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传》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308130169
作者:乐文城
页数:220页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496页

这个标准太高了,小说本身成为读者和作者的目的,太纯粹了。在文学的混沌之中,王小波将作者和读者分门别类,于他自己而言,他感到,现在严肃文学的读者明显少了。有一部分读者,还是希望小说能让他们受教育,希望看到政治隐喻,希望寻找到发泄,希望以此消磨时间,等等,但是,除去这些之外会剩下一些读者,一些真正想要读小说的人,严肃作者正是为这部分读者而写。同样,作者也在渐渐流逝,有的转行了,有的去写剧本了,有的依旧在写一些毫无意义可言的作品,但是,除去这些之外,会剩下一些真正写小说的作者。这两个群体很少,可最终能沉淀出这些,王小波觉得是个好事。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35页 -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养子当如是。王小波也有着同样的野性。有个老师姓慈,他就给人家起了个“瓷尿盆”的外号。别人当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他却什么都当不了。据他回忆,他上学时当的最大的一个官只管了四个人,并且没过多久就给撤职了。小学老师对他的品行有个评价:焉坏。王小波说,焉他是承认的,因为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总不回答,只会翻一连串的白眼,但是坏他绝对不承认。不过,自己那时性格顽皮,这也是他不得不承认的。王小平在讲这件事的时候,说了一个例子,小时候他和王小波结伴去捅马蜂窝,捅下的马蜂窝足足装了一纸篓。在著名小说《香水》中,那个时代的法国是一个臭气熏天的世界,国王和王后都是臭烘烘的,巴黎的住户常常大叫一声“倒也”,就把屎尿之类的东西从临街的窗户中倒出去。王小波和王小平也是这样,捅下那些马蜂窝之后,他们就大叫一声“倒也”,然后从三楼顺着栏杆把那些马蜂窝空投到路人的脑袋上。可见他们有多捣蛋!平日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就是说,他们没把家里的房子拆掉,得归功于父亲的暴揍。在王小波看来,他哥哥的才智胜他10倍。王小波和王小平对文学都有极大的热爱,不过他们两人在爱好方面是不同的。王小波更喜欢幽默调侃的东西,像马克·吐温和萧伯纳,而王小平则更喜欢带有圣徒色彩的东西,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东西他就很喜欢。王小波自小对书就充满了喜爱,为了省下钱买书看,每个周末回家的时候,他从不坐车,一路从西单走到人民大学,足足要走两个多小时!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538页

李银河说:“虐恋活动用权力的象征做游戏,为的就是拒绝其天然的合法性。”在虐恋之中,扮演施虐和受虐隐射出现实中权力的性质。在现实中,权力常常被标榜为自然的秩序,但事实上这却存在着很大的荒谬性。虐恋通过角色扮演,对现实中的权力开了一个不大尊重的玩笑,这也是虐恋文化的讽刺性所在。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128页

<原文开始>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来说,世俗那些复杂麻烦的东西都是最让他们受不了的,他们宁愿忍受巨大的酷刑,让千万把刀子刺进自己的胸膛,也不愿忍受世俗的琐碎慢慢锈蚀自己。因此,王小波选择了辞职去做自由撰稿人。独自写作对他来说意味着自由和没有束缚,这才是他想要的东西,所以,辞职之后,他还曾对他的朋友说,作了这个决定,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
尼采曾经说过,大部分人只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因此对工作并不加以选择,只要能提供丰富的酬劳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尤其是那些艺术家和各种爱沉思的人来说,他们却宁死也不愿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酬劳,而是他们把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作一种极大的酬劳。这是别的不能比的。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59页

这位老师即朱光贵先生,他喜欢物理,教的却是数学,他曾在课堂上对他的学生说:“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是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81页

讲得多好啊!多好啊!教子当如是。由此王小波进一步谈到,有些人正打算对人类的思维进行灌输,譬如说,要让小孩子在三岁背诵唐诗等。王小波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因为知识是给我们带来快乐和趣味的东西,而不应背其道而行,把功利的目的施加在上面。在灌输中我们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且不去说,问题是,别人灌输的这些东西,是不是一定就是好的?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67页 - 愁容骑士

当真相显露出来时,有人选择继续待在谎言里,有人哭泣着继续前行。去云南之前,王小波是挺虔诚的一个人,非常具有理想主义气质,后来他自己也说,那是他一生最善良的时期。那时候他哥哥王小平只要说一点不太革命的话,王小波都会非常气愤地指责他。但是到了云南之后,没过几个月,他所有的革命道德就都荡然无存了,所有人都是这样,他甚至开始偷鸡摸狗。有一年那边的花生害了病,颗粒无收,导致他们一整年只能吃生菜,伙食实在是太差了。王小波因此就和别的知青一起去偷老乡的鸡,结果不幸被逮住,身加缧绁,被当众狠狠地批斗了一番。后来,各种各样的坏事都加在他头上,有的事情他根本没干过也被赖在他身上,像偷鸡摸狗、蒙混老乡、偷工懒工、打架斗殴等,全推到了他身上,王小波因此被罚去扛两百斤重的麻包。因一腔热情来到了云南,结果却是在现实中受尽折磨,他觉得自己就像是堂吉诃德,于是他把自己也称作“愁容骑士”。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70页

