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启示录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16123782
作者:周伟驰
页数:407页

内容概要

周伟驰,1969年生于湖南省常德县,1992年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1995-1998年在北京大学宗教学系读硕士、博士,学习西方哲学和基督教哲学。1996-1997年在加拿大维真学院学习一年。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工作。

书籍目录

序一  从信仰理解宗教
序二
序三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问题漫说
前言 近代中国的第一场意识形态战争
第一章 由宗教革命引起的宗教战争
一 三种太平天国观 二 上帝教之于太平天国
第二章 别样的基督教
一 上帝教是基督教吗? 二 上帝教“民间宗教化”了吗? 三从摩门教看上帝教 四 从南方基督教看上帝教 五 与传教士争正统
第三章 太平天国与启示录
引言:太平天国的起源与启示录 一 洪秀全“丁酉异梦”四个版本的对观 二 洪秀全自传模仿《启示录》 三 “新天新地”的千禧年主义 四 洪秀全的应验神学
第四章 千禧年主义及其中传
引言:五百年传教大变局 一 宗教改革与千禧年主义复兴 二 新教传教运动 三 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末世论与反偶像崇拜 四 神魔斗争论与洪秀全的中国异化史观
第五章 一个基督教国家的现代化方案
引言:洪秀全怎么会赞同《资政新篇》? 一 基督教教化论及其实践 二 《资政新篇》的思想来源 三 有天国特色的基督教现代化方案参考文献重要主题与人物
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周伟驰编著的《太平天国与启示录》从近代西方基督教全球传教史的视野重新探讨了太平天国意识形态的基督教来源,揭示了太平天国跟千禧年主义和末世论的密切关系,尤其洪秀全跟启示录神学、洪仁圩跟新教传教士“基督教文明观”的关系。全书共分五章:“由宗教革命引起的宗教战争”、“别样的基督教”、“太平天国与启示录”、“千禧年主义及其中传”、“一个基督教国家的现代化方案”。《太平天国与启示录》基于大量的文本对照、比较和分析,反驳了许多流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观点。


