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学研究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50228027
作者:刘云舟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刘云舟,巴黎第一大学电影艺术博士,福建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福建省电影评审委员。电影作品获福建省文艺奖,入围华表奖提名。译著有《什么是电影叙事学》《从文学到影片》《电影经济学》。

书籍目录

皮埃尔·索尔兰序 关于电影叙事研究
前言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
第一部分 电影叙事理论史评
第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的“电影叙事诗学”
第二章 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与激情化的叙事
第三章 巴赞的现象学叙事论
第四章 麦茨对电影叙事学研究的贡献
第五章 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新浪潮”
第二部分 影视叙事现象分析
第六章 中国早期电影叙事形态
第七章 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电影叙事的“说书人”传统
第八章 影片叙事分析:《我的父亲母亲》
第九章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之比较研究
第十章 视点与表意:金刚的看与被看
第十一章 后现代电影叙事
第十二章 对于电视传播的叙事学考察
第三部分 布努埃尔专论
第十三章 布努埃尔电影的叙述魅力
附录一 弗朗索瓦·若斯特谈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
附录二 弗朗索瓦·若斯特谈本文的阐释与观众的参与
参考文献
关于布努埃尔的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采取历时性与共时性框架
讨论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编辑推荐
★ 作者是巴黎第一大学电影艺术博士,师从法国著名电影学者皮埃尔•索尔兰教授,理论背景纯正,并收录了对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若斯特的深度访谈,紧跟学术前沿。
★ 书中既对电影叙事学进行了理论梳理,又将其运用于当下的影视作品做文本分析,从中国的早期电影《劳工之爱情》到当代电影《苏州河》,从香港电影《无间道》到美版翻拍的《无间风云》,作者提供了不同跨度的比较,结合图表展示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颇具特色。
★ 书中第三部分对布努埃尔《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的叙事结构进行逐场戏逐个镜头的分析,对编剧如何讲故事很有借鉴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采取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新颖框架,讨论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检阅了俄国形式主义、爱森斯坦、巴赞、麦茨对叙事学理论的贡献,又对国内外的影视作品逐场逐镜深入分析,结合图表进行跨文本的研究与拆解。
同时,作者还论及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叙事传统的关系,所涉及的片例从中国早期电影《劳工之爱情》,到《无间道》与《无间行者》这样的当代文本,而第三部分专论布努埃尔之《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则提供了一个更系统的全景式的叙事学分析经典案例。希望阅读此书的读者无论在理论观念或是研究方法上都能有所获益。
▌推荐语
一个微小事件也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叙述,一些旧片可以引发一些新版的重拍片。叙述方案的无限性值得学者们关心。正如刘云舟在本书里所强调指出的,有关讨论从早期电影时代就已经展开,一直持续到今天。本书清楚地说明了理论家们的不同见解、他们各自提出的相关体系的关键所在。
——皮埃尔·索尔兰(Pierre Sorlin),巴黎大学教授


