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伪心理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111440529
作者:(美)史蒂芬•布莱尔思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史蒂芬•布莱尔思(Stephen Briers)
临床心理学博士,英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BBC、GMTV、Channel Five电视屏幕上的心理专家,参与了很多热门节目。他独著及合著了育儿书《父母的超能量》、《少年天使》、《帮助您的孩子在生活中成功》等。他还经常为泰晤士报教育副刊撰稿。

书籍目录

前 言:励志心理学到底错在哪儿了
致 谢
迷思一
你的问题出在缺乏自信
迷思二
释放你的情绪
迷思三
情商真的管用
迷思四
让目标为成功加油
迷思五
没有人能影响到你
迷思六
积极思维造就成功
迷思七
我们需要谈一谈了
迷思八
包治百病的认知行为疗法
迷思九
执著于主见永不过分
迷思十
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
迷思十一
拥抱内心的孩子
迷思十二
只要想学,你就能学会
迷思十三
做事要井然有序
迷思十四
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
迷思十五
你是宇宙的主宰
迷思十六
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
迷思十七
都是父母惹的祸
迷思十八
为自己疗伤
迷思十九
生命由你把握
迷思二十
幸福就是取与舍
迷思二十一
发现真正的自我
迷思二十二
让每一秒都有价值
迷思二十三
要追求快乐人生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几十年剧烈的工业增长之后,大多数人都毫不质疑地相信,我们应该做得更多、得到更多、期望更多,但是很明显,我们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不快乐。
是什么使得我们适得其反?是什么使得我们思维更加混乱?是什么让人类那么愿意让别人来告诉我们应该要怎么做?
看起来,在追求更为自信、更加快乐、更富有、更有魅力、更成功的路上,我们已经失去了批判性评估的能力,从而无法辨别外界灌输给大脑的东西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心理呓语中大部分所谓的“毋庸置疑的真理”,其实都极少有科学的依据,甚至还有一些有很明确的反面论据。
临床心理学家布莱尔思博士为大家带来一束希望的光,照亮了由未经证明的神话、虚假的希望、聒噪的理念和不切实际的期望所构成的黑暗角落。
这是一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毒剂,专门对付老生常谈的思维误区,提供了一种感知的智慧、一个彻底重新思考的方式,并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卸下那些不切实际的预期造成的沉重负担,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
我们经常会使用那些“众所周知”的励志格言,它们有个名字,叫“心理呓语”,我们以为它们会有用,会让人更快乐,但实际上这些未经证明的“伪心理学”,却会让我们陷入更“悲催”的境地。
心理呓语的核心价值天真且幼稚,热衷于将问题简单化,倾向于非黑即白的解决办法,观点都相当的朴素简陋,都是那些“不要痛苦”、“给我想要的”、“让我更强大”之类种种。
心理呓语建议的所谓有效的办法、善意的建议,制造出不符合现实的希望,引导我们去追逐那些空头的承诺,到头来却并不像它们所许诺的那样,真的改变了什么。这些办法,之所以常常不管用,理由很简单,因为除了有安慰剂的作用,它们没有理由一定要有效果。在励志自助的世界里,也鲜有什么质量管理。
创造心理呓语的作家们,会轻描淡写地模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很少有人去评估这些作家们的话是否科学,也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其自相矛盾的论据与举证。
一旦我们感到不快乐、害羞或者恐惧,我们的反应往往会是,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我们一定要赶紧解决掉,却很少会认为,只有这些经历才是真实的、正常的,甚至是能授人以智慧的。
心理呓语提供的错误希望或许可以暂时减缓痛楚,但我们不该只是因此就死死地抓住它不放手。是时候揭开心理呓语的“伪心理学”面具了,跟随本书,来看看你都中了哪些“伪心理学”的招。


 不靠谱的伪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Psychobabble: Exploding the Myths of the Self-help Generationhttp://www.pearson.ch/1471/9780273772392/mailto:mailbox@pearson.ch前 言:励志心理学到底错在哪儿了前言可谓惊艳,史蒂芬•布莱尔思批判当下牢牢占据人们主导的各种伪心理学、自助书、成功学。生活的复杂并不是“五条原则”“八个习惯”所能解决的。史蒂芬•布莱尔思最后提到,不图效仿那些“你认为对的其实都是错的”的自作聪明的书,也不会为了辩证而辩证。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你的问题出在缺乏自信(你就自信,不工作有卵用?)释放你的情绪(表达情绪or情绪失控?有时候表达情绪反而更加激烈)情商真的管用(长时间洞察本质。