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美建筑日记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302373655
作者:史伦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史伦,生于1986年。建筑学硕士,供职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痴迷于行走、发现与记录。在美求学期间,用很少的花费进行了长达54天的环美建筑之旅,踏遍20个城市、200余座著名建筑,并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诸多友人。

书籍目录

城市概览
行程路线
日记
01/54
底特律

2011-9-10
02/54
芝加哥

2011-10-12
03/54


2011-10-13
04/54


2011-10-14
05/54


2011-10-15
06/54


2011-10-16
07/54
托莱多

2011-12-25
08/54
纽约

2011-12-26
09/54


2011-12-27
10/54


2011-12-28
11/54


2011-12-29
12/54


2011-12-30
13/54


2011-12-31
14/54


2012-01-01
15/54


2012-01-02
16/54
纽黑文

2012-01-03
17/54
波士顿

2012-01-04
18/54


2012-01-05
19/54


2012-01-06
20/54


2012-01-07
21/54
纽约

2012-01-08
22/54
费城

2012-01-09
23/54
华盛顿

2012-01-10
24/54


2012-01-11
25/54


2012-01-12
26/54
哥伦布

2012-01-13
27/54
辛辛那提
2012-01-14
28/54


2012-01-15
29/54
圣路易斯
2012-01-16
30/54
堪萨斯城
2012-01-17
31/54
圣塔菲

2012-01-18
32/54


2012-01-19
33/54
洛杉矶

2012-01-20
34/54


2012-01-21
35/54


2012-01-24
36/54


2012-01-25
37/54
圣迭戈

2012-01-26
38/54


2012-01-27
39/54
洛杉矶

2012-01-28
40/54
拉斯维加斯
2012-01-29
41/54


2012-01-31
42/54
旧金山

2012-02-01
43/54


2012-02-02
44/54


2012-02-03
45/54


2012-02-04
46/54


2012-02-05
47/54


2012-02-06
48/54
波特兰

2012-02-07
49/54


2012-02-08
50/54
西雅图

2012-02-09
51/54


2012-02-10
52/54


2012-02-11
53/54


2012-02-12
54/54


2012-02-13
后记
附录:城市建筑地图

作者简介

3000美金可以用来做什么?在北京五环外购买不足一平米的面积?入手一款限量版拉杆旅行箱?或者,完成一次长达6000英里的壮丽行走,踏遍美利坚20个城市、200余座著名建筑,在朝阳里大笑,最高点呐喊,暴雨里彷徨,重逢时雀跃,星空下冥想……沿着大地的褶皱独自前行。
85后青年建筑设计师,带你走遍美国,穿越繁华街道,阅读经典建筑,感受时代在北美大陆上留下的伟大印记。
当旅行变成一种生活状态,当日记成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更当建筑成为联系这两者的纽带时,这本《环美建筑日记》就有了它特殊的意义。景观中徜徉,建筑中行走,为读者,更为建筑师呈现了一段美国建筑的真实体验。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
对于建筑学子,旅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史伦的可赞之处,不仅在于54天横穿美国的经历,更在于之后两年的“反刍”。看建筑不能用镜头,要用心。
——张路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2年元月是我第三次造访路易斯•康的萨尔科生物研究所,每每来此都被这近60年的建筑与地景所感动。此次造访结识了正在中庭广场写生的史伦,看其投入的神态应也是一位对康作品极为崇仰的建筑学子。2014年8月,史伦带着他两年来孜孜不倦整理出的美国的建筑旅行的资讯与心得,来到台北与我分享。年轻建筑学子不但敢于逐梦,也勇于实践,其对建筑的热情,令我感动。期待史伦的这本日记能对莘莘学子有所启发,鼓舞建筑学子们勇于逐梦。
——林志崧,台湾《建筑师》杂志 主编


