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208114708
作者:汪丁丁
页数:632页

内容概要

汪丁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及“财新传媒”学术顾问。
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串联的叙事》《盘旋的思想》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作者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最新力作,总结多年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之思想成果
★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求解中国人的正义诉求与幸福生活来源
★附赠作者亲绘课程配套全彩“心智地图集”
在无神的社会里,正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性质——它如此重要,以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每一个人或绝大多 数人是否感觉幸福。我这部讲义,不仅是“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而且是关于中国人怎样可以生活得更美好的讲义。也因此,这部讲义是我关于“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长期探讨的最近一次总结。——汪丁丁
本书以汪丁丁教授于北京大学开设“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汇集多年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求解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及制度改革前景的思想成果。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其核心议题——正义,具体包括正义理论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正义观念的发展史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的关系等主题,并重点关注艾智仁、奈特与布坎南等经济学家的作品和贡献。同时,作者以跨学科的视域、思想史的方法,梳理了“正义”的实践智慧,最终将全部的理论探讨应用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与未来变革方向的探索之中。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后面两讲的内容没有吸引我。我偏执的以为,凡是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找出路的希望注定要破灭 -- 无论是社会层面或精神层面。无论是士族阶层还是集体精神以及所谓的天人合一。在作者翻出的故纸篓中,抱歉我是一个解构者,无法指出建构的方向。在物质上、精神上,在对社会、历史的感知当中,我们都是第二手的接受者,就算是我们的人生经历都是二手的 --- 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感受,甚至没有自己的书评。从这一点,我很欣赏作者。
  •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马英举中国的问题,还是有其特殊性的。但这种特殊性究竟是什么、在哪里、会有多大影响,混沌而复杂。对于这些问题,本书提供的思路足够深刻和清晰。相信读者在看到丁丁老师对于中国问题之特殊性和重要性的洞见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汪丁丁教授在北京大学每年都会开一门课——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我们都很熟悉。在官方语境里,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区分开来。在经济学萌芽之初的一百年,它的正式名称始终带有“政治”二字。那么,汪丁丁的这门“新政治经济学”,“新”在何处?按我的理解,第一,在西方,新政治经济学承接着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与新政治学的问题意识,围绕着阿罗的“社会选择”思路与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路展开,对政治过程进行逻辑上的理论思索和效果上的实证检验。第二,在中国,汪丁丁的这门课,着眼于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变迁带给我们的“中国问题”,通过考察历史实践,为我们如何能走向一个更“好”的世界,述说理论上的可能性。这第二个思路的背后,实际上是汪丁丁为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所作持续努力的一部分。2009—2011年的秋天,我三次坐在这门课的课堂里,身份从旁听生、注册生,到义务助教。这三年里,我在丁丁老师的课堂接触到的内容与别的课堂几乎全然不同。本书序言里说,这门课有“六种不同的开端”,不是虚言。比如,2009年,就是按照第四种思路,在介绍了基本的理论和思路之后,丁丁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出整整一黑板的热门现实议题,从环境、民工荒、民族主义,到公权力限制,剩下的时间里,结合同学的报告,探讨理论上应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有何后果,如何求解。正因如此,这本基于2012年课堂的讲义,实际上是大约八年课程的浓缩。它与2011年出版的《行为经济学讲义》一样,具有丁丁老师组织课堂和讲义的一贯风格。为这样一部大书撰写书评,我的知识储备自然是远不够的。但因为有比普通读者更多的课堂具体情境的体验,所以希望这篇读后感能以通俗的角度阐释丁丁老师的一些思路,帮助像我一样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本书。读完这本书,是很难的。看看附赠的那本精致的心智地图集,就可知道。从2010年起,丁丁老师就开始在北大的课堂里使用iPad备课和授课。