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毛泽东卫士十三年

出版社:李家骥、 杨庆旺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7337204
页数:44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曾和同志们多次讨论过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做,也曾经听毛主席谈过这方面的问题。这和组织纪律性、保密分不开,应当告诉谁就告诉谁,不应该知道的就不能让知道,这是组织原则。 在日常工作中,他的办公室虽然平时不锁,但并不是谁都可以进。中央领导中,除周恩来总理可以直接进,其余的都要先与值班室打招呼,经同意后再去,连江青及子女也是这样。他桌子上的文件及书报等物品,不经他的同意,谁也不能动。有时卫士打扫卫生或整理物品,也只能擦擦桌子再放回原处,不能看,不能翻。 记得主席专门和我们讲过一次保密的重要性。他说,保密是大问题,战争年代我们因失密而吃过亏,甚至掉过脑袋。万万不能粗心大意。他亲自为我们规定的外出守则,第一条就是保密,不该说的决不能乱说。 对此,我们老同志都有深刻理解和体会。如1949年5月19日,江青突然不见了,三个工作人员也不见了。一般卫士都不知道。根据分工我当时是侧重照顾江青的卫士。江青这次外出,是我与李银桥帮她整理的东西,只知道去大连治病。但我和银桥不能讲,别人也不便问。到大连以后的事我就不知道了。金武森等四人陪去大连。1995年我见到金武森,他才告诉我,到大连后,马上又送江青乘飞机到苏联了。这些情况,当时能说吗?那是纪律!对此,我是理解的。以我自己为例也是这样。我在主席身边工作十几年,但我的亲戚朋友,甚至我爱人都不知道我是主席的卫士,最多知道在中央机关做警卫工作。 当时我们有几个新同志,由于经验少,急得满头大汗,却不知准备什么。有人连着问李银桥:卫士长我们都带啥?李银桥那天不知心情不好,还是别的原因,不耐烦地说:“该带啥就带啥,老问个什么?”