 环美建筑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讀大學那幾年,除了看書,收聽電台廣播也是閒暇的時候常常做的事情。其中一個習慣去收聽的節目,是女作家秋微的《城市日記》,她會輪流跟一些不同的男主持來做這個節目,從陽春白雪的文化生活,到下里巴人的娛樂八卦,無所不談。    我記得《城市日記》有一條片頭的聲帶做得特別好,每次聽到這句旁白的“城市裡的時間、空間、一瞬間,城市裡的生活、舞台、輪廓,城市日記,城市生活”,伴隨著汽車的喇叭轟鳴聲、地鐵駛過的鐵軌撞擊聲、馬路上的人群喧嘩聲渲染而成的背景音,我也便有了站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街頭,看著洶湧澎湃的人群熙來攘往的昏眩感。    城市,也是我要推薦的兩本書所共同的主題。    在《城市日記》這個節目中,秋微常常會講那些大城市裡的小人物和小故事,這些應該算得上是那段聲帶中所說的“城市裡的一瞬間”,雖然瑣屑,卻很窩心。反觀這兩本書,重點則是在於規劃發展、建築變革,是從“城市裡的空間”去詮釋“城市”這個充滿爭議的名詞,和溫暖人心的大城小事相比,就顯得冷冰冰的了。    這種城市的冰冷感在王軍的《城記》裡面表現得尤其明顯。《城記》是在2003年出版的,作為新華社記者的王軍先生,窮十年時光,採訪當事人50餘位,還原了建國之後北京市半個世紀的城市規劃與改造歷程。這本書語言平實沉穩,以記敘為主,也有照片和圖樣參考,如果並非城市規劃或是建築系專業出身的讀者,如我這般其實也看不出個子丑寅卯,不過,這本書並不晦澀深奧,大可以把它當做一段共和國的史海鉤沉。    作為一座歷經金、元、明、清數朝建都的城市,北京的古跡遍佈每個角落,而一次又一次“拆”還是“留”的爭論也貫穿在北京的整個城建過程之中。《城記》中著墨最多的,是五六十年代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華攬洪這一派民國時期留學海外,繼而學成歸國的建築師,如何為盡可能保存古城建築原貌而不懈努力。時人提及梁思成和林徽因,言必稱和徐志摩、陸小曼、金岳霖等一時名流的纏綿悱惻,卻鮮有提及中國近代一個標誌性的城市規劃方案——《梁陳方案》。    本著“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原則,梁思成、陳占祥兩位先生對新中國的首都作了這樣的規劃:一方面,從整體保護的構思出發,建議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為未來北京城的可持續發展開拓更大的空間,避免大規模拆遷的發生;另一方面,提出平衡發展城市的原則,增進城市各個部分居住與就業的統一,防止跨區域交通的發生。    毛主席看完這個方案之後,說:“有那麼一個教授,要把我們從北京城裡趕出去。”這句話猶如技能樹中最高級的黑魔法之咒語,熱血沸騰的新中國建設者吟唱咒語,平地便像是起了一股席捲千里的龍捲風,夷平北京城的舊建築。    聯想到2009年世博會的時候,韓寒作為嘉賓到嘉定世博論壇作演講。他發言時劈頭就來了一句“我演講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糟糕”,一副要和世博會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分庭抗禮的架勢。    其實,自從一萬年前,城市的雛形開始出現在兩河流域,伴隨而來便是無休止的爭議。直到現在,我們也無法蓋棺定論,城市到底是讓生活更糟糕,還是更美好。    可是,同樣是城市,也可以有不一樣的樣子。如果去過歐洲,那些歷史底蘊堪比北京,甚至還不如北京的舊城,譬如巴黎,譬如羅馬,它們的老城區就像一部時光的留聲機,把數百年來這個城市的模樣忠實地記錄了下來,舊的記錄沒有被新的記錄者擦除。    陶傑說,我們現在還可以在巴黎找到Robespierre為Desmoulins與Lucile證婚的小教堂。當然,不需要陶傑說,我們也知道,我們還可以在巴黎找到Robespierre把Desmoulins與Lucile送上斷頭台的協和廣場——“法國大革命”又是一個值得找幾本書認真了解的主題,光是這幾個風雲人物的縱橫捭闔、勾心鬥角就足夠精彩。    史倫的《環美建築日記》也讓我看到了城市的另一個樣子。    