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208113510
作者:张国立
页数:192页

章节摘录

1981年1月11日星期日    (距离大年初二,还有26天)    “少帅还好?”    星期天上午梁如雪赶回家拿换洗衣服,妈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自顾自呵呵笑,爸则依然在饭桌旁看报纸,见到女儿回来,先问候张学良。    “每天看书写字种花。”粱如雪简单回答。    “身子好吗?”    “爸,”梁如雪有点不高兴,“他是叛国贼,你老问他的事干吗?”    “谁说张学良叛国的?”爸臭起脸,回到小时候从军队里休假回家的那张扑克牌脸孔。“别听人家乱说。”    “他不守军法,在战时绑架直属上司,不是叛国贼是什么?”爸转过身,不说话了。    “哎唷,在家里谈什么公事。爸,你的张少帅很好。”    “好?”爸的两眼又发亮,“怎么个好法?”    “就是不错,说话风趣,有点可爱。”    “哎,少帅苦了这么多年,都八十岁的人了,还可爱呀。”    “我的工作,照顾他,也盯着他,上面说他是五十年来的最大战犯。”爸想讲什么,不过没讲出来。妈仍不放弃电视,喊着:    “瓦斯炉上有稀饭,自己盛。”    梁如雪盛了稀饭,爸把她最喜欢的唯丰肉松瓶子递来,他知道女儿就爱稀饭配肉松。    “爸,你该跟隔壁许伯伯学学,什么事都想开点,平常去爬爬山、到图书馆看看书,别老闷在家里。你以前不是老说退伍下来要写武侠小说吗?现在有空,可以写啦。”    “少帅可怜唷,当初上了蒋介石的当—_,’爸的思绪仍停留在张学良上。    “他犯了错,我长官说的,天大的错。”    “全面抗战有什么错——”    “老头,家里不准谈政治,一个孙立人还不够呀,非得再弄点事情搞得警总找上门,把你送去绿岛。告诉你,你要是被关,我马上离婚。”老妈一心二用,关键时刻总要插话进来。    “在外面不能谈,回到家还有你妈这个锦衣卫大档头,也不许谈,我呀,”爸扯起嗓门唱起来,“我,好比,笼中鸟——”    “吵死人。”    妈将爸唱的戏当场截断。    匆忙喝完稀饭,梁如雪进屋换衣服,爸喊:    “要出去?跟赵岗约会?”    “嗯,看电影。”    “下回叫他来家里吃饭。”    “你要请小雪男朋友来吃饭?’’妈又一心二用。“你做饭还是我做饭?”    “我做。”    “三荤一素,你又有理由喝酒了。”    爸没理会,进厨房去洗梁如雪刚用完的碗筷。    梁如雪换了衣服提了包,悄悄闪出门,临拉上门时才喊:    “爸妈,我走了,晚上别等我吃饭。,’    口    梁如雪赶到西门町大天后宫时,赵岗已在那儿,他穿着三件式西装,外面罩着局里发的黑呢风衣,见到如雪,便一脸微笑地迎上来。    “学妹,工作得意?”    “在外面别叫我学妹,恶心。”    “是的,如雪小姐,去新世界看电影,票买好了。”    两人沿着成都路转进巷子内,假目到处都是人,他们被挤下骑楼,挤进慢车道。赵岗细心,走在梁如雪身后,免得机车撞着她。    “张大花花公子请你的饺子,好吃吧?”    “谁是张大花花公子?”    “张学良呀。”    “神经病。他们家包的饺子不错,很家常味,个个白白大大,咬下去里面还冒汤汁出来。”    “听起来张学良用几枚饺子就已经收拢贵单位头号美女的心了。”    梁如雪停下脚步,赵岗险些撞到她的背。    ……    P26-28

前言

这是一本小说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唐朝·李商隐(公元九世纪)

