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博弈

出版日期:2016-4-7
ISBN:9787508659414
作者:[美]保罗·扎克
页数:226页

内容概要

保罗·扎克(Paul J. Zak)
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经济心理学和管理学教授,也是该大学神经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主任。他开设了一个十分受欢迎的心理学博客,名叫“道德分子”(The Moral Molecule)。他的研究成果常见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科学美国人》等权威媒体。

书籍目录

引 言 婚礼上出现了“吸血鬼” IX
第一章 信任博弈:从骗子的小把戏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001
信任博弈实验与传统经济理论 007
世界上最愚蠢的想法? 010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隐性联系 016
一个研究神经科学的经济学教授 022
第二章 信任机制的进化史:从恋爱中的龙虾到田鼠中的“花花公子” 029
自然选择与物种的进化 036
赚钱多少取决于社交能力的高低 040
第三章 道德分子的魔力:从见义勇为的英雄到精诚合作的团队 053
我们为什么会对他人的喜悦或悲伤感同身受 059
道德行为的良性循环 065
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社会网络 070
第四章 惹麻烦的雄性激素:从臭名昭著的政客到谎话连篇的富豪 077
睾丸素——道德分子的邪恶双胞胎 083
奖励良善行为与惩罚卑劣行径 085
喜欢冒险的男性和厌恶风险的女性 091
让竞争与合作的力量保持平衡 094
伙伴、敌人和从众行为 097
第五章 道德分子的缺失:极其争强好胜的人和极易相信别人的人 103
有5% 的人是“铁公鸡” 106
社会压力引发的种种问题 108
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111
自闭症和焦虑症的致病因素 115
过于感性的人 120
过于理性的人 123
心理变态的人 127
第六章 忘我和博爱:物质充裕的现代西方社会和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 129
跳舞和冥想 138
人类认识世界的故事 140
群体性偏见的双重影响 144
人类社会最需要的东西就是爱 148
跨越半个世界的爱和同理心 151
第七章 崇尚道德的市场:从原始族群的物物交换到21 世纪的资本主义 155
交易如何使互惠互利成为可能? 160
贪婪是好事? 162
《帝企鹅日记》和国家的繁荣 165
市场繁荣的4 个要素 171
第八章 幸福的人生:从人人安居乐业的城市到充满爱的家庭 181
社会繁荣的4 个重要条件 188
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 199
寻找自我与美德之旅 204
致 谢 207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移情、慷慨、信任、英雄主义、吝啬、怀疑、愤怒和坚强的意志……保罗·扎克用他的开创性研究为我们剖析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感,以及人性的善与恶。读了这本书以后,你将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容易受骗的人、爱搬弄是非的人、强势的管理者,以及造成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它是一本你必须阅读的书。
——海伦·费舍尔,人类学家、爱情专家、TED演讲人
本书是扎克十多年来在神经经济学领域所做的开创性研究的心血结晶,它告诉我们,人类作为社会动物为什么离不开人际交往,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离不开信任和道德。
——迈克尔·舍默,科学作家、“怀疑论者学会”创始人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棒的一本科普书籍。
——布莱恩·克雷格,知名科普作家
保罗·扎克在书中讲述了一个非比寻常的故事,即他是如何发现道德分子与同情心、爱、信任之间的关系的。读这本书就像读一本精彩的侦探悬疑小说。
——马特·里德利,《理性乐观派》作者
人类会因为同情心而捐款帮助陌生人,也会残忍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恶行。假如在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开关”,会怎么样呢?打开开关,人们就会变得慈爱和慷慨;关上开关,人们又会变得暴力和贪婪。神经经济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保罗·扎克恰好发现了这样一个开关,他称其为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道德分子”。
本书是基于作者多年在神经经济学领域的实验性研究成果写成的。从加利福尼亚的实验室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在书中扎克会带领你进行一趟让你脑洞大开的思想之旅,认知道德分子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所在。
扎克通过信任博弈实验、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得出的研究成果,被评价为“经济学史上最具启迪作用的发现之一”。他也被同事们称为“吸血鬼经济学家”,因为他的研究小组要从几千个实验对象身上采集血样,以便分析道德分子对他们所作所为的影响。这些实验对象要么是在实验室中进行金钱分配决策,要么是在运动场上玩橄榄球,要么是从飞机上跳伞,要么正在参加婚礼,等等。
作者发现,道德分子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从个人的行为、家庭的幸福,到市场的繁荣、国家的兴盛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为什么有些男性对自己的伴侣很忠诚,有些则很花心?为什么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慷慨、更宽容?为什么我们有时是理性的,有时又很冲动?
