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427442X
作者:[美] 托妮·莫里森
页数:155页

内容概要

托妮•莫里森(1931—)
美国著名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最新作品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这是一个男人努力找回他的根和他男性的勇气担当的故事。——《奥普拉》
一本既美丽又残酷的书。——《出版人周刊》
《家》是关于治愈的可能性的充满希望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佐治亚的洛特斯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地方,比任何战场都糟糕。在战场上,你至少有目标,有令人激动的事,有勇气,有赢的机会,也大有输的可能。死亡是实实在在的,可活着的滋味也是真真切切的。问题在于你没法预知结果。在洛特斯,你倒是可以预知结果,因为在这里没有未来,只有无尽的待消磨的时光。除了呼吸,没有别的目标,没有要战胜的东西,活着的唯一价值是看着其他人无声无息地死去。
除了星空,关于那个地方我没什么想念的。如果不是听说妹妹遇到了麻烦,我连回家的念头都不会有。别把我描画成什么满腔热血的英雄。我不得不回去,但我害怕。


 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开篇一,最后,“它们是那么美。那么残酷。”正如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美丽,又残酷。战争的伤害,内心无尽的挣扎更甚肉体的创伤。归途,为了自己的妹妹,为了自己心里的守护。看到妹妹那一刻,是愤怒、心痛、绝望、亦或是一瞬间的心终于安稳的躺在了胸腔内。他抱着轻得像根羽毛的妹妹,脚步如灌铅一般。。而这一切,也终将结束。“你是上帝的好孩子,记住这点就行了。”『p126』“他们相信,有些恶无可救药,最好留给上帝去终结,另一些则可以挽救。关键要懂得如何区分。”『128』“年龄的成长不是学来的,成熟是自然而然的事。对亲人的哀悼能帮你长大,但上帝的力量更强,她们谁都不想在造物主面前解释自己如何浪费了一生。她们知道,有一个问题祂会问每个人:'你活着的时候都干了什么?'”『127』想起书中一句话,“风和干净的傍晚天空撑起的芝加哥。”这是怎样的场景呢?
  •     0,在美国社会重重不平等环境中,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黑人士兵,迈过了种族、家庭、亲友、爱情的不幸,与她的妹妹渐渐振作起来的故事。正好与最近美国枪杀黑人的事件有一点联系。1,托尼莫里森老太太的书,因为音乐和诺奖而开始读,就是那本《爵士乐》,然后读了《宠儿》,这本《家》是第三本,早于放在家里的《所罗门之歌》和购物车里的另外两本。2,老太太写的东西,光就内容来说(比如腰封和简介的一窥),对我的吸引力不大,黑人的苦难我能理解,但是用一种细腻的方式达到同频则很难。这本书写了黑人、战争、歧视、死亡……种种逆境下幸存下来的人们——靠着异乎寻常的坚强、乐观、善良,似乎和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人相反。3,但是,她的作品,一旦读起来,就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吸引力,不是很紧密,恰恰维持在让你把它读完的程度,而且这吸引力越来越大,仿佛带着加速度。