 电影叙事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因为实在对理论不感兴趣,再加上诸多理论都是由国外的学术大咖所作,因而国内学者写的电影叙事学研究的书我读的不多。这本书大约是作者以往的学术论文加以整理,又添加些许内容之后集结成书,该书共分为三部分:电影叙事理论史评,影视现象叙事分析,布努埃尔专论。第一部分的电影叙事理论史评,无功无过,中规中矩,只是对国外叙事理论的评述,无甚新意。倒是第二部分关于《劳工之爱情》《我的父亲母亲》以及《金刚》等影片及影视现象的分析十分细致,深入浅出,清晰易懂,令人受用。毕竟,说到底,电影是门讲故事的艺术,理论固然重要,但个人以为,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来说,对经典的影片文本做细致剖析和解读更接地气,也更能使之了解如何才能讲好故事。至于第三部分布努埃尔专论,则是对布努埃尔的理论与作品所做的细读。80年代钟大丰老师所提出的“影戏说”就详细地论述中国电影之诞生与民国时期文明戏的渊源,可以说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特别的成长环境以及的发展轨迹。除了影戏说之外,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还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机制和“说书人”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书关于说书人——叙述者在场机制的论述很是细致。早在默片时期,电影只是活动的影像,却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因而有专人现场为默片进行解说,这种从业者在上海被称为“讲解员”,在北京被称作“宣讲员”;广州和香港则称之为“解画佬”,而台湾人则称之为“辩士”。作为所谓“活的说明书”,讲解员们多数情况下要以全知性的视角对影片对话和情节所做的解说,而这一全知的叙述者与听者(观众)所建立的并非“他”与“他”的第三人称关系,而是影片之外的“第三人”建构的“我”与“你”的第一人称关系,即“我”说与“你”听。这种“我”与“你”的关系的建立,不仅能允许叙述者操纵全知视角,而且能够引导观者进入说书场的叙述情境。早期的默片解说员不但在现场对影片人物和情节做全知性的解说,甚至会直接化身为片中人物进行对话,这与传统说书人在叙述的机制和功能上有着明显的相似性。有声电影的发明为电影叙事提供了自我完备的体系,解说员、多余性的字幕等各类元素退出主流电影机制,电影成为操作画面和声音的自给自足的双重叙事,但隐藏的叙述者仍能够被观众感知到。无论是《我这一辈子》还是《祝福》,开场的男声对白都在以“我”的身份展开故事。尽管中国电影人并非有意识的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说书人传统,但我们确实能够从中国电影中发现一些“说书人”的辞格,它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渗透在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形态之中。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影响深渊。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印象最深的是在分析《无间道》的时候:“当片尾字幕逐渐显现时,当我们还沉浸在感伤与悲叹的情绪中,一首男声二重唱的歌声从荧幕深处传来……”下文的“刘德华唱”和“梁朝伟唱”是什么鬼啊太穿越了!
  •     我真没觉得好。
  •     有可取之处 尤其讲到布努埃尔
  •     作者成功地把叙事学最乏味的部分和电影最乏味的研究方法做了结合,写出了一本相当乏味的书.......不过数镜头这种苦工还是相当钦佩的,另外布努艾尔部分可能确实是亮点。非常遗憾的是如果中国早期电影的部分探讨再深入一点会非常精彩,当然那要是能写出来这作者至少也是世界级的了
  •     一豆友短评:中国电影叙事学讲到这个水平,基本上也找不到其他人了…………
  •     果然不是科班出身,一些理论的东西读起来还是不够流畅~
  •     后浪电影学院058《电影叙事学研究》采取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新颖框架,讨论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非常好,喜欢这种结构
  •     我要是能把我的博士论文写着这样就谢天谢地了。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一些文献综述,一些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还有最后博士论文的修改,基本就是这三个部分。
  •     虽由多篇学术论文和期刊发表二次整理改编而成,但可以看出一定的研究价值。尤其原作为博士论文的第十三章节,以《资产阶级》为主要切入点对布努埃尔的分析,深入而具体。择片(《小街》)与类似境外片作对比研究,多处还是比较干货。
  •     非常难懂的知识,但是看这书一点也不累
  •     终于可以抢第一个已读了
  •     中国电影叙事学 讲到这个水平的 大概也很难找到其他人了
  •     【补签】推荐。刘老师的书。
  •     5h. 学术、碎片且稍显乏味,作者从几个电影学派的角度逐一分析了电影叙事一路发展来经历过的旅程,将史上电影理论家的各方观点逐一置放在列,书中引用了很多经典影片的分析来辅助论证电影叙述框架的结构与解构的过程,只为引出一些清晰而简单的结论。碎片化在于各部分间原本独立刊登,彼此论点论证间的线索有些混乱,但作者对于布努埃尔的观点和讲述非常独到,引发读者借着这段线索溯洄探索更多的叙事学观点。整体理论部分基础扎实,而更深的分析部分则需要大量对于电影理论的理解和经验才能够更深一步掌握,算得上国人在电影理论领域的不凡作品,但依然有着很高的成长空间。
  •     导读级别。入门可用。
  •     论文合集形式,对叙事学感兴趣的话挺有参考价值的
  •     把严肃复杂的叙事学说明白说通透,这是作者的功劳一件,可读性强。
  •     前半部分稍好,旁征博引。后半部分就成了并不成体系的论文选。相对来说有些启发,不过总体还是有点奇怪。
  •     算是比较正统的电影叙事学,一本书完成两门作业,只是还要再细读一次布努埃尔。
  •     较理论 还是中国人写的书干货比较多
  •     相当于一本论文合集,各章之间太分裂了。理论部分就纯理论,案例部分就各种套路。所以...我想说,这些论文是不是太水了...就附录和若斯特的谈话有点营养。
  •     前半叙事学理论史,后半理论实践,后现代理论部分习惯因循水分很足。金刚、苏州河和布努埃尔没看就被催还的怨念。
  •     理论部分通读,分析部分选读。作者理论功底很厚,读的也多也透,前面的部分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学习的引子,主要看看他怎么去做具体的叙事分析,嗯,做的也不错,一些方法值得借鉴,但是落入具体文本总有些过程大于结论的意思,就是过程分析复杂且牛,结论往往是一个简单的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个有待在具体的操作中想想改进的方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