读读人物传记,在思考一下吧)让目标为成功加油(太多目标的危害)没有人能影响到你(其他人永远有能力让我们哭让我们笑,你确定要颠覆?)积极思维造就成功(积极的危害)我们需要谈一谈了(坏的谈话不如不谈,谈话前做一下其他事情)包治百病的认知行为疗法(除非有更恰当的解释,不要贸然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问题)执著于主见永不过分(谦虚的个性;真正的沟通,就像是舞步,穿梭在不同的互补角色之中)★★★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拥抱内心的孩子(成人的世界中还是要全面地模仿儿童的行为,是错误的)只要想学,你就能学会(时间应该花在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身上)做事要井然有序(不是为了整理而整理,把时间用在实实在在对我们有用的事情上;是系统化服务了我们,而非反过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知己之短)你是宇宙的主宰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承认和顺从失败,接受它)★★★都是父母惹的祸为自己疗伤生命由你把握幸福就是取与舍发现真正的自我让每一秒都有价值要追求快乐人生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阅读心理学书籍,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方面教育启迪,了解知识,解释现象,以帮助我做出决定。另外一方面,满足我的好奇。其次,我并非心理学的学生,亦或是从业者,为什么要硬着头皮,读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著作?最后,感谢史蒂芬•布莱尔思,让我收获到这些。
  •     别太把励志信条当回事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不缺少一类书籍的市场,那就是励志类书籍。在这些书籍中,一个极其相似的逻辑就是你应该如何才能变得幸福,如何才能变得成功,如何才能更有效率等等。但是,这些励志书籍提炼出来的励志信条到底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能够帮助多少人走出人生的低谷,走上事业的巅峰呢?如果盲目相信这样的励志信条,无疑就会陷入盲从的陷阱中,消失了自我。所以,有必要揭开这些励志信条的迷雾,让人们看清楚其背后的荒谬。在这样的揭露书籍中,《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算得上独辟蹊径且娓娓道来。它没有讲述太多的道理,只是将励志信条的迷思进行逐一分析;它没有说励志信条都不可信,只是从事实的观点剖析其中的弱点。励志信条的一个弊端就是“众所周知”,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来如此,就对吗?”励志信条也是如此,只是因为其“众所周知”就有了无限的市场。但在“众所周知”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这些被称为“心理呓语”的励志信条的弱点,它们一般都是天真且幼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倾向于一种非黑即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观点都朴实简陋,诸如“不要痛苦”、“人生要追求幸福”、“给我想要的”、“让我更强大”之类。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目的明确,那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徒,开辟更多的市场,给那些处于人生低谷的人们重拾信心。信心是可以重拾的,但是往往仅仅有信心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事情都是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凭借口头解说就可以解决的。在国外,《人性的弱点》和《心灵鸡汤》曾经流传甚广,影响了很多人的行为处事的方式;在国内成功学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成为落魄青年的圣经。不过,这样的励志故事已经触犯了一个最为经典的错误,那就是将人们简单化处理。试想,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谓的成功学和励志故事也仅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和教训而已,如果将这样的所谓经验和教训称之为“人性的弱点”是不是太操之过急了呢?人性何其复杂,岂能是一本书就能概括的呢?既然不能概括,如果人们听信这样的信条难免就会遇到碰壁的时刻。所以,还是不要太把励志信条当回事,只能当作其中之一的书籍看看罢了,千万不要听信其中的信条并信誓旦旦模仿。励志信条的“心理呓语”为何具有市场?这一点很容易解释,主要就是因为励志信条太简单,太容易迷惑人们的内心,将成功想象成为每个人都可以的事情,将人生幸福看成是人人都可以的行为。这犹如精神海洛因一样,能够将人们的心灵暂时麻痹,让其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中。但人不能永远处于这样的亢奋中,必须要有落地的时刻,到那个时候就是清醒的时刻。