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二十四讲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08644050
作者:孙玉石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孙玉石,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与五四文化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著有《〈野草〉研究》、《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等。

书籍目录

导 言
《野草》艺术探源
第一讲
《野草》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野草•题辞》
第二讲
小粉红花的梦
《秋夜》
第三讲
鲁迅内心的“毒气和鬼气”
《影的告别》
第四讲
从奴性的求乞到人性的抗争
《求乞者》
第五讲
和无聊诗人“开开玩笑”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第六讲
对“看客”的复仇
《复仇》
第七讲
073 被杀戮的“人之子”
《复仇(其二)》
第八讲
082 在希望与失望的两极之间
《希望》
第九讲
永不灭绝的希望
《雪》
第十讲
“救救孩子”
《风筝》
第十一讲
唯一的好梦
《好的故事》
第十二讲
在生命的荒原上
《过客》
第十三讲
冷藏的情热
《死火》
第十四讲
人的势利胜于狗
《狗的驳诘》
第十五讲
永远的地狱
《失掉的好地狱》
第十六讲
阴森的自我解剖
《墓碣文》
第十七讲
被下一代凌辱者的复仇
《颓败线的颤动》
第十八讲
绝不中庸的人生
《立论》
第十九讲
荒诞而真实的寓言
《死后》
第二十讲
给“真勇主义”战士的赞歌
《这样的战士》
第二十一讲
“世界正由愚人造成”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第二十二讲
为“爱我者”而作
《腊叶》
第二十三讲
怯弱的庸人与叛逆的猛士
《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第二十四讲
“粗暴”的灵魂
《一觉》

作者简介

《野草》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读鲁迅,读“五四”,读近代文学,必读《野草》。
《<野草>二十四讲》为独角兽公开课之“北大课堂”的第三本。本书源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石老师的《野草》研究课,通过对鲁迅在“五四”时期唯一一部散文诗集——《野草》的精彩解读,深入挖掘了鲁迅文学中隐喻、象征、想象、奇特构思背后的真实用意,还原了鲁迅对于民族、国家、人性的全部哲学,透彻展示了鲁迅自剖和不懈斗争的思想精神。
此书在解读隐晦曲折、普通读者难以索解的《野草》的同时,展现了更为真切的鲁迅文学思想。


