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

出版日期:2015-2-1
ISBN:9787301252846
作者:王希,卢汉超,姚平
页数:300页

内容概要

王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江学者,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系教授,代表作为The Trial of Democracy: Black Suffrage and Northern Republicans, 1860-1910、《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卢汉超,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艾伦人文学部教授,著有《赫德传》,《中国第一客卿:鹭宾 • 赫德传》,《霓虹灯外》(Beyond the Neon Lights),《叫街者》(Street Criers),The Birth of A Republic等书,并主编十五卷本英文丛书Culture and Customs of Asia。
姚平,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 Angeles)历史系教授,曾编著《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当代西方汉学集粹》、Gendering Chinese Religion: Subject, Identity, and Body、Sharing the World Stage: Biography and Gender in World History等书。曾获全美人文基金会研究奖(2005—2006)、富布赖特资深学者奖(2011—2012)。

书籍目录

前言
美国史学三十年:变革与挑战——埃里克·方纳访谈录
史学的艺术——史景迁访谈录
儒学与科学——艾尔曼访谈录
肩负传统,探索未来——北京大学历史学家访谈录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历史——费侠莉访谈录
全球化时代反思中国历史——王赓武访谈录
对战时自由主义的一种激情——易社强访谈录
历史、历史学家与人民共和国的六十年——金冲及访谈录
四十年的中国史缘——伊沛霞访谈录
毕生的追求:求知、启蒙与独立之精神——资中筠访谈录
中国的边疆历史研究——马大正访谈录
21世纪的知识分子信念——包弼德访谈录
从得克萨斯到浙江:一位中国史学者的思想之旅
历史与记忆中的社会性别:走进中国妇女的不同世界——贺萧访谈录
版权说明
采访者及翻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十余位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的访谈录。接受访谈的学者们均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铺路人,对当代历史学科的奠定和推进卓有突破。在访谈中,他们回顾自己的学术人生,评论和反思当前历史学的研究现状,并为历史学的未来指明了方向。阅读这些篇章,仿佛与智者交谈,带给读者一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愉悦与收获。