《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就是指出这些励志信条中存在的种种谬误,让人们能够近距离看清楚其真实的面目,不能被其蛊惑,更不能让其迷惑,否则,消弭自我和迷失方向将成为一种必然,听信了励志信条会变得不再努力去脚踏实地而变得眼高手低。当然,作者的本意并非说励志信条全部都是没有意义的。它们的意义就在于能够短暂时间内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还是需要各自修行,因为人与人是根本不同的,无论是思维还是结构上,不能套用统一的逻辑去塑造。在中国的古语中有一句“君子不器”最能解释这其中的奥秘。它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君子不是器物,不是可以随意捏造的玩具,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是最为根本的解决方法。而所谓的成功学和励志的书籍恰恰触犯了这样的一个致命错误,将一个人的经验看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所以,是时候揭开这样的虚伪面纱,还原其本来面目了。(文/王传言)注:该书评已经刊发《常州晚报》。
  •     翻译太糟蹋原著了。仅详举一例,而远远不限于一例。第五节明尼苏达大学1977年的那个天才实验,不知所云。查阅英文原文后发现,被译者完全曲解了。这本来确实是个设计巧妙的天才实验, 依照原文并查阅更多资料后知道,这实验的本来面貌是这样的:刻板印象也反映在女人和男人的交往之中。或许目前最知名的实验大概是由Mark Snyder, Elizabeth Tanke, 和Ellen Berscheid (1977) 所发表的。在这个研究中,当一对男女经由电话去认识时彼此的谈话被录音十分钟(男人和女人的声音被分开录音以供日后分析)。但是在不被女人所知的情况下,男人先看到从八张女人的相片中随机选取的一张假装是他们的伙伴的相片-这样他们可以有“一个他们谈话对象的心里影像”。事实上,四张相片是先前被评为非常有吸引力的女人,四张相片是被评为没有吸引力的女人。所以,有些男人被操纵以为他们的谈话对象是外表有吸引力的女人,有些男人被操纵以为他们的谈话对象是没有吸引力的女人。毫不奇怪,当独立的评估员之后聆听这些谈话中男性的录音时,认为他们在与漂亮迷人的女性交谈的男性,被评价为比认为他们在与不吸引人的女性交谈的男性更善于交际,性感热情和宽容,外向,和幽默。对女性录音的评价更为有趣。大概是对不同的男性行为的响应,最初被认为漂亮迷人的女性事实上听起来是比最初被认为没有吸引力的女性更加刻板印象化的吸引人,尽管她们的男性伙伴的偏见是被随意引发的,与她们外表实际上如何吸引人并无任何关系。使得这些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的想法对女性行为有如此强的影响力以至于外界的评估者都能够听出差别-虽然这些听者对实验假设或女性的吸引力毫无所知。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反成功学
  •     读完全书,其实作者也不是完全否定和批判那些励志狗血观点,只是说太过太夸大了,然后举了反例来说明不一定如此。所以,读过这么多书之后发现,还是中国老祖宗的“阴阳平衡”理论经得起考验,放之四海而皆准。
  •     满满的负能量,同时也满满的信息量。恰恰是和日常认知反着看才能带来思考,才能带来启发,对于打开思路的枷锁帮助很大。
  •     前半段是反智主义的低维度展开,后半段有了更多的例证才让逻辑辩驳变的更有趣。总的来说这是本治中二病的书。
  •     有些地方翻译的晦涩,书是好书。很专业,不是畅销书般的口水,不是很好读。需要一定的思考。
  •     很多思想都被颠覆。不要太相信一个道理,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个平衡才是对的。
  •     看完之后更觉得中庸之道的可行。
  •     。。。。。。令人满意的负能量呵呵。
  •     坎贝尔居然被翻译为神学家,真的好么。我是专门来看吐槽的
  •     作者只是提出了这个概念 但是只是说出了它不对 然后并没提供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 对于我这种懒于思考的人就算努力思考也没有结果的人真是。。看了也白看
  •     反思自己
  •     读的很爽快
  •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对当前什么情感智商、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等虚头巴脑的观点给予 了有力的回击,人是复杂的,今天的智慧也许明天看来就是笑话,所以,学会保持中立,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还是要有态度的,不是建议去做墙头草
  •     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有些地方拗口,以后找英文版来看
  •     心理学的见解不如世俗的智慧和常识。庸医总是喜欢大胆的开方子。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条道上的人吧:捣鼓。
  •     别看标题很通俗,内容还是很专业的,光参考文献就几十页。给人很多思辨的空间。
  •     本子翻译得很美。 旁征博引,大量佐证,破得毫不客气;立得少,有时有原地打转之感。
  •     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太多点都是外界一直宣扬而自己却持怀疑态度的,看到这本书像是找到了知音。 20140817:林林总总列举了很多。现在却回想不起多少了。不写读书笔记的坏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