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通信〔上海/台北〕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9863230410
作者:張惠菁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著有傳記《楊牧》,小說《惡寒》、《末日早晨》,散文《活得像一句廢話》、《給冥王星》、《步行書》、《你不相信的事》、《告別》等。
曾獲中國文藝獎章、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

书籍目录

上海
畫夢捉鬼
黑夜裡白手起家
空心人與新天后
誰說抽菸很美
不懂戲的人
聖誕夜
最小單位的距離
預知貧窮記事
宅女電子郵件
心機飲食
酒年春運
戰爭與時尚
離歐洲比較近
東門精神
十七個部落
阿芙拉的飯桌代溝
善人惡人
相信還是不信
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愛在不景氣蔓延時
說出口的愛
入春衝擊記
Pecha Kucha
絕世美女只能當前妻
消失的相片
療癒時系時代Facebook
八卦決定歷史
聽見自己之外的聲音
標題黨人的天堂
死亡教會我們的事
幫普魯斯特找房子
某個夏天的似水年華
告訴陌生人
公主徹夜未眠時
周末晚上聽故事
在拍照還是一種浮華的年代
世界如此之新
西湖二十四小時
愛之淺處,我之深處
愚人節教育
春食
如何斬殺清十郎
戰爭寫生
一場戰爭帶來的人性洗牌
小松樹大歷險
用愛打敗不高興
阿芙拉的公寓代溝
深淵上的胡蘿蔔
田子坊
一百隻眼睛
夫人革命
紐約的緩慢
神話在身邊
為了幸福出發去煉獄
NAP驚奇
米爾克笑了
臺北
一個巴掌一張臉
香蕉蛋糕十年
飛吧竹蜻蜓
陰中陰
鋼琴家與愛的分類
量化女孩要質化
選舉之戀
真傷感情、真鄉愿
見到才知道
臨終情人
肚臍
老虎食單
罵不過三代
織女的復仇
紅顏薄命三元素
第一次傷心是沒有名字的
笨而有愛
禮物
睡覺鬆腦
看明星長大
男孩晚熟,女孩早熟
用失戀寫的詩
王室婚禮的哭點
狐狸精買衣服
爆衝人生
無臉女之戀
流動的愛
比好人多一點人情味
歸位的方法
有色無膽
早熟花,晚熟花
愛情鐵布衫
戰鬥系療癒系雙效人種
我那沒朋友的好朋友
愛的自助式
愛的幕後花絮
愛的大復活
愛情律師事務所
愛情基測時代
愛你七月半
愛不必稀有
惡人
心碎殺手
從眾而吃
後宮的鸚鵡
母親的將軍令
巷弄暴走
小蝦請吃飯
姻緣天注定
姐字輩的風險係數
如何把醜變美
女俠與二鍋頭
天女比一比
天后的血性愛情
大字報朋友
大剌剌的女孩們
解決抱怨的方法
多色玫瑰
外公教不會
四小婦人
咬下蝙蝠頭
呼喚
取名字
黑暗而熱血
急凍女神
公主、王妃、女皇
全家唯一的女人味
借物少女
借愛不還
交換禮物
九樓過招
中間人副作用
不是因為你
下一站,性福

作者简介

上海與臺北
雙城:是誰的遠方又是誰的近處?
通訊:綿裡藏針的刺點、小小的哀樂,
在那段隱匿的日子,唯一發送的文字信號。
暌違四年多未出書,張惠菁回來了!
集結近年來分別發表在「上海通信」以及《蘋果日報》的「啟稟娘娘」兩大專欄,維持了一貫的細緻、冷靜與敏銳,但卻更為入世;短小精緻的篇幅,呈現可口可親的日常切片,並閃現著幽默犀利的靈光。
在雙城對照中,在時間和空間的縫隙中,張惠菁持續默默以文字發出電波,上海的流動氣味,臺北的熟悉家常,雙城通訊,不是你來我往的信鴿遞送,而是兩個城市裡的張惠菁,彼此的對照記。上海似水年華,黏著又瑣碎,同事兼好友,好友兼家人,日常的閱讀與工作,一慣的冷凝沉靜,於此顯得清淺入世;臺北真情實意,穿街走巷,卸下模範生的包伏,於嬉笑中展現鋒芒畢露的幽默。
「它們在最日常的生活場景裡搖撼了我,使我走入無法向身邊旁人道出的經驗。它是發生在一千年前那場我不曾趕赴的筵席,或是萬里之外某座森林裡我不可能聽見的聲音。它們是他者,卻是我自身的一部份,使我一次次從自己走開,退一步看見一個不可能的命運。而走向他者,其實就是返還我自己。」(張惠菁.上海)
「陷在情緒裡時我們都很林黛玉,在這過程時我們好怕被看做不正常。其實何必用約定俗成的『正常』,去限制情緒擺盪的幅度?本來沒事,是『正常』把事情不正常化了。不如相信,現在發生在身上的一切終究會貢獻資料給人類靈魂總集體,無論大哭大笑,如詩少女情懷,百無禁忌請笑納。」(張惠菁.臺北)


