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

出版社:The Atypical
出版日期:2010-7
ISBN:SH10009-991
作者:杨典
页数:160页

内容概要

出身音乐世家,自幼随父学习音乐 。1981年开始学习绘画。1987年开始文学写作,自1988年16岁起始陆续开始发表作品于《今天》《视觉21》《随笔》《天涯》《花城》《星星诗刊》《城市画报》《书城》《新京报》《重庆晨报》《单向街》《时代周报》等刊物,涉及散文随笔、小说、戏剧、书评、宗教哲学、诗歌、影视剧本等各类体裁。2011年获“第三届‘后天’诗歌奖”,同年获“首届中国-银川鸿派国际诗歌奖经典诗集奖”。曾开办有两家古琴馆,以及“啸”古琴工作室。古琴师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虞山派泰斗吴文光先生。

书籍目录



上卷 枯山水

枯山水(一具肉身之诗学及《内经图》秘密释义)
附:清如意馆藏内经图
地狱篇注(被但丁忽略的13世纪前中国异教徒之补遗)
不著撰人1449年亡国辞典及其眉批
阿是穴
昏君簿
幕僚书简


下卷 推背图

山头
孤本
铡美案
屋漏痕
三叉戟
扶乩
排骨
且介亭续
蛤蜊
紫霞洞谱
大龙邮票
蜀锦
折耳根
魏志蠡测
鼠疫
秋茶
破诗悖论
全唐诗跋
六部袖珍版禁毁小说
读《璇玑图》
七寸
推背图
说忘

消灭启示录
培根火腿
维柯玄学小史
甲乙经
馅饼
箸学
童话诗(一):山门
童话诗(二):火帅
冷酒
1972年毛诗《赠尼克松》之野狐义疏
公元8世纪遣唐使晁衡之异端闻见录