当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分子的积极作用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道德博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人体内有一种激素,叫做“催产素”。如果催产素水平上升,他或她就会表现得更慷慨、更体贴、更信任他人,更具有同情心。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经济心理学和管理学教授保罗•扎克从人类学家海伦•费希特那里听到了有关催产素的初步研究成果。这让他非常感兴趣。扎克当时正在研究经济行为中的“信任”问题。自从亚当•斯密以来,关于“经济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现代经济学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基础之上,先行规定每个经济人都是可以信任的,但事实上,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如果人体内的催产素和心理上的信任机制可以建立直接联系,那又会如何呢?生物学家已经通过毛茸茸小动物的实验证明,如果将催产素直接注射进某种生物的大脑,这种生物立刻会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扎克和他的团队将这项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他们陆续招募了几千名志愿者,开始在人体身上做实验,把催产素直接注射进人的大脑是不被允许的,代替的方法是将合成催产素注入实验对象的鼻腔,然后抽取血样进行分析。扎克设计了几种实验场景,最主要的一种叫做“金钱分享”,这个实验有点类似于“囚徒困境”,如果实验组成员彼此都能信任,就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实验结果如同预料,注射催产素后的对象明显更乐观,更愿意相信其他人。保罗•扎克把他的研究成果汇聚成了这本书——《道德博弈》。它成为正在兴起的神经经济学的重要论著。西方社科书籍喜欢刨根究底、寻找大量证据以建构庞大的理论体系,本书的套路并无二致,我们可以读到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有关“道德”的著名论述,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以及恋爱中的龙虾、田鼠中的“花花公子”,一心孵化宝宝的帝企鹅……这些有趣的论述固然可以增加谈资,不过最核心最实质的仍然是实验。扎克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学者,他在样本选择、实验设计、条件更改、比较分析等方面都做得不错。催产素对人的道德感和行为的影响,得到了直观明白的证实。假设不考虑环境的具体影响,“催产素引发了促使道德行为发生的移情作用,进而激发人们的信任感,继而促进更多催产素的释放,并产生更多的移情作用”。这就是扎克期望建立的良性循环的行为反馈回路。扎克还研究了和催产素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激素——睾丸素。催产素的后果未必都是好事,轻信别人可能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睾丸素会让人固执,自命不凡,冒险冲动,但它的后果同样也未必就是坏事。平衡当然最好,要将睾丸素(攻击和惩罚)和催产素(移情和合作)结合在一起。自然选择的目的就是保证这种平衡。催产素这项研究有意义。比如,它在“临终关怀”中可以起到作用,缓解病人的痛苦,保持一种良好心态;还比如,它对于自闭症、焦虑症的病理方向有所启示,是否是人体内激素如催产素的失调造成的呢?但是,这项研究似乎被抬得太高了。本书结尾说:“受催产素支配的,伴有移情作用的人际交往,信任、爱和社会繁荣的关键,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美德。”人的品德的形成有自然的、文化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可能如作者设想的,“我们发现可以像控制花园里的浇水软管一样控制他们的行为反应”。谁是上帝,可以公正地控制这个开关?更何况,世界因多样而美,这样的控制到底好不好呢?这是一项疯狂实验。很明显,这种惊世骇俗的实验必然会引来“腥风血雨”,扎克甚至被称为“吸血鬼经济学家”。大胆的、先锋式的科学探索肯定会饱受批评。达尔文当年也不敢轻易出版他的《物种起源》。我们暂且搁置扎克研究的伦理性,让时间和实践去证明这个实验的性质和价值,现在先把视线集中在实验本身。笔者注意到一个问题。扎克所作的实验和报告,都是短期性的即时行为。根据书中提供的资料,本项研究开始于2001年,但缺少具体个案的长期追踪,似乎所有的志愿者都是偶尔来参加一次实验,然后分组活动、观察分析,很快就能出结果。那么,催产素的效果是短期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呢?它有没有可能类似于兴奋剂,只是让人短暂地改变了一会儿情绪呢?如果每隔一段时间注射一次,它会不会有长期性的影响呢?本书缺乏长期追踪研究,可能是因为长期注射目前不被允许吧,这个实验让人感觉有点简单化。本书探索道德的影响力,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爱和繁荣。前者说明忘我和博爱如何成为人际交往的纽带;后者说明交易如何使互惠互利成为可能,造就国家的繁荣。笔者联想到美国学者史蒂芬•平克。平克将心智能力归纳为4种:视觉感知、推理、情感和社会关系,这和扎克所说的“道德分子”在本质上有相似点。平克将基因思想扩展到心理学中,认为基因进化可以受到有意识的干预。平克的观点同样是需要商榷的。但平克的说服力明显要比扎克强得多,因为他不仅从历史上找证据,不仅专注分析研究对象,而且跨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前沿研究,比较而言,扎克的视域就狭窄了点,研究范围有不少限制,他需要更多、更有力的论据的支撑。PS:微信公众号暂不授权,其他媒体如有需要请先联系,感谢理解。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叙述很无聊,大量的生物学实验结果,道德是生物作用的结果?感觉被骗了。
  •     催产素控制着人的道德行为,善良慷慨,同理心,母性等都与之相关,想让你的另一半不出轨,那就打催产素吧,哈哈
  •     看看
  •     英文书名“Moral Molecule”,直译“道德分子”,指催产素,一种在动物血液和大脑中存在的生物分子。它影响人类友善﹑合作等道德行为。信任﹑拥抱﹑音乐﹑舞蹈﹑宗教仪式等都能促进催产素分泌。本书作者是一位神经经济学家。书中讲述了探索催产素对个体、社会和市场作用的历程,以及一系列与催产素有关的游戏(博弈)实验。本书内容富有启发性,对书中观点宜持开放批评态度。比如,作者提出的催产素-繁荣循坏(即:催产素->移情->道德->信任->繁荣->催产素),对于欺诈和惟利是图普遍存在的社会,其鲁棒性是否经得起考验是要打问号的。信任的建立和强化不能依赖于道德和道德分子,而应借助制度和技术的手段,这样才令人安心。
  •     在慢咖啡读了一半,碎碎念太多,读不下去。太强调生物性的作用了
  •     完全被标题翻译误导了,本以为是和《公平与正义》一样讲述道德观冲突的著作,结果却是一本半专业的生物学论述……标题里molecule在本书里指的是催产素,而非个体的道德选择,这种被耍的感觉很不爽啊
  •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籍!!
  •     从生物学方面进行道德研究,采取的是经济学的方法。观点很新颖,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是对于案例数量是否足够支撑数据分析,作者有没有先入为主的夸大道德分子的作用存疑。看看也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