 《野草》二十四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以前也是通读过鲁迅先生的这部散文诗集,可惜当时只是匆匆阅读了一下,没有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和深意。这次有了孙玉石先生的指点,可谓是大开眼界,对《野草》的理解大大进了一步。这部书是鲁迅先生于1927年4月由他自己亲自编定的,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作为先生所编的《乌合丛书》其中之一。用孙玉石先生的话来说,这部散文诗集包含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哲学。如果读者想深入地把握鲁迅先生的思想,这部散文诗歌是绕不开的。《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的《语丝》上。这篇《题辞》是《野草》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完成之后,鲁迅先生整理这组作品,准备出版的时候,为此而写的一篇序言性的文字。“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个开头就为把读者震一震,一个反抗绝望者仿佛就站在你面前,他的那种痛苦的生命体验会感染你,让读者也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压抑感,但不是想沉沦,而是想反抗。“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在这篇并不算长的的《题辞》中,鲁迅先生运用了很多两级对立的概念,表达了先生浓浓的批评情绪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秋夜》的开头就夺人眼球,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引起后人不少猜测和探讨。鲁迅先生的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的确是不同凡响,它特有的文学效果至今争论不已。这是先生情绪的一种独特的表示方式,也是他孤独的战斗者精神世界的一种艺术象征。这样强烈的文体创新意识是先生超越其他作家的表现。这种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对读者无疑是一种刺激,可以产生独特的美学效果。这样的句子的确是神来之笔,会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     在鲁迅所著文字中,《野草》并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的集子。但是提及《秋夜》开篇那句有名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大概就非常熟悉了。北大中文系孙玉石教授的《野草》研究课,将鲁迅这部五四时期唯一一部散文诗集上升为“包含了鲁迅全部哲学”的地位上,也不能不让人好奇并试图了解鲁迅在《野草》集中到底有哪些想法。二十四讲,以《野草》集二十四篇文章为引线,一讲一个主题,仔细分解鲁迅行文中的梦、抗争、希望、人生和寓言,仔细解读行文前因后果,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深入自我苦闷内心、民族忧患之情、家国动荡之忧,这种解读,相当有益。虽然,鲁迅作为时政需要,被推举到一个显赫的位置,但鲁迅文字间那些对国民劣根性毫不留情的鞭笞,那些疾声呼喊和战斗者的勇气仍让人精神振奋。因为在任何时代,即便当下这样的和平时期,仍需要犀利的“投枪和匕首”让观者清醒而明智,而不是歌舞升平、按摩剂、麻醉药或迷魂汤。陈丹青先生曾说,“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 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 珠圆玉润”。如今这个时代仍需要鲁迅精神。青年们,你消沉过吗?啊,鲁迅也曾和我们一样在希望与失望的两极之间徘徊过,也曾内心矛盾过。《希望》中他说“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我只得由我来肉博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不满青年的消沉,创办《语丝》,又创办《莽原》,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热忱而充满希望。1926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上,再次重申了他认为的“希望”:“负责制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如果历史学家的话不是诳话,则世界上的事物可还没有因为黑暗而长存的先例。黑暗只能附丽于渐就灭亡的事物,一灭亡,黑暗也就一同灭亡了,它不永久。然而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忧郁的今天的青年们,假如你对现实充满困惑,在悲观中挣扎,何不重读鲁迅,和鲁迅这位战士一起内观自我,一起矛盾中升华,一起展望希望和未来。
  •     2010年,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课本中消失了。那一年,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正方说,任何时代都是需要鲁迅的;反方说,时代不同了,鲁迅已经不再适合孩子们阅读。诚然,鲁迅的文章艰深晦涩,这是不争的事实。鲁迅生于上世纪末,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时候正是中国风起云涌的时代,那个时代——毕竟是一个已经过去了的时代。让我们现在的人在想象一下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乱世,并且理解鲁迅先生在黑暗的时代中所遭遇的一切以及他笔下的文字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是很难很难的了——那么,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已经不需要鲁迅先生了?“救救孩子”——倒是可以用在这里了。即便读不懂,也不应就此阉割孩子们最早接触鲁迅文字的机会。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实际上,就个人经验来说,如果没有课本上的鲁迅,我可能是不会主动去接触鲁迅的文字的,而在最初的文字启蒙历史中,实际上作为一个孩子,我也认为这个老头是十分没意思的。虽然老师一再给他的文字灌输各种意义,他的名字之后有各种头衔,但是最初读鲁迅,可能对孩子来说,不是什么愉快的阅读体验。可是,十多年后,当我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社会经验之后,我却再次选择了主动阅读鲁迅。不得不说,启蒙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当一个青年人主动选择去读鲁迅,就会陷入到鲁迅先生所言的呜呼哀哉中去——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没有死。这是鲁迅在《希望》中感慨死去七十五年的裴多菲的。如今,鲁迅先生故去也有七十五年有余,却正印证了他自己的文字。在鲁迅看来,一个作品,应该随着它所讽刺的社会的死亡而死亡,不然的话,人们所存在的社会现实,没有任何改进,就非常可悲了。当我再次大量的阅读鲁迅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了。很多和我一样当年对鲁迅反感的读者都去主动阅读鲁迅,并心有戚戚焉,这似乎并不是一个乐观的现象。然而却又并非如此,就像鲁迅先生所言的“铁屋子”,我们难道不应该在自由理智的头脑中树立一种非奴的思想和战斗的勇气吗?难道一定要人云亦云,做模板制度教育的应声虫吗?或者说,我们是不是也是麻木的看客中的一员而未曾觉察?鲁迅文字的意义远远大于他的时代他所想象的给同时代的青年的意义,新的意义是新的时代赋予他的意义,当然,我更推崇这是一种积极的意义,哪怕再过七十多年还有人读鲁迅,那并不意味着时代更糟糕了,而是文学和时代互惠的一种象征。比起他的小说来,我读《野草》更早,但是也更加不喜欢。原因很简单,那些象征啊意象啊你根本闹不清楚,可是直到现在还记得背过的里面的各种词句。除了它的社会意义,我至少认为他对文学爱好者还是有文学意义的,那些遣词造句是很美的,美的有的时候嫉妒他——这个人写杂文像刀锋,写小说更是字字珠玑,哪怕就是不管社会象征意义的散文,也是美得可以清晨诵读赏心悦目——就是有点阴郁,什么死亡啊黑夜啊的地狱什么的太多了,你永远也不可能再经历那个时代,鲁迅的文字也并非苛求当今的读者一定要理解那几十年前的心境,我们读鲁迅,可以从不同方面获得自己的文学享受和启迪。《野草二十四讲》像是一个书评集子,不过更像是一本学术研究作品。孙玉石很透彻的讲解了鲁迅写《野草》文章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他当时的心境和当时的文学意义。隔过历史的尘埃,并不一定每个作者都需要用学术的态度来研读鲁迅,但是研究鲁迅却一定是文学研究的必要。我相信,鲁迅以及他的文学是永不会过时的。或者说,是历久弥新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不如就读野草
  •     通俗版《野草研究》+《现实的与哲学的》,并不深入,论述相对“平”一些
  •     挺多主观解读的
  •     “为中国文学开辟新领域的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
  •     最喜欢书里这篇《在希望与失望的两极之间》。
  •     终于在寒假结束前的最后一天啃完了带回家的所有书
  •     孙玉石教授是个认真的老师,本书学术性强,通读下来犹如二十四篇阅读理解详解,资料是详实的,写作是极认真的。诗歌固然背后有许多故事和缘由,更重要的却始终是自己的意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