 太平天国与启示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太平天国之所以吸引我的关注,是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史转型期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它将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杂糅的民间状况极端地展现了出来。周伟驰的这本书对这种杂糅的形式、以及这种杂糅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很好的分析。这本书很好的展示了基督教思想如何转变成太平天国的基本理念的。一反过去认为“洪秀全是借用、歪曲基督教理念来达到自己造反目的”的说法,这本书认为,洪秀全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洪秀全并非刻意改造基督教教义,而是自然而然的对基督教文本产生了巨大的误读。并且他深信他误读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真理。而这种误读在当时的中国是普遍存在的。这本书通过将洪秀全的想法与当时中国信徒中流行的《启示录》以及《圣经》做了细致的对比论证了这一观点。譬如洪秀全会认为上帝是有一整个大家族的,上帝有父、子、兄弟、妻妾,(洪认为自己是耶稣的弟弟,而他的亲信则对应上帝的其他亲戚和上帝分封的王——这一结构其实非常符合的中国传统宗教的神系而非基督教的体系)。这种说法在《启示录》中就已现端倪。在这基础上,这本书将太平天国定为正统宗教的分支是有道理的。另外,这本书试图将洪秀全与洪仁玕融合起来看。这两人一向被分开评论,而且评论成极坏和极好两个极端。这本书将洪秀全的末日幻景与洪仁玕的理想世界结合起来,并且提醒读者,洪仁玕的理想世界并非如过往描述的那么美好——这是一个纯粹的只有太平天国教(或者洪氏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没有宗教自由的国度。在这一点上,洪仁玕和洪秀全是完全一致的。而洪仁玕著作中的种种现代化构想,则来自于洪游历英国管辖下的香港等地的经历,而非来自中国这个大帝国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但这本书并没有处理好对太平天国的整体评判问题。作者的核心观念之一是太平天国有着对中国现代化的巨大贡献。作者甚至设想太平天国如果成功,它会比清政府具有更大的现代化潜力。但这一设想未免过于草率。作者似乎没有给予“现代化”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作者着墨于太平天国对于中国旧思想中“偶像崇拜”的打破,很难说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标志。而且太平天国树立起了新的偶像——他们自己。作者想从马克思•韦伯的论断——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崛起,是因为基督教所带来的优势——中推导出:因为太平天国思想是基督教的,所以有更大的现代化优势。但是韦伯的这一论断在今天就已经备受质疑(其实连作者自己都对这一论断不是那么肯定,但作者在全书都展示出了对基督教的偏袒)。在作者的笔下,比对晚清现代化痕迹也没有脱离以科技、工业来评判的现代化程度的思维。作者并没有把西方现代化思想核心的“个体自由”、“民主政体”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来考虑。在做出评判的时候,这本书其实缺乏对太平天国实践与具体措施的考察。作者做了很多基督教进入中国影响的大背景的考察,这本是好事,但是因为缺乏对太平天国具体实践的深入探讨,使得作者有仅凭一些太平天国与基督教传教的相似点而妄加论断的嫌疑。作者对一些过往的太平天国研究的批判上体现了这一问题:譬如作者反驳太平天国“邪教”说,首先中文的“邪教”一词有多重意思,在官方或者一些宗教信徒的使用中,“邪教”近似于“伪宗教”,但是在学界,特别是持无神论客观研究立场的学者那里,“邪教”并没有否定太平天国的宗教性,而是突出“邪”字的社会批判意义——在太平天国的问题上,学者们将之定位为邪教是为了突出它给民生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对抗在“农民起义都是伟大的”的时代里官方将之定义为农民起义的严重美化。当作者反驳这些学者的观点时,仅仅停留在通过教义来定性太平天国是不是异端,而不能理解这些学者的人道主义角度,而这种角度是作为社会学、人类学乃至政治学的宗教研究所需要的。因此,这种错位导致了作者大量忽视太平天国极为残忍、血腥的一面,鲜有谈及太平天国满是压迫与杀戮的内在结构,以及所到之处白骨遍野的史实。作者提到洪仁玕理想中想废除满清各种刑法而只使用绞刑,并对之加以赞赏,但太平天国实际上大量使用了明清已废的种种极为可怕的酷刑。作者仅仅把屠杀轻描淡写的当作宗教战争的特征,虽然这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太平天国要进行那么大面积的屠杀,但是没能把这种原因的深刻意义展现出来。另外,作者对太平天国是宗教战争的论断,只能让人同意到作者通过教义(或者太平天国的理想主义色彩)定性的层面,却很难解释李秀成所叙述的“民实因食而随”,以及太平天国壮大后已不能依靠宗教影响而必须用武力威胁来强迫民众成为其军事力量的现象。以一种新“乌托邦”的许诺来掀起民众暴动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一点也不鲜见。这种新的“乌托邦”也常常是以宗教的形式许诺的。并不会因为这种乌托邦是来源于外来宗教就显得特殊。(事实上,按照来源说,除了道教和孔教,其他宗教包括佛教都是外来的。)虽然太平天国的“乌托邦”来源于基督教的思想,(其实太平天国的乌托邦构想更多来自于凸显上帝强力的《旧约》,而非以说教和受难为主的《新约》,这样说来,太平天国更像是犹太教),但它所表现出来的细节还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化”的。从这点上看,不少学术界过去对太平天国“披上西方宗教外衣的中式农民起义”的结论还是很可靠的。并不能因为太平天国有许多基督教的元素,就认为它会与新教革命带来相似的结果;更何况,把西方现代化等同于基督教革命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看法,西方现代化的很多成果不是来自于基督教的甚至不少是反基督教的。作者认为太平天国比起清政府更有现代化的可能,但事实上清政府内部明白西方文化与现代化革命的人要比太平天国多得多,他们追求现代化的需求也更加强烈。清政府之所以难以完成现代化的大业,原因是很复杂的,也不完全是清政府的错。对比太平天国的所缺乏的政治、科学、人文训练,以及执政者实际上对知识分子的藐视态度,清政府反而拥有一批理性的实干者,并且能够得到执政者一定的支持——受过较好训练的中国人大多数是儒家的知识分子,而他们是很难为作者所说的太平天国所容纳的。清政府在崩溃前几次大变动反而让人觉得清政府是有可能现代化的,只是很不幸的遇上了一个需要以翻天覆地来满足迫切需求的时代。
