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35476120
作者:简媜

内容概要

简媜,台湾宜兰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当代散文名家,笔下摇曳姿纵,言人之所不能言,但谨守纪律,轻易不逾越文法尺度,收放之间看得出旺盛过人之血色,却始终维持着一种从容的学院气息。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类文艺奖章、梁实秋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中国时报》散文奖首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文坛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自诩为“不可救药的散文爱好者”。
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微晕的树林》《梦游书》《胭脂盆地》《女儿红》《红婴仔》《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诗》《旧情复燃》《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顽童小番茄》等。

书籍目录

(序) 银色旅程/1
(序) 老年书写与凋零幻想/3
第一辑
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
在街头,邂逅一位盛装的女员外/11
手工刑法 /17
活得像一条流浪狗——关于失落感的七则猜想/26
老,是贼/39
焦虑派养生恐怖分子/58
山海经大药局/68
【幻想之一】 向肉身道谢/74
第二辑
你属于你今生的包袱
版权所有的人生/77
物,你的看守所/88
心灵小屋/93
【幻想之二】 一趟悲欢——给阿嬷阿母:无愿,不成一家/98
第三辑
老人共和国
老人之乱/101
鎏银岁月/107
祖字辈任务/117
自己的老屋/123
哀歌的屋檐——阿嬷的老版本之一 /130
世界降下她的黑幕——阿嬷的老版本之二/139
宛如流沙——阿嬷的老版本之三 /145
哀歌无尽——阿嬷的老版本之四 /159
银发服务有限公司/172
老年财金生活体验营/177
老人词典/190
老伴儿走了/ 208
书房里的星空——齐老师与简媜,漫谈、随想与对话/212
【幻想之三】 晚秋絮语——写给晚年的自己/225
第四辑
病,最后一项修炼
欢歌与悲啼同在/231
病役通知书/233
仿佛一群野兽住进家里/234
病之遐想 /247
医院浮生录/252
侍病者是下一个病人/266
寻找奇迹/279
尊贵地离席/282
第二个爸爸——叩别公公姚鸿钧大人/291
【幻想之四】 水面上的鸢尾花/306
第五辑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一人旅途/309
预言     临别赠言
寿衣     手尾钱
留一口气回家 告别的时刻
备极哀荣   雨下在墓园
【幻想之五】 葬我于一棵被狂风吹歪的小树/334
冥界神游/336
地狱  牵亡魂  返回
当神失去她的所爱
悲伤终结/350
最后的歌 相逢月台上 完成
尾声:下着雨的冬天早晨,阿嬷启程/357