 雙城通信〔上海/台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张惠菁回来了!睽违四年未有新书出版,当读者的印象还停留在壹周刊专栏《步行书》里,那些娓娓道来的阅读与深思,张惠菁已以更新、更短的副刊报纸专栏散文,活跃于纸面上,掳获市井小民,贩夫走卒。以卷土重来之姿,《联合文学》在五月份推出了张惠菁专号,大张旗鼓地宣传她台北、上海两地专栏集结而成的新书《双城通讯》。专号之中,不乏重量级书评,当我再次读到书评里提及与作品无涉的故宫南院一案,张惠菁获判无罪,心中大惊,不是讶异于尘埃落定,而是感慨街头巷尾的人云亦云,仍然冲击着我们的文坛,评书之余也评人,将作品与个人德性画上等号,这正是古典文学的传统。以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论点来看待作品,因之我读张惠菁的散文,其兴趣旨要倒不在作者与其散文之间的生活关连,或者透过作品所反映的作者心境,而是将这两本《双城通讯》看成当下时空的产物来加以分析。当我刚捧读上海、台北两册通讯,因为是两地报纸专栏集结而成,正符合了班纳迪克.安德森对于印刷资本主义做为国族认同的一种工具的分析,自然而然想到「想象的共同体」,以为张惠菁以繁体中文构作了桥梁,召唤了两地读者进入共同的语言圈:华人文化。细读之后,才发现我的主观错了。细读《双城通讯》,必须问,当时序进入二○○○年,台北→上海的跨国流动成为一种日常,这是谁的上海台北?我把张惠菁的《双城通讯》看做是一个台北—上海白领移工的生命故事文本,把叙事者所泄漏的日常生活轨迹,视为全球化下,另一批新的流离(diaspora)族裔的缩影,是一种精神上的流亡。流离又译作离散,原来是指犹太人被巴比伦人掳去后,散落异邦的身世命运。如今后殖民文学浪潮再起,流离指的不只是实质上的民族漂泊,更代表了个人精神无所皈依,倚附象征的文化资产。翻开《双城通讯—上海》里的叙事者地图,除了到观光景点田子坊喝咖啡,到汾阳路音乐学院附近买音乐会、演唱会光盘,其它上海城市面貌可说模糊。作为一个张惠菁的书迷,读到这里你可能急得跳脚,以为我正在质疑作者刻划功力不足,而提出全球化节点都市个个发展规模类似的理论,为偶像解套。别急别急,你可读到了《双城通讯—上海》出现了好多次法国国民作家普鲁斯特(〈战争与时尚〉、〈帮普鲁斯特找房子〉、〈某个夏天的似水年华〉、〈再拍照还是一种浮华的年代〉)?而搭着火车往杭州时,叙事者的车上读物是俄国裔犹太人依雷纳.内米洛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世界如此之新〉、〈战争写生〉)。我们还可以在书中的这里那里,找到更多文本证据,上海滩没有以她的纸醉金迷、十里洋场震慑了张惠菁,亦不能收服她,这位脑袋里存着厚实文化资本的写作者,拖着她的文化行李,正在全球性地流离漂泊。如果你因此觉得台北便是《双城通讯》的归处,先入为主地以空间做为台北人张惠菁心中的家,阅毕只会更惊讶。以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书写爱情的《双城通讯—台北》,读来宛如拍摄地点设在纽约的美国影集《欲望城市》,又一个全球化的节点都市。原专栏名称为「启禀娘娘」,颇有诙谐逗趣之感,叙事者化身凯莉.布兰萧般的爱情专家,再现白领上班族的疑难杂症,为读者指点迷津。在此,全球化下白领移工的另一面貌,虽不是劳力密集移工的辛苦悲歌,但是精神上的漂泊流亡与失根,却是文学的一大主题,令人反复吟唱不已。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嗯......
  •     张惠菁重出江湖~
  •     台北更自由,上海则是公共形象般的克制。短文间有张一贯的灵气与小发现,但也有部分蛮水的。看得断断续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