史倫是86年出生的建築系學生,在美國求學期間,他用3000美元和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一次線路長達6000英里的遨遊,從美國的東岸穿越中部大平原到達西岸,以其建築系專業的獨特視覺去觀賞設計師的手筆。    美國常被譏笑是沒有歷史的國家,當中國的長安城萬國來朝時,很多現在的美國大都市還是印第安人捕獵的叢林。沒有歷史的負擔,美國城市的規劃具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各種流派的設計師得以在這張廣袤的白紙上隨意揮灑。    不過,史倫在書中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雖然美國的城市不會像北京那樣需要花極大的精力去顧及“拆”或“留”的問題,但是,像紐約這些發展較早的城市也曾出現過不合理規劃、過度建築等問題——一味地建造高樓,使城市的空間被極度壓縮,鱗次櫛比的大廈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屏風,把巨大的陰影投落在街道上。此後,政府和設計者不斷努力,讓建築、城市空間、都市人能夠相互融合,達至和諧。    史倫在書中也有記錄旅途中的點點滴滴,不過其文筆始終難以擺脫理工化的簡潔直白,也無法把這趟出行寫得極為生動有趣。我還看過一些書評,則從專業的角度是批評了他對於建築的內涵剖析得淺嘗輒止。    作為外行,我看不出當中的門道,但也感受到這個同齡人對建築設計的熱情。如果我在十多年前看到這本書,看到一顆真誠地熱愛建築設計的心,看到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用建築把城市變得更加美好,說不定我在高考的時候就會報考建築系了。而在此時讀到,我便更多把它作為一本旅遊指南,帶我在美國進行一段奔放的公路旅行。    順便一提,史倫在書中說到,他在費城參觀了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所大學校園裡面的理查德醫學實驗室和戈達德生物實驗室兩個建築,是美籍愛沙尼亞裔建築大師Louis Isadore Kahn的傳世之作。而《城記》中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和Louis Isadore Kahn一樣,曾在這個校園中求學。《城記》和《環美建築日記》因此有了一個小小的交接。    張大春在《城邦暴力團》裡面說過,他喜歡同時閱讀幾本書,漸漸地,書與書之間的內容便會找到結合點連成一片,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世界。我未至於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但是留心地發現這種cross-reading的地方,也會讓閱讀更有樂趣。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     旅行吧,一次孤独的成长——史伦与他的《环美建筑日记》2014年12月底的某日傍晚,我去庆春路的购书中心买书。一般来说,新华书店内的建筑书籍是很缺的,那日我晃悠到四楼就瞥见了史伦的《环美建筑日记》。封面是黑白的排版,特别简洁好看。书被塑料膜包着,不能翻阅里面的内容,而且书架上只有一本,当时很犹豫。然后就看到了封底的推荐语,其中庄Sir写道:“当旅行变成一种生活状态,当日记成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更当建筑成为联系这两者的纽带时,这本《环美建筑日记》就有了它特殊的意义。景观中徜徉,建筑中行走,为读者,更为建筑师呈现了一段美国建筑的真实体验。”出于庄Sir的这段话,就买下了此书。不过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开端,读完之后,对旅行的意义、对建筑的信仰慢慢坚定而清晰起来。我们常说记忆,史伦对这段环美之旅的记忆是美好而平实的,是所有漫长的记忆中不经意瞥见的一抹惊鸿,所有的记忆从一张张精致的相片、一幅幅实情实景下描绘的画卷中延展开来,于是史伦酝酿了这样一本厚重的日记,真实而温存。这是一段建筑学子对那些伟大建筑信徒版的朝圣之旅,是一段青年学生在经济压力下的成长蜕变之旅,更是一段生活家对那些蕴藏在空间环境中的场景细节的探寻之旅。