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艺的政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300178356
作者:汪朝光
页数:202页

内容概要

汪朝光,1958年出生,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1984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民国史,尤着力于民国政治史和民国电影史的研究。著有《中华民国史》第4、11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中国近代通史》第6、10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等学术著作,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电影艺术》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

作者简介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欣赏的愉悦和无限的欢乐,而又因其表现方式的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丰富性,使其对观众有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从而引发对这种影响力的正面或负面的效应评判,乃至最终产生对电影进行不同形式检查的制度实践。本书研究的主题,正是电影检查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与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相对应,电影检查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产生背景和表现形式与其他电影大国相比,有同有异,而其最具“特色”的方面,是对电影道德题材表现的关注、对武侠神怪影片的严厉查禁以及对外国“辱华”影片的高度敏感,这些都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和近代以来的特殊环境密切相关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讨论。


 影艺的政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9世纪末,电影诞生后就出现在中国上海。但这门新兴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大规模投入商业播映,并掀起社会影响力,则要延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当时,美国已形成了以好莱坞为中心的电影产业中心,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电影制度等三大制度渐趋成型。这使得美国的电影制作水平,后来居上替代了一度流行的法国影片,美国电影成占据了包括美国本土、民国时期中国等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美国影片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但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往往是负面的,要么是阴险凶狠的“中国阴谋家”,要么则是无知无识的弱智,形容猥琐,还经常出现小辫、小脚、抽烟、吐痰等中国人的形象。与之同时,民国年间的中国电影作品最初也充斥着凶杀等犯罪题材,甚至病态化的再现凶杀犯罪过程和现场,以最大化的刺激观者感官。民国电影检查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文化界的呼吁下出台建立的。1920年代,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先后颁布电影审查规定,对“诲淫诲盗,败坏人心习俗”等的本土影片的制作与上映给予审查。1924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发出通令要求进行电影检查;1928年,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的国民政府同样由内务部公布电影检查制度的具体规则。1930年,《电影检查法》正式公布,次年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民国政治史和电影史研究专家汪朝光在其所著的《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一书总结指出,道德教化的关怀与民族主义情感是创立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的两个基本元素。实际上,电影检查制度在电影大规模社会化、商业化播映后产生,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电影艺术不仅可以带给观众以艺术欣赏的愉悦,还传递着生活态度与思想方式,后二者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当然可能以“负面”形式体现。电影“影响公众和超越多种界限的能力”为政府、公众、电影业界所共知,电影检查制度在其他国家也有先例。比如,同一时期的美国,同样分别出现了电影业界的自我审查制度与监管法规。《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书中指出,推动电检制度出台更关键的因素是,民国时期的中国,仍然积贫积弱,人们希望作为舶来品、新兴艺术的电影发挥正面的教育作用,而不是首先作为一门娱乐或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的民国文化教育界,要比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更热衷推动电检制度出台,“电影总是有点法律限制才好”。文化教育界人士对这一制度的态度,从支持变成反感、抵制,是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统一的、严格的中央电影检查制度建立后,意识形态因素之作用日渐渗入电影检查”,政治性压倒了一切。书中全面介绍了民国时期电影检查制度的酝酿实行、初创时期的运作、抗战时期大后方和沦陷区的电影检查、抗战结束后几年间的电影检查,并单独就当时的“东方好莱坞”上海、汉口法租界和哈尔滨等地电影检查的情况作了专门叙述。作者汪朝光指出,对于初创时期的民国电影制度的积极作用应给予更多元、更积极的评价:一方面,电影检查机关注重道德风俗检查,推动中国本土电影企业提高了电影剧本创作、拍摄、剪辑水平,减少了血腥、情色等过度渲染内容,提高了品味,一些民国影片甚至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电影检查机关迫使好莱坞修改、删减了多部含有辱华情节的影片。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废除旧约宣言》,要求废除与西方各国之间在清代晚期和民国初年签署的一揽子不平等条约。中国审查机关、文化教育界对美国好莱坞刻意歪曲中国、华人、中国社会的“制作传统”提出的反击,对于推动废除旧约的全面落实,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禁武侠片那篇让人大跃眼镜……放在民国,武侠电影也是非法的,TG怎么接收了一个这么滥国家,各项垃圾制度无一不是从KMT手里接过来的……
  •     汪氏此书 确为拓荒之作 以往电影史研究 往往循文学史路径 单纯影片罗列 汪氏另辟蹊径 考察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的来龙去脉 钩沉相关史实 从20年代末教育部、内政部的电检会 到之后党务部门的介入 再到最后抗战及战后的流变与结束 勾勒出了电影检查应社会风气而生 为维社会风化、避封建迷信 但其对现实主义的倡导 又进而促使了左翼电影的兴起 使得不得不加强意识形态的管控 而地方、国外影片的多重维度 也让人见识到了电检的复杂面相 但不足亦有 该书基本止于史实叙述 对于电检制度提炼不足 以及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 检查与公司的博弈等等虽有提及 但仍待开掘 同时视野仍可放大 电检制度的变化 可以作为国民政府党务与行政互动的一个注脚 另对于抵制外国电影 似乎对其实借民族主义以行利益争夺之事 注意不够 可为今后努力方向
  •     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很有意思。
  •     民国广电总局把主要审核精力放在反武侠、神魔片上,不务正业!!!
  •     确为凿空,功德无量,作者眼光独到,发此难得之宝藏。可惜为史料、制度所限,缺乏一种史学的现场反应——即本书主体,电影在制度审查中所自择的命运,仅仅以外在力的决断与史料呈现的状态来描摹历史的面目,缺乏在其中的乃是最关键主体的本心。知上而不知下,知制而不知变,这也是一般近现代史仅据档案与史料所带出的大病。
  •     听过汪老师的课,水准很不错。电影与艺术等等往往是和政治有紧密联系的政治越昌明,心里的阴影也少,便宽松,反过来处处认为是影射社会的多是些好作品,一方面说明统治的人心虚,一来社会也的确需要影射。
  •     挺好的,真材实料。
  •     汪老师非常风趣,民国的电影相关制度还挺让人意外的~
  •     史料很翔实 不过有的地方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没有说透?需要重读
  •     “主要的困难是检查制度。我们二十年来在剪刀下生活,我们往往有好作品,怕通不过检查,自己先就忍心剪掉;有时一个电影,什么都好,故事好,体裁好,主题好…一切都好,却只有一样不好,就是通不过检查官的剪刀。”—阳翰笙《大公报》1948.1.25/26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