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宪法.现代性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62043355
作者:孟庆涛
页数:36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三、现代化论争中的革命建国 建国不但是当时的政党所要思考的问题,亦是那个时代的现代知识分子所普遍关切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关于现代化的论争中,胡适曾提议:“大家应该用全副心思才力来想想我们当前的根本问题,就是怎样建立起一个可以生存于世间的国家问题。”孟森、蒋廷黻、吴景超、钱端升、丁文江、张奚若、陶希圣、张佛泉等学术名流,纷纷卷入了这场现代化大论争中。整个论争的理论大背景是“现代化”,即由于西方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内部争斗所引发的中国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问题。当然,“问题”的出发点永远是中国的,即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它内在地包含了国共两党合作时所达成的基本共识,即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对内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论战虽然是由孟森的《现代化与当务之急》和胡适的《建国问题引论》引发的,但其后的争论实际上主要是围绕蒋廷黻的《革命与专制》展开的。其基本议题涉及革命、专制、独裁、民主、宪法宪政、政治、文化等同建国的关系问题。就革命与建国的关系而言,当时的争论涉及的主要是革命是建国的手段和必要步骤,还是革命灭国的问题。革命同建国的关系虽然不是论战的重点,但至少在蒋廷黻的视野中,这个问题得到了特别的强调。而从虽未明言但从隐含的思想意识来看,实际上存在着支持革命建国和反对革命建国两种政治主张的论争。 20世纪初至20年代,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西方的现代性在中国遭遇了其在西方一百多年时间里所遭遇的命运。西方的第一次现代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苏俄的共产革命之后,遭到了质疑。对胡适所说的“精神是爱自由的个人主义,生产方法是私人资本主义,政治组织是英国遗风的代议政治”的质疑之风,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在中国弥漫开来,世纪初那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坚定不移变成了迟疑与矛盾,并从而引发了对于什么是“新”与“现代”的争论。胡适显然清醒地意识到了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基于其一贯的立场,他因苏俄共产革命的暴力性而更倾心于西方的第一次现代性。他提醒人们,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革新,无论是缓和的改良运动还是激进的革命,都因偏重主义之争而忽略了用主义来帮助解决的问题:“革命是为什么,岂不是为了要建立一个更好的中国?立政府是为什么?岂不是为了要做这建国的事业?练兵是为什么?岂不是为了要捍卫这个国家?现代化是为什么?岂不是为了要使这个国家能站在这个现代世界里?——这一切的工作,本来都只是为了要建立一个更满人意的国家。”

内容概要

孟庆涛(1979~) 男,辽宁建平人,讲师,西南政法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宪政、法哲学与古希腊法律研究,先后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代性视野下的革命与宪法》获首届“孙国华法学理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二等奖),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译著有《古希腊的僭政与政治文化》、《古希腊的法律》等。

书籍目录

总序
引论 革命与宪法的现代性纠结
一、何谓现代性
二、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三、中国的革命、宪法与现代性问题
第一章 传统革命的现代转向
第一节 革命的现代含义
一、现代“革命”在西方的涌现
二、现代革命意识的三重含义
第二节 传统革命理念的现代诠释
一、传统的革命理念
二、现代革命意识的渗透
三、传统革命暴力含义的发扬
第三节 革命与现代中国的建立
一、从私人性朝廷到公共性国家
二、现代政党的现代国家想象
三、现代化论争中的革命建国
四、俄国人的道路
第四节 革命的政治实践
一、革命的政党伦理
二、集权的政党组织形态
三、军队的政党化:党军的形成
四、革命与“党-国体制”
第二章 宪法的流变与现代性
第一节 宪法的现代性问题
一、宪法的古典含义
二、“人为”挑战“自然”
三、中国宪法的两种现代性表现
第二节 清末“宪法”论争与现代性的楔入
一、现代宪法初现中国
二、儒家经义对“宪法”现代精神的开掘
三、“宪法”的法定化及其现代性
第三节 从“国民”宪法到“人民”宪法
一、普遍视野下的“国民”宪法
二、阶级视野下的“人民”宪法
第三章 宪法中的“继续革命”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与“不断革命”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渊源
二、夺取政权后的“不断革命”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及其宪法命运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提出
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要点及其党章化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宪法命运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与有组织的现代性
一、政治伦理统合大众伦理
二、政党一元化领导统合社会
三、革命式现代化的悖论
第四章 人民革命与宪法
第一节 宪法纪历与历史意识的现代性
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法性文件纪历方式的变迁
二、纪历方式变迁背后的历史意识
三、公历纪历的历史意识革命
四、历史意识变迁的现代性
第二节 人民革命的历史建构
一、宪法序言与革命历史叙事
二、人民革命史的宪法建构
三、人民革命史的现代性
四、革命与历史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人民革命的正当性理据与人民主权
一、作为根本性政治原则的人民主权
二、作为根本性宪法规范原则的人民主权
三、人民主权的双重性悖论
第四节 人民革命的政治实践与“大民主”
一、作为革命合法性论证基础的民主理念
二、作为革命具体实现方式的“大民主”
三、大众民主对抗自由民主
四、群众运动对抗现代官僚机制
结论 革命的终结与宪政的回归
第一节 从革命到改革
一、从革命到改革的历史转换
二、革命理念在延续与否定中的紧张
第二节 从人民主权到人权
一、人民主权的公共性与人权的个体性冲突
二、人民主权的特殊性与人权的普遍性冲突
参考文献
附录1 革命与秩序——以中国1975年宪法为例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
附录3 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
后 记

编辑推荐

《革命•宪法•现代性》是《西南法理学博士文丛》丛书之一,主要收入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科博士研究生的优秀学位论文及博士后出站研究报告等。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本学科负责的“法理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从现代性视野下来解读革命与宪法的关系。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清末宪政改革首先是确定了现代宪法的正当性。辛亥革命则将宪法的现代性推进到了一种“人民”宪法具有唯一正当性的程度。在中国近代以来“人民”兴起的过程中,对宪法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强调以及对两者的价值对立的设定,使得“人民”宪法内部又滋生出不同形态的现代性,即一个由无阶级差别的“国民”宪法向以阶级分化和阶级差异为基础的“人民”宪法转变的过程。但在与“君主”对立的意义上,“国民”和“人民”都是具有道义正当性的现代“人民”。而即便是同一政权下的人民宪法,亦因不同时代的变化与政治需求,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诉求。
本书的视角较为独特,将现代性与宪法和革命相结合,在以往的著作中还很少见,且本书写作成稿获得了“孙国华学术基金”的一等奖。

图书封面


 革命.宪法.现代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书的内容有点意思,和一般的看法不太一样
  •     本书的主要观点中我发现了小疯国师、肝阳国师以及施密特国舅,最后还有汪晖国姥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