后记

1981年2月20日(农历正月16日),张大千夫妇在家中宴请张学良夫妇,还有张群与他的儿子张继正夫妇等一干老朋友作陪,于是张大千自己拟订菜单并下厨做菜,因而这天的的晚餐成为传奇, 张大千于1983年4月2日病逝于台北,也就是故事中晚宴的两年后,享年84。他将摩耶精舍与大部分的古董字画收藏都捐给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张群于1990年12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102。蒋经国于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严令,结束台湾长达三十八年戒严时期。他于1988年1月13日病逝,享年78。张学良于1987年的解除戒严令后,行动上仍受限制,直到1988年彻底获得自由,并于1995年由台北移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当地,享年100。他没有再回过大陆。王升,本名王化行,1993年被免除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改调三军联合作战部主任,他领导的“刘少康办公室”同时被裁撤。他于2005年回到大陆参加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活动,翌年过世,享年90。故事里,复兴高中的鲁台生,后来成为记者,于1993年初采访张学良,他提起以前在学校后面山上见过张学良夫妇几次的往事,张学良当时思考了一下子说:“你就是那个老逃学的小子,现在逃不逃班呀。”

内容概要

张国立
50后台北人,曾任台湾时报周刊社长。
在大陆《ELLE》、《嘉人》等时尚杂志开设人气专栏。
有一种人天生就是人群中的焦点,走到哪里,众人的视线便追逐到哪里,而张国立,正是这样的“最佳男主角”!
他是一个不安定的游子,可以四海为家,也可以闭门创作。
他是一个不专心的人,精通语言、历史、体育、军事、模型。只要你说得出,他没有不会答的。
他是一个爱写东写西的创作者,写过诗、舞台剧本,创作了华文文坛罕见的军事、历史小说。
到目前为止,共出版小说、散文、游记等三十余种。

编辑推荐

张国立先生最新力作,掀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勾引起激荡的风云岁月。

作者简介

本书以上世纪80年代一段逸史作为小说情节。
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春节期间邀请张学良赴宴团聚,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并被多方猜疑。最终,在元宵节后这次聚会才得以实现。张大千先生亲自配料下厨掌勺,留下系列经典菜肴。


