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307101777
作者:唐澜波 编
页数:122页

章节摘录

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旧时属于徽州府范畴,那里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然而,群峰参天、岭谷交错的秀美黄山和飘逸苍茫的云海交织出的醉人景色并不能让当地的人们吃饱饭。19世纪末,这里仍是一片山多地少的贫瘠之地,大多数家庭全年的粮食仅够吃三个月,所以,当地人大多背井离乡,外出经商谋生。    1891年,在那个暑气还很猖獗的秋天,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这个小孩的到来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喜悦,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他以后会成为名垂千古的教育大家——陶行知。    陶行知的父亲吧嗒吧嗒地吸着大烟,思量后,说:“这孩子的姐姐宝珠那么小就夭折了,咱们陶家人丁不兴旺呀,都说庙里的菩萨福慧圆满,不如让这孩子沾点佛家的福荫,就叫‘小和尚’吧,以求庇护。”    家里人都认为这个小名起得好。这个“小和尚”外表看起来还真有点“名如其人”:他宽宽的额角,细长的眼睛,鼻梁儿挺高,五官长得周正、斯文,头也总是被母亲剃得光光的。原来,母亲治家非常勤俭,为了节省家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几十年以来她都亲自“操刀”,把家中丈夫、子女的头理得有模有样。那把刀已用过三代,所以有“一把剃刀剃三代”的说法。陶行知后来长大成人后,一直把母亲用过的剃刀视为传家宝小心珍藏,母亲逝世后,他还特地写了一首诗:“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陶行知的父亲曾经也读过书,是个厚道人,原来在休宁县万安镇经营一家酱园。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将祖国践踏得山河破碎,同时所带来的洋货倾销,也使本就不发达的农村经济越发萧条,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将酱园盘给亲戚,自己回家乡继续种田务农,靠卖柴卖菜养活一家人。母亲除了和父亲一样每日干农活、操持家务外,还做女佣替人缝补浆洗,日子过得非常艰辛。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陶行知从小就知道为家里分担家务,长大后,他和奶奶一起搓麻线,跟母亲一起种菜,随父亲砍柴、卖柴和卖菜。作为劳苦大众的一员,他深切地体会到底层农民的疾苦。    陶行知小时候非常聪明。大人们回忆说,他五岁时就总是趴在地上,有模有样地对着人家厅堂的对联描字儿。蒙馆的方秀才听说这个事情后,好几次上门劝说陶行知的父母:    “你家‘小和尚’是个读书苗子,又这么好学,趁早送他人私塾吧,别耽搁了孩子的前途。”    陶家父母听后心如刀绞,谁不巴望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有出息呢?可是家境如此贫寒,一家老小拼尽全力才能够勉强糊口,哪来的钱送儿子入私塾读书?方秀才见陶行知父母每回都是面有难色,知道他家的实际情况,也许是爱才心切,他终于松口说道:    “我不收拜师费,免费教你家孩子识字吧!”    自此,陶行知有了学名:陶文溶。陶行知父亲曾经读过书,于是晚上收工后亲自教他背诵《左传》,陶行知45分钟内就能背诵43行。每个晚上,母亲在油灯下做针线活,儿子则在一旁写字,琅琅的读书声不时响起,仿佛点燃了全家人的希望。    陶行知很喜欢唐诗,因无钱买书,他就向同学汪采白的.父亲借来唐诗集抄写。他边抄边吟,十分入味。还书时,汪父问他唐诗中最推崇哪位诗人,陶行知不假思索地答道:“白居易和杜甫。”    “哦?为什么呢?”汪父又问。    陶行知像小大人一样解释:“自居易的诗通俗畅白,杜甫的诗深沉幽愤。虽然他两人的诗风格不同,但多是忧国忧民之作,呼出了人民的呼声。”    八岁时,陶行知的父亲去外祖父所住的万安镇谋生。外祖父非常喜欢这个聪慧的外孙儿,有意栽培,便留‘他在‘吴尔宽私塾伴读。吴尔宽私塾古阔幽深,学子济济一堂,先生手执戒尺,好不威严。而陶行知总能凭着超强的记忆力,把先生教的功课背得滚瓜烂熟。    那几年的好时光为陶行知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可惜好景不长,父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家境更加困难,他只得退学,回到歙县老家帮父亲做农活。不过,“小和尚”是块读书的料却是妇孺皆知,有亲友遂介绍他到县城向程秀才讨教《四书》,又听说前清的贡生王藻非常有学识,于是让陶行知向他请教《五经》疑难。15公里的路程,一个12岁的孩子每隔几天就登门求教一次,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这一点深得老师们赞赏,他们更加悉心指导他。    不多时,母亲被介绍到县城的一家由耶稣教会办的崇一学堂当佣工。母亲干活儿麻利,人又厚道勤快,英国牧师同样也是学堂堂长的唐进贤对母亲很满意。陶行知每回来探望母亲时也会搭把手干些活儿,把瓜果木柴挑去卖。看到窗明几净的教室,学生们活泼有序地上课,他既好奇又羡慕,有时会默默地在教室外倚着窗听老师讲课。来的次数一多,唐进贤和几个老师便对他留意起来,他们见这孩子机灵又好学,便特地准许他免费人学。    崇一学堂开设了英语、数字、理化、医学常识等科目,这些从西方传人的学科打开了陶行知的视野,让他明白除了《四书》《五经》以外,还有更为辽阔的世界。由此,他开始胸怀天下,关注和思考起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及走向。他发愤学习,三年的课程他两年就学完了。    P1-4

