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工作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38740240
作者:(日)铃木敏夫
页数:19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灵感从细节中采 制作电影时,宫崎骏的灵感总是从细节展开。人物要穿什么衣服?梳什么样的头发?吃什么食物?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故事情节都是从这些细节里丰满起来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漫画电影与动画电影》(2004年)。现在我自然也会想到宫崎先生的电影制作方法。 把一个人的想法传达给大众,这就是日本的长篇漫画电影的最大特征。并且它们都会非常强调细节,或者换句话说,这些作品通常都是从具体的细节开始去发展故事情节。比如,在作品的主线还没完成前,在剧本没有完成前,先把主人公的衣服设计、女主角的发型、他们所处的世界都先描绘出来,之后这些描绘与剧本之间就会产生互相影响。也就是说,故事的主题其实是在创作过程中才被发掘出来的。所以在日本,即便剧作家把故事的剧本先写出来,也不能成为剧情的主导。 宫崎先生常会突然问我:“铃木君,这次的女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每当他这样问我,我知道他其实是想问女主角到底该梳什么样的发型。到底是梳小辫还是剪娃娃头,还是留长发呢?但是连故事情节都还不确定就要帮女主角选择发型,真是令人伤脑筋。但对于宫崎先生来说,这确是非常重要的事,他甚至会为此陷入沉思。到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女主角的发型存故事里被赋予了深层的含义。 源自记忆的原创建筑模型 很特别的一点是,当他创作动画里的建筑时,他不去查阅任何资料。只是以迄今为止所掌握的知识和脑海中的印象为基础,凭记忆去描绘出原创的建筑。比如《幽灵公主》中的达达拉的建筑、《神隐少女千与千寻》中的澡堂、《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城堡等,这些建筑的新颖设计都广受好评。但其实这些建筑也都是源自于记忆的原创。对于他来说,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记忆。我记得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往事,已经是大概20年前(1988年)的事了吧。宫崎先生和我们一行几个人一起去芬兰的阿兰岛。阿兰岛位于爱尔兰的西边的尽头,以阿兰编织风格的毛衣闻名,这里的人口只有800左右,因而没有任何公共交通设施。那是发生在某天晚上的事,我们一行去了酒吧,在回来的路上,走着走着,视野里出现了我们居住的民房。虽然当时已经是夜里10点了,但在6月的芬兰,天空依然很亮。那栋我们原本认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房子,此刻看着却散发出异样的光彩。

前言

序——那些潜伏的记忆    我至今似乎从没想过要去回忆整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因为我总觉得无论如何回忆或整理,都会因为记忆本身脱离了事情发生时的情境,而与事实发生偏离。    因此,我从不打算记着自己做过的事,我甚至觉得有些事还是忘掉的好,从而我有时会努力去遗忘一些事情。清空自己才能更好地向前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指导我工作的原则。    这样的想法又是源自何处?实际上我甚至连这个也想不起来了。或许是源自学生时代读的宫泽贤治的书,又或许是源自寺山修司的影响吧。从他们那里,我获得了我想要的东西,那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们都已经无能为力,眼前活生生的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我和宫崎骏先生相识了近三十年。这些年我们几乎天天都要谈话,但是从不谈过去的事,我们谈的永远都是现在。说的都是些现在必须去做的事,或者是有关未来一年的计划。仅仅是这些,我们就有像山一样说不完的话。    宫崎先生是出了名的健忘的人,不过我认为这正是他创作的秘密。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了像他这样的成就,肯定会背着这些成就往前走,自己的创作手法肯定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但宫崎先生不是,他会像个新人导演一样,去挑战不同的创作方式。这是宫崎先生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这或许也是因为他总记不住自己做过的事吧。    我记得作家吉行淳之介……曾说过这样的话: “被记忆遗忘了的事总归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换句话,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被遗忘的记忆。