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之春

出版日期:2017-2
ISBN:9787550290342
作者:[法]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Emmanuel Lepage)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Emmanuel Lepage),欧洲一流的漫画家,1966年9月29日出生于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区的圣布里厄。16岁时发表了第一幅画作,从此展开了漫画创作生涯。1994年创作了以史实为基础的《无恶之地》,勇夺瑞士谢尔漫画节大奖、连环画出版人奖、普公奖等大奖。六年后,荣获2000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奖。2004年,《革命之路》问世,艾玛纽埃尔凭此书获得该年度法国索列斯维尔漫画节最佳画册奖、尚贝利漫画节最佳画册金像奖及舍维尔尼最佳历史连环画头奖等重要奖项。

作者简介

欢迎来到核辐射重灾区
著名艺术家两度“介入”重大科技灾难
个人直面历史 艺术撞见生活
...................
※编辑推荐※
★法国当代经典漫画精编精校,修订再版!
★收录长篇《切尔诺贝利之春》和短篇《福岛核记》。
★跟随艺术家的脚步,去看、去听、去感受灾难和灾区无辜平民的痛苦、愤怒、坚韧、顺从,以及黑色幽默:切尔诺贝利居民在重辐射区盗窃废铁——然后卖到“西边”去。
★画家在出发前患上了“书写痉挛症”,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生活的绘画能力,他关于艺术与个人的思考发人深省。
★死亡隔离区的隔壁是异常优美的景色和乐观、坚强的老百姓,作者的两次核灾区之行的意义不仅仅是挑战死亡,更是直面生活!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切尔诺贝利之春》和《福岛核记》(Les Plaies de Fukushima)两篇作品。
法国知名漫画家“介入”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两次核灾难事件,深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隔离区驻地创作,探访日本福岛隔离区,切实地感受灾难、死亡,以及更加震撼人心的——生活。
...................
※媒体推荐※
绘画技法令人印象深刻,创新之处令人震惊……这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当代历史、一份关于隔离区周围日常生活的尖锐报告,也是一次事无巨细的原创艺术斗争汇报,值得强力推荐。
——BDGest’
这是一本毁灭之地的旅游手册,勒巴热更新了我们关于那个地区、那里的居民和那场悲剧的看法。
——PlanetBD
一次有力、感人的见证,结构精妙,画工精湛!
——《自由评论》
勒巴热的作品可以简单地概括:关于两次重大事故的里程碑式的感人作品。
——《漫画批评》
艺术家使绘画天赋服务于历史,调色板随叙述变化……简言之,一部艺术杰作。
——让-菲利普·泰布《字里行间》
...................
※获奖记录※
2012年 法国阅读杂志年度好书
2012年 法国新闻电台时事与报道作品奖
2013年 比利时对角线漫画大奖
2013年 入围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
2013年 乌克兰协会巴尔扎克-维柯尼亚奖
2013年 BDtheque年度最佳漫画
2014年 法国高中读者文学奖


 切尔诺贝利之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我们尚且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因为他泰然自若,不屑于销毁我们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杜一诺悲歌当提起切尔诺贝利时,整个世界都是缄默的。作为世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其影响之大是空前的。 且不说因为事故造成最直接影响的现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就在乌克兰境内),还有被波及的整个北欧及东欧地区。切尔诺贝利事件除了间接导致了前苏联的瓦解外,还让人们开始产生对核电站安全性的质疑。对于作者所在的国家法国,这个2012年拥有19座核电站,58个反应堆,世界人均核发电量最大的国家(书中数据),目光自然而然聚焦在了核安全问题上,这也是这本书创作的初衷——去探究核污染的真相以及一种见证。如果读者曾关注过切尔诺贝利,一定看过相关的文字报道或者影像资料,那么,《切尔诺贝利之春》有什么不同之处么?