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校笺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532567744
作者:[南朝梁]释僧祐撰,李小荣 点校
页数:830页

书籍目录

「佛门典要」出版绿起
凡例
前言
释僧佑弘明集序
卷第一
牟子理惑论
未详作者正诬论
卷第二
宗炳明佛论
卷第三
孙绰喻道论
宗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
(一)何与宗书
(二)宗答何书
何承天释均善难
宗炳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
何重答宗
卷第四
何承天达性论
颜延之释何衡阳达性论
何承天答颜永嘉
颜延之重释何衡阳
何承天重答颜永嘉
颜延之又释何衡阳
卷第五
罗君章更生论
孙长沙书
罗含答孙
郑道子神不灭论
桓君山新论形神
释慧速沙门不敬王者论
(一)在家第一
(二)出家第二
(三)求宗不顺化第三
(四)体极不兼应第四
(五)形尽神不灭第五
释慧逮沙门袒服论
何镇南难袒服论
释慧远答何镇南
远法师明报应论
远法师三报论
卷第六
释道恒释驳论
明僧绍正二教论
张融门律周剡颐难
……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

齐梁时期僧祐所编《弘明集》为佛学重要典籍,保存了东汉末至南朝梁时期的大量佛教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次整理之《弘明集校笺》以碛砂藏本《弘明集》为底本,以《永乐北藏》本、《频伽藏》本、金陵刻经处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汪道昆刻本《弘明集》为参校本;充分吸收《大正藏》本《弘明集》及《中华大藏经》本《弘明集》所作校勘记;《弘明集》所收内容复见它书者,亦适当参校。对所涉及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要佛道经典等,广引儒、释、道文献笺注之。书稿体例完备、标点准确、文本可靠、校勘精准、注释雅驯,是目前《弘明集》最为完善的整理本。