对于那些不靠做笔记或是记日记就会遗忘的记忆,那就忘却好了。吉行先生的原话我已经记不确切了,但正是这样的不知什么时候潜伏在记忆里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身为制作人,做过什么样的宣传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与别人进行合作,以及先例是如何等等,都非常重要。但是平时并不需要刻意去记得这些,只需在必要的时候去咨询旁人即可,或者是去翻阅当时的材料,需要记起的东西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    有工具就尽管利用起来,为此就需要作记录,但记录和记忆是完全两样的东西。我认为人的记忆容量有限,因此,要用有限的记忆去记更为重要的事情,而那些自己做过的事情则是最没有必要记忆的。    我常常会在与人聊天的时候,用“我突然想起件事儿”这样的话去扩大谈话内容的范围或是转换话题。实际上,这是因为我的思维就是这样。我常说着说着就想起某件事,或者别人的提问会突然让我记忆的某部分复苏。因为这些都是潜伏在身体里的记忆,这些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不知何时,它们偷偷地潜伏进我记忆里。    正因如此,有的时候对于某件事是在哪儿发生的,当时有哪些人等等这些问题,我不一定会记得很确切,有时甚至连事件的前后顺序也会搞混,但是我总认为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比如说做计算题,55十44=99,2050+1030=3080,有时我们并不需要去记精确的数值.只需要对100或是3000这样的大概数值有个了解就可以。    从月刊《动漫影像》(Animage)创刊开始,我接触动漫世界也已经三十年了,吉卜力工作室成立至今也已二十周年。在这些年里,什么是我认为重要的记忆,又有哪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潜伏进我记忆的深处?接下来我将原原本本地遵从我的记忆,把它们写出来。    如果我说得太唠叨或是叙述得太过天马行空,还望见谅,因为“我突然想起来的事儿”实在是太多。我也不知道读者是否会觉得这些事有趣或是否会从中得到启发,我只是单纯地希望读者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读本书。

后记

后记——诞生于闲聊中的作品    为什么我要出版这样一本书呢?    我根据笔记上记载与岩波书店负责销售的井上一夫先生的初次见面是在2005年12月16日,距离现在(2008)大概是两年半以前的事了。    当时我们正在谈有关电影《地海巫师》合作的事,他突然冒出一句:“要不您在岩波出本书吧?”    我马上就拒绝了他。但是他那时还是给我留下了很特别的印象。理由之一是我听说当他还在编辑部里工作时,是当时最畅销作品《大往生》(永六辅,1994年)的主编。这令曾同为编辑的我记忆颇深。因为对于作为前编辑的我来说,对“最佳畅销书”这样的名头还是很在意的。    我跟他聊了一会儿,心里就明白了,他是个善于抓住事物本质,而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又舍得放弃的人,看得出他在抓大局上做过相当充分的训练。换句话,他是个非常善于把握分寸的人,但同时又具备观察事物的细致性,而且他跟人交往的时候很注意照顾别人情绪,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是个非常细心体贴的人,简直可以说是个理想的编辑,再加上他和我同龄,我对他印象很深刻。    而且我记得,他在阐述自己想制作出版我所写的书的动机时,竟然能够把一些常人难以启齿的理由笑嘻嘻地说出来:“我对高畑先生和宫崎先生都没有兴趣,但我对您非常感兴趣。因为像高畑先生和宫崎先生那样的天才,常人是无法复制他们的模式的,但如果是铃木先生,常人还是可以模仿的。”    乍一听真是大不敬的话,而他竟然能若无其事地说出来,真是服了他。不过,再转念仔细想想,似乎我也常对初次见面的人这样直言不讳,于是很自然地就记住了井上夏先生。    后来,高畑勋和宫崎骏的书都在岩波相继出版发行,就是《漫画电影的志向》和《布拉卡姆的的轰炸机》。在我看来,井上既然连不感兴趣的两个人的书都出了,可见是放弃劝我出书的事了,心中暗自得意,在此事上是我胜了他。    那以后,井上也没有再来找过我。    后来有一天,为了庆祝《漫画电影的志向》一书工作的完成,高畑先生和吉卜力出版部的田居因还有我三人去位于岩波书店附近的中国料理店吃饭。回来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井上,他突然神秘地靠近我耳边悄声说道:“接下来就轮到铃木先生你啦!”    我大吃了一惊,不知道说什么好。正如刚才所说的,我还以为出书的事已经结束了,没想到井上并没有忘记。就在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的情况下,不知怎的,就演变成我跟他约好下回详谈的局面了。    之后,高畑先生也靠过来对我说:“看来井上君的真命天子是你啊!”    当时是2007年的夏天,本书的写作就这么开始了。    井上的方案是采取口述记录的方式,他不仅要担当采访人还要自己执笔原稿。