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会消亡吗

出版社:中山大学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306024831
作者:杜书瀛
页数:266页

章节摘录

书摘上篇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    (一)文学会不会消亡    ——在中山大学的讲演    来中山大学讲课,我觉得很光荣,因为这里曾经是鲁迅教过书讲过课的地方。但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许多人不像大学里的老师会讲课。譬如我,就不会讲。不会讲,就瞎白话唄。“白话”,北京话,穷聊、神侃,就是和同学们聊天儿。我带研究生也是以这种方式:聊天。我到广东七天,已经聊了七天了。前几天我在深圳大学跟那里的研究生们聊,又跟我带的香港的博士生聊。后来又到暨南大学聊,聊完又到惠州大学聊,今天终于聊到了咱们中山大学。内容呢,我想就学术前沿的某些问题,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体会。有的想法可能是不着调儿的,有的可能是不成熟的,只是和大家交换意见;有些问题我只把材料摆出来,咱们一起探讨。因为在学术问题上特别是人文学科里,常常很难用“对”“错”来判定,没有一个绝对的“对”,也没有一个绝对的“错”。我们一般应该这么说: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另外的同志有他的看法。那么究竟是谁的看法更符合事物本身呢,那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也许我的看法与别的同志的看法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方法不同,路经不同,层面不同,等等。所以我不太主张在学术中做这样的判断: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不希望这样。    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今天聊的话题是文学会不会“消亡”(严格讲应该用“终结”)。    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不是说国外)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本来,提出文学会“消亡”这个问题,中国一般的文学爱好者甚至中国的文学创作界、文学理论界业内人士感到很突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文学“消亡”的问题。诗经、楚辞、汉赋、魏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辉煌。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以诗取士。直到明清,会舞文弄墨、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总是受人推崇、被人敬仰。那个时候,谁想到文学会“消亡”?       在中国现代,文学也有过不凡业绩。鲁、郭、茅,巴、老、曹……,这些文学大家,谁不尊敬?那个时候也不存在文学“消亡”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文学更是被赋予“崇高”的革命使命。谁敢说文学会“消亡”?    在“文革”以后,文学也曾经有它非常“火”的年代。大家还记得刚刚粉碎四人帮的那几年——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文学曾经接连不断引起“轰动”,一次接着一次,为全社会所注目,似乎它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作家成为时代的骄子。这个轰动效应大家都还记得。伤痕文学出来了,反响十分强烈,如《班主任》、《伤痕》等等一发表,就引起巨大轰动效应,刘心武等人因此一举成名;然后是“反思文学”出现,又是一串串轰动。小说家张一弓啊,谌容啊,王蒙啊,冯骥才啊,张洁啊,蒋子龙啊……,还有报告文学家徐迟啊,刘宾雁啊,理由啊……,你可以说出一长串名字,一长串作家,这里我没法儿一一列举,他们的作品都引起过轰动效应。那时出来一篇小说、一篇报告文学,争相传阅,然后大家议论纷纷。所以那个时候作家是天之骄子,到哪里去,作家,写小说的、写报告文学的、写诗的,很受欢迎,他们总是作为一种英雄的角色(或者被当作英雄人物)出现在各种场合,而且当时在特定的情况底下,他们也确实扮演了这种角色。所以,那时不存在文学会“消亡”的问题。    P1-4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童庆炳    我一直喜欢杜书瀛教授的著作,他的著作内容新鲜,有求真创新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平易近人之格,无拒人千里之调;有诙谐幽默之趣,无枯燥乏味之论。这本《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把他的著作个性更推进一步,读来令人神往。杜书瀛教授站得高,看得远,但他在评述问题的时候,在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低调”,没有盛气凌人,没有剑拔弩张,没有疾言厉色,没有个人成见,没有强加于人。    金惠敏    杜老师是“先牛”级的人物,这“先生”可不是西语中的那个“先生”,对什么人都能用的。我们中文里的“先生”字面上虽是早几年而生,但在我们以伦理为社会核心的国度,  “先生”就是长辈,就是经验、知识、智慧和由此而来的威严。叫“老师”而不称“先生”,其间的微妙区别是,叫老师似更亲切一些。这两者,杜老师兼而有之。在问学上他认真、严肃、执著,说庄严肃穆都不过分;而当问学及人,他又是那么地欢乐、随和、宽容大度、慈悲为怀。我们这年轻一辈的学人背地里部半玩笑地称他是文艺理论界的“老佛爷”。我以为,仅以这本论著而论,他也担当起这荣誉称号了。

内容概要

杜书瀛,193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为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文学原理创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89年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再版)、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论艺术典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论艺术特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文艺创作美学纲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主编有《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文艺美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8年再版)、《新时期文学与道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译著有《滑稽与笑的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面对电子媒介的冲击(自序)上编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一、文学会不会消亡二、艺术:生活的特异化三、文学学向何处去四、在全球化面前中编  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一、文艺学百年(上)二、文艺学百年(下) 三、走向对话的时代四、主体性的超越与局限下编  美学的沉思一、我看审美现象(上)二、我看审美现象(下)三、价值美学(上)  四、价值美学(下)  五、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 我这一辈子(代跋)

编辑推荐

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艺术及整个学术受到巨大冲击,文学会不会消亡?“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是否导致艺术与生活合一?文艺与生活好有没有边界?文艺学向何处去?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中编为“关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作者简介

在电子媒介时代(或曰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全球化时代等等),文学艺术及整个学术受到巨大冲击。20世纪末21世纪初,更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命题传到中国来:“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文学将要终结”、甚至连哲学、精神分析学也“在劫难逃”(见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教授2000年秋在北京召开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此发言后来以《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为题,发表在2001 年第1期《文学评论》上),似平文学以及哲学等都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近几年中国学术界有许多新的学术前沿问题倍受关注,并且引起热烈争论,如:电子媒介时代给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电信技术王国”使人们在生产方式和内容、生活方式和内容、思维方式和内容、感情方式和内容、感受方式和内容等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全球化面前学术如何发展?文学会不会消亡?“ 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是否导致艺术与生活合一?文艺与生活还有没有边界?文艺学向何处去?等等。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文学会消亡吗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