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潜规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00091695
作者:[美]丹尼尔•金
页数:385页

内容概要

丹尼尔•金(Daniel Golden),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现任《华尔街日报》波士顿分社副社长。自1999年以来一直负责教育方面的新闻报道。因对美国著名高校招生内幕的调查报道,荣获2004年普利策奖。
张丽华,女,1981年开始就读于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1985年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0年赴美留学,1992年硕士毕业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现任美国马萨诸赛州布鲁克兰高中教师。在布鲁克兰高中任教十五年中,熟悉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和录取规则,为众多学生申报理想大学写了教师推荐信。2011年底,推荐的十二名学生中有十位学生被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汉密尔顿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录取。
张弛,女,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译著有《跨越边界》、《美国教育史》、《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美国教育》等。

作者简介

这是第一本详细披露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的纪实报道,是第一本揭示美国一流大学招生潜规则的书,是第一本提醒亚裔学生申请美国一流大学所必须要注意的隐性标准的书,是一本促进教育公平并改变了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规则的书。
作者通过历时三年对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康奈尔等美国100多所高校的深入调查和追踪报道,通过副总统戈尔、参议院多数党主席弗里斯特的儿子如何凭借显赫的家世从排名最后的申请者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优先录取,通过杰出优秀的亚裔学生如何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常青藤名校一一拒绝等一个个招生录取中的真实故事和录取中选为人知的细节,首次详细揭示了美国一流大学招生中存在的鲜为人知的双重录取标准。
该书一经出版,便畅销全美,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使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著名大学受到社会舆论的空前压力,迫使哈佛等著名大学取消了有利于权贵富裕家庭的提前录取政策,作者也因此荣获2004年普利策奖。