 开拓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某种意义上,《开拓者》可以被看作是《在美国发现历史》的姊妹篇,这两本书同样是基于《中国历史评论》这一立足于北美历史学界、面向中国学的学术刊物而生发,编著者(同时也是学刊的中坚力量)王希、姚平等也都是美国史学界华人学者里的佼佼者,两本书也都由历史学家的生命经验和学术生涯出发,希望藉此能够探询他们个体背后的历史学版图。而不同之处在于,《在美国发现历史》关注的主要是1980、1990年代前后第一批留美学者,内容也主要以他们的回忆文章为主,更加注重私人化的回忆和感受。而《开拓者》的主体则是以外国汉学家为主,其内容以访谈的形式出现,提问者多是被访者的门生故旧、学界同仁,所以讨论的话题也更为专业,有时提问者反而说得更多,所以看似是一本访谈录,但其中藏有大量的学术探讨。本书共访谈了十余位学者,其中多数为在海外中国学界极具影响力的成名大家,如艾尔曼、伊佩霞、史景迁、包弼德等,其后也有少数中国学者(如资中筠、金冲及等)。本书充分发挥了访谈这一形式的优点:一问一答,有的放矢。中国学界经常对海外汉学采取两种颇为极端的态度,一是极度鄙夷西方的理论框架,简单地认为西方汉学无法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和一味追求理论的窠臼,尤其喜欢针对西方学者的软肋(比如对古典汉语和典章制度的错误理解)大肆抨击,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二是过分迷恋西方理论,将种种道听途说来的名词概念加以发挥,然后将相对应的史实材料有选择性地套入理论模型之中。而《开拓者》一书则对这两大取向都做出了自己的校正。比如艾尔曼一章,这位精熟于晚期帝制时代江南地区文化思想史的学术大家反复强调了地方史的重要性,同时也批判了诸如用“资本主义萌芽”来回应所有明清之际社会变革的那种大而化之的外部诠释。难能可贵的是,艾尔曼也并未流于对各种理论思潮简单批判后的廉价同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各国之前的学术传统和理论风尚是如何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或扭曲了史学家对于学术问题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本书中绝大部分学者不仅跳出了那种简单显性的欧洲中心主义,而且他们也没有停留在对中国居高临下的理解之同情上,他们更进一步希望从区域内部和世界史、专题史的角度上,去更为全面和精微的理解中国。但《开拓者》一书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就是书籍定位不清,一本融汇了众多受访者的合集,必定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宗旨,比如《在美国发现历史》就是以新中国留美学人为主线,侧重于这些天之骄子们对于中美不同学术体系的理解和他们在异国求学授徒的经历。而《开拓者》之中,除了受访者都是历史学家之外,缺乏一条更具导向性的主线将他们串联在一起:第一,受访者并非纯然是海外学者,所以我们无法看到一以贯之的对于海外学者思想学问的追索;第二,受访者也并非全都研究中国,比如方纳、资中筠等都是美国研究的专家;第三,《开拓者》也并未以学术方法和思潮为中心,有些访谈侧重于探讨被访者个人的学术生涯,有些则更注重分析学术界的潮流,还有些甚至是囊括了中国中古史、晚清史、世界史、思想史等多分支的会议讨论纪要。所有这些都使得本书的定位和探讨的议题显得混乱无序。这当然是因为本书中很多访谈都是临时起意,所以在访谈时也并未作书籍出版之想,这就导致本书的结构和立意极度散漫。其二,《开拓者》的访谈内容重心过于侧重在学者本人的论著。就学者访谈录这种题材而言,作为读者更为感兴趣的或许是很多论文与专著之外所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在本科乃至硕士、博士阶段对中国认识的形成过程,对某个领域产生学术兴趣的缘起,为何会持与中国学者不一样的看法,在研究过程中那些失败的尝试和被放弃的思路,在进入写作环节时是如何选定自己的论述策略,以及北美中国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等等。毕竟,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学者本人的观点和认识,我们大体可以直接去阅读他们的论文、著作,尤其是受访者中大部分人的著作已经都有了中文版。而那些不会出现在学术著作中的、在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隐藏在论著背后的看不见的学术规范、缄默的思维方式,乃至于曲折的研究过程,才是这类访谈录中最为人称道的,如果再能掺加一些学者的私人经验和对前辈师长、同侪学人甚至整个学科领域的分析品评的话,那就更加精彩酣畅了,杰拉尔多•蒙克(Gerardo Munck)和理查德•斯奈德(Richard Snyder)主编的《比较政治学里的激情、技艺与方法》(Passion, Craft, and Method in Comparative Politics)就是这类学者访谈录中的代表作。而《开拓者》中却有大量篇幅,在探究那些被访者早就在其著作中讨论过的学术问题,这使得大部分的回答,对于读过其著作或是对学者本人略有了解的读者来说,着实缺乏惊喜;而很多问题过分琐细而又没有整体的规划,时常让人感觉问题设置无法让被访者进入很好地进入访谈状态。而且考虑到原访谈本来就是登载在学术刊物之上的,所以内容也更为偏向于被访者最新的论著和其主要观点,这就使得那些本来更加有趣的“旁枝”很少能被涉及;加之提问者与被访者互相熟悉,双方共享很多理论前提和学术话语,有时对这些共享前提并未多加说明便以进入对核心问题的探讨——所有这些就使得本书最后呈现时,给人感觉很多地方语焉不详、力有不逮。当然无可否认,《开拓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这些一流学者学术观点和思路的捷径,尤其是问答体这种高效直接的讨论形式,以及被访者们所触碰的那些还未有定论但却非常重要的学术命题,使得本书成为我们了解近二十年来中国与海外学者的学术旨趣和思考变迁的重要参考。而对于那些步入硕博阶段的学子来说,本书所提供的视角与立场,也能有效地让他们摈弃对海外中国学的狭隘偏见和盲目崇拜,以更为公允和开放的态度去接纳西方对于中国的问题意识。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已买
  •     包弼德史景迁萧邦齐几章有感,方纳艾尔曼等略有失望。
  •     方纳的最耐看。总体有点失望。编辑上有很多小错误
  •     我个人感觉,部分选人和提问有一点点问题。当然也有很有意思的回答。
  •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值得一读,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择其一二读之。我最喜欢的几篇分别是方纳谈美国史学三十年变迁、史景迁论史学的艺术、费侠莉以女性主义视野看中国历史、伊沛霞讲述四十年的中国史缘,以及资中筠自述对求知、启蒙、独立精神的毕生追求。这些杰出的学者几乎都会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研究课题选择的因缘际会,还有他们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感受,对自己领域研究发展的预见。读来既感鼓舞,也受启发。人文教育是学习一种思考的能力,而这些优秀的史家都是心系天下的思考者、启蒙者。
  •     选读部分访谈,很有趣啊
  •     对其中几人的访谈略失望,但是也有几个真的可以算得上贯通中西,可以作为训练间歇的消闲读品。
  •     编者由于时间的排序,更能突出地位。个人喜欢方纳、埃尔曼、伊沛霞、萧邦齐,方纳强调的多元研究,更多是对经济史和政治史这种没落学科的保护,埃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极端强调,其实也反映了他将加州学派的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伊沛霞对现在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委婉表达了担忧,萧邦齐则是直接抨击了性别主义这些从社会科学里面嫁接而来的学术对历史学科注意力的分散,不过他的直言不讳也同样暴露出他对国家政体的极端不信任感。而备受追捧的包弼德的话更像是预言,在这几年渐渐得到了落实。
  •     其中有几位的言谈很让我心有戚戚焉,有几位叫我失望,当然,有的时候是访谈者的问题。这一批学者大部分都是历史学转型的经历者,甚至中国研究转型的推动者,听他们的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术其实不无价值。部分翻译校对不灵的。
  •     今年第一本儿。(漫漫还债路……)
  •     这个厉害了
  •     就喜欢史景迁,还有罗伯竟然没发言。
  •     几乎都忘了内容是什么了...
  •     立意不错,不过很多访谈的时间已经很老了,校对多处错误……
  •     书单列起来!
  •     问题不够一针见血,讲学术史更多,讲问题不多,什么人都囊获了,汉学家蛮全乎,但是缺乏中心,杂志结集这种东西还是要做的主题更精一些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