说真的,我还真有点怀疑,身为销售负责人的他还要做这些事,能否忙得过来。他回答:“这些工作都留到下班后去完成。”没想到他为此竟然要承受如此大的工作量。采访时在场的还有古川义子,她负责记录采访的过程和整理采访内容。吉卜力方面,则是由在《动漫影像》时期曾与我共事过的田居君参加。    我的助手白木伸子则是负责收集我曾写过的文章和杂志上刊登过的对我的访谈,并提供给井上。    采访一共进行了好多回,事情很顺利地往前推进着,但我突然有种不好的感觉。以往我担任过编辑,而现在是制作人,但在这件事上,我作为被采访者,有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压力还是很大的。    不久,我有了一个缓解压力的好机会。    那年10月,在经济产业部主办的日本国际电影节上,有一个环节叫“三小时剧场秀”,我收到了邀请函。它的主题是在三小时里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或愿意表演的节目去表演。    如果是在一般场合我肯定会拒绝,但这次比较不一样,传话给我的人是前段时间我刚麻烦过他的重延浩先生,而且据他说,是日本电视台的氏家齐一郎向主办方推荐我的。    经过考虑,我萌生了一个主意:不如就把关于这本书的采访现场搬到节目中去吧!也就是让井上在节目中表演。    我暗暗地觉得这真是个一石四鸟的好主意,这样一来我对主办方也有了交代,书的内容也有了,而且还能反过来把井上变成砧板上的鱼肉,这样我的压力自然也会消减。    虽然我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但井上是个跌倒也不会空手而回的人。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没依我所想。井上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包括整理了之前做过的采访内容,我却什么都没有准备,而且事前对井上要提的问题也一无所知。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我再度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会后,我们参加了重延先生举办的宴会。在宴会上,我从井上那里听到了这样有趣的一段话:    “我认为把英语中的Editor翻译成日语的编辑是不正确的。因为欧美的Editor是指编辑文字的人,而在日本,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并不只是干这样的活。”    这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井上所说的日本编辑的形象。一般来说,日本的编辑大多都要与作者闲聊,作品多半诞生于这样的闲聊过程中。而欧美的Editor则是从作品的主题开始与作者交涉,这与日本的编辑完全不同,我觉得井上应该是对日本编辑的做法感到很骄傲。这样想着想着,我想我明白了他要制作这本书的意图。    我想起他曾对我说过:“我对您说的自己是个编辑型制作人感到很有兴趣。”我很赞同他的观点。    在日本,制作人的含义也与欧美有很大不同。在欧美国家,电影大多是以制作人的意思为主导来创作的,而电影导演不过是受雇于制作人罢了。而在日本,电影的主题大多是在制作人和导演的闲聊之中产生的,并以导演为中心来展开制作。    NHK的《专业人士的作风》栏目中,做到采访我的那一段时,宫崎骏先生曾这样评价我:“他总是不露痕迹地让你去做事,不露痕迹地催促你做事的进度。”    最后我终于下定决心把书的事都拜托给了井上。

内容概要

铃木敏夫:极其成功的制作人、漫画家。1948年生,早期于德间书店的《Animage》上担任总编,期间出席了《风之谷》的首映。1989年加入吉卜力,担任过《魔女宅急便》、《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数部宫崎骏的制作人。现在是吉卜力执行董事。

书籍目录

序——那些潜伏的记忆 一 “工作上公私不分/拜托的话就全权拜托”——《动漫影像》创刊时期 二 “既然认识了,就希望能够学到他们的素养”——我与高烟勋及宫崎骏的相识 三 “最重要的是成为导演的伙伴”——由《风之谷》发端的吉卜力工作室 四 “方圆三米以内到处是故事题材”——宫崎骏的电影创作方法 五 “动画制作就是大家一起从斜坡上往下滑”——高烟勋的理论与实践 六 “人就是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向前走的”——德间康快的生存之道 七 “小公司才能制作出好作品”——“小工厂”吉h力 引用文献一览表 铃木敏夫履历 后记——诞生于闲聊中的作品

编辑推荐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咋吉卜力的现场》编辑推荐:宫崎骏最亲密的工作伙伴+吉卜力工作室首席制作人亲述:《龙猫》、《天空之城》、《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吉卜力动画制作第一线的故事。切身观摩宫崎骏的日常工作!

作者简介

铃木敏夫,这位曾参与制作几乎所有宫崎骏电影的知名动画制作人,是如何踏入动画这一行?又是如何成为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不可或缺的得力伙伴?