此前一直是大量手写的幻灯片,加上简单的心智地图。新技术使得丁丁老师发散的思维更加不受约束,而且探索出了一套颇有讲究的技术组合。摊开这张宏大的地图,逆时针方向的一圈,描出了课程的思路;字体越大、颜色越醒目的内容,当然越重要;继续放大,是关键文献的核心段落。对这个不断膨胀的地图的最终约束,是有限的内存和可忍受的反应速度——如果有更快的设备,他肯定会做出大一倍的地图来!如果读者对其中的局部论点都非常熟悉,很快就能明白本书要说什么。但放在这里的大部分文章和书目,都是丁丁老师从海量的研究作品里精选出来的,别处不容易见到。于是,读书或者听课便容易有这种感觉:读着读着,觉得这些思想都很有意思,但不知不觉就忘了为什么要介绍这些了。重视细节,并始终记着根本的问题意识,对讨论适用的边界保持清醒,这是丁丁老师一直强调的。那么,哪些问题是新政治经济学关心的?简单地说,只要我们超越了最简单的个人效用最大化问题,考虑多人的共同决策,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公共选择问题。如何加总个人偏好,如何评估不同的集体决策机制,是否存在某种能评价某个机制是“好”还是“坏”的标准或原则,如何把理论上“好”的或者是“更好”的机制变成实践,这些就是公共选择涉及的问题。更进一步,个人偏好里的哪些是可以进行加总的?在相互冲突的原则之间如何权衡?本书的前六讲围绕这些问题,关注奈特、阿罗、布坎南和森这几位经济学大家,来阐释在非常抽象的层次上,我们得到了什么答案。答案当然不是简单的。从个人偏好到社会偏好,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告诉我们,在一些应该具备的约束下,唯一符合这些理想约束的决策机制就是独裁。因而对于不同的决策机制(或者政治制度),一般而言,在效率、公平、自由这三方面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性质:威权政府常常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公平的,但容易缺少自由;极端民主的社会非常自由,但肯定缺乏效率,至于是否公平,不容易下定论。至于从一种体制到另一种体制的变迁,仅从近五百年的各国历史来看,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多复杂了:为什么英国能经由光荣革命而平稳变迁,法国就不行?为什么中国一百年前的各种转型实践都以失败告终?在文化、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地理因素、外部环境这诸多原因之中,有最关键的一个或几个吗?如果有,可能的影响渠道是什么?导致的政治制度的演化路径又是什么?或者,我们只能承认问题的复杂性,诉诸于偶然性来解释。以上讨论中的用词,如“偏好”、“民主”、“政治制度”等,还仅仅是在常识的意义上,非常粗糙。丁丁老师深受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看法的影响,因而在用词上异常精准,对核心概念都会溯本求源,常常要从中文、英文一直追溯到拉丁文或希腊文的含义。初读容易失去耐心,但细心读后会发现,经过这一番对语词意义的考证,概念本身的含义、它所包含的问题和重要性、可能的求解方向,都已跃然纸上。比如,书中第33页对“自由”一词的考证,第20、29页和第四讲前两节中对“正义”概念的考察,这些概念史的展开,几乎就是学科的发展史。前面六讲,大致是在新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尽管这些探讨是在非常抽象的层次上进行的,但课上常常会结合同学熟悉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加上讲义保留了课堂师生对话的原貌,读者就不难理解该如何把这些抽象原则应用到具体情境中。第七讲是实践智慧。在课程从抽象理论转到中国问题之前,用将近一百页的篇幅探讨各个思想传统中的实践智慧,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够连贯,但其实是别出心裁的安排。我认为这一主题的重要性有两点:第一,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关于政治理论的思考,根本上是源于实践智慧的,它的对立面是“理论智慧”(sophia),可以理解为康德对实践理性和纯粹理性的区分,或者金岳霖概括的“理有固然,势无必至”中“势”和“理”的区分。实践智慧正是对于“势”的判断。傅高义在他的新著《邓小平时代》中,认为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总是能在重要时刻准确判断高层“气氛”,并基于此采取相应策略,这是改革得以成功推进的一个关键。这里对“气氛”的判断正是实践智慧的表现。因此,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治实践本质上是一门“技艺”,而非“理论”,成功的社会转型,需要参与转型的各阶层具有对“势”的清晰判断,重视并尊重“常识”。第二,实践智慧是东西方几个主要的文化传统中共通的部分,因而在这个层面,东西方可以更直接地对话并相互借鉴。主要援引余英时和梁漱溟的相关论述,丁丁老师试图告诉我们,关于政治实践,中国的官僚政治传统和“士人”文化值得重视。其次,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对个人内在世界和“自内向外”的探索的强调,对西方这样一个稳态的市场经济社会而言,似乎是解决每个人的“人生问题”的唯一出路。对于中国当下的转型,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需要重新回归对“人心”和性情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社会重建的过程。最后一讲是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什么是“中国问题”?读者在最后附上的长文中能找到最详细的描述。简言之,就是中国社会当前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三重变迁的特征、困境以及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重问题的交织,中国问题更具复杂性。经过多年的观察,丁丁老师的分析深刻、表达独特,读者最好自己一窥究竟。这里想指出其中两点独特之处:第一,借助于新近兴起的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在解释个人偏好与政治权力演化的互动之中,加入了社会网络这一更加直观的概念,使得这一思路更加连贯——个人的偏好与所处的局部社会网络相互影响,而社会网络的结构与政治权力的分布之间又有容易理解的关联;第二,当讨论转向个人的情感和精神维度时,借鉴西方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各种基本情感的发生机制,以及诸如集体无意识这种文化相关的特质的理论基础。