前言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的确,从广义上讲,教育活动每时每刻都和我们相随,其教育成果恩惠于你我每一个人。而狭义上的教育则特指我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狭义的教育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好来源,所以,我们习惯上把狭义教育称作教育。    教育活动需要有好的老师。自人类有教育以来,人们取得的荣誉和成就,当首先归功于教书育人的伟大的教师。《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工作是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成功的教育培育一代代英才,而愚昧落后的教育方式,只能误人子弟,培养出庸才来。正是这个原因,无数教育者无私奉献,探索最好的教育方式,甘为孺子牛般默默无闻地为学生奉献着一切。    教育的成功有着超远的意义,古代中华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更是离不开诸多先贤的教育努力。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名者七十二,《论语》就是其教诲弟子的传世教育经典佳作;庄子、墨子、孟子等莫不是弟子众多,传世著作则收藏着他们辉煌灿烂的教育思想。圣贤们言传身教,推动着中华文明之花绚烂绽放。近代的教育家更是毫不逊色于先贤,他们在动荡的时局中把对祖国的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扛在肩头,倾尽心力教书育人,启发亿万学子的爱国热情,直接推动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和独裁的伟大斗争,他们是近代史上最为值得尊敬的导师!    本套丛书所选的五位教育家,他们或启人心智,传授仁义于四海,成为万世师表;或参加革命,拯救万民,而后投身教育的改革,打破长久以来的僵滞教学模式;或亲近民众,独创融入群众的教育组织,为最底层的学子提供教育;或穷尽一生努力办学,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代师尊。这些人已经被历史铭记,成为后来为师者敬重的榜样。他们的坎坷经历、教育思想以及取得的成就,给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以启迪。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的精髓: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有了这些元素,教育家才有底气,有灵气,有勇气,有智慧。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犹如教育原野里葱茏繁茂的大树,她的根,应该始终扎在校园生活的沃土里;她的枝叶,应该始终庇荫着学生心灵的天空。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知道了对于“中国迫切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这个问题,我们寻求到了答案……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教育家的献身精神。这样的教育家多了,我们才可以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    诚然,中国的杰出教育者绝非仅此五位,但这五位教育家各具特色,用各自的方式在中国的教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读者朋友们不仅能从这些教育大家身上学到各种先进的教育方法,更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收获人生的大智慧。能够有机会通过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这也是我们出版本套丛书的目的之所在。    本套丛书虽然倾注了作者的一腔热情,但难免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朋友在阅读之余,能够谅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书籍目录

一 草根少年
二 改名“知行”
三 留学美国
四 平民教育
五 乡村师范
六 艰难办学
七 妙取名字
八 晓庄生活
九 勒令停办
十 创工学团
十一 国难教育
十二 海外呼吁
十三 育才学校
十四 三个不是
十五 每日四问
十六 肝胆相照
十七 育才五年
十八 力主和谈
十九 社会大学
二十 重返晓庄
二十一 民主战士
二十二 连环惨案
二十三 万世师表
附 陶行知年谱

作者简介

唐澜波主编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大家》丛书之一。本套丛书所选的五位教育家,他们或启人心智,传授仁义于四海,成为万世师表;或参加革命,拯救万民,而后投身教育的改革,打破长久以来的僵滞教学模式;或亲近民众,独创融入群众的教育组织,为最底层的学子提供教育;或穷尽一生努力办学,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代师尊。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全面介绍了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的过程,并对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主张进行了重点介绍。

图书封面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书写的有点简单,在丰富一些。
  •     书很薄,内容也太少了。封面有点脏。
  •     一位平民教育家,并且把这种思想贯穿于自己的一生,用一生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