史伦就是这样,带着其独特而专业的视角,挖掘了这个大千世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在简介里史伦这样说:“3000美金可以用来做什么?在北京五环外购买不足一平米的面积?入手一款限量版拉杆旅行箱?或者,完成一次长达6000英里的壮丽行走,踏遍美利坚20个城市、200余座著名建筑,在朝阳里大笑,最高点呐喊,暴雨里彷徨,重逢时雀跃,星空下冥想……沿着大地的褶皱独自前行。”旅行是孤独的,那些一个人带着行李箱穿越在陌生的城市的彷徨寂寞;旅行是惊喜的,那些站在书籍上熟悉的建筑面前的感动与惊叹;旅行是温暖的,那些跨越国界与种族的善良与真实。史伦的《环美建筑之旅》记录了他从底特律到西雅图的真实故事、心底的狂热与悲痛,这一定是一段奇幻的旅程,能唤醒人与人之间的强烈而真切的共鸣。史伦的朋友这样评价:“用一个旅者的角度去观察建筑,在建筑的内与外之间,流露作为一个青年建筑师对生活,对设计,对建筑的热爱,那种爱是很狂野的,却又是很矜持的,他不会说自己有什么伟大的建筑梦,却义无反顾地走在自己的建筑之路上。”前不久,我的朋友申请去美帝读双学位,我就提到了《环美建筑日记》,朋友很乐意地读了这本书,他说这应该就是他去美帝旅行的规划路线了,为此还省去了不少时间来策划自己的路线。的确,一个个标注的地点和一幢幢建筑都会成为我的朋友即将开展的旅途的记忆,或许没有那么波澜起伏,却足矣让自己铭记在心。我们常说要去看看这个世界,下午的时候学姐也跟我提到要多出去走走,看多了,思维会宽阔,思想会提升,一个更广阔的更精彩的视野会根深蒂固在我们的脑海和心里,这些比起闭门造车会有价值。所以,越来越期待更多人像史伦那样写下一篇篇文字,就为那些旅途中的无与伦比的属于自己的体验。翻开《环美建筑日记》的第一印象特别好,由于我对书籍的装帧和排版特别在意,所以每次遇到稀稀落落的文字就要皱纹骂一句。好在史伦的这本书的排版是精心设计的,颇有建筑师的审美,照片是史伦从一大堆的相册中精挑细选的并处理得不失真实却很好看,文字间距和大小都很适宜,是一本拿在地铁里阅读都会沉浸其中的好书。机缘巧合的是有一天我在微博上私信史伦问排版的事,因为我很少见到这样用心去做的书,所以便实话实说这个书的排版很精美。史伦大致回答我说:总觉得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哈,看到这样的回答,不免想起了建筑师的强迫症,对把握每一个细节都是这样在乎。推荐《环美建筑日记》,是因为它蕴含了80后、90后建筑学子对建筑的热爱,因为它的文字是那样动人,更因为它的情感是真切的。在这段长达6000英里的旅程中,作者完成了人生这一阶段的蜕变与成熟,所以,出去走走吧,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依然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看网上推的很凶 好评如潮 立刻入了一本 结果非常的失望啊 旅行没讲旅行 建筑没讲建筑 图片质量也非常一般 路线建议也很普通 没有惊艳的探索之旅 仅仅是平铺直叙而已
  •     最近开始重拾这本留学建筑生的环美日记,以地标性建筑说明,结合对建筑,文化,历史给20个城市的旅行体验。是一本趣味又生动的书,对美国文化和历史,推荐~
  •     最吸引我的还是 urban studies 领域的内容:城市如何以建筑为工具/介质/手段、从而帮助居民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     诚恳的年轻人。用心之作。五星鼓励。
  •     纸张太小了,读起来好费力。
  •     这可以说是我近期看得最快的一本书了。确实很扣题,把美国东西海岸的建筑都介绍了一遍。但既没有梳理建筑内在派系间的联系,也没有介绍为何建筑要这么设计,只是一些能百度到的资料汇总,再加上流水账般的日记,实在不推荐。20151119
  •     大象工会推荐的节选大约是全书唯一值得阅读的部分。对美国文化的理解则基本是中老年旅行团水平,当面夸赞黑人朋友" black outside, white inside" 挺棒的。
  •     还是有一些例子开阔了我的视野~
  •     生活于趣味。建筑与生活有缘,建筑师也因此与旅行有了难解之缘,精彩的旅行成就生活、兴趣、职业的一体,幸哉!