 弘明集校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之前给《北山录》挑了两处错,没有刻薄的意思。八代之衰,有人愿意整理这些非三代两汉之书,筚路蓝缕,出错也是正常的。这本就不一样了,在国内,它可能算比较重要的整理成果,但之前已经有了京都人文研70年代整理的《弘明集研究》,前言和参考文献里也提了。这样的情况下,这书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我当时买到这书,最感不适的是注释,当注不注,一些显而易见的典故,却不厌其烦,比如梁武帝是谁这种。这是《金楼子》、《徐陵集》等书笺注本以来开创的一种恶例(後者已故吴金华先生已指其失)。特别是在校勘或注释里,引用一些某某师专学报的观点,管见所及,却从无一处引到《弘明集研究》的看法。这种注释让人看了既不解渴,又非常闹心。後来基本不用这个版本,但最近写论文,据说有了整理本不用,会被认为是对学术前沿缺乏关注。那咱就关注关注。注释不说了,校勘也不说了,先说句读。我只看了“沙门不敬王者”的一段,就是卷十二,663-690页。671页: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改: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672页:又王者奉法,出于敬,信其理而变其仪。复是情所未了,即而容之,乃是在宥之弘。改:又王者奉法出于敬,信其理而变其仪,复是情所未了。即而容之,乃是在宥之弘。677页:今主上奉佛,亲接法事,事异于昔,何可不使其礼有准,日用清约,有助于教?皆如君言,此盖是佛法之功,非沙门傲诞之所益也。改:今主上奉佛,亲接法事,事异于昔,何可不使其礼有准?日用清约,有助于教,皆如君言。此盖是佛法之功,非沙门傲诞之所益也。案:王谧云佛教“有日用于陶渐,清约之风,无害于隆平”,这里桓玄“日用清约,有助于教”一句是总括王谧之语,于是才有“皆如君言”。否则“皆如君言”便没有着落了。681页:而瞻仰之徒,弥笃其敬者。此盖造道之伦,必资行功……改:而瞻仰之徒,弥笃其敬者,此盖造道之伦,必资行功……687页:事虽已行,无预所论,宜究也。改:事虽已行,无预所论宜究也。案:事情虽然已经办了,但不妨碍我们把道理讨论透彻。690页:所据理殊,未释所疑也。改:所据理殊未释所疑也。案:“殊”修饰动词,前文云“可以为释疑处,殊是未至也”,语意正同。再说一点其他问题。664页注5:《彦》改为序。案:校记多次引用《彦》,凡例没有说明,百思不得其解。後来才明白,是彦悰的《集沙门不应拜俗事》。683页注2:此两处引文,与上篇所载王谥原文略有出入。案:“王谥”当作“王谧”。且问答之体,约写前文,文字小有出入,是极正常的事,似无必要注出。慧远、王谧和桓玄的书信,尚不算特别难解,另外这个部分不仅有《弘明集研究》作为先行研究,还有木村英一《慧远研究》可以参考。两书只要到国学数典都能下到。《弘明集》国内出了几个整理本,两位整理者都做过相关研究,如下:刘立夫先生: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17660/ (研究)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500749/(选本,有注释和白话翻译)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84145/(全本,体例同上)李小荣先生: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02472/ (研究)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78658/ (即本书)李先生的工作总体来说优于刘先生,但刘先生的疏误,问题在显处。李先生的书,有校勘,有注释,有国际视野的前言和参考文献。但恐怕没有很好吸收先行研究的成果,更难称定本。
  •     *序文,及牟子理惑論*P2注5“信通伸”。按此句謂信服者難,不須通假。P4注3【以小罔大】注舉《孟子》小體大體。按《論語·庸也》“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易》大壯“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謂小人罔害君子。P4注4【弱植】注謂“比喻軟弱無能”,舉左傳襄公三十年典。按此處弱植,實即彼時人常用“弱喪”之語。《齊物論》“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郭注:“少而失其故居,名為弱喪。夫弱喪者,遂安於所在而不知歸於故鄉也。”弱喪故迷。P5注1【靜言】舉《楚辭》典,按不若據《尚書》“靜言庸違”。P10【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莊子·讓王》:“曾子居衛,緼袍無表,顔色腫噲,手足胼胝。……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P11【青衣】指奴婢。P13【釋狐裘,衣絺綌】,無注。按注者注“中呂”引《禮記·月令》,而不注引《月令》以孟夏“是月也,天子始絺”。P17【七經】《後漢書》卷三十五《張純傳》“乃案七經讖《明堂圖》”,章懷注“七經,謂《詩》、《書》、《禮》、《樂》、《易》、《春秋》,及《論語》也”。漢人七經,實配七緯,據七緯推七經,則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孝經》。P18【太素太始】按此《易緯乾鑿度》之說,非可謂道家術語,乃儒道共有。緯書實儒家典籍。P27【人臨死其家上屋呼之】《儀禮·士喪禮》載招魂復魄之禮:“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臯某復’三,降衣于前。”P28【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注2,謂“《老子》第九章原作‘功遂身退天之道’”。按河上公本同牟子所引。注謂“原作”,非也,此王弼本耳。P27【無一日之善而問終身之譽】《中論·修本》:“小人朝爲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反。行一日之善,而求終身之譽。譽不至則曰善無益矣。遂疑聖人之言,背先王之敎。”P30【傳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公羊傳》昭十七年“北辰亦爲大辰”,何注:“北辰,北極,天之中也。常居其所,迷惑不知東西者須視北辰,以别心伐所在。”《論衡·說日》:“極在人之北,是其效也。極其天下之中,今在人北,其若倚蓋明矣。”P53【食榖者智,食草者癡,食肉者悍,食氣者壽】注2,注謂引《孔子家語·執轡篇》。按《家語》之書不明,當引《大戴記·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榖者知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淮南子·墜形訓》亦有此,惟“巧”作“夭”。P53【不知物類各自有性,猶磁石取鐵,不能移毫毛矣】注3謂比喻事物之關係密不可分。按語意甚明,喻物各自有性,不可逾其性分是也,猶人不能效六禽之辟穀。《淮南子·墜形訓》:“若以磁石之能連鐵也,而求其引瓦,則難矣。”是其意。P55【仲尼不假者】假,通嘉。P57【見東野車之馭】注三:“東野車,名畢”。按此事見于《荀子·哀公》,不必引《家語》,又此人即東野畢,未聞有東野車而名畢者。校2:“車,麗、金,頻……作畢,亦可”,可知作“車”實乃“畢”之形譌,而謂之“亦可”,何也?P61【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苗而不秀之喻,皆著在經典。】按《論語》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皇侃曰:“又為歎顔淵為譬也。”此處斷句錯誤,當作“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苗而不秀之喻。皆著在經典。”P61【孔子曰:賢者避世,仁孝常在】注2引《論語》“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又注“仁孝常在”曰“今存儒家經典中尚未找到出處,或為牟子誤記,或是佚文”。按據彼校記1,高麗藏及趙城金藏皆作“更去避世,孝常在”,麗藏及金藏當較今本為善。《太平經》卷九十八《包天裹地守氣不絕訣第一百六十》:“得道者則當飛上天,亦是其去世也;不肯力為道者,死當下入地,會不得久居,是中部也。故天地開闢以來,更去避世,聖文常格在,而不見其人,是明效也。”觀“賢者避世,仁孝常在”似說常存之事,與牟子答語聖人有死之義相乖。蓋本在問語“道家云‘堯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僊’”之後也,是問者據《太平經》“更去避世,聖文常在”而說不死之義。前章問者亦引“神書百七十卷”,即《太平經》。蓋“更去避世,聖文常在”譌為“更去避世,孝常在”,又竄入牟子答語中,後人不解其意,遂改為孔子之語,並文亦意改作“賢者避世,仁孝常在”。P63【三十七條】《牟子》中“問曰”凡四十條,而謂三十七條者,有數問而成一義者。校箋者分章既不循自然之“問曰”,又不遵三十七條,無理。當從周叔迦分三十七。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笺注详略极不妥,句读颇有误。
  •     这个本子怎么看怎么不爽,是最近古籍整理各种毛病的集中体现。一句话,闹心。
  •     是理解中古佛教及其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的重要文本,读完的印象是,该书对于佛教义理的探讨远不能和佛经相比。
  •     重视佛经音义与俗字考证。众所周知,佛典流播经历了抄本到刻本的演变。其中,抄本特点就在于俗字的大量使用,而佛经音义对于俗字校正及刊本错字往往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卷十二“吊仙三《檄》”之“吊仙”,《高丽藏》、《频伽藏》、《大正藏》作“予作”,余本作“即仙”,小荣教授联系“三《檄》指卷十四所收三篇《檄魔文》”,且三篇檄文并非僧祐所撰的客观事实,故认为可洪《音义》卷二十九所引“吊”字为是。“予”、“即”,“吊”俗写之形讹也。至此,各版本的扞格难通便涣然冰释了。其所涉及的版本,除藏内诸本外,还有日本宽永十四年活字本、吴惟明刻本等。小荣教授对其所列诸本,不是一般性的罗列,而是逐一作了全面细致的考订。如对日本宽永十四年活字本,它实际上出自《资福藏》、《碛砂藏》。
  •     笺的太少
  •     這個重要史料終於有校點出版了,比台灣晚了好久啊,可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