王小波想想回信说,他们背井离乡来到美国,无非是为了名利二字,既然为名利,就说不上清高,既然不清高,就不配要面子,豁出面皮来撞就是了。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52页

黑色幽默是一种赤裸裸的语言暴力,是以残酷应对残酷,以不讲理应对不讲理,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是将世上的一切事物从给它定的秩序中释放出来,打破一切等级和界限,在事物之间强行建立突兀的、荒谬的、不合理的、不合自然的联系,它要打破世界的光滑外壳,暴露出它的疯狂和混乱。王小波说:“我的灵魂里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对人傲慢无礼,但是它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绵羊一样。”事实上,王小波是非常情绪化的,包裹着那个核心的,正是他那些丰富灿烂的情感,那些情感不断地变幻着、聚散着,就好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蓝色光球.他曾不无哀伤地说:“很多的人在从少年踏入成人的时候差了一步,于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们永别了,真是可惜。在所有的好书中写得明明白白的东西,在人步入卑贱的时候就永远看不懂,永远误解了,真是可惜。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了,就永远沉沦了,真是可惜,有无数为人师表的先生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真是可惜。”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442页

写小说对他来说是艺术事业,而不是表达自己的工具。王小波特别喜欢卡尔维诺,极度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在卡尔维诺的作品《未来千年备忘录》中,他提到,一篇小说之中应该具备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并且还要连贯。这和许多别的作家对小说的看法截然不同,很多作家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看法,只把写小说当作传声筒,试图通过文字表达一些观点和理念,或者只是讲一个故事什么的。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27页 - 吃猪食与练身体

忘记过去,等于背叛。王小波说,饥饿能使小孩子变成白蚁。在当时他自己就变成了一只白蚁,上小学的时候,他常常把自己学习用品给吃了。只有那根笔芯他没有吃,一来是他还要用那支笔,二来是笔芯的成分是铅,吃下去要中毒。即便到了那种地步,当时还是有不少人相信亩产30万斤粮食这种事,因为当时一些科学家也这么说,谁也没怀疑那是假的。倒是王小波的姥姥,一个没什么文化的老太太,对亩产30万斤粮食的说法抵死不信。
在当时,王小波和他的哥哥王小平都认为,姥姥的看法是错误的,但时隔多年以后,他们发现他们的姥姥才是智者。因此,王小波进一步确信,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比如他姥姥对待亩产30万斤粮食的态度,那就叫有理性。假使我们说话要守信义,办事要有始有终,那么健全的理性是必不可少的。过了一阵子,报纸不再刊登亩产几十万斤粮食的事情了,而是开始登怎么把肚子填饱。关于这个问题,报纸上讲了很多。在那几年间吃的东西,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农作物,像一些农作物的秸秆、根、叶,像玉米芯、稻谷壳以及薯类作物等;第二类是野生植物的秸秆、根、叶及壳类,像树皮草根什么的;第三类是浮游植物,如小球藻和红萍等;第四类是合成类食品,像人造肉精和人造肉等。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111页

在王小波去青虎山之前,那里也有送粪上山的活,不过当时是交给驴来完成的。他姥姥对他说,家乡足有一百多头驴。但当王小波到达青虎山的时候,那里已经连一头驴都没有了,因为人用独轮车能比驴送更多的粪到山上,既然人比驴还要优胜,那么自然没必要把驴留下来,所以大家就改用人力送粪,将驴杀光。有一阵子那里天天吃驴肉,可惜王小波没赶上,只赶上了吃白薯干。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79页

他曾写道:“义气就是江湖好汉中那种伟大友谊。《水浒》中的豪杰们,杀人放火的事是家常便饭,可一听说及时雨的大名,立即倒身便拜。我也像那些草莽英雄,什么都不信,唯一不能违背的就是义气。只要你是我的朋友,哪怕你十恶不赦,为天地所不容,我也要站到你身边。”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14页 - 荒诞的是生活本身

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们总以为是荒诞的、夸张的,却不知道,其实这件事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王小波的耳朵真的曾经被他父亲拉得成了吊钩。有一次他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见到他的耳朵,就是这样感叹的。同样,王小波小说里面的很多情节,看似荒诞,其实也是真的。那跳楼的贺先生、司机班的凤师傅,甚至是被一脚踢成龟头血肿以至于贴出大字报一论再论的李先生,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故,都是真的。他的故事并不荒诞,荒诞的是那时候的生活本身!我们总以为故事是荒诞的,却没有发现,生活原本就是荒诞的,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20页 - 这世界有两种人

王小波曾多次在小说中写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一种是他们。王小波在写作之路上所作出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和“他们”的分水岭。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1页