本书由铃木敏夫亲述他进入日本德间书店后,因为负责《Animage》动画杂志创刊的编辑工作而得以认识宫崎骏、高畑勋等动漫画家,进而参与动画电影制作的过程。
书中详细叙述他与宫崎骏、高畑勋之间的各种互动,以及宫崎骏伟大作品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借此除了可以知道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动画时的状况,更可一窥宫崎骏不为人知的一面,并进一步了解动画大师的创作想法。


 乐在工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者铃木敏夫如果看见副标题,会不会很无语呢?身为本书的编辑,居然在看过稿子的第一瞬间想到的只是“好基友”这三个字。关于铃木敏夫是何许人也,宫崎骏、高畑勋、吉卜力这些关键词的含义,不了解的同学们请问度娘吧。下面开始有爱的基情片段:    片段一:我的梦里总是你  高畑先生与宫崎先生这个组合非常有意思。宫崎先生在创作动画的时候,都会预设一个观众。宫崎先生最想把作品给他看的人就是高畑先生,这是从宫崎先生言谈的一些细微之处中得来的结论。   即便是现在,宫崎先生常会到三楼和工作室里的年轻人聊天,谈话的内容有一半以上都是关于高畑先生。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宫崎先生您常做梦吗?”他回答道:“做啊。但是在我的梦里,主人公总是高畑先生。”    片段二:“不能出现龙猫汽车这种东西!”  宫崎先生的《龙猫》和高畑先生的《萤火虫之墓》被排在一个档期上映。这对吉卜力来说是一次挑战。宫崎先生听说高畑先生制作的是文艺型电影,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件事:   那天他严肃地对我说:“铃木君,《萤火虫之墓》是文艺片吧?”   “嗯,大概是吧。”   “那我也要做文艺片!”   “啊?怎么做?”   “不能出现龙猫公共汽车这样的东西!有这种东西怎么能称得上是文艺片!”   我大吃一惊。他不仅要把龙猫公共汽车这段去掉,还想把骑着陀螺飞上天空的那段去掉:“骑着陀螺在天空中飞,这情节太幼稚了!”真是大伤脑筋,我是真心喜欢龙猫公共汽车,而且如果去掉的话要怎么演下去呢?我忧心忡忡地去找正在制作《萤火虫之墓》的高畑先生:“高畑先生,伤脑筋啊!”   “怎么了?”   “高畑先生知道《龙猫》的大致企划吧?”   “知道啊!”   “宫崎先生说要把龙猫公共汽车和陀螺去掉。”   “那太可惜了!”   “我也这么觉得。太可惜了!对,我就这么跟他说!”   于是我去找宫崎先生,把高畑先生的话告诉了他。   宫崎先生果然敌不过高畑先生的一句话:“那就保留吧!”。片段三:“我就是这样的孩子!”  《龙猫》的主人公是一对叫小月和小梅的姐妹。故事讲述的是由于妈妈生病住院,上六年级的姐姐小月不得不担当起母亲的职责去照顾妹妹。当我看到剧本的时候,我觉得这情节有点失真。  作为一个孩子,很多事情都应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会遭遇很多的挫折,这样才比较像个孩子。但故事里的小月能够把家和妹妹照顾得井井有条,这总让人难以置信。“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孩子吧?如果从小就做这些事的话,恐怕会对小月的成长不利吧。”  宫崎先生听了我的话,很生气:“不对!有这样的孩子!绝对有的!我就曾是这样的孩子!”原来宫崎先生虽然是男孩子,但由于小的时候母亲常年卧床,他只好担当起母亲的职责,照顾家庭。正因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才会创作出像小月这样能干的孩子。  不过生气归生气,宫崎先生还是记住了我的意见。后来,电影里有个小月担心妈妈去世而忍不住哭起来的场面,他把我叫过去看这个分镜头剧本。“哦,小月哭了。”“是我让她哭的。这样不会对小月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吧?”当听到我回答“不会”时,他仿佛松了口气,高兴地说:“那就好。”看他一副孩子气的样子,我再次感叹他真是个纯粹的人。     整本书里,围绕吉卜力不同的作品有不少这样让人看完发出:“哎呀,这三个人真是……”这样感慨的片段。