作者简介

一具肉身之诗学及《内经图》秘密释义。


 枯山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三叉戟、孤本与异教徒——读杨典《枯山水》一时至今日,一个流行的观念正在成为诗歌圈内越来越多同行的共识,即中国现代新诗自肇端之际便纠缠于西方现代和自家传统这两大资源之间,文言、白话和翻译,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新诗写作者的话语格局。尽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文言作为旧体诗的载体基本被排除在新诗写作的园地之外,翻译对于新诗作者的影响占据压倒性优势。但是随后新诗发展的历史表明,文言以及它所承载的传统资源始终都不曾真正地“死去”,反而是以各种形式不断“借尸还魂”,掺搅进业已欧化的现代诗句中。在中国新诗史上,这点尤其可以卞之琳先生三十年代的作品为一代表,诚如废名所论:“卞之琳的新诗好比是古风,他的格调最新,他的风趣却最古了。”(废名:《十年诗草》)1949年后,由于政治权力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接管,汉语新诗草创之初的两大资源在诗人们的写作实践中被迫中断——西方现代主义被视为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病态呻吟,而自身的古典传统也被一脚踢进“封建”的污名之下——诗歌成为政治宣传的附庸。直到1970年代以降,从所谓“朦胧诗”到“第三代”再到“九十年代诗歌”再到延续至今的写作,我们才得以看到文言与翻译作为写作资源的重新回归,并且不断整合、更新着新诗所能容纳的语言经验。杨典的诗歌写作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他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汉语文化的大传统,或者说,他的主要资源来自于一个业已消逝的东方古典世界。当然,这样说绝非意味着杨典没有受到翻译的影响,相反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会遇到某些西方大师的名字,但显然相对于西方传统而言,他则更谙熟本国的掌故。譬如,他的这首《三叉戟》:王维的三叉戟是诗、琴与画。据说:他还擅长谈政治、佛学与琵琶可安史之乱时他没有走于是就当了回汉奸但他还依然写诗怀念皇上(因此李隆基没杀他)在唐诗的空难里有很多黑匣子只不过大家都忘了林彪的三叉戟是太子、五七一工程和秃顶但这些东西组装起来像一柄铁勺,而非空军于是飞机就坠落在了草原上只有林豆豆还活着听说在做生意却始终也不出现就像丢失的黑匣子早上起床,我面前摆着筷子、油条和一碗汤这就是每天必需起飞的三叉戟吃完了就要腾空而起开始写作、爱与生活我试图把古代、毛时代和当下这一代,全都焊接在一起用来滑翔……(如将文言文、白话和外来语焊接在一起)但我也可能被忘记我也可能坠落我的心是一只黑匣子(杨典:《三叉戟》)三叉戟(Trident)原是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手持的兵器,后世经常用它象征海权。杨典在这首诗中抽空了三叉戟作为西方文化符号的意义,而纯粹依据它的物理外观,在每一小节里象征三种不同的事物(如王维的诗、琴、画)。从时间上来看,全诗共有三节,分别写到古代的王维、毛时代的林彪和当下的“我”,整体的结构安排同样是一把三叉戟,只不过它对应的是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除了标题“三叉戟”外,全诗中还有一个连接三小节的重要意象——“黑匣子”。“在唐诗的空难里/有很多黑匣子”,“只有林豆豆还活着/听说在做生意/却始终也不出现/就像丢失的黑匣子”,“我的心是一只黑匣子”,黑匣子本是一种记录飞行数据的仪器,但在杨典的笔下,它却变形成为某种历史秘密的认知装置,被诗人安放于穿行历史的滑翔机上,作为三小节的串联和过渡。无论王维,还是林彪,他们的“滑翔”或是遭遇“唐诗的空难”或是“飞机坠落在了草原上”,总之是以失败告终。但不同的是王维需要听命于皇帝,林彪必须服从于主席,而“我”却只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因此,杨典才有决心“把古代、毛时代和当下/这一代,全都焊接在一起”就像“将文言文、白话和外来语焊接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杨典的诗学宣言。《三叉戟》这首诗结构连环、隐喻精妙,在我看来它几乎容纳了当代汉语诗歌所要处理的全部对象,包括王维代表的古典世界、林彪指涉的共和国历史以及“我”所要面对的“筷子、油条和一碗汤”的日常经验,展现出杨典诗歌的“元诗”意识。不可否认,这同时也就要求诗人拥有一个无比强健的胃去消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文明遗产,并在古典、现代和当代的争执间不断地进行调适与往返,而非仅仅用白话翻译文言或者封闭当下的生活。当然,杨典对于自己的这种写作实验并非信心十足,他同样担心自己“也可能被忘记”,“也可能坠落”。二《枯山水》是杨典2010年由山东“不是出版基金”独立出版的一册个人诗集,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的那样,“这种出版方式,本身就和目前的那些好诗一样,都是对书号制度的一种文学抵制。”