换句话说,漫画的表现手法和纪实的文字或者照片影片又有什么区别呢?艺术的魅力在于,通过一些表现手法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肖像画和写真的区别。透过那些笔触、颜色的变化你能感到他们当时的心境。书的开篇,画家也是本书的主人公,艾玛纽埃尔以旁观者视角先简要的介绍了一下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随后交代了由“画家作者——行动者协会”组织的这次的切尔诺贝利之行。前半段,基调都是阴暗的,大量的深褐色和炭黑色充斥着整个画面,即使是旅途中窗外的农田,或者到达后聚餐时的干杯,晚上众人的歌声都被这层灰蒙笼罩。以至于很多带着笑容的面庞都隐约流露着悲伤和苦涩。这就是作者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吧,凄凉的小雨、被核污染伤害的清理人一家,以及一直在担心的隔离区之行。直到此时,唯一的鲜艳颜色却来自于路边的辐射区警示标志和横在路中的路障。在辐射区的这段,作者的笔触几乎是粗鲁的却又小心翼翼的。粗鲁来自于带着手套作画的不便,就像他说的“我已经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了,又怎能平心静气讲究技法的画画呢?” 相信在回去之后,作者又去寻找了很多资料才将之前的草稿补充完整,所以在那些完成稿上,一切显得那样的细节十足却又有一种不真实感,到这里,作者仿佛都是在客观的记录这个让他恍如隔世的世界。改变是从哪里开始的?从辐射区回来后去被废弃的村庄转悠,那些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废墟带着一种毁灭的美吸引着作者。尽管带着手套、口罩手里夹着画板和折叠椅也无法阻挡他去探寻的脚步(图书的封面也是从这幅画里改编而来的),而周围伴随着他的却是提醒他不断飙升的核辐射值,这种生与死的冲撞感,是你在任何美丽的风景中无法体会的。天使与恶魔的交织不断出现在随后的故事中。来到这里之前他认为这里应该是灰色的、满目苍夷的,所以就想之前定好的基调一样,漆黑恐怖的,然而,置身这里,看到的却是这样绚烂夺目的景象,作者到达切尔诺贝利的4月应该正是那里春末夏初之时,万物的欣欣向荣铺天盖地的撒向世间。凋亡?悲伤?由从何而来?就像从枯萎树种伸出的嫩芽,那些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已经走出了灾难带来的寒冬。他们努力的生活,欢笑,将切尔诺贝利这巨大的悲鸣声化作对顽强生命的赞歌。悲伤仍在继续,仍旧有无数的人被核污染的余温浸润,但是这悲伤孕育出的不再是悲伤,而是生活,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洗衣做饭喝酒游戏。所以这本书的名字才叫做切尔诺贝之春,我们是被上帝赶出伊甸的罪恶,更是罪恶的源头,最后也不得不背负着这份罪恶勇敢而又努力的生活。另外,对比书后附录的作者在切尔诺贝利的照片,似曾相识的场景与书中的内容作比较,真实与虚幻的交错感会让读者对本书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灾难是真实的,而生命亦是真实的。除了切尔诺贝利之春,新版还收录了2012年作者去日本参观了福岛的所闻。时隔几年后,除去最初的恐惧,作者内心产生的深深的忧虑,这忧虑通过笔触,和代表铯污染妖艳的茜红布满作者见过的山坡树林草地,甚至是东京的上空。因为这是核能是人类创造出的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善的它带来能源,恶的它带来毁灭。瘟疫可以被治愈,战争可以被消亡,但是核污染几乎是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当切尔诺贝利给人类上了惨痛的一课时还在发生第二个以及有可能第三个这样的事件。跨度超过30年的两个事件,相似之处不仅仅在于事故本身,还有政府的说辞也是出奇的一致,“完全不用担心,一切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谁反对利用核能,谁就是支持用蜡烛照明……”为了所谓的“切身利益”而把一颗足以毁灭这个星球的定时炸弹安放在身边,这是否值得?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也是留给政府的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者很犀利啊老爱说大实话,实在受不了硬壳封面和铜版纸
  •     [011]穿插草图与写生的形式与散文式的叙述相得益彰,相对于纪实更偏向于公共情景中的个人感怀,立意和形式都特别好
  •     画风法式特色,技巧娴熟一流。我要是去切尔诺贝利周边根本拿不起笔,勒巴热还是很有艺术家的勇敢的。但标题起得有点大。一次非常短暂的停留,更多地抒发了勒巴热内心对所见的想法,部分情节不免过于浪漫主义。而前后井口的呼应一下子上升到战胜超越自我层面了,对辐射区的描述还是少了点。丰富的心理描述是亮点也是缺点。福岛部分有一些翻译的小错误。总体而言是非常棒的一本书!