  •     说实话,这本小说读的很快,一气呵成就读完了,文字感觉挺流畅舒服的。只是一遍读下来虽然感觉她不过用现实简约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直接的故事,然而就这样不怎么复杂的故事情节却好像有些懵懂又有些朦胧,细细品味才发现托妮·莫里森写作技巧之高深与凝练足以让人叹为观止,难怪乎诺贝尔她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用在这里实乃不为过。本书中不论在刻写战争的冷酷无情,抑或是社会层次的挤迫叛动,托妮·莫里森依然摒弃以往人们惯用的那种直白露骨的轻蔑与憎恶的语言描述,她将那些深受战争伤害的创痛、或者遭到种族、阶级的歧视隐匿在她看似温情的笔端,但在细枝漫末的点滴片段中,她又不加点染不予喧色地揭露出那些深入骨髓的丑恶,平静却闪动着汹涌,细腻中却带着残酷的诗意。《家》在明线上讲述了一个奔赴朝鲜战场的美国老兵退伍回家的故事,实质它也是一段以自我救赎为主线的心路历程。20世纪30年代,由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波及,美国底层人民饱受迫害被赶出家乡,流浪在外。主人翁弗兰克·莫尼连同父母、妹妹一起搬到佐治亚的洛特斯外祖母丽诺尔的家中,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因为外祖母的苛刻厌恶、父母的不闻不问,更因为洛特斯看似平静、实质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活着的唯一价值就是看着其他人无声无息地死去”。为了摆脱洛特斯这种无趣的生活,他和他的小伙奔赴朝鲜战场企图寻找新的人生意义。然而当他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亲眼目睹着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的死亡,看着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战火里一点一点的消逝,直到寂灭,乃至荡然无存之后,从最初的激扬到他身负着战争带来的沉重创伤,让他迷失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容易愤怒、自我厌憎的老兵,暴戾冷情,还会在愤恨中滥杀那些手无寸铁甚至连已经没有生存能力的朝鲜孩子泄愤。从战场重返美国之初,他却发现美国已不再是自己熟稔于心的美国,而变成了一个种族主义盛行的陌生之地,他感到无处依存,表现的更是惘然若狂,将自己封锁了起来,韩国那些往事更是从不对别人诉说。即使彼时的弗兰克结识并深爱着一个叫莉莉的裁缝。莉莉曾经一心想开一家自己的裁缝店,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却在所谓的上流社会层的挤兑下幻想破灭。虽然有着幸福的开端,但是莉莉与弗兰克的感情也随着时间由当初的迷恋到冷静过后的困顿与嫌恶,在努力想使莫尼振作起来却发现即便在那些顺利的日子,莫尼依然无精打采漠不关心,甚至不能应对“生活中最小的任务”后,两人最终分崩离析各自生活。压抑已久的莉莉,竟在莫名的孤独中有着一种解脱与自由,“无须继续背负一个受伤的男人,没有了障碍和拖累,她能够认真地制定与自己的野心匹配的计划,最终取得成功”。她意识到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弗兰克空出来的位子,亮闪闪的真金白银滚进来”其实也是桩不错的买卖。其时弗兰克接到了一封关于遭丈夫遗弃的妹妹病危的信件。战争已经让他最珍惜的人一个一个接连离开,他再经不起最亲近的妹妹的死亡。弗兰克一刻不停破除万难终于从歹恶的医生手中救回他至亲的妹妹,并决定回到故土安安静静平平淡淡地过完后半生。洛特斯于伊茜德拉而言,这里过去是她羞辱之地。但就是这个羞辱之地的那些底层平凡的妇女救活了她的性命,还教会了她敞开张扬地宣示自我的率性。因为“你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有义务拯救你”,无论丽诺尔抑或某个不值一提的男人,还是坏心眼的医生,都决定不了她的人生走向。纵有“充满捕食者的世界威胁着她的园子”,然而自由就在自己的心底,何必去当别人的奴隶!她终于找到了最真实的那个自己!重回故里,弗兰克没有游子久别离家的愉悦与情怯,面前熟悉的一切几近让他困惑和深深的不安、痛苦与悲伤,为死去的朋友,为那些暗藏的隐秘旮旯往事。他痛恨这里,直到重回昔日被驱逐出来的旧地,直到他看到那些把人当狗玩的泯灭良知丧心病狂的行为,让他想起十五年前的那个被驱逐的夜,那些惨无人道的暴行。他不断地挣扎,他反复咀嚼着那份痛苦,但这次他不再畏缩,不再躲避,他鼓起勇气直面这些无情的杀戮、挤兑与迫害,他最终从罪孽的“钩子”上解救下来。这段归家之路,归的是人,更是心,还有那寂寂不灭的灵魂。那棵熟悉的月桂树下。这里站着一个人。一个归家人!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游刃有余的叙事节奏