在摆脱了思想审查和市场规范的约束之后,这种小出版的运作方式无疑会给作者的天马行空带来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对读者来说,当然还有更多的惊喜。诗集分编两卷,上卷“枯山水”,下卷“推背图”。上卷部分共收入《枯山水》(一具肉身之诗学及《内经图》秘密释义)、《地狱篇注》(被但丁忽略的13世纪前中国异教徒之补遗)、《不著撰人1449年亡国辞典及其眉批》、《阿是穴》、《昏君簿》、《幕僚书简》这六篇近似于诗歌、小说、笔记、书信等不同文体的臆想之作。譬如《地狱篇注》,它实际上就是但丁《神曲•地狱篇》的一个东方缩写版。通过对但丁地狱空间结构的平行挪移,杨典自己构造了一个对本国历史人物进行审判、惩罚的东方地狱。在杨典的地狱中,没有我们通常可见的中国文明如何光辉灿烂的颂扬叙事,相反,它就是一个充斥着暴力、淫荡、险恶、杀伐气息的糜烂空间。杨典作为游历者和书写者,不惜使用最为刻薄的词语将中国历史中黑暗的面向揭露出来,并通过文中“导师”之口说出,例如,“在我看来,中国诗人大多是贪婪的,浪费的。诗,也不过是他们茶余饭后在政治后花园里的游戏,远不是神学的激情。……汉语是危险的,宛如千百种魔术。谁进入了中国诗人的语境,他也将万劫不复,变得腐朽。”如果说《地狱篇注》还是对某个真实文本的模仿改写的话,那么《不著撰人1449年亡国辞典及其眉批》就是一部声称是“他人”写作的作品了,因为正文前面的“编者按”一本正经地写道:“此所谓‘亡国辞典’残本,是我在一个旧书店里偶然发现的今人文字。这是一篇关于明史故事之手稿残本,有些字迹不清了。标题是我所加……”假如读者据此以为这篇辞典真的是杨典从旧书店中淘得并且经过整理后梓行于世的话,那就中了作者的游戏圈套。类似的例子,还有陕西诗人贾勤的作品《安陀迦颂》,贾勤同样是在作品前的自序中用一小段文言煞有介事地写道:“《安陀迦颂》的整理与拟译历经众手,终得现世。诗人蝼冢偶然于北京潘家园淘得古梵文数纸,碎金可怜,古字动人,遂遍邀友朋助译残章,得此数十首,勒为一编,供奉海内知己,不敢自乐私藏负此天书!”在这里,其实无论杨典的“今人”还是贾勤的“古传”,都不过是作者在写作中故意设置的一个叙述机关罢了,而由这个机关所制造的种种假象都是后现代写作中常见的圈套和迷局,它的目的就是要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引发一场心智的博弈。事实上,杨典的这种写作方式也并非他的独创,众所周知在博尔赫斯的叙事迷宫里,诸如对存世作品进行注释或者引述一部虚构之作的技艺早已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所有博尔赫斯的批评家都常常指出,他的每一个文本,都通过援引来自某个想象或真实的图书馆的书籍,而加倍扩大或多倍扩大其空间。这些被援引的书籍,要么是古典的,要么是不为人知的,要么根本就是杜撰的。我最想在这里强调的,是博尔赫斯使我们看到文学的诞生可以说是被提升到了第二层次,与此同时文学又是源自它本身的平方根:用后来法国流行的说法,就是一种‘潜在文学’。”(卡尔维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当然,近年还有人指出这种被博尔赫斯发扬光大的写作手法早在列维•施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里就已经开始被使用,不过我们这里暂且不管发明权的问题。每本书都是叙述的地雷写作的人往往血肉横飞(杨典:《孤本》)杨典曾经出过一本书评集,名曰《孤绝花》,所收文章都是他读中外各类旧书时积累下来的一些随笔,分为“残卷、闲笔、异书、香艳、孤史”五部分。从分类学的角度看,我们的确可以凭此判定杨典的阅读和写作趣味都集中在诸如“残”、“异”、“孤”这样的字眼上。他似乎总偏爱收集那些“孤本秘籍”,并且迷恋于杜撰,他们相信而历史的真相(“黑匣子”)常常就隐藏在这些书页的褶皱之中,即便永远无法被人发觉,他们也可以通过虚构注释或辞典写作的方式将之呈现出来。三细观《枯山水》下卷的诗体写作,我们不难发现像《铡美案》、《屋漏痕》这样的作品依然是遵照着如上文所述“三叉戟”的结构,也即“把古代、毛时代和当下这一代,全都焊接在一起”,只不过,有时王维会变成陈世美,林彪会变身为江青,但“我”依旧是“我”。如此写法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作为写作主体的“我”得以在深阔的历史时空中任意地穿梭、回溯、变形,并且随时与“我”的记忆、梦想相互交织,这样,即使是短诗也能获得一种史诗般的声调和气质。在写作的动力和资源方面,杨典的“古文献癖”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只需列举出一些诗歌的题目便可明白,如《紫霞洞谱》、《魏志蠡测》、《全唐诗跋》、《六部袖珍版禁毁小说》、《读<璇玑图>》《推背图》……而且,这些出现在杨典诗歌中的文献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被古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排斥在外的佚书或野史。此外,我们还能看到如《阿是穴》、《甲乙经》这种直接取自中医的题目。