3个大孩子用喜欢的方式做着喜欢的事情,你也许会说这是他们的幸运,但能坚持大半辈子并仍在不断努力的路上,这样的毅力与勇气不得不让人敬服。对于今年状态不佳的本人来说,重读这本书稿时,好些段落不时地敲打着我那接近混吃等死的心!“因为不知道每天都会发生些什么,所以生活才充满了乐趣。”“用喜欢的方式去做喜欢的事”“我从不打算记着自己做过的事,我甚至觉得有些事还是忘掉的好,从而我有时会努力去遗忘一些事情。清空自己才能更好地向前走。”这些话都是刚刚工作时的我所信仰的。当时何曾想到不过是2年时间,不过是经历了几次失落和彷徨,就足以让当初的热忱消失殆尽。永远热泪盈眶容易,永远奋不顾身地努力难!愿我可以做到。资料:NHK关于吉卜力的纪录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2NzY3OTAw.html
  •     当迪斯尼代理吉卜力在北美的发行权时, 吉卜力的员工担心的对铃木敏夫说"这样是不是影片前面就会加上迪斯尼的logo了?" - 吉卜力的魅力就在于此: 在他们看来, 迪斯尼配不上. 读过宫崎骏老爷子的"出发点", 那里宫崎骏提到吉卜力的文化时说: "这里就是那种会有人蹦出来说'我们不要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了'的地方".铃木敏夫辞职去杂志编辑去吉卜力全职时, 将一腔热情用自己高中时的一首短歌表达出来:"没有钱的家伙 来我这儿吧,我也没有钱 但不用担心你看那蓝天白云无论如何什么难关都会渡过"(1989年, 铃木41岁) 高畑勋认为最后一句很赞."出发点"里, 宫崎骏说"回想起我们二十四五岁的时候, 刚走进动画这行, 既没有职业生涯的保障, 也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没有钱, 甚至没有才能". 于是他们每天早上九点上班, 画到凌晨两点. 画了四个月 - 鲁邦三世.-----这不是一部讲快乐工作的书, 这是讲如何爱上一件事, 并疯狂为之工作的书. 或八卦, 或励志, 就像"巴黎评论"里的某篇书评一样.
  •     【1】高畑勋1959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宫崎骏1963年最后一个进入公司的合同聘用人员。他们制作了《太阳王子》。后来他们俩都辞职了,但还继续保持联系。后来又在另外一个公司里一起工作。做出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寻母3000里》《红头发安妮》他们两人一起挑战,如何用平面的画面表现人物远近运动,甚至被迪斯尼学习。为了制作《风之谷》宫崎骏强烈要求请高畑勋来担任制作人。但高畑勋拒绝了两周,还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给铃木敏夫看,全是写的欧美日本各种制作人的情况,最后写上:综上所述:我不适合做制作人。铃木敏夫问宫崎骏:只能请高畑勋来当制作人吗?宫崎骏:……铃木君,你能陪我去喝杯酒吗?在酒馆里,宫崎骏喝醉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高畑勋先生,却什么都没有得到!”铃木敏夫再次挑战高畑勋。“高畑勋先生,请您当电影的制作人吧”“不要,我都已经说过了,我不适合当制作人”“是宫崎骏请您当制作人的!他说制作人非你莫属。朋友这么为难,您难道不能助朋友一臂之力吗?”“对不起,我明白了。”他终于答应当电影的制作人。【2】宫崎骏和高畑勋分别做《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在同一年上映。宫崎骏:“萤火虫之墓 是文艺片吧?”“嗯,大概是吧”“那我也要做文艺片!”“啊?怎么做?”“不能出现龙猫公共汽车这样的东西!有这种东西怎么能称得上是文艺片!骑着陀螺在天空中飞,这情节太幼稚了!”铃木敏夫赶紧去找高畑勋。“高畑勋先生,伤脑筋啊”“怎么啦?”“高畑勋先生知道龙猫的大致企划吧?”“知道啊”“宫崎骏要把龙猫公共汽车和陀螺去掉”“那太可惜了!”“我也这么觉得,太可惜了!对我就这么跟他说!”铃木敏夫找到宫崎骏。“宫崎骏先生,我想说说关于龙猫公共汽车和陀螺的事”“怎么了?”“高畑勋先生说去掉它们太可惜了。”宫崎骏果然抵不过高畑勋的一句话:“那就保留吧!”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铃木敏夫写的,可以了解一些吉普力的东西
  •     点100个赞!吉卜力真是朵奇葩!