2012年,我出国读书,每周末下载丁丁老师的最新课件来读,当作额外自修的一门课。2013年,丁丁老师的这部讲义终于完成写作,出版了。我在学期的中间,断断续续地把这部讲义读完。在国外,有机会深入体验西方稳态制度的各种细节,更加认同他想强调的实践智慧的重要,也更理解他为什么总是强调这些的复杂性比我们认为的要更强。有过国外生活体验的读者,大概或多或少都会同意,中国的问题,还是有其特殊性的。但这种特殊性究竟是什么、在哪里、会有多大影响,混沌而复杂。对于这些问题,本书提供的思路足够深刻和清晰。相信读者在看到丁丁老师对于中国问题之特殊性和重要性的洞见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此外,他的许多独特表达,也会让人有类似顿悟的感觉,比如我喜欢的这一句:“我们的‘成长’,定义是,有能力欣赏更自由的人生。”丁丁老师说过,根本问题的特点,表现为“反复要求解答,而且挥之不去”。“中国问题”正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它带来的挑战,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值得我们期待。这也正是本书副标题——“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的重要之处吧!原文地址: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4-02/19/nw.D110000zhdsb_20140219_3-10.htm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杨庆育 人类对正义的理解是多元的,就当下的公共定义,正义就是公正的道理,中国古代也有“不学问、无正义”之言(《荀子·儒教》)。汪丁丁在新近出版的《新政治经济学讲义》一书中展示的核心议题就是正义。作者推荐的是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视角。该校教授艾智仁的观点:新政治经济学=效率原则+正义原则。在新古典经济学“人皆自利”的基本假设下,“一切行为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众人均有这种行为时,冲突是必然的。所以艾智仁给经济学下的定义并非常规的“资源配置的科学”,而是“解决利益冲突的科学”。有冲突就必然考虑正义。贝克尔教授认为经济学假设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就是人的满足感,即“自利的完整表达是幸福感”。但就作者看来,正义感才应该是幸福的一部分,他给出的典型案例是: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非常不正义的社会里,尽管你的收入非常高,你也会感觉不舒服。这说明追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洛克教授给产权的这一广义定义的实现,并非正义、效率和产权实现的完美形式。由此,汪丁丁定义了幸福的三维空间,“精神生活这一维度的核心要素是自由,社会生活维度的核心要素是正义,物质生活维度的核心要素是效率”。在物质、社会和精神生活的三维空间,首先应该是物质的,这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这个层次,公众普遍希望的是公平,汪丁丁把它称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初级形式,从历史三维的角度,可以把这个初级形式定义在大约在1860-1960年的百年间。中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对社会基本问题初级形式的求解过程,其中包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等。但在精神生活的不发达阶段,大众在社会生活维度上的正义诉求不能转化为精神生活维度上的自我满足。所以,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框架之内满足正义诉求的基本途径,就只能靠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打破权力、机会、财富的幂律分布,从而要求生活世界从效率主导演变为理性情感主导。物质生活的效率原则与理性情感生活的心性原则间的冲突,构成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高级形态。在汪丁丁看来,近35年以改革开放的方式来求解的中国新发展之路,其实是具有民族主义的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强大社会功能之体现。如果我们认可作者对前一百年的分析,那么也应该有理由相信探索解决中国基本问题高级形态,相应时段大致也要百年左右,此间,社会基本问题的求解过程,将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的二维世界,逐渐转入“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二维世界。从时段上分析,大致与邓小平所描述的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赶上当时的发达中等国家的水平相当。而当前,中国进入了一个调整社会、大众以及国际关系的新进程,这要求国家承担更多的正义的责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承诺对民众可能会陷入困境的生活进行“托底”是国家正义的体现和出发点,而今天,满足民众对多维需求的新期待、新诉求,更是国家正义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有理由相信,今天人民对中国正义、公平、和谐和民族复兴梦的追求,必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民众生活世界的三维度平衡和明显的帕累托改善最优化。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这本书或许是汪丁丁写得最好的一本,跨学科研究的前途一目了然,这本书很吸粉的。
  •     打满分,是因为我想我想要的课堂就是这样吧!