 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干贝鸭掌、红油猪蹄、菜薹腊肉……一纸盈尺菜单,竟如时光隧道,带我们回到那些年,重温那些人事,洞开的历史闸门汹涌着种种世态人情。一席盛宴的背后,几许曲折迂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它牵扯、触动着敏感的政治神经。在国共对立的历史背景下,两个与政局、时势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交往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形态?他们的日常活动构成的历史细节又与整个历史语境有着怎样的微妙关系?世纪文睿出品的《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一书通过对史实的演绎,为我们展示了觥筹交错背后的历史底色。《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是台湾知名出版人张国立撰写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以女情治人员特务梁如雪和记者鲁台生的重逢为叙述起点,以插叙的方式记述十三年前(1981年)春节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背后的那些曲折的故事:张学良收到张大千的邀请之后,受到当时台湾情治特务机构种种或明或暗的阻挠,梁如雪作为该特务机构的新成员被授予监视张学良的任务,在公务与私情的夹缝中与张学良一家和睦相处,其间的日常琐事多有令人动容之处。富有戏剧性的是,梁如雪的父亲作为孙立人的旧部,对张学良的人生历程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那一段历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此同时,北投复兴高中的“问题少年”鲁台生为了圆自己的记者梦而求访张学良,并因此与张学良和梁如雪打上交道……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相互补充,表现了若干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这部小说及与之相关的史实,皆肇因于张学良及其在抗战时期的种种作为。小说里呈现的张学良未必是最真实的,但从文学的视角来看,却更具感染人心的力量。告别了连着脐带刻着伤痕的关河丘陇,隐遁于这孤悬于故土之外的小岛,经历着精神上的换血,张学良正在人生舞台上艰难地转换着角色,从横冲直撞冒险犯难的堂吉诃德化身为身压五指山的孙行者。读罢这部小说,我对鲁台生的提问印象尤为深刻,几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便把张少帅的思绪拉回到“遥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三十年代,少帅那轻轻的叹息和淡然的微笑是如何的意味深长——他也许是能从奔涌的洪潮中听到昔日中原战马嘶鸣,辽河岸边乡音喁喁,以及白山黑水间万木喧嚣吧,不然,他怎么会面对青松翠柏苍烟晚照久久地发呆?疲惫了的灵魂,要安顿也是暂时的,如同老树上的杈丫,一遇到春色的撩拨,便会萌生尖嫩的新叶。而清醒的日子总比糊涂难过许多,它是一杯苦丁茶,七分伤痛裹挟着三分自惩。政治的重压无从消释,孤岛之上四顾茫然,“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张国立在这部小说中也无意去评价张学良的是非功过,正如唐德刚所说,蒋介石把他一关,关出了个中国的哈姆雷特。作者和读者更关注的当是作为性情中人的张学良。我总觉得,这部小说里的梁如雪、鲁台生,无论作者怎么努力去塑造其形象,还是难以摆脱张学良的笼罩,相信不少读者会把梁如雪和鲁台生看做小说的线索人物,真正的主人公是作为性情中人的张学良。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小说跟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把历史细节充实化、放大化,正因为这种基于充实的放大,所以它比某些正史还要丰润得多,比某些宏大叙事要真切得多,比与正史存在紧密的依附关系的历史小说要丰富得多。我们的观念长久地为黑格尔的本质主义历史精神所统治,认为历史有着某种必然的、自我证明的、自我合法化的逻辑,历史就是这种逻辑的展开。成为文本、进入叙事的历史,必定是要用这种逻辑连结成合理的线索,给出一种充满独断性的阐释,所有“不重要的信息”和历史的“边角料”,都被排斥、淘汰、遗忘了。然而,张国立这部作品所展现的历史恰好跳出了这个樊篱,充分强调历史本身的丰富性,肯定历史细节的价值。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一次聚餐,对整个历史进程并无多大的影响,若无笔记、口述等“边角史料”,这顿饭大概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而作者把它挖掘出来并敷衍成小说,其价值在于历史细节能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以及由复杂多样的人群构成的历史场景的丰富性。梁如雪的机敏细腻和鲁台生的横冲直撞都是通过与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发生关系而凸显的。觥筹交错之间,那段历史的底色依稀可见,历史的细节因这种基于充实的放大而愈发能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历史的丰富性,笔调轻松明快,叙述却不乏力度与厚重感,不经意处自有令人动容的场面。
  •     1981年元月二日,蒋经国带着他的十一位民间友人“微服私访”,光顾花莲液香扁食店。这是台湾民众第一次通过电视看到地区领导人如此富有人情味,一扫过往蒋中正时代的政风。小蒋在他上任后,台湾气象一新,密不透风的戒严似乎也出现了一丝裂痕。但是情治单位却并没有因为蒋“总统”这场做秀意味十足的“晚宴”,而放弃对另一场晚宴的监控。那就是台湾作家张国立的新作《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此时的张学良已被前后幽禁了43个年头,称其为英雄者有之,骂其为罪人者亦有之。这场恰逢敏感时期并且早已牵动情治单位神经的晚宴,又会掀起多大的波澜呢?张国立说,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为了记录这一场传奇式的晚宴,也是为了献给他自己心中的张学良。可他的落笔之处却并不是张学良本人,而是晚宴之外的群像——鲁台生、梁父还有李主任,梁如雪则是作者用来梳理故事线索的镜头。那些随着国民党一同转进台湾的外省人,早就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张学良发生了交集。