  •     一面是背离生机的春,一面是眷满故园的深情
  •     大部分篇幅是灰色、黑色调,但那少部分的风景水彩真美啊!不论是浓重的色调还是淡雅的笔触,都非常清新。 地球本身有着伟大的自愈和调节力,需要被救赎的是伤害地球的人类,地球才不需要人类的救赎,它自己会用它的方式把伤害它的人类驱离,而重新成为丰美甘甜的乐园。人类伤害地球的结果只能是反噬,自食苦果。然而那些被辐射危害了的人们。。。这反噬对他们来说太重太苦了。
  •     困惑于美背后的悲剧,矛盾于科技之后潜在的危险。开本好大啊…………但是画风好美。
  •     很早看的
  •     内容完全可以给满分,少一星是因为对话里面有错字
  •     这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当代历史、一份关于隔离区周围日常生活的尖锐报告,也是一次事无巨细的原创艺术斗争汇报,值得强力推荐。
  •     坪
  •     文字翻译略糟,瑕不掩瑜,真的好棒
  •     这次新版加入了新篇福岛核记
  •     在贫乏的人生中 人们总是亦步亦趋 顾左顾右 被生活的波涛冲刷 忘记了疼痛 透过真实的灾难 才看见了生活的真身 不禁反问 我们所经历的生活 他们都对吗?
  •     “人们把自己赶出了深爱着的土地” 核事故后,一片废墟的空城,四散逃离的人们,破败不堪。切尔诺贝利的记忆是黑色。而我在这却看到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画面。绿草微风还有森林。但核污染依然深埋在这片土地,时刻警醒世人。核污染不是定时炸弹,但他会伤害到世世代代的后人和土地。
  •     首先画的是真美,特别是那些大尺幅的彩色特写,水彩还真是适合东欧的池塘沼泽灌木丛林。书并没有过多渲染灾难的直接的恐怖,比如畸形的肢体之类,而是故意描绘了那些住在隔离区附近,甚至眷恋故土不愿意离开的人的生活,以此来揭示所谓灾难,并不一定是明火执仗的可怕敌人,而仅仅是生活的被改变。当然,这个漫画有些过于法国化了,艺术终究冲淡了核灾难的终极可怕。
  •     2017读书之7。
  •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     很美,,重生
  •     年后每一天看本喜欢的书~
  •     近些年,有不少反映历史事件和讲解自然科学的漫画问世。例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鼠族》、《阿兰的战争》,讲述中国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伤痕》,反映解放后至现在普通中国人生活的《从小李到老李》,科普宇宙史的《万物:创世》,还有这本颇具人文关怀的《切尔诺贝利之春》。 比起厚厚码满文字的专业书籍,漫画这种载体最大的功能是,可以把一件复杂的故事用图片的形式简单具象化的表达清楚,使读者可以快速阅读认知。这对于普及各种文化和科学知识会有不小的帮助,尤其是带动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但前提是作品必须上乘,否则不会起到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孩子们的视觉审美,内容不佳更会影响其价值观。以上几部的作品画风优、逻辑清、深度高很值得一读,这些漫画如果可以成为市场的主流,那的确是值得庆贺的。
  •     災後重建!
  •     刚开始看书的封面只以为是隔离区的一处美景,后来才能体会到这美景背后的恐怖,卷首里尔克的诗句用得刚刚好,每一处危险之地作者都用了色彩缤纷的笔调,来放大隐藏在背后的恐怖。可这本书又不仅仅止于发掘恐怖,还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对生活的执着,就算在切尔诺贝利,也一样。最后,看完此书,我要开始关心一下福岛核事故的情况了……
  •     哪怕人类被核能源所灭,动植物依然会正常生长,大自然会持续存在,地球会按老样子咕噜咕噜转下去所以一切安好。
  •     留白画树叶、树的倒影、雨天的地面都好棒啊
  •     核能背后隐藏的灾难不得不引起人类重视
  •     色彩跟描述的过渡,未知恐惧到习惯生活的过渡,让人走进了画里,让我想起了《最后生还者》长颈鹿的场景。
  •     核灾后的一抹温暖亮色。
  •     我原以为要直面危险,直面死亡……而我看到的却是生命!
