于80年代那个“温暖”、“奋发”的年代,内容全是学者回忆自述+治学经验谈,涉及美学、哲学、思想史、政治经济学、文字学、文学等几个领域近30位学者。饱经风霜的他们回忆视角不尽相同,倒也折射了迥异的功底与性情。有的人说的清新隽永,有的人忆的热烈酣畅。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交代了他们的籍贯,并附上了照片,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江苏、广州、浙江人的涵养确实比北方人、东北人优秀很多。3.戴逸、朱杰勤、陈桥驿、胡寄窗、胡焕庸、刘思慕尤其对我胃口。可惜朱光潜留墨太少啦。。倒是严北溟有些神童气质,可惜他的作品意识形态味很浓,紧跟时代的小聪明是体现了出来。同样暴露的这一问题的,书中还有一些的。不过,众人的回忆有一个相同点:对于49年以后的生涯说的很少,对文革10年更是一笔带过。10年,对于人类的生命周期、学人的学术周期可不是小数字。诶,苦了他们,累了我们。4.陈桥驿、胡焕庸尤其值得注意。他们很像我映像中的日本学者,是人类真正的脊梁。有这样的老先生,对学生、读者和国民才是福音。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重点:李泽厚,陈桥驿,商承祚,郭绍虞,季羡林。
  •     老一辈人文学者的小自传,写于80年代那个“温暖”、“奋发”的年代,涉及美学、哲学、思想史、政治经济学、文字学、文学等几个领域。饱经风霜的他们回忆视角不尽相同,倒也折射了迥异的功底与性情。戴逸、朱杰勤、陈桥驿、胡寄窗、胡焕庸、刘思慕尤其对我胃口。可惜朱光潜留墨太少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