没有张学良和西安事变,兴许就不会有梁如雪,更不会有“鲁台生”这样一个名字。而这四人却以这场晚宴为契机,一起走进了张学良被囚禁的晚年。是英雄?还是罪人?这是一个问题。对梁如雪而言,两个象征父系权威的人物——父亲和上司李主任,代表了对张学良评价的两极。梁父是孙立人旧部。孙立人素来有“被囚禁的第二个张学良”之称。梁父很自然地把自己对孙立人将军的崇拜投射到了张学良身上,认为少帅“当初上了蒋介石的当”,全面抗战没错,只是行动上有瑕疵。不论是在东北还是在西北,比起那些见风转舵的禄蠹,张学良是圣人。书上写的不过是被国民党改写的秽史。而另一边的李主任,则是戴老板的学生。在他的眼里,张学良“阴谋推动西安事变”,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如果不是张学良破坏了蒋公先安内后攘外的战略布局,使剿共大业功亏一篑,他们决不可能输掉那场内战,更不至于转进台湾。张学良的义气,不过是“小人小义,竖子不足以成大事”。曾几何时,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张学良也面临过一场哈姆雷特式的抉择。当时张学良究竟经历过一番怎样的挣扎,我们无法读到;那张令情治单位踏破铁鞋苦苦追寻的电报究竟是否存在,现在也已不可考。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张学良做出的决定,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轨迹。小说中,自从被软禁之后就开始研究明史的张汉卿,则在晚宴的尾声,以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一生:“两字任人呼不肖,一生误我是聪明。”老人的神态宛如在一部活着的历史书上,写满了无尽的自嘲。另一边的鲁台生则是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不仅是因为作者有着和鲁台生相似的经历,更因为鲁台生向张学良提出的那些问题,在作者多年之后对张学良的采访中,得到了回答。小说中梁如雪的男友赵岗与鲁台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你不想问西安事变的真相?不想问共产党怎么策动他犯下这滔天大罪?还有,像是日本军入侵东北时,他到底在干什么?”“问那些要做什么?都过去了,当然要问现在的事情,采访才有意义。”也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答案的是与非、对与错,而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这也许就是作者想借鲁台生之口告诉我们的吧。是英雄?还是罪人?人们总是执著于问:是什么?为什么?可这样的问题又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日本人没有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也许后来的张学良就能够如愿以偿地出国学医,从此这世上多了一位医师,少了一位军人。然而,历史却容不下这样的假设,人们试图用自己的理智去挖掘、解释它,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如果真有一双上帝之手在书写人类的命运,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冥冥之中的不可捉摸,那是对人类理智的嘲讽。“这是一本小说”,作者在序言里如是写道。这就意味着,对于张学良的功过、西安事变前后的种种内情……这部小说不会给出任何答案。张学良已经过世,老人留给我们的只有历史的迷思。张学良晚年的缄口不言,注定会将历史的真相与他自己一起带进坟墓。当这位历经百年沧桑的老人坐在木制躺椅上观海听涛,看着夏威夷的海滩日出日落时,背负赞誉与骂名的他心中正作何感想呢?想必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
  •     1981年2月20日(农历正月16日),张大千夫妇在家中宴请张学良夫妇,还有张群与他的儿子张继正夫妇等一干老朋友作陪,于是张大千自己拟订菜单并下厨做菜,因而这天的的晚餐成为传奇, 张大千于1983年4月2日病逝于台北,也就是故事中晚宴的两年后,享年84。他将摩耶精舍与大部分的古董字画收藏都捐给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张群于1990年12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102。蒋经国于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严令,结束台湾长达三十八年戒严时期。他于1988年1月13日病逝,享年78。张学良于1987年的解除戒严令后,行动上仍受限制,直到1988年彻底获得自由,并于1995年由台北移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当地,享年100。他没有再回过大陆。王升,本名王化行,1993年被免除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改调三军联合作战部主任,他领导的“刘少康办公室”同时被裁撤。他于2005年回到大陆参加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活动,翌年过世,享年90。故事里,复兴高中的鲁台生,后来成为记者,于1993年初采访张学良,他提起以前在学校后面山上见过张学良夫妇几次的往事,张学良当时思考了一下子说:“你就是那个老逃学的小子,现在逃不逃班呀。”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对张大千是无感的。但作者张国立的书从高一就开始看,大龅牙吃遍意大利啦两个人的意大利啦。我心目中意大利游记阿城写的威尼斯日记第一,张国立的游记系列可以居于次。原来写这本书也是源于作者自己与张少帅的小缘分,当年张住在北投时旁边就有个复兴中学,作者恰好就读于此,少年时期逃课,常常遇到散步的张夫妇,后来辗转多年张国立做了记者居然还采访到少帅,没想到少帅还记得他,问他:你就是那逃学的小子啊,现在还逃不逃班?
  •     这本书刚开始听名字的时候就觉得不是很喜欢,但是看了里面的内容,觉得还是一本不错的书!
  •     好看好看
  •     视角很好,可惜笔力不足。以监视张学良的女特工的视角来看一场晚宴前后的故事,有一些对张学良背负千古骂名的小反思,但远不及历史的深处,更无法触及灵魂。此种最精华的反倒是张大千自己做饭的细节,以及晚宴之后将菜名以书法呈现的雅趣。
  •     就这点信息量,2000字的微小说足够了
  •     很喜欢 张大千做菜的 那部分
  •     一时时代人物的吸引 二是张国立先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