  •     和<吉卜力的风>有部分重叠之处 自己叙述的方式不如采访好玩(毕竟采访者满页满页的哈哈哈哈哈哈哈看着太喜人了) 不过还是满满的梗!事到如今就算吉卜力真的要解散也已经释怀 曾经做出不可复制的好电影就够啦
  •     看铃木敏夫的文章,会以为吉卜力一帆风顺,只遇到可以克服的挫折;看今 敏的文章,满纸都是苦字。 前者写书的时候,连悬崖上的金鱼姬都拍完了;后者写书的时候,刚拍完千年女优而已
  •     会突然间哭出来的宫酱…实在是…唔,大吃一惊。第一次读这种教学型的经营指导类型书,忍不住觉得果然是另一个世界啊,比起动画无趣太多了。三位都是自负的人。
  •     #仕事道楽#得到了很多有趣又很棒的信息,真好。大家都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一定”正确“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爱与不尊重。宫崎骏爱着高畑勋,铃木与宫崎骏相爱着,庵野秀明爱着宫崎骏(并且终于在《起风了》中得到了他的爱),宫崎骏和儿子深深相爱着却又没能给到对方最需要的爱。
  •     吉卜力铁三角都好找乐~铃木先生和宫崎、高畑两位爷爷有意思极了,还有总编大人和德间大人,铃木先生完全是无奈又开心地在工作
  •     比某些从百科上捞下来的所谓简史强多了
  •     插图非常萌!干货不多,基情亮了。
  •     和吉卜力的风重复颇多
  •     书愿来自:王铮,第一次购书季
  •     如果想寻找趣味性或信息,也许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从琐碎的叙述中了解吉卜力的建成和几位大师的心境,倒是很好的一本书。
  •     基友一生一起走
  •     哈 看个眼红
  •     好好一本书,非要把【动画】翻译成【动漫】,真是看得我痛苦无比,另外还有几段翻译得很糟糕,莫名其妙的。内容不多,很快就可以看完,除了宫崎骏和高田勋的基情并没有其他印象深刻的话题
  •     从铃木敏夫口里,我们知道了宫崎骏是难以企及的天才型的老顽童,知道了吉卜力的发展(准确说是吉卜力的发展史),知道了他和宫崎骏的关系,也知道了其实一直觉得自己是努力取胜的铃木敏夫也是很厉害的不仅仅是因为努力的人。 这本书为那些,不是很了解宫崎骏和吉卜力但很想了解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虽然如果你搜一下吉卜力的纪录片还是可以找到大部分对应的内容,但看书,从铃木敏夫口中听来会更有亲切感。 我很喜欢里面高畑勋的电影制作规划图,我企图改造成日程规划。
  •     最近失业中,看到这本书实在太有感触。凡是在事业上创造不凡成就的,无一不是热爱与坚持的结果。
  •     宫崎老爷子是真爱高畑勋_(:з」∠)_“我把我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高畑先生,却什么都没有得到。”23333
  •     传记式的小书,没什么好多说的,只是近来读这类书多有感触,一直以来以为吉卜力只是以故事见长,可是读这本书,才知道吉卜力在技术和销售运营上面的努力和别致见解。
  •     作为传记是不合格 很琐碎 但一些小事真是可爱啊
  •     吉卜力和迪斯尼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种创建一部动画片的方式是否可以应用到其他创造性的活动呢?
  •     虽然还没看,不过很喜欢!!!~~
  •     非常好的一本书,让封面设计给毁了!!
  •     激情四射!
  •     原名仕事道楽,挺有意思的记载。铃木敏夫真是太狡猾的家伙。
  •     絮絮叨叨的小老头,很多有意思的吉卜力往事。记两句话:1、真正的工作关系,相互依赖很有必要,相互尊敬完全不需要。2、人就是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向前走的啊。乌市新华书店读完,是为记。
  •     很有意思 就是翻译不大好
  •     2016.11.17看完 还不错,很多手稿非常萌
  •     真的真的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是...
