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之春》书评

出版日期:2017-2
ISBN:9787550290342
作者:[法]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Emmanuel Lepage)
页数:192页

魔鬼中的天使

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我们尚且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因为他泰然自若,不屑于销毁我们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杜一诺悲歌当提起切尔诺贝利时,整个世界都是缄默的。作为世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其影响之大是空前的。 且不说因为事故造成最直接影响的现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就在乌克兰境内),还有被波及的整个北欧及东欧地区。切尔诺贝利事件除了间接导致了前苏联的瓦解外,还让人们开始产生对核电站安全性的质疑。对于作者所在的国家法国,这个2012年拥有19座核电站,58个反应堆,世界人均核发电量最大的国家(书中数据),目光自然而然聚焦在了核安全问题上,这也是这本书创作的初衷——去探究核污染的真相以及一种见证。如果读者曾关注过切尔诺贝利,一定看过相关的文字报道或者影像资料,那么,《切尔诺贝利之春》有什么不同之处么?换句话说,漫画的表现手法和纪实的文字或者照片影片又有什么区别呢?艺术的魅力在于,通过一些表现手法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肖像画和写真的区别。透过那些笔触、颜色的变化你能感到他们当时的心境。书的开篇,画家也是本书的主人公,艾玛纽埃尔以旁观者视角先简要的介绍了一下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随后交代了由“画家作者——行动者协会”组织的这次的切尔诺贝利之行。前半段,基调都是阴暗的,大量的深褐色和炭黑色充斥着整个画面,即使是旅途中窗外的农田,或者到达后聚餐时的干杯,晚上众人的歌声都被这层灰蒙笼罩。以至于很多带着笑容的面庞都隐约流露着悲伤和苦涩。这就是作者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吧,凄凉的小雨、被核污染伤害的清理人一家,以及一直在担心的隔离区之行。直到此时,唯一的鲜艳颜色却来自于路边的辐射区警示标志和横在路中的路障。在辐射区的这段,作者的笔触几乎是粗鲁的却又小心翼翼的。粗鲁来自于带着手套作画的不便,就像他说的“我已经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了,又怎能平心静气讲究技法的画画呢?” 相信在回去之后,作者又去寻找了很多资料才将之前的草稿补充完整,所以在那些完成稿上,一切显得那样的细节十足却又有一种不真实感,到这里,作者仿佛都是在客观的记录这个让他恍如隔世的世界。改变是从哪里开始的?从辐射区回来后去被废弃的村庄转悠,那些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废墟带着一种毁灭的美吸引着作者。尽管带着手套、口罩手里夹着画板和折叠椅也无法阻挡他去探寻的脚步(图书的封面也是从这幅画里改编而来的),而周围伴随着他的却是提醒他不断飙升的核辐射值,这种生与死的冲撞感,是你在任何美丽的风景中无法体会的。天使与恶魔的交织不断出现在随后的故事中。来到这里之前他认为这里应该是灰色的、满目苍夷的,所以就想之前定好的基调一样,漆黑恐怖的,然而,置身这里,看到的却是这样绚烂夺目的景象,作者到达切尔诺贝利的4月应该正是那里春末夏初之时,万物的欣欣向荣铺天盖地的撒向世间。凋亡?悲伤?由从何而来?就像从枯萎树种伸出的嫩芽,那些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已经走出了灾难带来的寒冬。他们努力的生活,欢笑,将切尔诺贝利这巨大的悲鸣声化作对顽强生命的赞歌。悲伤仍在继续,仍旧有无数的人被核污染的余温浸润,但是这悲伤孕育出的不再是悲伤,而是生活,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洗衣做饭喝酒游戏。所以这本书的名字才叫做切尔诺贝之春,我们是被上帝赶出伊甸的罪恶,更是罪恶的源头,最后也不得不背负着这份罪恶勇敢而又努力的生活。另外,对比书后附录的作者在切尔诺贝利的照片,似曾相识的场景与书中的内容作比较,真实与虚幻的交错感会让读者对本书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灾难是真实的,而生命亦是真实的。除了切尔诺贝利之春,新版还收录了2012年作者去日本参观了福岛的所闻。时隔几年后,除去最初的恐惧,作者内心产生的深深的忧虑,这忧虑通过笔触,和代表铯污染妖艳的茜红布满作者见过的山坡树林草地,甚至是东京的上空。因为这是核能是人类创造出的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善的它带来能源,恶的它带来毁灭。瘟疫可以被治愈,战争可以被消亡,但是核污染几乎是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当切尔诺贝利给人类上了惨痛的一课时还在发生第二个以及有可能第三个这样的事件。跨度超过30年的两个事件,相似之处不仅仅在于事故本身,还有政府的说辞也是出奇的一致,“完全不用担心,一切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谁反对利用核能,谁就是支持用蜡烛照明……”为了所谓的“切身利益”而把一颗足以毁灭这个星球的定时炸弹安放在身边,这是否值得?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也是留给政府的思考。


 切尔诺贝利之春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