作者简介

简媜给老年找了个美丽的名字,银闪闪的地方,但实际上年老既不美、也不浪漫。
她以令人思省的散文文字,广泛地观照思考“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由周遭亲人的故事触及到整体社会层面,一路从肉身、人生、老化、疾病到死亡的生命现场仔仔细细彻底探勘,在问题间穿行并找寻出路,可说是一本全面探讨老年议题的“生死书”。
这是一本生者的“完全手册”,老者的“百科全书”,
病者的“照护指南”,逝者的“祈福祷文”。
五十岁以上的人应该要随身一本携带以防万一,
五十岁以下则应该每晚睡前翻读一章,日日砥砺。
完整涵盖健康、心灵、理财、寓居、伦理亲情、社会参与、长期照护、临终准备与葬仪等层面,综观身与心的安顿。
这本散文集,分五辑,有贴近生活的亲情故事,也有诙谐幽默现场“live”,作者通过她从生活里观察和感悟的生死学,向读者娓娓诉说人世浮生的悲欢交集。全文一篇篇小故事,涵盖了健康、心灵、理财、寓居、亲情、社会、病痛、临终、殡仪等层面,反映当下老年化的社会,人们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态度与思想。
从初老、渐老、耄耋、病役到死亡,简媜以寓言式的魔幻奔想,仔细勾勒“老人共和国”里的鎏银岁月,以深情至性的柔笔追想至亲晚年,娓娓述说人世浮生的悲欣交集及侍病伴老历程之爱憎孤寂,既见机智幽默的优雅自嘲,亦是急急切切苦口婆心的警世诤言——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每个人生都是一只装着悲欢离合的包袱,包袱里有各自的欢愉与憾恨。在她笔下,生老病死转化为一座蕴藏智慧宝石的矿脉,值得一生开采。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从一本《女儿红》开始,陷入她的文字里。才疏学浅,她的书中很多字不识,边读边查边标注。有些文字入心,读到眼眶湿润,不刻意去查她的履历,单纯爱上她的文字和情怀。自此,开始收集她的大陆版书籍,摘抄不算,朗读并且录音。屡次做深夜的朗读者,清浅音乐,一篇文字,读来读去,仿佛读的就是自己。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么多,又如何爱上她的文字?而简媜啊,我从不愿意在意文字下面的写作年份,固执相信她不过我的同龄。直至在一个薄雨的午后,我悠闲在图书馆踱步,在一堆书中看到鲜红的一列,熟悉的名字火光一现。和以往朴素风格不同,如此鲜艳耀目。带它回家之后,打开百度图片,输入简嫃,她便是了——我知道,我喜欢的,甚至被笑话为“量子纠缠理论”在你我身上体现,如今,你也到了银发烁烁之际。谈生死,总是沉重。就像我的职业一样,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沉重。经常在手术室里,看到被麻醉后的人以固定的体位束缚在狭窄的手术床上,他们的家人手上早已签订完一张风险告知书。手术再有经验,有时未必会掌控未知的风险。在ICU,在急诊室……有多少生死做不到坦然做不到从容,太多的遗憾,太多的不甘,那种像简媜父面对死亡说“毫无遗憾”的又有多少。我没有全部读下去,我无法想象,这一本无论是厚度只厚,行间距之窄的书会耗尽简媜多少心血(它是我所读她的作品中最厚的一本)……然而,要谈到读后感,究竟是什么呢?似乎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该来的都会来的。人生就是顺其自然吧。
  •     宝岛台湾出了很多有才有名的女作家,早期“琼瑶”到近几年“龙应台”、“吴淡如”,都是大陆读者熟知并喜爱的,但因审核复杂很多优秀作品与大陆读者擦肩而过,遗憾之心溢于言表。而今机缘巧合下,荣幸提前拜读了,简媜的新作《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在很多读者的传颂中,简媜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称号:台湾“玛格丽特.杜拉斯”。可是拿到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其实简媜的身上绝不只是有着杜拉斯般的爱情使命感,在她的文字里是能感受到台湾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但更有一位坚强自信的女性独有的power和大智慧。一如既往的是散文集,分五辑,有贴近生活的亲情故事,也有诙谐幽默现场“live”,作者通过她从生活里观察和感悟的生死学,向读者娓娓诉说人世浮生的悲欢交集。全文一篇篇小故事,涵盖了健康、心灵、理财、寓居、亲情、社会、病痛、临终、殡仪等层面,反映当下老年化的社会,人们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态度与思想。生老病死的主题,如果放在大陆作家的笔下可能显得沉重而又晦涩,但是简媜却选择以打趣的方式一一解读。不管是第一辑中写到的外号“员外”的陌生长辈,还是第三辑中自己的年迈阿嬷,抑或是以自身背痛为例,以图画的方式诙谐地展示了自己在与病痛抗争的有趣经验,这笔笔写风都还原了真实生活的琐碎,把原本严肃的主题以自然生动方式呈现给读者。好像一霎那间让我们更懂得了长辈说不出来的心疼,在潜移默化中去反思自己曾经的态度与行为。如果要选全书写得最妙的一章,我仍要推选“病,最后一项修炼”这一辑。从来不生病的人,对许多不幸的事情,无法产生真正的怜悯。简媜在全文中轻轻地暗示着完整的人生应该五味杂陈,且不排除遍体鳞伤。病痛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健康不允许我们理解的事情,在病痛间,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新的世界。病痛会让一个坚强的男人,温良脆弱,却同时又能让一个胆小的女人,坚强开朗。这一正一反之间,更让人感到“病痛,时刻都与生死挂钩”,而重要的在于你自己如何去把握和看待,能不能像这本散文集的内容一样,去充满正能量的看待这一切。文学脱不开人生,好的作品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不仅仅是因为类似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的慧眼,透视人生的波澜。今天有太多的人害怕衰老、害怕走到人生比赛的下半场,还很难去想象自己将要直面的东西。但要来的终究还是要来,面对早晚要经历的故事,不如像简媜一样当作一种修行、一种历练、一种感悟、一种态度,珍惜眼前的当下,才是对生命最虔诚的尊重。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喜欢里面一句话,年轻时不要轻易说没时间,年老时发现,活动少了,睡眠少了,时间却变多了。
  •     完整的人生应该是五味杂陈,且不排除遍体鳞伤。