  •     还是偶然心血来潮地一个夜晚在微博上八了八自己的建筑旅行观作为评论 没想到竟有幸获得了作者的明信片和赠书深感意外 86年的建筑师有胆有量有板有眼很生羡慕 至于书中内容不禁让我想到了做大连建筑地图的时候 只可惜当时缺少那么点恒心和耐力 其对建筑与见闻以及归来后的反刍的描写基本是三足鼎立的模式……
  •     54天狂奔6000英里20个遍布美国各地的城市,果然是我认识的行动力超强对建筑一腔热忱的史伦,那个半年就把成都话说的跟自己家乡话一样溜、踏遍成都所有小街小巷看完所有成都老建筑的建筑系高材生,身为他的本科老乡真是三生有幸,典型的“我有一个同学”系列。的确是“日记”,全书即是他的所见所感所思所得,摄影技术也不错,就是配图略小,还有讲建筑的专业术语看的头疼,毕竟不是搞建筑艺术专业的人。
  •     日记篇幅有限吧,过程挺好,有点匆忙
  •     把行程记下来啦 对拿奖学金然后环美旅行的那对真是羡慕
  •     我以为作者这种一个人的旅行探访城市和建筑会有大量主观上的体验叙述,或者营养,可是并没有太多,更多的是客观的介绍和过于浅显的描述,只比旅游指南深一些。佩服个人旅行的行为是一回事,就书论书来说,有些失望,至少对于同专业的人来说,并不值得期待。当然,或许作者本身的目标读者就是外行们,所以,书也不便宜,反正我这波是亏了。
  •     排版用心 内容很实在 也适合会去玩的人当作攻略 但是作者直男气太重了 就写作文笔来看 太难看了!
  •     把建筑这种空间感很强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些困难。配图又太小。还是去看BBC纪录片比较好。
  •     没有看评论买的 书太贵了 内容不值钱!来点手绘会增加点价值
  •     太过直白地在讲建筑,而不是讲旅行。就像是拼贴的寡淡的文章,与期待相差甚远。
  •     去美国的时候带着
  •     建筑要有美感也要有人性
  •     这种日记当资料汇编看可以,实际并没什么干货。穷游多了,人心容易有错觉,逃了当下,把远方的芝麻小事当成好上天的机缘。所以看完我明白了,他妈的赶紧赚钱啊!!!
  •     最早是通过 http://backend.idaxiang.org/node/186 这篇文章知道这本书的。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在地铁上读完。总得来说值四星,可惜有些建筑寥寥几笔带过,建筑的图片也很少,单纯通过文字很难构建出建筑的模型,如果再完美一些的话更好。讲旅行见闻和建筑的比例差不多(果然是环美 + 建筑)。最想去圣迭戈看萨尔科生物研究所。
  •     合格的流水账,把书名中的建筑二字去掉也许更为合适。
  •     汉源书店里无意瞥见的 翻了翻之后很是意外 叙事言简意赅 文笔流畅优美 各式建筑都褪去了冷意 很有可读性
  •     其实看一遍差不多了,收藏意义不大,图还不错
  •     看完序就不想看文字了,而且配图一般
  •     “城市是个实在奇妙的混合物,以我们卑微的专业对待这个混合物时,只有理论知识和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哥们真是太谦虚了,你所说远远不够的那些方法论和视角,足以让大部分写作者一生都摸不到边界。未来的写作属于有门槛的这批观察者,:-P,更猛烈些吧!
  •     对很懂建筑但不爱行走,或者热爱行走但不懂建筑的来说顶多四星,对我这种热爱行走,对建筑很感兴趣却又一知半解的,值五星了。一直特别希望自己老是到处跑的行为能帮助学习,但又无从下手。这本无论作为旅行指南还是学习方法,都很有参考价值。无论是填补知识空缺还是当游记看,都超有趣。反正我这波是值了。谢谢作者
  •     前半本仔细阅读了芝加哥 纽约 波士顿的一些建筑立面分析 后面粗略翻翻更多是作者个人感受了。
  •     很不错的一本书,一位年轻建筑师的建筑旅行日记。缺憾是建筑背后或者内在的东西挖掘还不够,偏重于旅行了。要说纽约的建筑感觉篇幅还是不够。但题材和视角非常好了。
  •     ……
  •     给作者的勇气,计划能力,行动力和整理能力四星。
  •     起码我觉得作者的初衷是好的 对得起这个价格 既然不能每个都走遍 跟着看看也是好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