  •     好有意思,拿起来就放不下
  •     注解上下的功夫几乎等于零。
  •     从铃木敏夫的角度去表现吉力卜,宫崎骏等相关的日常,给我们带来的是另一个角度的宫崎骏。日常化很真实,但也会觉得太过口语…
  •     业界知识补完,工作心态鸡汤。看完以后对老宫崎好感度激增= =
  •     关于记忆的故事
  •     非常好的一把书,铃木先生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处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固执可爱真是的宫崎先生,因为是回忆性的,所以看书的过程就像和人聊天,有许多“突然想起来的事”,但这也是本书的可爱之处
  •     铃木敏夫看着宫崎骏和高畑勋揽基,并参与跟他们的合作关系之乐趣:和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工作。
  •     那些吉卜力动画电影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被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勤奋所打动,差距原来就存在于对世界的认知和行动中。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鲜明的铃木敏夫的个人特点。有一些特点感觉自己很有共鸣,可是自己却不能坦率的讲出来。 另:又看了评论区网友给的铃木敏夫的采访,更加了解了他的做事风格。很受启发。
  •     1.口述书;2.和天才在一起工作的经历;3.铃木先生真是谐调能力很强的人啊;4.相互不尊重,才能无所顾及地为了同一目标奋斗哟。
  •     吉卜力铁杆粉必读。(这本书出版早于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的《吉卜力的风》然而内容却相差无几。)小时候是疯狂迷上吉卜力的故事,读过之后是欣赏吉卜力的匠人精神。如果说吉卜力在我心中的地位,大概是拒绝同所有人谈论的那种私密而至高的地位。
  •     脑残粉必备!看到吉卜力相关就买了_(:з」∠)_
  •     拿起来读上几页心情就变得愉快的书籍,铃木敏夫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真希望这本书能一直读下去,不过读着读着就看到最后一页了。
  •     我强烈推荐乐在工作这本书,你了解到他们两个人是为了杰作而不是钱才创办了吉卜力你就能知道成本不是问题,他们就是抱着一部作品成功了就做下一部,不成功就解散吉卜力的态度来做动画。没什么比好的作品更重要。如果这种做事的心情不再,那么吉卜力也将不再是吉卜力
  •     有趣的书
  •     超喜欢宫老爷子,不过封面是真的不好看。。如果采用日版的封面就好了
  •     一个小时读完,了解了不少八卦,而且还颇能体会到一些人生道理啊
  •     超可爱……具体之处待我去翻来放上来几段。
  •     不知道为什么要贴那么多纸条,好像是读的时候需要有弹幕一样,总想说,怎么可以这么可爱~这样工作真幸福啊~原来是这样的~果然天才都是大孩子...... 铃木先生是帅才,宫崎骏和高畑勋是将才。这样简单又有趣的文字,全赖无与伦比的人生经验所赐吧。
  •     大陆版封面跟日文原版风格差异太大!
  •     真的,就和今敏老师说得一样,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时间过得特别快,没觉得如何就几乎到了最后。铃木大掌柜真帅~尽管吉卜力解散了,但还是希望看到更好的作品。世界大不同,但努力的人们很相像。喜欢,推荐。
  •     乐在工作,书刚送到的时候就被同事笑话了,拿回家又被家父耻笑,可能大家都以为是成功学读物,为此我给它包了个书皮,不然不好意思在公共场合拿出来看了。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意思,宫崎骏的老搭档铃木敏夫回忆了自己和高畑、宫崎从初见到共事多年的点滴细节,用旁观者的眼光描述了两个被世人称为天才的人努力的一面。个人很喜欢宫崎骏“三米之内有灵感”,还有直白地指出铃木阅读少,说铃木是大懒汉的子孙这些地方,既欢乐又不禁让人反省自身。
  •     看书后才知道,原来吉卜力不是一直固定的团队,是有了制作目标,才大家聚在一起来完成。那些可歌可爱的故事,不就是这样诞生的么,如护戒远征队,如西游师徒,如周星星、黑泽明、福星系列电影,“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昂首赴义和“江湖再见”的旧友团聚,那是多潇洒快意的豪情啊。
  •     蛮有意思的书,一直都挺喜欢吉卜力出品的电影的
  •     挺有意思的,了解了吉卜力的日常。在给《幽灵公主》定名的时候,铃木先斩后奏,很有爱~
  •     很有料
  •     铃木敏夫的妈太神了!
  •     被原文书拖的时间太长,花了一下午看完,轻松。
  •     喜欢他作品的不得不看的!
  •     书很不错,对宫崎骏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
  •     一本看了轻松有趣的书,还能知道各种吉卜力幕后的花边。
  •     宫崎骏的伟大支持者。
  •     比起成功,我更想看他们对失败的反思。
  •     很有意思,收获也很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