后记

在本书的写作结束之时,作为执笔作者真有如释重负之感。在我搁笔之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有关情况。    一、本书的写作目的    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虽然他在晚年犯了“左”的错误,使党和人民受到极大的损失,但是毛主席毕竟是一代伟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和评价他。毛主席离开了我们,但“毛泽东热”之势却有增无减。换言之,毛泽东仍然在人们心中,仍在我们当中发挥作用。研究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宣传毛泽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责任。我们写这本书旨在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反映生活中的毛主席高尚的品质和情操,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毛泽东这个伟大人物,并从他身上学习那些值得光大的品质,并运用到我们工作学习中去,进一步推进当前的改革开放。    二、本书写作的过程    对李家骥的情况,读者看完这本书就可以大体上了解。有一点读者是不知道的,在我们合作之前,虽然他在报纸或电台配合形势发表过文章,但搞一个像样的回忆录,从没有这种想法。    后来,李家骥同志思想有点变化,想搞点回忆录性质的东西。这大概与离休在家更加思念老人家有关。我作为执笔作者,多年从事宣传理论和党务工作,虽然发表过一些文章,出版过多部著作,却没有专门写过这类书。大概受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政治教育太深的关系,我过去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曾做过多年的研究,早就准备写点东西了。一天,在街上遇到我原来工作过的哈尔滨市国家机关工委的书记李彬同志,谈了写书之事,谈了李家骥的情况,经过几次磋商,最后确定下来,写一本关于毛泽东生活方面的书。同时我们谈定,这是一项合作性的工作,由李家骥同志回忆,我记录、整理、加工并加入我多年来研究的诸多有关内容。同时,他还提供有关资料,如照片等。我负责成书并联系出版等事宜。本书著作权为两人共有。这就是我们搞这一选题的缘由。这里面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我们俩都有这方面的愿望;偶然性则是李彬书记过去和李家骥都在市委工作过,后来又成为我的领导。所以,我们很感激这位“红娘”。    把这件事定下来并不算难,完成这本书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两个人利用星期日和节日休息时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热的三伏,都做到了“雷打不动”。每次一谈就是六个小时,中间不休息、不吃饭。我边采访边整理。期间李家骥同志多次身体欠佳,我也遇到过家庭和工作中的困难。每当这时候,我们就想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想到书中的毛主席和他的一贯教导,这时我们就增加了力量和信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样一件重要的工作。    三、本书取材    本书主要是以李家骥同志亲身经历的事为素材写成的。书中记叙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没有一点虚构。有些时间、地点都来自原始材料。作为毛泽东的卫士,他了解的情况、特别是生活中的情况是很多的。但我们不能把它都写出来,这是因为有的人和事公布出来,不合时宜,甚至有的要违犯纪律。同时还有一些事有的同志谈过。所以在取材时,我们注意了不同素材详略也不同。凡是别人说过的或不写或少写或从另一个角度写。如关于不吃死鱼的故事,李银桥等谈过,我们也谈了,是从作为当事人来说的,他们是从别人介绍的角度谈的。同时,尽量用那些“独家”资料,即谁也不知道,只有李家骥本人掌握的情况。开国大典这天夜间的情况,只有李家骥知道。这就使本书有自己的特色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反映的这段时间的情况,仅是毛主席一生中的一个时期、而且是一个侧面。这些情况与其他时期的情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读者把本书与反映毛主席的其他时期,其他内容的书籍联系起来阅读,以避免片面性。    四、关于李家骥本人的情况    在整个采访与工作中,我受到深刻教育。其中不仅是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品德教育了我,而且李家骥本人的事迹也是非常感人的。这位1945年参加革命,有52年革命史的老同志很多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与毛主席感情极深,每逢涉及到两人个人关系时,或毛主席遇到特殊情况时,都禁不住流下眼泪,使我这个采访者跟着动感情。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可以说党叫干啥就干啥,不怕苦、不怕累。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确实经受住了“三关”(金钱、美女和职务)考验。应该说从毛主席身边当卫士、警卫、秘书一下子到北大荒干一般工作,落差是非常大的,他表示决不回去。现在,对一般人来说这种情况恐怕不会有的!所以,我原来准备写一篇关于他的情况的章文作为本书的附件,他却坚决不同意,还说:党和毛主席给我东西太多了,我奉献太少了。我们“要宣传主席”。我只好等其他的机会了。    后来,我们两人有幸再次瞻仰老人家的遗容,并在北京、天津、长沙、韶山、西安、成都、郑州、安阳、杭州、延安、沈阳、长春等地会见主席的亲属和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看了他老人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我们不但受到热情接待,还与这些老同志就一些问题共同回忆、交换看法,这无疑对本书是非常有益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对此,我们是非常感谢的。这些同志是:李德华、齐吉树、高振普、沈同、田畴、张宝金、马尚志、叶子龙、汪东兴、毛岸青、邵华、李敏、李讷、张玉凤、郭仁、徐涛、吴旭君、朱宝贵、殷曼丽、李绍仪、李连成、田云玉、朱德奎、于起海、王荫清、纪可夫、刘惠增、高仁山、韩福裕、余琳、李银桥、韩桂馨、梁守谦、武象廷、高智、马武义、柴守和、赵太和、翁锡录、梁玉峰、胡敏珍等。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领导及部分老同志曾给予具体帮助。    在本书写作出版过程中,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同志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研究毛泽东的李捷同志审阅并帮助修改了全部书稿,付出很大辛苦。中央文献出版社郭永文总编在出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里一并表示深忱的谢意。    最后,我还想说明,作为执笔者的我能力水平有限,其中肯定有很多不足。李家骥同志也说过,书的事件、时间,虽然多有实记,也不敢说“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特别是与有的同志谈的有矛盾的地方,都愿意再研究,再商量。    我们诚恳地请当年在一起工作的老首长老同志和专家、读者提出意见,以便有机会再修改完善或在下一部书中进行补充说明。    杨庆旺    1997年10月17日    哈尔滨市九站寓所

