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景觀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9620438213
作者:王惠玲,羅家輝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王惠玲,社會學博士,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研究員。二○○一年起投入口述歷史工作,曾參與多個香港大學的口述歷史項目,包括「香港口述歷史檔案庫」、「香港記憶計劃」網上口述歷史檔案庫等。此外,她亦曾經透過參與式的學習活動,指導大學生及中學生學習和實踐口述歷史方法。
羅家輝,現為香港大學學生及發展資源中心高級研究助理,參與大學與社區合作的「同行計劃」,主要研究及記錄香港漁業和香港仔的漁民社區。二○○六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二○○八年於中山大學歷史系完成碩士課程,二○一五年八月起修讀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課程。研究興趣以香港和中國的近現代史為主,二○○九年起從事口述歷史工作。

作者简介

香港仔是漁業基地,也是漁民的集散地,他們的視野是向著海洋的——海洋既是生計資源,也是生活歷練的場所,更養育了漁民的身份意識。在避風塘這個水面社區,有豐富的日常生活,有驚險、艱辛、快樂,也有說不清的複雜情感。
此書透過漁民的生動話語與訪談者的整理分析,與讀者分享香港仔漁民的「記憶景觀」,以及南中國海的視野。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從個人、社區到大海,層層遞進。第一部分由十八個漁民故事組成,讀者可從漁民第一身的視角去想像水面人的生活經驗;第二部分寫香港仔水面社區的流動和景觀,從漁民的生計、勞動、家庭倫理以至身份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香港仔這個社區;第三部分呈現更廣闊的水面社區,跟隨漁民由香港仔啟航前往南中國海,感受他們的經歷,見證漁業的變遷。
從漁民的口述記憶,我們可以想像香港仔這片地方的過去,理解它的意義,並且建立水面人與陸上人的連繫。


 記憶景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 印象中這是其中一本最詳細寫香港漁民的中文書。那麼多年才有一本, 足見香港社會對漁業漁民其實不甚重視。- 書的設計很漂亮, 但封面卻很易弄壞, 不知為甚麼要用這方法。- 最讓人感動的, 其實是書的序言。作者王惠玲文中流露出她對漁民及這片社區的深刻感情, 令人印象深刻。- 近年談香港人身份時, 有論者會提出香港的'原住民'中除了農村/農民外, 還有更多是漁民、海盜等云云。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總覺得論者有點'離地', 在論述上嘗試與漁、海洋連接, 但其實對真正的漁民、漁業理解不多。- 香港的漁民, 正如書中所展示那樣, 本身和南中國海便密不可分, 區域視野是'水流柴'的基本狀態。尤其是在沒有機械的日子, 風浪帶你去哪就去哪。我們習慣了以為甚麼蒲台島等就是邊界, 但放大一級去看其實是南中國海的群島的一員。當要談'海洋'性格時, 這樣的歷史地理脈絡則不能忽略了。- 書中透露一些有趣的細節, 即香港漁民組織/漁民與內地政府其實關係十分密切。除了以往左派工作重視低下層以外, 其實還有'生計'的原因, 即如要到中國海域打漁漁民一般會有一個內地的漁民戶口, 並要按國家要求交產。- 當然也不能完全以為港英政府當年就沒有影響力。比如漁護處在機器研發上就很有貢獻, 也幫忙漁民搞合作社、小額借貸等, 包括批發市場的管理體制等...... 如要挖下去, 估計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現在談捕漁, 一般都會談濫捕, 尤其是環保團體很易用這種說法去 approach 這件事。但其實沒有機械的年代時, 漁民的生活是一種與大海/大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 他們熟知漁汛, 也不會濫捕。漁獲減少當然和濫捕有關, 但也和岸上/城市的發展有關。比如填海、海底電纜的鋪設等其實對海洋生態破壞同樣巨大。人文及生態視野能並存下去談漁業, 才是比較整全的視角吧。- 書中有很多珍貴老照片, 受訪者的口述也讓人能感受到漁民這群體與香港仔/鴨脷洲這地方的關連。剛好最近搬回這一區, 能讀到這書間接也幫我重新與社區連接。事情有時就是這樣, 冥冥中自有安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