 大学潜规则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3月16日,《上海书评》上刊登了一篇陶程凯先生关于冷哲先生对丹尼尔•金《大学潜规则》一书书评的评论《立场先行的偏颇》,其中观点多有笔者不敢苟同之处,特写此文表达个人对教育平等问题的看法。陶文整体基调在于指责《大学潜规则》一书是“用民粹语言包装的迎合美国百姓对精英教育的怀疑不满情绪”,冷哲先生则“不知为哪般”地无意义地“跟着起劲”。这里我不多点评民粹主义这类感情内容多分析内容少的无聊词汇,而是集中笔墨讨论一下陶先生文中一些具体的分析。陶先生认为“哈佛、耶鲁、斯坦福等许多名校都是私立学校,本来就靠捐款人供养,人家爱收谁当学生都可以。”在一个尊重市场逻辑的国度,用收益回报投资者的付出本来就是应有之义,但这种回报不能够影响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影响社会的起点公平。就像一个富人如果开了一家私立医院,他可以指望医院收入上的回报,但他绝对无权指示医院不治疗某个他的仇人。泛泛地用“私立”推出无条件的“权利”无疑是太过简单了。陶先生认为“常春藤诸校所提倡的公平,是体现在分配上的。”收一个能力不足的富家子弟也许可以使学校富有余力地资助大量的寒门学子。这是典型的短视的功利主义逻辑。试想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寒门女大学生被一个富二代侵犯,该富二代向学校和该女生交涉说,如果包庇他的罪行,那么他不光会付该女大学生不少补偿金,还将捐献一大笔钱给学校设立一个安保资金,从而用一个女大学生的牺牲换来对许许多多大学学子的保护。试问我们应该允许这样的事发生么?金钱上的补偿可以使对他人基本权利的侵犯变得正义么?显然不行。无论短期功利主义的逻辑多么诱人,我们也不会想要成为一个被侵犯权利的女大学生,因而我们也不应容忍金钱力量凌驾于个人基本权利之上。写到这里,读者诸君会发现我的一个隐含的假定,就是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可以和一些重要人身权利相比拟的权利。这里容我多说两句,能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关乎一个公民(或许尤其是贫穷阶层的公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必要的工作能力乃至一生幸福,从这个角度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要性绝不下于其它一些人身基本权利。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教育这一重要资源应该对所有公民公平开放,在供不应求时,其应该奖励后天的勤奋而非先天的身份,奖励后天的选择而非先天的环境。陶先生还说“即便采用丹尼尔•金理想中一视同仁的择优录取,我敢打赌,中上阶层的数目也一定会力压无产无业阶层。”所以丹尼尔•金这本书实际上是“给自己打了个死结”。这更是不成逻辑的逻辑。犯罪无法彻底消灭不等于我们可以不打击犯罪,绝对真理不能达到推不出我们不应追求真理。正是在努力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一步步趋近完美。取消金钱招生特权当然不能使大学招生变得绝对公平,但这是使大学招生趋近于公平的首要的和重要的一步!况且,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取消金钱招生特权外我们无法做的更多,提高教育补助、公立中初等教育教师分配平均化,可以探讨的其他措施实在太多了。陶先生大概会认为我太过理想主义。他说综合类大学需要大量捐款“开设华而不实的课程”,仿佛让子女利用特权上大学是捐款的唯一动机一样。大学的烙印会伴随它的学子一生一世,没有一个人会不希望自己的母校变好,怀念青春、喜欢某门学科、希望在校园内写上自己的名字,给大学捐款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学也可以提供从冠名讲席、建筑,大学资源优先使用权,到请捐款者加入学校理事会参与决策等种种回报反馈校友(甚至国家也可以通过减税等一些方法激励捐款人),但原则依然是,损害学子基本权利的回报措施不在此列!再者,在目前的条件下可能一校不接受特权,捐款就会流入他校,可如果通过严格把控使得每一个学校都杜绝这种特权,那么排除特权对每一个学校的影响也会变小。总之,没有理由认为排除了特权,大学一切非实用科目就都办不下去(何况一些非实用性基础学科也能拿到大量国家补助、科研经费)。最后,我自作主张,替冷哲先生说几句关于该书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澄清一下冷先生的书评绝不是瞎起劲。这本书说的虽然是美国,但其中的思考其实对我国的情况极富警示作用,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而另一方面不少国人既染上了书中所说“向金钱看”的毛病,还有“向权力看”、“向人情看”的痼疾。出版、宣传这本书可以让更多国人思考、关注、呼吁教育平等,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各方面在改革中更加注重教育公平,从这个方面说,此时出版此书“善莫大焉”。
  •     本书作者集中火力炮轰的是三所大学哈佛、杜克和布朗,哈佛是当然是因为比较过分,价格也实在太高,对杜克和布朗的不满则是因为这两所学校是作者眼中的暴发户,崛起至今不过30余年,而崛起的秘诀分别为(非常主动地)傍大款和找名人。本来就是两所本地的中产阶级学校,但这些人显然无法为学校带来丰厚回报,于是就不顾节操只顾赚钱出名了,甚至在招生讨论会上也会出现类似阶级斗争的场景,不过我看下来还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美国政界的情况就是那么回事,高校还远没有堕落到那一步呢。距离华府较近的普林斯顿则特别喜欢招收政客子女,回报自然也比较丰富。这种事情既然不那么光彩,当然也需要相应的“皮条客”——各种为上大学提供教育咨询的中介组织,他们会帮助双方巧妙而隐蔽地完成这一交易过程,也可以说是利用资源的转化来实现阶级的再生产。对于关系户来说,基本上是一年里什么时候申请都可以被录取,大不了通过转学制度,先进入较差一点的大学,然后延迟一年入学来避开人们的闲话和媒体的风口浪尖。不过也有个别关系户入学以后感到实在不适合,于是转学走掉的情形。另外作者也花了很大篇幅详细阐述招生录取中的世家政策,各高校的情形不尽相同:有些只涵盖本科校友,有些则包括研究生甚至专科校友。录取时的照顾有些仅限校友子女,有些则包括了兄弟姐妹、孙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的子女。