  •     【2016.12.20~12.21】(7.8万字,155页)莫里森的小说叙事之迷人几乎妨碍了我对她的作品是“好”还是“喜欢”的判断,这是因为读者和作者最为契合的合拍。她不停的倒叙、插叙,绝不走直线,这让读者一开始进入的时候会比较困难,看来真是不怕摒弃新读者。小长篇的形制本来极不讨巧,篇幅限制对“浓缩”有极高的要求,但又不允许像短篇小说那样过于紧促有力;何况这本创作于2012年的作品是莫里森81岁高龄之作,因此阅读时很担心,好怕看到她陷入晚年创作有心无力的悲凉。看来是过虑,本书写的没有什么缺陷。战争的后遗症,爱情被日常琐碎的侵扰搅得支离破碎,备受摧残的女性命运,女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大生命力,隐秘的兄妹乱伦情愫,历经沧海桑田依然不改的家园故土……所有宏大的文学元素都调和在这本薄薄的作品中,水乳
  •     但在这个世界上,与这些人在一起,她也不希望自己是被拯救的那个了。无论是否需要在阳光下暴晒,她都想成为能拯救自己的人。
  •      Morrison的作品当初只读过《所罗门之歌》,但一直也没有读得透彻,多少还是有些当时年代的东西没有读清楚。这周刚读完她81岁高龄的最新作品《家》,感觉比《所罗门之歌》更容易理解,也更直白一些。讲述了一个赴朝鲜战场的美国老兵自我救赎的故事,虽然故事不长,书中也没有描述太多战场的细节,但通过主人公为了妹妹而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对人类彻底的摧残与创伤。希望这个81岁高龄的诺贝尔奖得主在自己90岁时为读者献上自己的新作。
  •     这么简单的故事 不在结构上下狠功夫 不满意
  •     还是莫里森,没多少心新意在里面,在太古里的星巴克慢慢读依然只花了两个小时就看完了。开始注意她转成起和的技巧,的确有意思。另外,不得不说历史何其相似,对黑人的歧视如迫使搬迁不搬则杀与中国的拆迁致死,等等,惊人相似,虽然前者是种族歧视后者是政府专制,而五六十年过去虽依然有种族歧视但明面上的凶残已被遏制。这或多或少让我对我们的未来有了一点乐观。
  •     温暖 一把钥匙
  •     Whose house is this?Say, tell me, why does its lock fit my key?Page:3,17,31,38,96.
  •     归属。终结。
  •     有点马尔克斯的味道
  •     对于莫里森来说实在只能算是一般之作,高潮只有两个:兄承认自己对朝鲜小女孩儿的淫念并杀了她的过去;妹明白黑人&(出身潦草的)女性身份不能够成为自己的标签,自救者天救。以及我发现……相比之下,亚裔的地位比非洲裔美国人更低,只不过一是在异乡的人数没那么多,二是(为代表的)中国人比鬼佬机灵得多,显得没那么破碎罢了。汤婷婷写的时候也说毛子是鬼,但不恐惧不憎恨,是带有些看不起的远距离。
  •     读过一周就忘了故事的书
  •     家的含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
  •     托尼·莫里森 2012年新作 不喜
  •     住在一片被流放、被奴役之地,参战的士兵、白人的佣人、街头的妓女、农场里的苦役、挖隧道开矿的工人成了黑人种族在美洲土地上局限又悲苦的生活图景,不论是生命还是存在都尤如草芥,天涯海角哪里都不是能成为那个有实体、完整、安全、温暖又称之为家的地方。所以,莫里森最后提供的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层次上的港湾,一个充满了爱、充满了抚慰、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力量源泉,足以化懦弱为坚强,化绝望为力量,化破碎为完整,而这个港湾就在每个人的心里等待被发现。
  •     比起蓝眼睛和宠儿,家实属一般。依旧莫里森风格。有色人种的自我救赎与觉醒。颇值得玩味的是黑人兵对朝鲜妹的暴行态度。相对殖民主题,我更容易被莫里森笔下黑人女子所经历的肉体和心灵的伤痛中的成长打动。