杨典似乎对除却传统儒学经典以外任何“怪力乱神”的文化都颇感兴趣,他是如此醉心和痴迷于那些被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琴谱、医书与图页,而且不厌其烦地在注释中记录它们隐秘而哀婉的身世和命运。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杨典俨然就是一名传统的异教徒。人类文化的流播除去少量依靠口传外,大部分还是要凭借书籍。研治中国古代学术的要籍津逮《汉书•艺文志》曾将天下之书分为六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其中《数术略》又分六类: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分四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数术之学”大体研究的是各种天历算卜,而“方技之学”研究的是医药养生。前者的对象是“天道”,后者的对象是“人道”。显然,杨典的知识趣味全部属于这些所谓“方术”领域。不过汉代以后,中国的图书分类逐渐由六分过渡到我们熟悉的“经史子集”四分法,数术、方技这些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性书籍被归入子部,子部又成为儒经的附庸(李零:《中国方术考》)。因此,根据福柯的“知识-权力”学说,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是经书而非这些“方术”之书支配了整个中国古典时代正统士阶层的思想和文化。杨典在他的另一本琴学著作《琴殉》中曾坦言:“正如谁的不合作精神与独立思想若得罪了皇权,便动辄会被抄家灭门。再有如坑降卒、文字狱、屠戮百姓,挖坟鞭尸等。这一屠杀弱者的文化模式,根深蒂固地进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殉的意思就是牺牲。一切为表现尊贵价值、暴力美学或强权意识的东西,都会带来牺牲。”我以为杨典在此触及了很多今人在论述中国文化时经常会蓄意忽略的一点,即在诸如礼乐、书法、唐诗等这些美好事物的背面往往隐藏着一些幽暗的维度,诸如小脚、辫子、太监等等,它们都属于被历史牺牲掉的部分,却总不愿被我们提起。从五四走到今天,对中国文化或褒或贬的争吵始终伴随着“天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艰难转型。如今,纵然单单执着于任何一方都会有失公允,但我们唯一需要警惕和抗拒的就是那些带有某种政治目的性的鼓吹或遗忘。在这种意义上,杨典正是用《地狱篇注》、《不著撰人1449年亡国辞典及其眉批》、《公元8世纪遣唐使晁衡之异端闻见录》等形式怪异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了扫描和反思,平心而论、如其所是,没有学院派的术语和论证,却随处充溢着智慧的生机与洞见。譬如,在《公元8世纪遣唐使晁衡之异端闻见录》这篇带有辞典性质的作品中,杨典如此解释“礼”:“一种人与人之间假装互相尊敬,实际上是为了国家祭祀的制度。”又,“禅让”条:“给非法篡权或变革起的一个非常含蓄的名称。”然而,最后我要提出的问题是,假如杨典的写作资源主要是来自以古书旧籍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汉语诗人,他在庞大历史经验中的主体性将如何确立?以及,脱除掉附着在诗歌躯体上的种种思想观念后,语言自身的伦理何在?因为杨典的诗歌往往会附有大量冗长的注释,而且有的注释完全可以当作“书目提要”或“名词解释”,于是,这样的诗歌就难免会让人感到其实就是一篇被写成分行文字的读书笔记,而非是一首能够仅凭语言自立的诗歌。如果说杨典的这种写作已经在当代汉语诗人群落中形成某种风格的话,那么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柏桦近年的写作也同样呈现出这个问题,它们基本上就是一堆剥离语境的碎片汇编和摘引札记。关于汉语新诗和古典传统的关系,我同意臧棣的这个说法,“新诗的传统仍然处于一种也在不断自我调整的汉诗的大传统之中……新诗是在用一种活的传统取代已越来越缺乏适应性的传统。”(臧棣:《诗道鳟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愿意相信以杨典和柏桦为代表的那种写作策略遵循的也许正是“不断调整的汉诗的大传统”,他们的雄心也许正在于创造一种新诗的“活的传统”。虽然我绝非泥古之人,也乐于看到这种将文言、白话、翻译与古代、毛时代、当代全部熔铸一炉的大气魄的诗学实验。但不能否认的是,它的危险性却同时潜隐在语言内部,那就是容易流于一种半文不白、语感滞涩、词义隐晦的窘境。不过,这只是最坏的担忧。诗歌作为一类特殊的语言,除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外,毕竟还有它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属性。那么,如何在主体与对象、个人与历史、经验与传统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由往返的书写机制,平衡双方的颉颃,仍然会是当代所有成熟的汉语诗人无法绕避的一个问题。2013.3.1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