  •     该如何理解太平天国,可谓见仁见智。在相当一段时期,太平天国被打上“革命”的标记,但随着更多史料的普及,其残忍、愚昧、迷信的一面被揭示出来,不少人倾向于认为它是“邪教”、“魔教”,与白莲教等量齐观。事实上,当年曾国藩也持这一看法。然而,这却忽略了两点:首先,白莲教并不绝对排斥其他信仰,至少不太迫害儒生;其次,白莲教改造世俗生活的激情不那么强,由此造成的杀戮少很多。从形式上看,太平天国与白莲教有相似之处,比如附体、禁欲、礼拜等,但从坚定性上看,后者明显不如。本书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太平天国是一次宗教战争。这个观点很大胆,因为“中国历史上没发生过宗教战争”几乎已成常识,然而,只要耐住性子,沿着作者的思路推究下去,就会发现其强大的解释力,种种疑点皆有透彻的解释。不否认,太平天国粗糙的宗教,发端者洪秀全本人对《圣经》的理解不深,且其核心团队多来自社会中下层,文化程度低,不可避免地将乡村迷信杂糅其中,然而,洪秀全对《启示录》有非常深的感悟,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原罪意识、天启精神、千禧年主义倾向非常强烈,这与传统士大夫的淑世精神有着本质区别。洪秀全想建立的不是一个修正、渐进的世界,而是绝对理想主义的世界,每个人只有洗刷原罪,才能成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不断向人的欲望开战?为什么在原则问题上,他绝不妥协,宁可丧失利益?为什么在成功后,他并不急于外部扩张,反而加强了对内管束?为什么他要建立那套过于苛刻的道德标准?洪秀全深知人性恶植根之深,一旦条件允许,就会迅速复生,所以他要“不断革命”,要求属下无节制地反省内心,而支撑这一切的背后,恰恰是一神论的自负,如不能深切感受到宗教信仰带来的光荣、纯粹、充实,是不可能这般绝对的。对于喜欢调和、适度、中庸的中国文化来说,这分明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基因!这种新的文化基因赋予太平天国战士以超常的勇敢,他们在错误的战术下依然坚持,即使是在战略上被牺牲的部队,也会视死如归。宗教信仰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组织能量,让畏怯、分散、不团结的农民足以抵抗清王朝强大的专制力量。历史上任何一次宗教战争都是残酷的,因为它是总体战,不成功,便成仁。这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他可能是历史上首位推崇太平天国的政治家,但他用了一个新的信仰加以置换,即“革命”。从宗教战争的角度理解太平天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作者周伟驰先生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一位宗教学的学者,从宗教视角切入太平天国的历史,并且论证了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的重要性,不然太平天国何以成为太平天国。然而正如我们所知的,强调拜上帝教的作品寥若晨星,同理,这本书的新视角足以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不完全赞同周伟驰先生就是了
  •     从宗教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宗教革命,上帝教的一系列仪式规制来源是外源基督教,而非本土民间宗教,正因为上帝教是基督教中的异端派,所以狂热之程度,对传统文化的仇恨程度远超其余民间宗教
  •     由于作者试图开辟一个新的思想,所以这本400来页的书就只能在打倒前人的思想上做更多的功夫了,以至于在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上有所欠缺。作者不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而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确切的来说是宗教史的研究,其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它的史料也是相对缺乏的。我们的历史只注重名人的生辰年月等实证研究和记录,但较少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影响的研究。我们为什么会有太平天国这样一种宗教战争,而日本以较少的基督教人数实现了现代化,而韩国以较多的信徒实现了现代化?三个儒教国家走了三种不同的路途。再回首看香港和台湾的路,我们是否该有一个深刻的对比研究?至于后来,我们走上了一条与法国、俄国相似的路径,谁又能说起源于法国启蒙运动直至德国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宗教运动呢?我们现在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呢?
  •     看了书评。
  •     有点新意,但略有武断
  •     庙里的关帝像曾两次被捣毁,一次是在太平天国时,一次是在文革中——但这两次摧毁偶像的运动都无法持久,坳不过传统的力量,运动过后关帝都起死回生了。 书中后记中的着一段 实质上已经凸显了本书的主旨所在:正是将太平天国与共产革命等量而视之矣
  •     以神学角度解读太平天国是个很重要的视角。但作者未免矫枉过正,片面高估洪杨等人所受的基督新教影响,而淡化他们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信仰)底色。殊不知洪杨等人与西方宣教士接触有限,所读的福音书籍也不多,很难继承末世论、千禧年主义等等观念,因此其不过是以民间信仰观念附会基督信仰而已。
  •     史料五星,观点有偏颇减一星
  •     写这么一本书挺不容易的,不过引用维基百科有点说不过去。
  •     太啰嗦了,浓缩成三分之一,会是篇很棒的论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