直接的校友子女一般只占学生总数的10%-15%,如果包括更远一点的亲友,比例一般都会翻番,而且高校通常是有明确的校友名额的,对于名校来说,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拉赞助,穷校友甚至中产校友,几乎就不能算是校友了。如果名校毕业却没有进入上流圈子,那么只能说明学校当初选错了人,“失败”的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就被自动除名了。宗教色彩浓厚的高校一般招收校友子弟名额也比较多,很强调家庭氛围,甚至可以高达40%以上。校友子弟享受到的照顾一般是SAT的50-60分,只是一个平均数据,具体情形当然还要看校友“成功”的程度。另外教职员子女就读本校通常可以享受免学费的待遇,SAT的优惠幅度也更高,因为教员子女的一大特征就是学习不好XD 世家政策长期以来广受诟病,多次有议案要求明确废止,可惜总是无法成功。作者认为美国的世家政策起源于20世纪以后,和犹太人大量涌入美国有很大关系,这就涉及到了作者无比同情的“新犹太人”——亚裔,因为亚裔实际上是被降分录取的。首先说明一下,一些非中日韩+印度的亚裔真是悲催到了极点,本来水平和非洲拉美裔差不多,却被主流亚裔害得很惨。主流亚裔往往是语文不好数学好,做起题来简直就像机器人。因为作者主张一切都向成绩看(好玩的是,作者自己也是一位典型的世家+教职员子女的名校毕业生,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成绩没问题),所以他并不介意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是亚裔。我的感觉是,亚裔要是真有本事,可以努力建设西海岸的高校,使之超过东海岸的高校即可,何必强求东海岸的高校呢?而且西海岸有些人真的对自己家乡很自豪,各种看不上东海岸神马的。另外作者还爆出很多名校出于贫困、病残、坎坷等因素而录取SAT成绩不足1000分(满分为1600分)的学生,貌似这项政策的主要受益人也是非洲拉美裔。愤中作者认为,在美国,发表些歧视亚裔的言论,只要不是太过火,大家不会很当回事,亚裔也不会爆掉,这就使得亚裔和非洲裔相比,实在是吃了大亏了,各种可怜。作者非常欣赏的是CalTech(加州理工),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规模和中学相仿),再加上没有文科,因此学生混日子比较困难,导致招生时相对成绩为王,较少各种照顾,于是亚裔比例相当高,而非洲裔仅有1%,拉美裔才7%,女生比例为30%(其实也不少),并且学习氛围超级浓厚,大家整天除了做题,就是考试。不过说实话,这种学校也只能培养干才,而非将才。另外还有美国的贫困地区——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一所只招收附近地区贫困生的大学也很受作者的推崇,理由是那里的风气很纯正,黑人辍学率也低,因为没有白人炫富来刺激他们。特招运动员也广受诟病。这些运动往往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是马术、马球、滑雪、划船、壁球等相对贵族化的运动,而下层人民喜闻乐见的一些运动,如摔跤,往往不会被纳入这一范围,因此主要的受益者仍然是富裕白人。除此之外,高校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富人俱乐部”只有受到邀请方可加入,穷人显然很难进入这些高度排外的圈子,而圈子内的世界,才是由富家子弟构成的真正的“上流社会”。目前的情形是上层可以凭借高额捐款、世家优先和运动特招进入名校,底层可以直接享受各种降分补贴的照顾政策,最后导致最难上名校的就是中产阶级或曰中间层,这其实是中等阶级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受夹板气的一个缩影,对于社会稳定和进步来说当然也是令人担忧的趋势。反正我看下来还是觉得他抨击的各种现象都很有其合理之处,要真想根除这些痼疾,其实没什么捷径可走,还是只有废除高校排名+建设福利国家一途,就是搞成德国北欧那样子,从小就不让办各种兴趣班,不遗余力全方位缩小贫富差距,不过估计美国人会认为自己可以是例外吧。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如果全文看下去,确实会有点枯燥,因为太多资料罗列了。但其严谨性和调查报道式的逻辑值得学习
  •     对于美国大学申请隐秘规则的调查。这背后的问题是,教育公平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需要澄清
  •     很好看
  •     前面对几个学校的分析,材料太多显得罗里吧嗦条理不清晰,最后两章让我看后,居然眼睛有些湿润,因为这关乎教育的理想和对公平以及科学精神的信奉。
  •     与目前中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招生的幕后操作相比,美国大学的这些操作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书里每章节分别总结在美国需要捐多少钱,或者有怎样的社会地位,以及利用何种特殊录取通道,可以以低于平均水平的要求进入一流或常青藤大学。但差异在于,这种利用捐钱、个人声望、权利等资源换取入学的交易,一是在美国学校内部是半公开甚至是比较公开的,在中国则是完全私底下的行为;二是交易换来的资源是美国学校是在学校使用,而不是向中国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个人口袋;三是美国学校使用中主要用于某些项目、教授席位、建筑设备、学生补助等方面,中国学校的使用则更加混乱了。装订装帧简陋,低级错误较多,翻译不甚通顺,定价较贵,不建议购买,图书馆借着翻翻即可。
  •     普利策也有不靠谱的,华尔街日报记者也有比较2B的——这本书完全在处理一个伪问题。这个2B记者没有弄懂两件事:第一哈佛因为捐款优先生而质量下降不再是哈佛了?错。哈佛仍是那个90%学生是天才少年的哈佛,捐款优先生们之所以挤破头想进哈佛正是因为那大部分天才同学,哈佛校方清醒地知
  •     实在不知道该说啥
  •     一个记者能深入报道这么多真难得,而且感觉比chosen one写得更多元些
  •     实力才是最终定音,美国大学的毕业率恰好说明了这点,但是一些说不明道不清的东西总在影响着规则,别以为只是招生上有潜规则,有名校情结的父母与家长请看看此书,好好想想。。。
  •     看目录即可
  •     扒粪新闻汇总。不可过度延伸,也不要单纯解读。大学教育及其再生产性质社会学论述很多,本书是detail与事实汇集。不要太迷恋常春藤,对国人来说工科类公立是更好的选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