  •     这版和2014年的三联版相比有两个不同:一是标题由三联版的《切尔诺贝利之花》回归到了法文原名《切尔诺贝利之春》;二是加入了相同主题的短篇作品《福岛核记》。不论是在切尔诺贝利还是在福岛,核事件之后,原来的居民都仍然眷恋着祖居的土地不忍远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上,春日的森林又欣欣向荣,可是不断滴滴作响的辐射测量仪却提醒着人们,一切都被无可挽回地改变了。
  •     穿和服戴防毒面具很震撼,故事是左翼艺术家风格,高科技俄罗斯轮盘赌,死亡面前的享乐主义写的非常好。艳红的只有党徽。
  •     笼罩在春之绚烂下的隔离区,比想象中的废土更令人唏嘘。连环画这种表现形式比之摄影,也许可以更好地表现观察者的内心?恐惧的、感动的、在无可挽回的浩劫废墟前的乏力感,都能通过作者的笔触切身体会到。春天里,油嫩新亮的绿草地,以及草地下几个世纪都难以散去的辐射,看得我身体都痒了。
  •     切尔诺贝利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因为喜欢的博主推荐了于是买来看。作者用纪实的手法描述了自己和朋友为了记录“罪恶”而来到核事故遗址,却被和自己估计中大大不同的生机勃勃而震撼。最后一句“震撼我的却是生活”点出核心,让人非常感动。生机并不会因为事故而停止。人类的错误其实从未阻碍自然;人其实也一直属于自然。
  •     画的不错,立意挺新,但是说的太浅了,无论是画还是文字都没有完全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说出来,让人觉得挺遗憾的。
  •     对故土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
  •     死亡之地的美 格外壮美
  •     记忆深刻
  •     魔鬼中的天使
  •     从前,人们被赶出了天堂;在切尔诺贝利,人们把自己赶出了大地。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重演,思考,学习,习惯。真正使人们震惊的,却是实在的生活。
  •     这么多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的森林用亮丽的颜色重现生机,让深入其中的人们忘记自己此刻站在哪片土地上。只有那不停滴滴作响的探测仪在不断提醒着深入隔离区的人们。
  •     下周就要去日本了,所以选了这本书来看,前两天新闻说福岛核电站的辐射值又上升了,好在这次没有选择东京,去更西一点的大阪和京都,如果选了东京,可能会有些胆怯呢,但是仔细想想,东京的2000万人依旧生活在那里,如果真的有事,那也不是东京人自己的事,肯定是全人类的灾难啊
  •     触动
  •     漫画家患书写痉挛症陷入低谷,怒闯切尔诺贝利后奇迹痊愈。
  •     我几乎是全程颤抖着读完这本书的。我做好了全部心理准备,准备流着眼泪一睹这场骇人听闻的灾难,而最终让我泪流满面的却是生命与生机,让我惊恐至极的是美丽的生机背后——神秘、未知的命运。可怕并非美丽之物的末路,美丽却是可怕之物的序幕。
  •     So sad
  •     意外美丽的切尔诺贝利之春,生活还是要继续
  •     三星半吧。面对死亡的勇气—直面神秘与不可知—生活的力量,作者凭借艺术家的直觉省思此行的初衷与工作的意义,这一点上很自然,然而也仅到此为止,如何再进一步,付之阙如。冷战想象与后冷战想象真实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幻象轻易戳穿。选了一幅森林中穿戴防护服推婴儿车的画作发了朋友圈,生与死,防护服也如嘀嘀作响的仪器提醒人们生于斯必须承担的记忆与现实。
  •     人是能习惯于任何环境的动物
  •     还有生机的切尔诺贝利,明亮的色彩,活泼的儿童~好美的一本书
  •     除了有个别错字,后浪这本书无可挑剔。与三联那本《切尔诺贝利之花》相比,这个名字才算真正切题。愿上苍保佑所有苦难中的人们!
  •     很赞,首先真佩服这个画家的勇气,不是什么人都能直面辐射禁区的,他还两个都去了。核泄露真是很可怕的事情,奈何我们还没找到更安全清洁的能源。切尔诺贝利,看起来充满生机,但谁知道那些住在那里的人会不会还因此得病。只是如果辐射对动植物无影响倒是它们的天堂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