古怪和科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古怪只告诉你该怎么做,但是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也不告诉你这样做到底能不能经过验证;科学则不同,它在告诉你怎么做的时候,同时还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多人说,平淡的生活没有幸福可言,王小波就不同意,他再次引用罗素先生的话说,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建设性的工作。疯狂、偏执,都不能带来幸福,幸福就应该是一种平静愉悦的东西。他也希望自己能够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取幸福,而他的工作正好具备了这两个要素。
东宫、西宫,是不是东单公园的冬宫和故宫呢?其实不是的,那是天安门东西两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内的公厕。这两座公厕条件很好,一度成为同性恋者的聚集地,因此被戏称为东宫、西宫。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中,一直以来,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关系是遭到反对的,事实上不仅是我们国家,在西方国家,他们的情况也是这样,但这种态度其实并不正确。
道德不是艺术,模仿者也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王小波所恳求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他希望每个人都拥有理性。
他本身作为一个小说家,文笔是非常出色的,因此写的杂文比别的作者更具有可读性,加之他原本学的是理科,个人经历又非常丰富,视野开阔,论述的观点更为深刻。因此在杂文界他的影响很大,基本属于一线作者。
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把他的写作历程划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写实和半写实,童话境界,寓言境界。王小平觉得王小波的写作之路正慢慢经历着这样的转变。
在20岁的时候,王小平曾做过一次思考,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他觉得,人追求的东西除了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和感官的愉悦之外,只剩下两个东西,一个是美,一个是力。美代表无穷的梦幻和细腻的情绪,像大海一样抚慰着心灵,力代表对世界的理解和控制,是古往今来的那些君王、政治家、科学家、巨贾、战士、武林豪客所追求的东西。
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依凭自己的理性,权衡利害得失,最后作出恰当的抉择。但是,如果是考虑那些决定你一生的事,那些改变你的人生轨迹的事,我们就不应该再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了,而是要遵循内心的渴望。
尼采曾经说过,大部分人只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因此对工作并不加以选择,只要能提供丰富的酬劳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尤其是那些艺术家和各种爱沉思的人来说,他们却宁死也不愿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酬劳,而是他们把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作一种极大的酬劳。
在人大教书期间,他曾和几位同事一起为北京煤气工程公司开发管理软件,该项目还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诺斯洛普·弗莱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情,他考察了欧洲文学的创作实践之后提出,文学的人物及叙述模式分为五个类别,即五种类别模式:主人公在类型上高于一般人和环境;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一般环境;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一般人;主人公既不高于一般人也不高于一般环境;主人公在能力和智力方面低于一般人。 在第一个类别中,主人公是超人的神,关于他的故事是神话;在第二个类别中,主人公是传奇的英雄,但行为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这类人的故事一般是传说和童话等;在第三个类别中,主人公是领袖人物,有着远远超过我们的激情、权力和表现力,这类人大多是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在第四个类别中,主人公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这类人一般是喜剧和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主角;在第五个类别中,主人公让我们感到一种受奴役、受愚弄和荒诞的场面,这便是讽刺模式。一般而言,文学的发展遵循这五种模式的循环往复。
王小波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且顺利通过。他选择了人大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这是当时人大仅有的两个理科专业之一。
王小波说,他要把生命贡献给人类的事业,决不做生活的奴隶。这是他一直孜孜追求的东西,他喜欢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在说,自己要去创造一些美好。
据李银河的母亲自己说,她觉得王小波傻大黑粗的相貌让她心里有点嘀咕。
儒家文化之中也的确存在着弊病,如王小波说的,这种文化中缺少了对快乐、幸福和生存状态的关注。
王小波觉得,造成这种情况,儒家文化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王小波自称是墨子的门徒,因为墨子立论往往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的,关心民众实际的福利,王小波觉得这种看法很对。但是儒家文化就不一样了,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就说儒家的圣人孟子吧,当初见梁惠王的时候,他就开门见山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果大家就都很穷。
学英语的时候,王小波真是下过很大的苦功,费尽心力去记那些单词。但是,他用的方法并不是背,而是写,好像他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学书法似的。那些单词他一遍一遍地写,简直有点走火入魔,以至于别人问他某个单词怎么背,他不知道,但是只要给他一支笔,他马上就能把那个单词给写出来。
王小波是把他的一生当作一首诗来写的,智慧、自由、有趣是这首诗的主题。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432页

在这个社会上,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总是在不断地斗争着,聪明的人希望愚蠢的人变聪明,愚蠢的人希望聪明的人变愚蠢。最后聪明的人发现无法扭转愚蠢的人的意志,就说:你爱当笨蛋,就随你吧。愚蠢的人最后也发现无法改变聪明的人的意志,但是他们却不放弃,较真道:你想做聪明人?没门儿!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305页 - 生活范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罗素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38页

曾经有一个弟子问师父:“您能谈谈人们的奇怪之处吗?”师父回答说:“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套用王小波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傻×,一种是亡命徒,那些因盲目举动而最终与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就是傻×。

《王小波传》的笔记-第130页 - 第十二章 创作观:幽默、性爱与严肃文学

王小波说:“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王小波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