  •     读了将近一个月,真是本好书,第一次读简老师的书,不愧是散文大家。我准备把她出版其他的书都好好读一读。
  •     如果你家有老人,此书一定要购入家中,不用看完,就偶尔翻一翻,泻火
  •     相逢在人间,无比感叹,一切感恩。
  •     简媜老师的书一直都很喜欢,她的书几乎都有。这本书看过繁体版,但很吃力,没有看完。现在出简体版了必须买。
  •     看这本书的时候在写另一个被捧为新女学倡导者的吹捧文,一边写一边觉得现代人的眼光真是差到极点,写成那样的书那么红,而这本书明明那么有趣豆瓣标记读过的人却只有两位数。。。
  •     爱简媜,这本书读来十分的伤感,我还无法面对和坦然的面对和谈论老病死这个生命命题。
  •     简媜老师也老了啊,不过她的风格倒是一直没变。
  •     生活里有一点 我不是太喜欢 那就是它总让更懂事的人来承担糟糕的感受和结果
  •     简媜小姐来武大讲座的那天我翘了老王的课,去听了讲座。很温柔,很初心的讲座。书也看了,没有看她其他书时候的那种惊艳感,但谈论的话题却是更加深刻了。也不强求自己一定喜欢或不喜欢。还在写就很好了。
  •     老,病,死,修好如何生 人生之难,在于知道结局还要继续下去。 你喜欢自己的人生吗? 退不退,换不换 死亡不是结束,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     喜欢简的文字。
  •     关于衰老和死亡
  •     致郁啊,看着好闹心,读了三分之二,不想继续看了。
  •     老年的简媜写的老年书 老不是身体的衰败,不是肉体的苍老,老是人性的历练,老是种态度,老也是生命
  •     读完简媜的第一部书,知道她是那些出名的句子。处处可见作者的幽默,毕竟死亡对不同人是不同分量的,在步入老年的过程中,思考,写下这些有趣的东西,大概十年后的简媜依旧是可爱的老人家。近来一直在想,不牵扯到生死的都算不上大事,主要针对不好的事情,也是在告诫自己不要计较太多个人得失吧。
  •     闪亮的是她的文字啊。
  •     我们每一天都在目睹自己的死亡,明天和死亡不知哪一个先来。如书中所说,我们能否将生活过得死而无憾。对于现在,我真的不能。现在的生活如留守儿童一样,奔三的岁数,确对生活没有丝毫掌控。
  •     以前翻过简老师的书,被书中的文字用词风格给惊到。七堇年的形容是:森林般幽深青翠,雕塑般静默至美。当初不太喜欢这样的文字,更喜欢读行云流水的文章。但这本书读起来很畅快,被简老师的幽默感逗乐。老年人也是各种烦恼的呀。摘几句简老师的话:“我说人生呐,如果尝过了一回痛快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完整的人生应该是五味杂陈,且不排除遍体鳞伤。”“相逢在人间,无比赞叹,一切感恩。”
  •     简媜老师给老年找了个美丽的名字,银闪闪的地方。给老年人找了个有趣的名字“员外”,正员以外。 她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人生的“老,病,死”,但读起来还是那么沉重致郁,发人深省,产生共鸣。 想到正在老去的父母及亲人,想到已是不惑之年的自己,究竟该如何面对老去?怎样才能优雅地老去,勇敢地老去? “心灵小屋”这一篇,字字句句戳到我,感同身受的我泪奔。
  •     奇怪,怎么会有如此深的共鸣。如果生命变得毫无质量且要拖累旁人,还不如孤独地死去。
  •     2016.10.18 从图书馆借的,快到期了,快速翻了一遍,看不下去,不喜欢
  •     当有婆媳冲突的时候适合媳妇读的书,可以从婆婆角度思考,体会下五十来岁妇女对人生的看法,很喜欢作者的文字。
  •     敬畏生命
  •     我暑假留校的时候有看完这本书。我只觉得一个人的思想总会随着年龄变化的,所以简阿姨也开始写这一类的思绪了。只能说这是一本带老人气味的书。
  •     简媜自己也步入老族,却敢于面对“老、病、死”的问题,实属不易。当她写下“老,这个万年奇妖”的小标题的时候,不知道怀揣的是怎样的心情。与别人不同,她常常站在子女的角度来看问题,非常通情达理。 老是我们半生的功课,需要用心去学习啊!
  •     记不得这本书看了多久 本以为会是一张长长的清单 读过才觉得自己傻 怎会是一张冷漠清单呢 深入浅出地道出老所要遇见的种种 还老以尊严 予以包容与爱 读完警醒又倍感温情
  •     子欲养而亲不待
  •     萌生的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在尚还年轻的时候找到老年的出口,不能把重心寄托于子孙。那种寂寞是被生活吞噬的。“我希望我的老年仍然有文学的甘泉滋润着我”我亦谦卑的希冀。若不能留下价值,不如早早离开,若留下了价值,长短已经不重要。
  •     讲阿嬷那一节,读的眼泪汪汪的。还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也就没想好自己的老年。已经差不多而立之年了,要怎么老去呢
  •     由亲人的故事延伸社会,从生活观察和感悟生死,诉说人间悲欢交集。
  •     从繁体到简体,顺着看来又倒着看,挑着看,有不少篇章真的得要静下心来才能真正读懂(看一遍还不一定能懂),简媜老师对文字的斟酌真真是让人钦佩,华丽、幽默而又感情饱满,突然觉得,她应该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记得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的便是那篇《第二个爸爸》,没忍住掉泪了… 无论谁,面对老病死都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
  •     像是从未与书者亲密过的阅读体验,简媜的思考,她的牢骚,以及那同于常人的画外之音,更有她的小画,真是真真再认知了这个爱透的作者.
  •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最后一定要把自己走成一无所有
  •     写的很实在
  •     大概是懂了
  •     #书海拾贝#很多地方读的都很感动,简媜用她优美轻松的文笔让将死亡这件伤感的事有趣自然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我感受到一个豁达,简单,智慧的人生态度,看到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希望能活成简媜的样子
  •     关于老去
  •     直面老、病、死,優雅地度過鎏銀歲月,以後也要用讀書人地樣子來揮別
  •     不是很喜欢台湾作家的文风
  •     生老病死人道轮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