  •     为什么不直接录制一个光碟?连思维导图都用上了,却不知道花些功夫提高文字表达效率。好吧,大概读者群是高中毕业生。。。
  •     缺乏体系的渊博并不难,难的是全局在胸、不失精微。
  •     贵。。。。。。因为原汁原味地把上课的ppt和板书手写批注思维导图直接作为插图放进去了,够懒,够取巧。这种书其实看了毫无用处,期望值不要太高,讨论并不深刻但是有生动之处,把博士生的发言都放进来也很有趣味,就像刚刚跟一群人在茶馆里喝完一壶似的。
  •     这60万字的“散文”豆瓣还能打9分
  •     读完了,大概还行吧,不过每个问题都是一带而过,并不深入,不如《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喜欢这种贯穿性的哲人叙事。哲人叙事通常不考虑接收者的程度,就是汪洋大海恣肆妄谈,大多人容易在他充满思辨和概念的知识迷宫中晕头转向。经济学家们大多不喜欢他,因为他的野心太大,纵跨面太广。不过信息时代的学者似乎就应该具备这种狂妄的气质罢。
  •     从公平、正义、效率、公共选择等新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出发,最后落脚到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论述过程触类旁通,汪洋恣肆,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脑神经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充分体现了丁丁老师宏大的跨学科视野和思想格局。读着这本书,仿佛重新置身于北大的理教教室,跟随丁丁老师细致沉静的讲述,在思想的海洋里遨游。
  •     第三百本。
  •     等待丁丁老师的新作。
  •     2013-10-15读毕,第二讲对于深入理解张五常的《经济解释》非常有好处,尤其是将善(good)与物品联系起来,并且分析了和艾智仁的关联。第四讲、第五讲讲了奈特一篇关键性的文章,使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奈特。另外,全书对于认识奈特及其两个学生阿罗(民主的形式)、布坎南(民主的内容)之间的关联有好处。还有利于认识罗尔斯、森之间的关联。
  •     普及了一下政治经济学的常识,没有期望的那样好,还是要去阅读原著.最后一章在中国谈论正义实现的可能性,点到为止。丁丁老师越来越有仙气了。寻找麦田,看见风的颜色;风静了,永远徘徊。
  •     只对本书的前半部分有浓厚的兴趣,后半部分留待日后翻阅!
  •     社会科学是我最近开始感兴趣的,但是作为一个菜鸟,读起来非常吃力。试图用参数标准化人与社会,到底有没有可能成功?
  •     汪老师知识面太广博了。
  •     巨厚TT大师也会掉书袋啊,有的接住了,有的接不住。个别章节还是不错的。你敢写下去,我就敢读下去。。。丁丁历险记会继续下去的。
  •     :无
  •     内容庞杂,很多问题一带而过提供了很好的深入了解的视角与文献来源。
  •     184
  •     给研究生上课的讲义,涉及面特别广泛。
  •     相当赞。我现在汪丁丁粉丝
  •     赶紧读完好有时间读下一本
  •     有我想要的闪光点 足够
  •     花了半个多月睡前读完的
  •     感觉汪叔快要接近道的层次了。
  •     晚了两年的阅读,内容是有点庞杂,其中部分有读书笔记之嫌(如余英时的天人之际),汪的知识结构的完整展现,读起来还是荡气回肠。汪在综述与整合方面的功力还是很惊人的。
  •     pdf
  •     对我来说,有些艰深的部分,尤其是脑科学那部分。离开经济学已久,我都不知道现在的经济学研究已经引入了眼花缭乱的神经生物学试验,太牛叉了
  •     2015-11-29
  •     这本书太“厚”了,涉猎太广,实在不适合轻阅读。放在kindle里反复读吧……好坏不敢胡乱置喙:个人阅读体验,牵涉广博,逻辑有序,很有阅读挑战,我喜欢。
  •     汪对知识的整合与驾驭能力让人瞠目~
  •     五花八门大杂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