书籍目录

引子到西柏坡 1.当听说要调我到西柏坡时,我哭了鼻子 2.炝锅面的香味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见了毛主席还不知是毛主席 3.在一次舞会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央首长,却未看够毛主席;因抢着和中央首长握手而被批评一顿 第一篇建国前后 4.从西柏坡到北平,临行前毛主席诙谐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5.到毛泽东身边当卫士的第一天,他说我是一匹好马;第一次和江青接触,给我的印象并不坏 6.鲜为人知的“香山事件”,在领袖身边也有硝烟 7.接见傅作义,当场许诺;客人走后,周副主席教我礼仪 8.毛主席习惯打手势,我因不懂他的手势,造成一个大误会 9.第一次受到毛主席批评,使我至今不能忘记 10.“千万小心,不能把‘文物’碰坏了。”毛主席这样告诫我们 11.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三天只睡两个小时,吃了三次饭。卫士心痛地说:主席太累了 12.得知南京解放的消息,毛泽东一拍桌子说:好,我看蒋介石还有多大本事。然后他手舞足蹈,高兴地告诉我们这一消息 13.毛主席非常关心太原和山西。解放太原时,他和我这个“小老西”两次谈论山西 14.“凡是皇帝住过的地方,我都不想去,为什么非到中南海,非到皇帝住过的地方呢?” 15.新中国第一次国宴,毛泽东酒量不大,却连连干杯 16.开国大典之前,毛主席和平常一样,睡眠很少,匆匆进餐。主持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政府领导宣誓就职,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7.在天安门城楼主席台上,毛主席格外兴奋,面对几十万群众发自内心的欢呼赞颂,他频频招手,高呼“人民万岁” 18.开国大典之夜,主席久久不能入睡,他思虑重重,两眼发直,含有泪水 19.刚刚建国,又起战火。出兵朝鲜,毛主席艰难的决策 20.又是一次疲劳战,面对工作人员多次劝说,他火了 21.抗美援朝战争中,毛主席是在北京指挥的最高统帅,同时又贡献出了一个儿子 22.毛泽东对江青说:今后这么大规模的土改运动不会有了,你应下去锻炼一下。江青听后非常高兴 第二篇首次访苏 23.周密准备。江青积极参与。因此引起毛主席的反感 24.在敌人的阴谋面前毛主席谈笑风生;我们的火车暖气管被冻,公安部长和铁道部长急得团团转 25.中苏边界线,毛主席一步过境;在苏联专列上对饮食问题发表宏论 26.在苏联的专列上,毛泽东头晕病复发,大家顿时慌了手脚 27.苏联人精心安排,让毛泽东12点整到达莫斯科,并在斯大林的别墅下榻;毛泽东非要硬板床,令苏联人大为不解 28.斯大林热情却不冒失;毛泽东幽默又含而不露。双方都要“面子”,访问工作出现“僵局” 29.毛主席大发脾气,使苏联人更加糊涂;他一个答记者问,又使死棋变活 30.毛主席始终未能在斯大林面前一倾衷肠,吐出胸中的冤枉和怨气 31.在斯大林的祝寿会上,毛泽东感情真实,高呼万岁;斯大林格外高兴,不断鼓掌 32.瞻仰列宁遗容,毛泽东十分恭敬,而后又说保存遗体没必要。参观地铁因戒严,他中途而退 33.毛主席打算从海参崴到波罗的海,然后再从黑海边走到北极圈,把苏联的东西南北都走遍 34.毛主席一再强调:我们确实是个穷国,基础太弱,经验太少,要多看多学 35.广交朋友,增加友谊,多做工作 36.毛主席气愤地说:要记住,中国人民永远不可辱 37.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谈判、签约,不卑不亢 38.在苏联过生日和元旦、春节,和苏联工作人员的亲密感情 39.离开莫斯科和归国途中,苏方热情的欢送。到贝加尔湖的不愉快 40.“小小恶作剧”,也谈“不吃死鱼吃活鱼”的故事 41.参观哈尔滨车辆厂:不懂就要学。我们都不懂,我们都要学 42.毛主席挥笔题词,并说:能把这些做到就很好了嘛 43.毛主席严肃批评: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你们应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第三篇有意义的七天休假 44.突然通知有行动,又不知去向,工作人员手忙脚乱 45.探讨山东和济南的来源,看趵突泉 46.车上回顾济南战役。“我们来到王耀武的指挥所了。”突然提出去泺口,视察黄河自此开始 47.到山东不看孔庙不好,再次拜访孔夫子 48.开往徐州的专列上,与许世友再论淮海战役:六十万对八十万难下决心啊 49.云龙山上谈古论今,俯视黄河古道,赞叹徐州文化 50.九里山上慷慨激昂,大谈楚汉相争,细论历史成败 51.东坝头访农家苦与乐,看黄河决口处 52.柳园口悬河是一大奇景,开封城铁塔龙亭引起的议论 53.邙山顶上论古,黄河桥上谈桥 54.胜利渠上赞扬人民胜利,“小黄河”畔进行调查研究 55.过汤阴突然提出要看岳庙,火车站上被群众认出,毛泽东也没办法,只好悻悻而去 56.殷墟考古,他想起了纣王和曹操;袁林论袁,笑谈袁世凯的教训 …… 第四篇从韶山到庐山 第五篇衣食住行和习惯性格 第六篇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后记

编辑推荐

《我做毛泽东卫士十三年》写作出版过程中,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逢先知同志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研究毛泽东的李捷同志审阅并帮助修改了全部书稿,付出很大辛苦。中央文献出版社郭永文总编在出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里一并表示深忱的谢意。

作者简介

《我做毛泽东卫士十三年》内容包括,到西柏坡,第一篇建国前后,第二篇首次访苏,第三篇有意义的七天休假,第四篇从韶山到庐山第五篇衣食住行和习惯性格,第六篇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和后记。


 我做毛泽东卫士十三年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