  •     战争
  •     关于回归,关于故乡,关于复仇
  •     找到"我是人"的属性即是回家
  •     谢谢你。
  •     “我当时像阳光一样清醒,把军装递给她,就再也移不开眼睛了。我看起来一定像个傻瓜,但我自己的感觉完全不同。我觉得我好像回到了家。终于。我之前一直四处晃荡。”书肩上有是关于治愈的可能性的充满希望的故事这样的评论,就是来自一个想有勇气担当的退伍军人的温情,怎么可能不感动。
  •     2015第一书。这本书在单向街的表单里对应的词是“自由”。我曾经觉得家是自由的对立面,因为有家,我才无法奔向更自由的世界。但是现在我懂了,唯有家,才能给予我最大的自由。吾心安处是故乡。
  •     不太喜欢这种叙述风格诶 很难深入其中
  •     看的第一本tonimorrison 还是被折服 开始在想美国什么时候是这样子的?后来一想 原来因为是黑人 朝鲜女孩 一个淡色 包裹在阴影里的矛盾
  •     [English version] He brought the war back from Korea, where he saw darkness outside and within. But there was a war back home too, the discrimination and segregation was worse than that in the army. The ghost of the past must be buried. Not Morrison's best work, but it is still touching, with a thread of hope promising a brighter future.
  •     政治立场、文化背景不一样的人读起来真他么别扭(抗美援朝),写得还是将就,各种插叙倒叙乱得可以
  •     “满腔热血的英雄”多的是无奈
  •     朝鲜战场归来的士兵 他原先是想借着征兵逃离那片土地的 因妹妹的一封求救信 决意回归洛特斯 他最终迈过了种族、家庭、战争、爱情带来的不幸 与妹妹逐渐振作起来 他们找到了心中的自由人
  •     那些遭受磨难的黑人们在他们的家乡还能得到救赎,可现如今返乡的诸多村名却无法得到心灵的呵护,没有信仰的金钱时代,每个人都过得焦虑!
  •     花费了几个小时我读完了这本书,一个家,最后还是美满的,虽然经历了种种痛苦磨难,最后还是幸福的!
  •     第一本托尼的书,听说其他的更精彩,准备拔草!
  •     读来,如曲奇饼干。但写战后心境,托妮不是最好的。20170319。
  •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翻译的原因,这本书读来非常舒服,也慢慢品出了莫里森的味道,那些内在的联动性,需要回过头来仔细品味。战争伤害、种族歧视都隐匿在那些细枝末节中,由于莫里森不渲染,而阅读者自身缺少延展的话,就很难深入其中。
  •     恰到好处的治愈,而对于受伤的人来说,冲击的点刚刚好
  •     与该作家其他作品相比,略显平庸。
  •     杀了能下金蛋的鹅,为什么就要绝望呢?你还可以种地呀。
  •     说实话,挺没意思的。
  •     50面开始5星
  •     篇幅短,排版舒服,pov,扔在火车上了,软卧车厢。
  •     稍微露怯
  •     面对恐惧
  •     一如既往把一个故事的多个部分打散了一一交代,是个非常聪明吸引人的方式。《家》如其名,比其他几个故事来得温暖有人情味儿了太多。愚蠢的算不上小镇的小镇居民虽然盲目无知,却也处处体现出穷人间的互帮互助人情冷暖。兄妹弗兰克和茜的亲情,彼此之间的相依相伴,茜从一个懵懂脆弱的少女逐渐走向成熟,历尽坎坷后焕然一新,成为了一个不再需要兄长保护和跟随的女人,一个独立自主追求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弗兰克也逐渐从战场归来的阴影纠缠中走出迷雾,就这样和妹妹一起安定平静的生活下去不失为一个双赢的选择。“家”的概念就是包容一切的美好与不堪,破碎之后再重塑的过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